APP下载

新形势下农村中学德育现状及对策探讨

2015-03-27孙勇

关键词:农村中学德育对策

新形势下农村中学德育现状及对策探讨

孙勇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范学院,辽宁铁岭112000)

摘要: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因社会、环境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广大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现状却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本校来自周边农村中学1000名学生的调查研究,掌握当前农村德育工作的现状并分析原因,探析开展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中学;德育;对策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广大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却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挑战,许多学校德育工作毫无生气、举步唯艰,教育工作者面对教育对象道德缺失、唯我独尊;意志脆弱、习惯不良;自卑封闭、沉迷网络等不良现象,忧心忡忡、束手无策。新形势下如何实施有效的德育已成为农村中学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

笔者在高职院校从事德育工作多年,所在学校的生源大部分都来自周边地区的农村中学。我们利用两周的时间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对本校来自周边农村中学的10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掌握周边地区农村中学德育现状,总结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不断探索加强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一、目前农村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德育工作目标“高、大、空、远”,内容陈旧滞后

举着“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大旗,喊着“德育为首”的教育口号,许多学校却只看重升学率,德育工作方案往往只是“纸上谈兵”,使一次次的德育实践活动成为一张张“空头支票”,德育工作“名存实亡”。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受社会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对社会各种现象也都有自己的看法,然而在新形势下农村中学的德育内容却显得陈旧、滞后、苍白无力,根本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更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很难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更谈不上使其认同,德育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毫不相干的东西。

(二)德育工作手段单一,方法简单

调查表明,在大部分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施全靠班主任空洞的说教,把德育教育当作某科课程知识向学生灌输,而不是在学生文化修养、习惯养成上下功夫,长此以往,学生不愿接受,反而越来越反感。另外,学校重管理,请引导,以管代教。甚至有的认为德育就是利用学校或班级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对学生进行高压管理,让学生遵守,过分强调德育对学生的外在制约作用,而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德育是学生本人的需要和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

(三)德育工作面临社会不良风气的严峻挑战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形式越来越多,渠道越来越广,在生活获得便利的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逐渐渗透到了学校。原本纯朴的农村孩子开始攀比奢华、炫富摆阔、世故圆滑,语言行动、穿着打扮过分“社会化”。在开展德育教育时,教师的所有努力都抵不过一个网友的煽动、一个歌星的诱导,往往被学生心里的一句“你out了”全盘否定。[1]

(四)家庭教育偏离学校德育

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已经走上正轨,然而,绝大多数家长还存在“应试教育”的老思想,一味的抓成绩、追求升学率,德育意识淡漠,导致家庭德育教育功能逐渐减退,甚至失效。另外,据不完全统计,在农村中学中有65.1%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21.3%的学生父母离异,还有1%的学生父母双亡。再加上农村父母都普遍认为,“孩子上学,我只需满足孩子衣食住行等一切物质要求,教育那是你们学校的事”。家庭教育的偏离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关于农村中学德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和家庭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不仅仅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重要的是因为德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它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等各种教育当中,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对可塑性很强的青少年优秀品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孩子”的观念根深蒂固,往往只是以学习成绩的好坏和升学率的高低去评价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和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甚至有的家长不支持孩子做学生干部,不愿意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只是一味的追求分数,通过各科课外辅导班不断地加大孩子的学习负担。同时,由于某些地区德育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致使教师只强调学科的重要性,把考试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以上种种情况表明学校和家庭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来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被淡化。[2]

(二)学校德育工作机制不健全

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德育工作者只有具有全面的专业和业务知识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说服

力的德育教育。但很多学校没有构建合理的德育工作队伍,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制度,很少对教师队伍进行系统培训。德育工作是一项具有整体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工程,在短期内往往很难看到成效。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应试教育“高分数”、“高升学率”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部分学校德育内容陈旧,没有针对性;德育形式也缺乏多样性;在德育方面的人员配置、设施、经费也没得到保证,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对德育工作的冲击

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深深体会到许多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普遍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就行,其他的那是学校的事,把德育教育全交给了学校。目前,在农村,青年父母双双外出务工,把孩子留在家里让老人照看,家庭教育出现“空档”,任由孩子“自由”发展;另外,东北地区农村打麻将成风,有的家长根本无暇顾及子女,孩子在家期间放任自流。再加上社会负面影响,传媒误导,农村中小学生的道德现状令人堪忧。

三、增强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对策分析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学校德育队伍建设

针对农村中小学生的道德现状,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广大农村中学校必须更新德育观念,积极去适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这一现实,确实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亲其师,信其道”。加大德育投入,把那些有知识、有能力、有社会经验并真正了解受教育者和为受教育者所欢迎的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补充到道德工作中来,构建一支有“战斗力”的德育队伍。其次,完善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提高德育工作者素质和业务水平,以便更好地为德育工作服务。另外加强“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宣传教育,健全德育工作评价考核制度与管理制度,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从而带动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克服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

当今社会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形式多,渠道广,有时候学生比老师学得更快,懂得更多。在这种形势下,学生不愿接受空洞的说教,如果还是把德育教育当作某科课程知识向学生灌输,往往会事倍功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建设,首先要遵循“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在实施德育工作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日常思想和行为,寓德育教育于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每个环节之中,使德育最大程度地融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使其贴近学生生活。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和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等时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等活动唱响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主旋律,努力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校风。真正让学生感到贴心、亲切,对我们的德育工作产生好感和兴趣,从而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3]

(三)优化家庭环境,改善社会环境,与学校共创德育教育

有句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也是父母的影子。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形成良好品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过:“正确、合理和适当标准地教育儿童,比做再教育工作要容易得多。”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每个做父母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从这么多年和家长打交道中,我觉得有的家长不是这样,他们平时对孩子放任自流,没什么要求,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无原则迁就。可是,一旦被老师告知孩子的缺点或者自己发现孩子的错误,就恨铁不成钢地打骂训斥。这样做,既没有真正的爱,又非正确的严。这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损害,有的甚至造就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或者是更为恶劣的行为发展后果。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要注重身教,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多给孩子施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做到严爱结合、刚柔相济。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社会环境的优劣,对于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当前,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一部分学生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不同程度地存在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此,积极营造和优化社会生活德育环境,就成为当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3]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和扩展,学校应针对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及时引导学生,并与家庭密切沟通和联系。通过定期举行家长会、经验交流会,促进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另外再通过与社区、乡镇结合,真正将学校的德育工作辐射到家庭和社会,构建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农村中学与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14EB276)

参考文献:

[1]石青云,胡秀利.新形势下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2).

[2]罗群珊.浅谈新时期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成功教育,2010,(9).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666289.htm,2004-02-26.

猜你喜欢

农村中学德育对策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诊错因 知对策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农村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
陕南农村普通中学体育实践课实行选课制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