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2015-03-27陈小祥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浅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陈小祥

(中共怀宁县委党校,安徽怀宁246121)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远,内涵博大精深,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借鉴传统思想文化传播理念,汲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精华,创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提高党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丰富和传承,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精神风貌,其历史悠远,内涵博大精深。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今天,更应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一)传播“诚信”理念有利于提升社会思想道德水平

诚信伦理是社会得以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性精神支柱,在人际关系、社会秩序、治国理政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进而成为文明社会中道德和法律的根基。诚信包含两层意思,“诚”是一种道德范畴和做人准则,即“真实无妄”;“信”则包含内在的诚实无欺和外化的信守诺言。荀子有云“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些思想无一不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时至今日,诚信依然是每一个人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每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充斥着各种诱惑,各行各业尔虞我诈的情形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1]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传播诚信理念,构建以诚信伦理为支撑的价值体系,人人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诚信理念奉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建立起与之相应的公共伦理规范,对于提升社会思想道德水平,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推崇“仁爱”精神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表现,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是国家得以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的根本要素。古语有云:“仁者爱人,厚德载物”,“仁”是儒家文化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从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到孟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为我们提供了人际关系处理的基本准则。仁爱强调以和谐友善的态度和广阔的胸怀来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社会中能否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不仅是个人道德水平的体现,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和谐程度。[2]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推崇仁爱精神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依旧具有重大意义,仁爱的推崇也就是要通过推己及人和换位思考来达到深层次的人与人之间的对等,它通过以爱对爱甚至以德报怨的良性互动,在社会生活中注入友善的暖流,营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有利于构建宁静仁善的精神家园,使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焕发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

(三)宣传“大同”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大同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不同的社会时期和不同的文化学派对这一思想的论述不尽相同。《礼记·礼运》中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古代贤人志士为增强民族凝聚力,鼓励人们为争取美好理想的社会而奋斗所描绘的一个没有私有制的美好社会愿景:在这一社会中,有着天下为公的社会制度、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人人为公的社会公德、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这些思想也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崇的终极理想。然而,在封建社会以及更早的社会时期,由于整个社会体制的束缚,“大同”文化思想只能是一些天才们偶然的灵光和思想论调,无法赋予实践检验。但是在当今社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大同将不再只是梦想,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个体齐心协力地去构建。宣传大同文化也就是要比照这一理想社会的管理制度和精神体制,不断地改进现有社会中的不足,完善相关的体制建设,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借鉴传统思想文化传播理念,创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位先哲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教育、学习和行为之间的理论关系,对学习模式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这些传统的文化教育理念为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提供了一种发展思路,我们需要借鉴这些理念进一步丰富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以理论指导实践,更好地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以学思兼顾为指导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关于学和思之间的联系,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指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些理念教导我们要将学习和思考紧密联系起来。同样的,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要以此为指导。传统思想文化的发源均有其特定的

历史背景和政治立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适应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政治体制而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其中不乏一些封建残留的糟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些思想文化会与当前社会现状脱节,这些思想无法适应于当前的国情,需要我们本着反对教条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精神加以清理和剔除。对此,我们要勤于思考,在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糟粕,指导学员在学习和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过程中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使其能够真正起到“指点江山”的作用。[3]同时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坚持创造性地转化和学习,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并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真正地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二)以教学辩证关系为指导强化学员的主体地位

对于教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古人已经有了相对客观的认识和了解,韩愈指出教师的任务是要“传道、授业、解惑”,而由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每个人掌握着不同的“道”,都可以成为教师。孔子也有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也就是要去发掘他人身上的优点而效仿学习,不断完善自我。这些理论同样适用于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员的主体地位,善于发现学员身上的亮点,并加以开发和引导,同时还要指导学员相互借鉴和学习,不断丰富和提升自我修养,完善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建设。

(三)以知行统一为指导创设实践教学环节

知行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基本问题,也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所倡导的实践观,它要求人们通过不断的认知、实践、体验来内化确定道德观念,形成道德意志的往复循环和循序渐进,[4]同时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所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观念相吻合。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强调的就是要应用所学来指导所为,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三、汲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精华,丰富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传承数千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为国家的发展壮大和繁荣富强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当前我国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围绕马列主义为核心展开的,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在某种程度上与马列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高度统一的,汲取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之精华,不断丰富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党政教育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提升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吸收谦恭礼让的立身处世哲学

谦恭礼让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它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怀着谦虚的态度,尊重他人,恭敬礼貌,这是仁爱精神的外在表现。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交流的日趋深入,西方所倡导的自由和个性张扬等理念也逐渐为社会所接纳,在此背景下,有一部分人将谦恭礼让与圆滑懦弱相等同起来,对其思想内涵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导致实践过程中衍生出诸多问题。[5]鉴于此,在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有必要引导学员正确认识谦恭礼让的哲学内涵,继承和发扬谦恭礼让,方圆有度的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团结群众,为事业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构建自强不息的积极人生态度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处事应当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大众在成长和发展中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建立自强不息的积极人生态度是每一个人能够不断成长,实现人生理想的必要前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需求。无论出于社会的哪一个阶层,我们都不能够放弃追求理想,必须要以自强不息的态度积极面对人生的每一个挑战和挫折。

(三)传承克己奉公的集体主义精神

“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是党员干部保持廉洁公仆本色,构筑反腐倡廉思想防线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底线。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其所代表的必然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执政过程中要贯彻执政为民的方针,忠实地为人民利益奋斗。要落实这一方针政策,党员干部就必须具备克己奉公的集体主义精神,坚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爱国爱民,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受各类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一定的范围内滋生和蔓延,若不加以控制将会进一步侵蚀我们的党政事业。

(四)倡导吾日三省吾身的个人修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修身指要。在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中,党政干部更须在生活中时刻反思自己的修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否符合党和国家所倡导的积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否能够无愧我心。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面对种种诱惑,有时难免会迷失自我,倡导吾日三省吾身的个人修为,可以引导大家在生活中时时提高警惕,警醒自己的行为后果,及时加以修正,避免走入迷途、深陷泥潭而无法自拔。在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进一步倡导这种修为,引导学员时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检点自己的作风,自觉地培养浩然正气,抵御歪风邪气,永葆共产党人和人民公仆的本色。

四、总结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丰富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其中的诚信、仁爱、大同思想等价值理念对于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在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科学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去粗取精,辩证性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思想文化,适时地赋予其时代内涵,加以拓展和延伸,并借鉴相关理念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提升和强化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汲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精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提升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孙德魁,江滨.传承人文精神和幽默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

[2]鲍永娟,李维森.发挥中华优秀文化之“魂”的影响力——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周刊,2012,(2).

[3]王平川.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行性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4).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