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成长的作用研究

2015-03-27赵士宝,赵雰雰

关键词:作用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成长的作用研究

赵士宝,赵雰雰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当代大学生思想成长特点日趋多样化,这些思想认知特点决定了要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文旨在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在青年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学生;作用研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知识分子尤其是大学生当中的大众化实现程度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关注青年就是关注未来,拥有青年也就拥有未来”,当代大学生思想成长特点日趋多样,这些思想认知特点决定了只有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学生,武装学生,在大学生中形成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责任意识、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并转化为其学习、实践和自我成长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顺利开展并最终取得胜利。①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夯实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②因此,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也代表着我们“掌握”大学生的程度。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思潮多样化的情况下,只使当代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武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认识国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政治意识和政治觉悟,自觉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认清指导思想一元与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关系,进而为他们在理论上的成熟和政治上的坚定奠定思想基础。

(二)坚定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关系着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决定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途。针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精神萎靡不振,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等问题,只有认真系统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历史发展唯一正确道路,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坚信不移,对我们的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充满信心和力量,自觉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外化为自身学习、生活的行为准则。

(三)塑造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力的强大精神力量。③当前我国处于转型的关键期,大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才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四)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面对当前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知行有待统一的问题,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和青年化,使大学生自觉遵守中华民族道德规范,并将其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抵制和消除陋习,养成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的行为习惯和高尚情操,成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主动践行者。

(五)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当前高校的大学生主要接受的是理论教学,缺乏具体的社会实践环节。因此,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知与行高度统一,而实践就是从理论认知转化为理论实践的主要途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强化理论认知和改正错误的认知,不断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大学生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助于青年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当代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角色,既与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身份有所重叠,也有所区别:当代大学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践行者,传播者,推动者和创新者多种身份的统一体,由

此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具有四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引向深入的实践作用;将实践上升到理论的传播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表率作用以及对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作用。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践行者

大学生的“实践”,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结构、实践特性及目标有着巨大的契合性,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载体作用,为此,要着力推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宣传理论、在实践中推动创新。

当代大学生的践行者角色主要体现在实践过程中的准备与实施环节。

一是体现在准备环节中:当前时代背景的特殊开放一方面造就了大学生怀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协作能力较差,应对挫折能力较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付诸实践的准备环节中,当代大学生应当掌握信息权利,谨慎分析判断,找到最有针对性的理论依据。

二是体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创新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实现大众化:首先,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现途径缺少学生有效参与和主动呼应的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实效性。其次,在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参与性与主动性较强的优势和特点。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在单一的课堂教学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空间,推动了学校和社会两个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再上升到理论的传播者

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分子,既具有人民群众通俗化的特点,也具有当代知识分子创造、阐发、传播、运用精神文化成果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作为薪火传递的传播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主要在两方面发挥着作用:一是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理论上升到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均有所提高。其次,从实践再次上升到理论的过程中,面临着困难的解决和境界的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素养和个性品质在这一过程中会有所提高。二是在与高校、社会的互动中,给受用群体带来影响:从高校层面来说,大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的多样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效。从社会层面来说,大学生群体具有通俗化的特点,拉近了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大学生对精神文化成果转化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帮助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受众群。当代大学生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驾驭生活的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这对社会内部的稳定团结,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当代大学生作为传播者角色时,以通俗化推进大众化的特点。

(三)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向深入的推动者

当代大学生是当代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分子是中国领导阶级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知识分子阶层的政治地位日渐巩固,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也随之带来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在推广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大学生对分析法的使用,有利于培养亲切感和认同度,充分体现自身特殊的社会地位。其次,当代大学生是新的社会发展潮流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积极推动者。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时刻保证自身思想生机和活力的大学生,会成为社会先进思想和价值观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其推动着作用主要体现在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上。

思想层面上: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要让自身思想永葆生机活力。另一方面应该找到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认知的结合点,以多样化的方式传播,从思想上联系群众,让理论转化为群众的思想武器,进一步爆发出现实力量。

实践层面上:当代大学生,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践行者,要清晰自身定位,积极投身实践,进行理性研判和反思,在实践中寻求真知;在推广过程中,明确以服务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为价值旨归,身先士卒,做好表率。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者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主体和创新者,当代大学生应该客观认识到自己在认知过程中功利性和主体性较强的缺点,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新和自我再理解:首先,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创新作用体现在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必须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运用网络等最新的传媒方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传播真正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其次,其创新作用体现在随着实践的发展及时变化,既能够随时对变化了的实践作出科学、合理的最新理论解释,也能够用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实践。

注释:

①周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载《人民教育》,2007年第22期,第2-5页。

②马克思,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文献:

[1]杨琪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方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1).

[2]陈德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辨析[J].学术论坛,2012,(4).

[3]王良青.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6).

[4]何腊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基本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7).

[5]李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活化选择[J].长白学刊,2012,(3).

[6]赵铁锁,朱孝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探析[J].理论学刊,2012,(3).

[7]沈春梅.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范式[J].东岳论丛,2011,(12).

[8]李辉.论“以理服人”与“以学养人”的辩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维转换的新视角[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9]惠晓峰,郝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动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6).

[10]孙杰.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逻辑[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

猜你喜欢

作用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色彩在数字影视特效制作中的作用研究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工会在供电企业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游戏化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作用研究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学校体育对城市群众体育的积极影响及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