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占中”看香港对大陆的群体偏见——基于社会认同理论视角

2015-03-27邱珊珊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大陆群体香港

邱珊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510006)

2014年国庆,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爆发“占领中环”非法集会,其全名是“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1],采取占领香港金融区中环的交通要道的方式,来争取实现全民普选。“占中”口号从一开始的“撤回方案,重启政改”[2]来表达港民的政治诉求到后来的高举“命运自主”[3]的口号,很显然,“占中”事件发展到后来已严重背离了获得普选自由的初衷,而提升到了争取“港独”的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层面。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殖民历史的背景使得过去100多年的殖民文化根深蒂固,即便在香港回归17年后的今天,香港与中国大陆之间仍然存在着许多矛盾,矛盾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香港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却未从心理上认可自己的民族,这是一种偏见,他们在历史发展及文明进程中产生了固有的“大陆人”的群体偏见。而大陆群体同样惯用“香港人”来标签化港民。这是在同一个国家管理下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在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摩擦。本文将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内地与香港的群体偏见,希望这有助于两个群体间的理解与认同,减少摩擦与隔阂。

一、社会认同理论及其核心内容

社会认同问题一直是在现代社会饱受关注的议题。上世纪60年代,英国学者Tajfel提出了社会认同理论,该研究产生了很高的社会影响力。社会认同理论的创建者 Tajfel(1978)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4]223从Tajfel的理论可以看出,社会认同理论中的自我概念分为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两种。个人认同指的是对自身特征的感知与描述,如“我并不是一个很热心的人”。而社会认同则是把个体置身于社会群体中,对所属群体中个体的身份与资格定位的认识。其中,“社会认同对自我概念的影响比个人认同更加显著。”[5]早期的很多学者会用社会认同理论分析政治领域中存在的现象,如城市务工子女的社会认同问题研究。如今,它在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领域中也得以广泛应用,如针对社会刻板印象、群体凝聚力、领导行为、社会规范的遵循等问题的研究。

社会认同理论的运用基于一个前提,即社会是由多个异质群体组成的集合体,每个个体通过对自身所处的群体的成员身份来获得自我概念。中山大学学者王卓琳和罗观翠将社会认同理论理解成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涵盖了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这个建构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个体在社会分类中将自己纳入某一个社会群体,并依据特定的参考框架和群体固有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来界定自我。在分类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了社会比较,通过对其他群体的评价并自动夸大不同类别之间的差异来区分群体间的异质性。在进行比较的时候,人们倾向于以正面的特征来标定所属群体,以满足高自尊或自我激励的需要,这就是积极区分的原则。而相应地,当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矛盾与摩擦时,各群体成员会积极捍卫本群体的利益而贬低对方群体。在矛盾较量的过程中,社会认同的程度随之增强,这在一定层面会加深群体间的矛盾,久而久之形成外群体的刻板印象,也就是所谓的偏见。

二、香港的社会认同形成过程

(一)香港内群体认同

1.社会区分

从1842年,清政府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开始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前,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长达150多年。香港与大陆的发展开始了南辕北辙的变化。即便如今我们都同属于中国,但是香港与大陆对祖国的认同感相差甚远。首先,从地域上划分,香港是一个小岛,而大陆是一整片陆地。在过去港英政府的统治下,严重限制了两地的经贸往来,而在如此限制下带来的是两地居民对彼此的陌生。彼此从地域上加深了自身的归属感。其次,从殖民时间的长短上来说,150年的殖民历史改变了香港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在港英政府影响下长大的一代代香港人自出生就接受了有别于大陆的教育与观念,英国带给香港的影响要比祖国大陆带去的影响明显。再次,香港长期保持了高度自治的传统。高度自治产生了“岛国”思维,港民以“香港人”自居,大陆人在他们的心中则成了“大陆客”。由此形成了香港居民在社会认同过程中以自我归属的群体来界定“自我”,如“我是香港人,我来自香港,我隶属于香港,而不是大陆”,以反映两个群体间的异质性来体现自我对群体的归属感。

2.社会比较

1997年香港回归,大陆与香港之间的往来日渐变得密切,在开放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香港,它对我们来说不再陌生。随着两地的交流,隔阂与摩擦频繁出现,特别是开放自由行以后,各类香港与大陆的矛盾见诸报端。在社会认同的过程中,香港逐渐进行群体间的社会比较,基于对归属群体的捍卫,在社会比较阶段,香港居民会自动夸大两地之间的差异以体现两地的异质性,以此提升对归属群体的优越感。这种主动夸大既有基于事实的合理成分,也有为满足高自尊和自我激励的夸张成分。这个比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即在他们已经确定了自身“香港人”的身份标签后,对这个群体的价值与意义产生了极大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在对比中逐渐形成的,形成了港人眼中“发达的香港”。

(1)政治上更加民主与自由

我国对香港实行高度的自治,就此次因对普选制度的不满爆发的“占中”运动,香港人为争取普选自由走上街头,争取自己的民主。部分港民认为现有的普选制度是中央企图控制香港政府,香港将失去政治自由。由此可见,港民更加积极表达自身的诉求,维护自身的权益。其次,香港社会对于民主诉求的表达也采取一个更包容的态度。从“占中”事件可以看出,参与人士是抱着自己的表达会引起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关注,并有可能得到正面回应。相较大陆的政治环境,类似“占中”事件的发生缺乏社会支持,对大陆人来说更是难以置信的。

(2)经济上更加繁荣与盛兴

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商店林立,各种高端品牌入驻。奢侈品消费成了香港重要的支柱产业,加上各种产品免税,促进了香港旅游业一路长虹。其次,香港地处我国与临近亚洲国家的要冲,既在珠三角入口,又位于经济增长骄人的亚洲太平洋周边的中心,可谓是占尽地利。作为华南地区乃至南中国地区的中转枢纽港,香港是全球最繁忙和最高效率的国际集装箱港口。①参见陈晖《香港港口发展对厦门港口建设的启示》,载于《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4期,第250-251页。虽然香港的房价让很多年轻人承受巨大的生活压力,但是高昂房价也成为他们建立城市优越感的资本,预示着香港的房地产业充满活力。最后是香港的金融行业,香港与新加坡、东京一起,是世界公认的亚太地区三足鼎立的国际金融中心。②参见黄波、谭秋梅《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对内地金融业国际化的借鉴》,载于《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2期,第124-128页。香港的经济发展可以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城市匹敌,对大陆来说更是首屈一指。

(3)文化上更加包容与开放

香港文化富有特色,既因为二千多年来,香港人口以华人为主,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亦因为在过去百多年间曾经成为英国殖民地,故此同时受到西方文化影响,酿造成为中西融合的独特文化。香港从建筑风格、样式,人们的语言、服饰、饮食起居,到宗教信仰,甚至交通法规等,既有中华文化的传统,又融汇了西方及东南亚各国的文化精粹。香港文化的包容开放主要体现在:世界各地的人组成了香港这个移民城市,群体的多样性组成了香港文化的开放性;香港的大众媒体是在宽松的舆论环境下发挥了舆论监督以及言论自由的重要作用。

(二)香港对大陆的外群体偏见

社会比较的过程中,香港都以积极的词语来认可自身的群体。但是,当社会比较面临社会竞争的时候,就如“香港人”作为一个群体,面对来自“大陆人”的竞争,“比较”就会上升到“竞争”层面,港民会为了香港的未来采取积极的反抗。参与“占中”事件的学子以群体身份出现,并在游行示威中加深了自身对香港社会的情感及对大陆的不满,这就是一个因社会比较加深群体认同的生动例子。港民为捍卫己方利益而贬低对方,当对抗或不满成为一种习惯,进而会演变成对方群体的标签,也就是所谓的偏见,正如香港对大陆的偏见已经在港民心中形成一种惯性思维。于公于私,香港对大陆的偏见始终是矛盾背后的动因,由此形成了港人眼中“落后的大陆”。

1.经济飞奔的“暴发户”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大陆已经由过去挣扎在温饱线的社会现状朝着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我们可以看到大陆的进步与发展。而香港过去在港英政府的限制下,从大众传媒了解的真实的大陆微乎其微,更多是打压与排斥,形成了港民心中大陆是落后和贫穷的印象。开放自由行以来,每年都有很多大陆游客赴香港购买免税奢侈品,出手阔绰程度令港民咋舌。港民并没有看到大陆如今的成就是30年努力换来的。他们只是看到从贫穷落后到瞬间暴富,中间并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此便形成了大陆客是“暴发户”的印象。

2.素质低下的“土豪”

香港对大陆开放自由行以来,各种关于大陆游客不文明行为见诸报端。2014年,有香港媒体爆出大陆游客子女在香港随意大小便视频,由此引起香港对大陆不文明行为严重的抵制,还爆发了香港社会的示威游行,反对大陆游客进港旅游,并称呼大陆游客为“蝗虫”[5]。事件本身有其特殊性,后来媒体也完整报道处整个事件的过程。但是大陆游客不文明行为对香港人来说是深入人心的,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按规定排队等。其实,大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只是少数,只是港民如今已把大陆标签化,认为大陆人就是素质低下。

3.体制限制缺乏民主与自由

2014年的中国政治主打“反腐”与“法治”,一起起贪腐事件遭媒体披露,涉案金额达千万元的比比皆是。香港媒体报道大陆的贪污腐败着重强调,涉及人数之多,金额之高,而不在于政府下大气力整顿贪腐的决心与成就。港民心中的中央政府是腐败多过于清廉,形象工程多过于实事求是。如此负面的形象让香港更是担忧来自中央的控制。此次“占中”事件,部分港民就是把普选制度理解为大陆为加强对香港的监控而实施的一项策略。港民的误读与不理解加上对被控制的恐惧,逐渐爆发了诸如“占中”的严重社会负性事件。

4.社会环境不安全

随着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到地沟油事件,大陆居民对自身生存环境的不信任,引发了严重的社会恐慌。一批大陆游客远赴香港购买国外进口奶粉,造成香港奶粉断货,引起香港市民极大不满。加上在香港的报纸传媒中,大陆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大陆商家诚信问题遭受极大考验。在港民看来,大陆是一个很不安全的社会,在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上都不能得到保障。

三、香港对大陆产生偏见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1.对殖民时期的留恋

香港有着150多年的殖民历史,殖民统治期间给香港的社会文明带来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港民对大陆的不认同从根本上是对现今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的不满意。这种不满意是在同过去香港最繁荣最文明的时候作对比的而产生的。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香港社会近几年的发展差强人意,内部矛盾频发,社会环境不稳定。他们把香港的民主与自由归功于英国的统治,把社会的矛盾与问题归为中央的不合理控制,这显然是非理性的。部分经历过殖民统治及香港回归两个时期的港民更是对大陆抱着极大的不认可,归根到底,他们是对如今生活的不满意,由此引发对殖民时期的留恋。

2.固有优越感的打破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大陆在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如今的中国大陆能够自如地同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并形成了以上海港和广州港为核心的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香港的中转站作用逐渐褪色。且在香港这个经济开发相对饱和的弹丸之地,迎接了来自大陆无限商机的挑战,很多投资商把眼光投向了发展态势良好,有无限空间与希望的大陆。香港与大陆是竞争的关系,同时又是相互依附的关系。香港本土优越感的打破给他们带来了消极的社会情绪,加上高昂的房价以及严峻的就业压力,他们不再是外人眼中占尽优势的“香港人”,而是同样面临生存压力的老百姓。

3.对“一国两制”体制理解不到位

1997年的香港回归中国,在“一国两制”的体制下,保持香港的高度自治。香港的高度自治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在中国领导下的高度自治。香港立法会议员谭耀宗曾提出:“香港高度自治不是完全自治,权力源自中央。”[6]此次“占中”的爆发就是有不法分子利用港民心中对于“高度自治”的不全面认识,有意恶化中央的形象,在对现有普选制度的不满的基础上提出了“港独”[7]的口号,这严重伤害了两岸的感情。

(二)外部原因

1.国外敌对势力的插手

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部分西方国家秉着将本国民主制度国际化的态度对其他国家实行民主输出战略。民主输出战略实际上是在加强国际民主的光鲜外表下变相干预他国内政。①参见李兰《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研究》,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2013年博士论文。此次占中事件会扩散到这么严重的地步,跟国外敌对势力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美国和英国的政要纷纷表态支持占中活动,部分境外敌对分子还以物质支持学生占中,早前就有媒体爆出,占中学子一天可以领取一定的工资,占中现场还有水和粮食供应,占中活动职业化。②参见铁血社区:香港市民揭露“占中”工资[EB/OL].(2014-10-22)[2015-03-08].http://bbs.tiexue.net/post2_8364504_1.html。“占中”事件发展至今已严重违背改善香港政治环境的初衷,成了一场外人插足,港人主导的“闹剧”。

2.香港媒体长期非客观的报道

过去,在殖民期间,港英政府高度限制大众传媒对大陆的报道,并且长期打压亲共、亲华的报纸,使得能反映大陆正面形象的报纸逐渐失去市场。而现有的大众媒体却一边倒向了“抹黑大陆”的局面,这种媒体报道的夸张化与失真在香港传媒界形成传统。现在有一批驻港的大陆工作者在齐心改善两地关系,积极宣扬祖国正面形象,但是力量薄弱,香港与大陆的隔阂难以跨越。长期在这种负面新闻熏陶长大的香港青年,更是在心理层面缺乏对祖国的认同感,并在潜意识中将自己与中国区分开来,并以其曾被“西化”的优越感反感一切来自大陆的影响,港民并未把心也回归祖国。③参见郭立伟《香港民主发展的模型解释与影响分析——“双普选”争议的历史与社会心理视角》,载于《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46-49页。

3.历史问题逐渐暴露影响社会安定

提及香港的殖民历史,很多港人会将它描绘的成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开放的时代。香港的经济遭遇危机,特别是面临经济泡沫,金融行业又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这是一个国际性问题,虽有其地域原因,但目前的国际经济在历经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还未完全复苏,因此不能把经济不景气完全归咎于回归后的社会治理不善。其次,香港的民主文化是在回归前的10年才开始起步,并膨胀。这是一种“狂欢式”的民主,把英国400年来完善起来的政治制度让香港10年间快速建立。英国给香港建立了一个民主与自由的理想国,但是这制度本身不应该只是复制,还需历经实践的检验。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潜藏的问题在香港回归祖国后逐渐暴露。非理性的港民便把民主与自由的美誉归功英国,一切对社会的不满情绪都怪罪到大陆。而现在的香港政府还在努力填补殖民时期留下的社会问题。很显然,当时英国政府在归还香港岛的时候,表面上是和平过渡,实际上隐患重重。香港如今社会问题有部分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4.自由行超出香港承受能力

2003年,中国政府为挽救香港低迷的经济,推出“港澳自由行”政策。如今,开放自由行已过去11年,11年间,香港的旅游业带来了庞大的经济效益,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但同时,该政策也给香港旅游业带来了一些问题。④参见戎志涛、郑秀妍《内地赴港“个人游”政策对香港旅游业的影响分析》,载于《特区经济》2008年第3期,第34-36页。(1)受益者多为百货公司的大财团和餐饮服务业,其他并无获利香港居民却要被迫接受道路变得拥挤,日常货物短缺。(2)许多水客到香港大批量购买奶粉,造成奶粉断货。即便出台了限购两瓶的政策,部分水客则采取一天多次入港扫货,奶粉紧缺造成香港市民严重不满。(3)货物紧缺带来物价上涨,店铺林立带来铺租走高,一批老式店铺倒闭,所谓的“港式”美食多为高档餐厅,香港特有的“市井”文化受冲击。(4)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有失香港形象,这便也成了香港人发泄情绪的出口,打着“影响市容”的旗号变相“驱逐”大陆游客。香港开放自由行加强了两地的交流,但是交流中出现的摩擦却也让香港与大陆对彼此心存芥蒂,甚至产生诸多误解。

结 语

香港问题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仅是香港对大陆存在偏见,大陆对香港一样也存在偏见。如今两地存在的任何一点社会矛盾都被肆意上升到政治矛盾层面,港民偏激情绪的发泄最终会严重伤害两地的感情。香港和大陆同属于中国,这是不争的事实,“一国两制”的科学性毋庸置疑。当今香港社会面临的危机,香港和大陆应齐心面对。如何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建立起对祖国的认同感,这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任重而道远。

[1]黄蔚.“占中”会给香港带来多大的经济损失?[J].当代社科视野,2014(2):52-53.

[2]廖梓达.“占中”扩至港九 各界吁快停手[EB/OL].(2014-09-30)[2015-06-03].http://www.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coluid=176&kindid=0&docid=103408078.

[3]何一民.从“自主”看“占中”背后的“港独”阴谋[N].人民日报,2014-10-19(04).

[4]王卓琳,罗观翠.论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对社会集群行为的观照域[J].求索.2013(11):223-225.

[5]马建波.“新香港人”是建设香港的重要力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10-22(03).

[6]港立法会议员:香港“高度自治权不是完全自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6-12(03).

[7]王大可.“港独”谬论不息 港人心生警惕(港澳在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1-21(03).

猜你喜欢

大陆群体香港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IQ大陆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北方大陆向
香港之旅
冰之大陆
香港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