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导论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历史学专业为例

2015-03-27刘佰合

关键词:导论历史学学时

刘佰合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淮北师范大学于2013年开始在全校各专业普遍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该课程的开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试以历史学专业为例,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这一问题略作探讨与分析。

一、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

专业导论课是为大学本科新生开设的,以专业定位、专业内涵、专业学习、专业前景等为主要内容的概述性、导入性课程,课程开设与讲授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地初步了解所学专业,培养专业兴趣,树立专业自信,有效进入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

国内较早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是江南大学,该校电气专业从1991年开始开设《专业导论和初级实验》课程,将其作为强化实践环节的第一个步骤,就专业导论而言,仅是一种初步尝试,因为导论部分在该课程全部40个课时中只有7个课时,比重较轻。其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在理工类专业,尤其是工程类专业开设专业导论课,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生物工程专业、模具专业、材料化学专业等,有关导论课程的教学研究及其成果也主要出自该领域。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导论课开设总体稍显滞后,近年来出现改观趋势,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等均见开设,教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应用类专业,亦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导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教材出版社,但就笔者目力所及,目前尚未见到历史学专业导论课程有关教学研究成果的发表。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教育教学质量,淮北师范大学于2013年组织各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与改革,将专业导论课纳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由此在全校各专业普遍开设专业导论课。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总结2013级各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学校于2014年3月发布《关于“学科专业导论”、“教师入门专题”两门课程开设要求的通知》(教务字[2014]7号),规定授课对象为大一年级新生,开设学期为第一学期,总计16学时,并明确专业负责人、系主任、系副主任、院长、教学副院长为授课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该通知详细规定了各专业导论课(未区分不同专业的不同属性)的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讲是学科专业介绍(4学时),第二讲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读(6学时),第三讲是学科专业名人、名著、名刊推介(2学时),第四讲是相关专业及考研方向选择(2学时),第五讲是职业生涯设计及就业方向建议(2学时)。每讲均有教学要点的要求与说明,例如第一讲的教学要点共有六条,可谓不厌其详,分别是:介绍教育部最新修订的关于学科门类划分与专业设置情况;介绍本专业所属学科性质、特点及其地位;介绍本专业在全国以及我校发展历史沿革;介绍本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介绍我校本专业的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验室、科研成果、教学基地)以及优秀毕业生;介绍与专业学习相关制度,如选课、分级教学、本科生导师、辅修双专业、双学位等。

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学系结合历史学专业的特点,从学院实际情况出发,积极组织并落实历史学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安排授课教师组成课程组,集体备课,研讨、撰写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

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历史学专业导论课已在历史与社会学院2013级和2014级历史学专业连续开设两次。作为课程组主要成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及每一轮教学完成后,十分注重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进行教学反思,旨在探寻导论课的内在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经由教学反思环节,我们能够发现专业导论课开设的价值与意义,学生普遍反映学习专业导论课后“收获很大”或“有所收获”,对专业属性、专业前景、学习方法等都有初步认识与了解,缩短了由中学到大学转型过程中的“迷茫期”,有利于其后大学学习的深入与展开。同时,我们也非常明确地认识到,专业导论课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或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教育质量的提高。

专业导论课的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外在的、形式层面的问题,二是教学内在的、内容层面的问题。形式层面的问题,往往最先为学生感知,直接影响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所以不能无视。

1.学时数问题。历史学专业导论总计16学时,我们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刚开始上课的阶段,每周4学时,共4周完成教学任务。因为只有16学时,很多同学会产生“这个是不是一门真正课程”的疑问,因为该学期其它专业核心课程为60学时(中国古代史)和100学时(世界古代史),学生会从学时数对比的角度进行简单判断。有的同学反映因学时量太少,导致很多问题只能浅尝辄止,不能系统讲解、详细分析,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出现一个疑惑没有解决却又产生新疑惑的困窘。

2.授课教师及人数问题。我们课程组由五位老师组成(第二轮教学略有人员调整),分别承担教学任务,初衷是让适当的人承担适当的教学任务,但实际上受课者却大多不能领会其中用意,他们认为这门课程怎么会老是换老师呢?!这个老师还没熟悉就换了,刚刚认识了一位新老师,下节课又不见了,总是走马灯似的。这样,良好的设计初衷和学生的直观感受就产生了一种矛盾和冲突。

3.教学方式与风格问题。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从学生的反应和建议来看,主要存在教学互动不足、理论讲解过多,缺乏问题讨论,不善于掌控调节课堂氛围等。这些建议并不是对课程及教师教学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期望、一种鞭策,值得教师关注和反思。

相较于形式层面,内容层面的问题更值得关注,有同学认为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讲考研,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历史学专业同学历来有考研的良好风气,想进一步了解详细情况,以便形成明确目标。有同学建议讲课内容应该多涉及如何说课、上课,如何成为优秀教师,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有这样的想法,非常值得肯定。有同学提出应讲讲怎样写论文,虽然如何写作史学论文并非导论课承担的任务,但有如此抱负的同学将来或可在专业领域有所作为。有的同学建议授课内容应该以介绍历史专业的学习方法为主,以便以此统领今后四年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还有同学觉得导论课应以引导学生“发展历史思维”为主线,这样的问题已经很富理论性,具有相当的高度,或许是在“朦胧”中提出的话题,大约已可反映出建议者站在史学殿堂之门、迫切希望叩门而入的姿态。

经过细致反思,我们认为内容层面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交叉与重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不同教师授课内容多有交叉和重复。虽然是同一门课程,不同老师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但大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往往会就某些特定或共同的论题发表意见和看法,可能会被学生视为重复。教学大纲中的不同章节,在内容上存在交叉的部分,如主要课程介绍和学科分支介绍,再如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学习方法之间,尽管各有侧重,毕竟有共通之处,如果教师把握不够精准,就会内容重复而不自知。这种内容的重复,往往是学生最能直接感受到的。

2.与通史课有关教学内容重复。中国通史与世界通史是历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各个部分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当代史等课程,主讲教师在每门课程教学开始阶段,一般会有该门课程的导论,就特定课程所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学习方法、名家名著、学术动态等进行概括性说明。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两门课程更是重视导论部分的教学,而这两门课程与专业导论课几乎同时开设,甚至其导论部分还要早于专业导论课的有关内容,也就不可避免产生重复。不同教师对专业理论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和认识,如处理不到位,就容易使初入史学专业的学生,产生“老师讲的都不一样、到底孰是孰非”的困惑。

3.与《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有较大重复。学科与专业性质、史论、史法等内容也是《史学概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这类重复,学生在上导论课时是感觉不到的,因为《史学概论》课程在第五学期才开设。导论课将有关内容“提前”,会给《史学概论》课的教学带来影响。

4.与入学教育、就业指导、教师入门专题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

三、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既然专业导论课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或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就有必要深入分析其原因,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形式层面的问题,产生原因较为简单,我们不拟分析。内容层面的一般性问题,大多和教学内容设计及教师认识有关,而最主要的内容重复问题,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值得关注:

1.首先是课程性质。导论课要对特定专业的诸多问题进行综合性考量和介绍,与其它具体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出现交叉和重复,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重复度,并寻求不同的教学切入点。

2.其次是课程定位模糊。专业导论课开设和讲授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笔者以为最主要的目标应是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模式,有效进入专业领域,如果过多讲授学科或专业的具体问题,那么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也就可以理解了。

3.再者是交流不够充分。课程组成员之间互动与交流不足,导致同一问题有多次讲解;也有教师就某一问题有较好积累与研究,会有教学内容的深化与延展,若把握不当,与其它部分或其它课程的教学出现重复。

找准问题,分析原因,有的放矢,可以在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加强教学互动。首先是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再是每位教学任务的承担者都要深入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与需求,不能自说自话、自表自演,而要针对初入学者因材施教。授课内容既要有一定理论性,以引导学生顺利进入专业领域,又不能因理论性太强而枯燥乏味,以免把他们吓倒吓跑。

2.注重教学研讨。一是导论课课程组成员应注重教学研讨,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对象的特点等领域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同时明确各自承担的教学任务,尽量避免课程内部的内容重复。二是导论课教师应与通史课、尤其是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任课教师多沟通、多交流,以减少教学内容不必要的重复。

3.优化教学设计。充分了解大一新生的特点与需求,兼顾二年级同学对导论课进行的回顾性认识,准确定位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设计,突出专业学习方法与路径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迅速转变学习方法;加大考研与就业有关内容的介绍,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与归属感,利于大学生活的有效规划。适当缩减“学科性质与专业特色”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读”的教学时数,因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易于理解,不需要4个学时(学校文件规定是6个学时),而“学科性质与专业特色”与《史学概论》等课程相关内容重合度较高。

4.尝试课程整合。历史学专业导论课程基本设计的出发点是历史学专业,实际上在师范院校,我们的专业是历史学(教师教育类),所以我们的出发点存在一个巨大的缺陷或者说是误区,亦即忽略了师范专业的重要属性。笔者大胆建议,将专业导论与《教师入门专题》两门课程进行整合(学时亦合并,不改变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总学时与总学分),《教师入门专题》部分内容融合到专业导论课,这样既能使导论课及其教学内容更加饱满,更能弥补缺陷,兼顾到历史学专业(教师教育类)的专业属性。

一般而言,理工类及应用型专业具有鲜明特点,学习者经过恰当引导后,能够迅速进入专业学习,并能在较短时期间内达到理想高度。与之不同,历史学专业(也可延伸到相关人文类专业)的学习者,往往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在不懈探索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积累和提高,才能真正进入专业领域,一门课程的作用及影响是极其有限的。与其它专业比较,历史学及其它相关人文类专业的专业导论课程,不会出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所以对该类专业来说,专业导论课开设的必要性及科学性、课程教学的定位与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优化等问题都有深入研究、探讨的必要,如果这些问题不能真正解决,只是为开设而开设,为教改而教改,其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无助于专业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导论历史学学时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评《工程管理导论》(书评)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历史学
打造平衡中的适度:一部值得推荐的英语文学教材——评《文学导论》
评《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