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社会化功能:涵义、机理和实现机制

2015-03-27彭海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社会化功能:涵义、机理和实现机制

彭海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政治社会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功能。正确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的涵义可以从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课程的政治功能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功能等几方面着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是具有特定结构的政治生态系统,通过功能预设、输入、转化、输出、反馈等几个环节实现其政治社会化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实现还应该依托政治生态环境的优化机制、政治文化传承机制、政治态度培育机制、政治行为的实现机制等机制才能得以实现。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社会化;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的传承,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发展,对于培养政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国家课程”,高校政治理论课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使其具有显著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政治社会化功能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功能之一。深刻理解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的涵义、机理和实现机制,对于课程的实施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化功能之“涵义”

所谓功能,按照《辞海》的解释,“功能”与结构相对应,“指具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和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1]可见,功能和事物本身结构有关,是事物本身的一种固有属性,功能通过事物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表现出来,属于事物价值的一种表征形式。

何谓政治社会化?学者周平曾经总结了中外学者有关政治社会化的定义,认为可以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界定:其一,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的过程;其二,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有意识地塑造其成员的政治意识的过程;其三,政治社会化是培养政治人格的过程;其四,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代际传播传递方式;其五,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维持和变迁的过程。[2]可见,政治社会化蕴涵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社会层面为维护政治文化的稳定和传承,对个体进行的政治知识教育、政治技能培养、政治态度培育,二是个体层面,为更好的接受、传承政治文化,有利于今后的政治参与而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培育政治态度、政治信仰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在社会和个体的共同作用下,使个体由“自然人”逐步转变为“政治人”的过程。

学校的教育无疑是最正规、组织化形式最严密的政治社会化形式。作为承载意识形态表象和凝聚社会价值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样因其本身固有属性和运作过程中和各类主体之间的特定关系而具备各种功能,如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而政治社会化功能无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核心、最重要的功能。对于其涵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再做细究。

第一,政治社会化功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教育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政治领域。它通过对现存的统治阶级地位及社会政治关系格局加以“合理化”并以传授系统化、理论化知识的形式向学生灌输相应的思想意识,使这些未来的社会成员认同、服从并适应统治阶级地位及社会政治关系格局;同时它还通过培养出各种规格的政治人才,使统治阶级的力量得以补充,使现存的政治关系格局得以维护。从这个意义上,学校教育实际上在进行着社会政治关系的再生产。[3]作为社会主义高校,传承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为社会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政治合格的人才是其首要任务。这一政治性要求贯穿整个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高校履行政治社会化功能的主要举措之一。

第二,政治社会化功能是课程的一项根本功能。研究表明,课程的选择和确定,或者是知识的选择和分配,并不是纯粹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由社会的经济权力、文化权力等各种权力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美国学者迈克尔·阿普尔认为“教育与文化有着很深而密切的牵连。课程从来都不仅仅是知识不偏不倚的汇集,正如一个国家教科书里以及课堂中所显现的情形。它总是一种选择性传统的一部分,是某人的选择结果,是某个集团对合法性知识的见解。它产生于文化、政治、经济的冲突、紧张和妥协中,正是这些冲突、紧张和妥协使一个民族有机地团结在一起或四分五裂”。[4]这一看法准确地指出,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课程,所蕴涵的文化性、政治性,都和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密不可分,政治性、社会性是一切课程的根本价值和本质属性。政治社会化功能,是一切课程的一项根本性功能。一般的课程尚且如此,作为专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所蕴涵的政治、社会、文化因素更是不言而喻。

第三,政治社会化功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功能。任何政治形态的国家都希望通过教育来传播合乎自身发展的政治

知识、政治技能,培育公民的政治价值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工作,其直接的目的和专门任务,都是为了把本阶级、本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的要求转变为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使人们实现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变。[5]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传递政治知识、政治技能,培育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形式,其本质上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具有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高尚的政治人格、清晰的政治观念、坚定的政治信仰的人才的功能。[6]虽然政治社会化并不是思想政治理论唯一的功能,但却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功能,也是它得以存在并得以发展的核心价值所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法”、“合理”性存在的前提条件。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化功能之“机理”

机理,是指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社会化功能实现的机理,我们必须要探究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要素及其工作环节。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社会生态结构

我们借助生态学的方法,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去研究与其政治社会化功能相关的因素及其相互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包括人的因素、环境因素、思想因素的各个方面,他们共同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生态系统。

首先,是人的因素。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所涉及的人有:一是政策和课程的制定者,他们属于政治社会生态中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者,属于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负责制定课程标准和计划,选择课程内容,将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知识化、教材化、课程化;二是课程的实施者,即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在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和语言体系,他们是政治体系中的中坚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社会化功能实施的具体执行者;三是课程的受教者,即大学生,他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化功能的具体对象。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者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化”,而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客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具体实践,依赖于受教者对政治价值的主体性选择和构建。

其次,是环境的因素。按照在政治生态中影响的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环境,是指影响个体思想行为的社会环境或国际环境,即国内国际“大环境”,宏观环境中是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复杂体;中观环境介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中观环境是“影响具体个人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阶段与其重要背景,包括人们必然经历的家庭、同辈人团体、学校、企业等因素和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广泛影响的大众传媒、国际互联网等因素”。[7]微观环境又称小环境,是和人的思想行为直接相关的局部环境因素,或者说是受教育主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也包括受教者自身内部的小环境。要说明的是,这三个环境层面划分也只是相对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社会化功能的过程中,都对功能实施的过程产生影响,而且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化的影响。

再次,是思想性的因素。即政治社会化这一过程所要“传递”的具体的政治信息和价值观,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社会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因素,也是“链接”各类主体、贯穿各个层面环境的“主线”。

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我们只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体系做相对的描述,一个人思想行为是受到多方面影响的。具体到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这一过程,也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种影响因素,还受到其他课程、其他场域的影响,这些影响系统地、动态地对大学生个体的思想行为产生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政治社会生态系统也和其他的社会生态系统相互影响。这些社会生态系统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政治社会生态系统,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实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实现环节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最终目标是让大学生们接受并信仰马克思主义,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按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进行政治社会化。这种“应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步骤和过程。从过程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化功能的实现分为:功能预设、功能输入、功能转化、功能输出、功能反馈等五个相互衔接、相互统一的环节。

第一步骤是功能预设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受教育者的社会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以课程化、体系化的形式向大学生正面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大学生实施直接的影响。而对于课程开设的意义阐述、目标设定、计划制定、内容选择以及实施方案的规定,体现的是作为国家级课程明确的计划性和预设性。这一环节预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内容和实施步骤。是其社会化功能实现的始端。

第二步骤是功能输入环节。即把预设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功能,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创造性“再生”,按照课程的要求,融入到教学体系和教学环节中,使受大学生们在教学环境中进行社会化,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载的价值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载的功能和价值不会自然而然的实现,必须经过这一环节,由施教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创生环境”、“感情渲染”、“价值彰显”。

第三步骤是功能转化环节。即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载的功能和价值,转化为自身思想体系的的“构建”过程。一般来说输入和转化是紧密联系的,有时候几乎是同时进行,但这两个环节并不等同,输入是转化的前提,转化是输入的升华,是受教者思想体系的解构和重构。通过这一环节,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了由课程载体到个体载体的转换。当然,这种“转换”的程度和效果必须遵循受教者思想政治素质形成规律,受到接受者思想政治素质结构、接受能力、情感倾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四步骤是功能输出环节。即大学生按照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价值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开展行为实践,使课程的功能、价值得到外显性的体现。也就是说,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并将这种要求转化为自己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并自觉的应用到实践中。如果说转化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内化”,那么输出环节就是这一功能的“外显”。

第五个步骤是反馈环节。大学生思想的提升,行为的改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化目标,但其社会化过程还没有完全结束。课程所承载的功能和价值的被接受的程度、效果还要经过检验,并通过反馈环节反馈给前面的几个环节,并对前面几个环节进行调整和修正,以便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社会化功能更好的实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通过以上环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从课程载体到个体载体,从社会意识到个体意识,从思想形态到实践形态的转变,完成了其政治社会化实现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既是“教——学——知——行”的循环往返的过程,也是从“应然”经历“实然”到“必然”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实现机制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政治社会化功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本质的内在属性,它的实现也必须依托一系列的机制。政治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政治人格的形成,从这个角度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实现依托以下几种机制:

首先,是政治生态环境的优化机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生态系统处于整个社会政治生态系统中,受到社会政治生态系统其它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般来说,良好的社会政治生态环境,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社会化功能的发挥,反之就会限制、消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和价值。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政治生态环境的的优化是其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当前,政治生态环境的优化机制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党的政治文明建设。即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建设,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推进。用时代化、大众化的语言解读马克思主义,增强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感;三是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化的建设。用机制、体制的改革,切实落实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思想到实际的重视。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重视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其次,是政治文化传承机制。课程是一种专门化、具体化的知识结合体,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形式,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因子。按照阿尔蒙德的说法,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维护和传承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政治社会化是传播政治文化的有效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知识化、课程化的具体体现,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文化要素。而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一种政治文化的传承过程,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原理等政治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始端,也是政治人格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课程化的政治文化传承机制,必须将文化传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课程的特点相结合,按照“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思想体系”的路径,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承。

再次,是政治态度培育机制。政治态度是指个人对于政治系统中各种角色、政治系统中的输入输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三种要素的相互冲突也就形成了政治态度的不同层次,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模仿或服从、同化与内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不同的政治社会化程度。模仿和服从是一种表层的政治社会化,是一种被动接受;同化是一种态度认可和情感倾向,是一种中层次的政治社会化;内化是一种价值认可和信仰的形成,是最高层次的政治社会化。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何彰显、教师本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理论功底和教学水平,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接受水平都对学生政治态度的形成产生影响,这也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实现。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政治态度的形成规律,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特点使用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实效性。使学生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从知识接受到价值认同,从价值认同到信仰形成的政治态度改变过程。

最后,是政治行为的实现机制。从接受政治知识到政治态度改变,只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更重要的一步还在于设定的教育意图和价值指向在受教育者行为实践上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实践,最终目的要服务于实践,回归到教育者的行为实践中。学生能否积极政治参与政治实践及参与政治实践的能力是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的关键,也是检验其政治社会化功能实现效果的标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社会化功能实现的体系中,政治行为实现机制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机制。它是大学生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求的价值指向,自觉地、主动地开展行为实践的保障。包括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觉地参与政治实践,提升自己政治技能的制度和体系。因此,必须营造氛围、创设平台、开拓途径,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政治实践,提升政治技能。

(注:本文系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多样性教学实践探索性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ZJ13109)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599.

[2]周平.政治社会化:涵义、类型、实现方式和作用[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4).

[3]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4

[4][美]迈克尔·阿普尔,阎光才译.文化政治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4.

[5]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宇文利.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7]季乃礼.政治心理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90-192.

猜你喜欢

政治社会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
网络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论
长征时期工农红军革命政治文化传播实践的多维分析
对晚清儒学政治社会化危机的概论及思考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