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历史上弘扬传统美德的途径与载体研究

2015-03-27任靖宇解佐欣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弘扬中华

任靖宇, 解佐欣

(石家庄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中国历史上弘扬传统美德的途径与载体研究

任靖宇, 解佐欣

(石家庄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中华传统美德有着丰富的内涵,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不断传承,形成了一笔宝贵的道德遗产。中国历史上弘扬传统美德的途径多样,载体丰富,覆盖了古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至今仍有深远影响,其在弘扬过程中的历史绩效与缺憾对我们也有借鉴作用。

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弘扬;途径与载体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传承千年、世代咏唱的弦歌。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传统美德在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中不断沉淀与升华,影响着民族的性格与特质。探讨中国传统美德的弘扬途径与载体,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与传承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世代传承的道德遗产和基本价值标准。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蕴含着优秀的道德品质、文明的礼仪规范、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怀和良好的民族习惯,锻造了中华民族的“形”和“魂”。古往今来,对传统道德的表述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要素在国家民族、社会生活、个人处世这三个方面的体现。就国家层面而言,主要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苏武北海牧羊的气节、岳飞精忠报国的壮烈,激励着中国人为国家民族之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戚继光“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胸襟,更是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从社会生活层面来看,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美德。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也有言:“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中国古代尊老爱幼、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美德的记载更是不绝于书:孔融三岁知让梨、黄香九岁能温席,季札让国的非凡气宇、管鲍之交的无私情义都是闪耀史册的经典篇章。从个人处世角度而言,古人注重修身养性和个人品质的提升,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个人美德,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远大志向,也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刚强气魄和“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的谦逊态度,还有“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的诚信思想以及“做不尽世间好事,必须刻刻存心”的高尚情操……。

中国是享有世界之誉的礼仪之邦,这得益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弘扬。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屡经曲折磨难,一次又一次地衰而复兴,撅而复振,转危为安,巍然屹立,充分表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伟大的生命力。[1]其萌芽于先秦时期。春秋初期的政治家管子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将之上升到国家存亡的高度。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倡导“仁”、“信”等道德情操。战国至东汉时期,是仁义礼智信整体德目确立的阶段。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四德[2],其在《孟子·告子》中写道“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第一次将“仁义礼智”四德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西汉武帝采纳大儒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思想统治地位。董仲舒认为“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王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3]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大道德元素。五德作为整体德目第一次由官方确定并进入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在东汉时期。班固编辑《白虎通德论》,将“五常”正式确定为“仁义礼智信”,并对每个具体德目进行了明确的界定。[4]魏晋之后,在统治者大力推行之下,五常作为主要的意识形态逐渐发展并在唐宋时期趋于成熟稳定,战胜了佛、道、法等多种流派,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以及行为规范。宋代朱熹还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基本品德,被后人称为“朱子八德”。明清时期,以五德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一种牢固的社会文化思想已经深深的根植于中华民族。明代王守仁主张 “知行合一”、“为善去恶”,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全能型思想家,对仁义礼智信有新的解释和发展。晚清以降,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之下,中华传统美德虽然遭遇各种质疑和挑战,甚至一度被否定,但是依靠其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依然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符合民族精神和时代要求的合理价值得到了发掘和弘扬。

二、中国历史上弘扬传统美德的途径与载体

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弘扬与经济发展、文化习惯、民族特点、地理环境、传播媒介等紧密相关。就途径与载体而言,传统美德的弘扬往往伴随着文化传播,这其中既有国家的政策推行,也有社会和个人的自觉选择。

(一)文献传播

文献资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载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的国家之一,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了甲骨文。唐宋时期,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推广,大量的书籍得以出版和流传,中华传统美德通过文字记录得以弘扬和传承。同时,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大批的思想家和学者,从先秦的百家争鸣到唐宋八大家,从程朱理学到乾嘉学派,他们著书立说,传承文明,既留下了《论语》、《史记》等鸿篇巨著,也有《弟子规》、《三字经》、《二十四孝》等脍炙人口的启蒙读物,中华传统美德在字里行间中得以体现并为后世所熟知。

中国历朝历代都比较重视文献的保存与整理。如秦亡之际,“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5]萧何之举,正是有识之士珍视文献资料的典型代表。每一个朝代除了为前朝修史之外,还经常组织大规模的修书运动。所谓盛世修书,大规模的修书反映出的是国家强大的经济、文化实力,也是政府支持下的一场文化与美德的传承运动。北宋仁宗时,王尧臣、欧阳修等人历时7年编成国家藏书目录《崇文总目》66卷,收录图书30669卷,后世评论其“数千年著作之目,总汇于斯……,册府之骊渊,艺林之玉圃也。”[6]明成祖永乐年间,解缙等人编修的《永乐大典》,全书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八千余种,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清乾隆年间,纪昀等人编写的《四库全书》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据《出版业务》1987年第四期统计,我国从西汉到清朝的二千年里,共出版正式书籍约18.17万种,236.7万卷。[7]这些卷帙浩繁的文献资料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广泛弘扬奠定了基础。

(二)政策影响

从统治政策方面看,历代统治者在确立统治地位后都十分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价值观的培育。各个时代的统治阶级,出于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利用其掌握的国家机器积极倡导(或限制),使有利于统一、团结与稳定的道德言行得以传播和发扬,使不利的道德言行受到限制。类似爱国、忠孝等具有双重功效的道德传统得以弘扬,并世代延传。[8]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统治者利用国家机器颁布推行法令。如明太祖朱元璋立国后,即先后颁行《皇明祖训》、《大明令》、《洪武礼制》等典制,宣扬儒家纲常道德。清康熙时期颁布了“上谕十六条”,其中有“惇孝悌以重人伦”、“明礼治以厚风俗”等内容,其中最关键的是“孝”道,以“孝”至“忠”。通过讲求儒学的纲常名教化导百姓,使人们安分守法。这些律令、条文等颁布推行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但其中所包含的传统美德也得到了弘扬。

第二,统治者自身修德以示垂范。例如春秋时期商鞅“徙木赏金,取信于民”,向民众展示政府的诚信。汉文帝对大臣们说“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以菑,以诫不治。”认为帝王的品德至关重要,关系到国家兴亡。刘备临终之际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种思想不仅是对为君者治国理事的要求,更是个人应具有的优秀美德,对后世有着很深的影响。

第三,统治者将道德作为赏罚升迁的重要标准。中国古代选拨官员注重品行,提倡官员奉守忠孝节廉。两汉时期的“举孝廉”、“察举制”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等选官制度都注重为官者的个人品德,被选为官者,除了博学多才之外,还必须孝顺父母,为人廉正。这些制度盛极一时,形成了中国历史的孝廉文化,对传统美德的弘扬起到了积极作用。隋唐之后虽然实行科举制,但美德依然是为官入仕的重要标准。北宋政治家司马光认为选拔官吏时德比才更重要,并有过精彩的论断:“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9]明太祖朱元璋曾言:“有司察举贤才,必以德行为本,文艺次之。”清康熙皇帝选用人才虽然不拘小节,但对个人品德却极为看重,他的标准是“国家用人,当以德器为本,才艺为末。”这些统治政策的实施影响着民众的价值取向,客观上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

(三)教育推广

教育是文化积累与传播的主要途径,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传统中国的教育传播、书传主要以儒学为指导思想,教育传播不单传授知识,尤注重教人以德行智慧,修身自律。中国人并不为了传播信息而传播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传播活动是以道德为起点和归宿,注重道德教化。[10]

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主要有官学和私学两种系统。夏商周之际,中国就确立了官学制度。西汉正式设立官学机构,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设太学,开始了封建社会官立大学的教育活动,此后历代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大力推行官学,至宋明之际达到鼎盛。明太祖朱元璋时期,除了在州府设立县学之外,还在乡村设立社学,最盛时期,全国共计有学校1700余所。作为官学的补充,私学在发展教育、传播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极为重要。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孔子,其门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对私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唐代以后,私学有了新的发展,一方面书院开始兴起并成为私学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私人设立的小规模私塾、村塾等教育机构大规模发展。而这些民间机构也逐渐成为传播文化、弘扬美德的主要载体。

无论是规模宏大的官学还是形式各异的私学,在教学内容中的共同特色就是以儒学为主,宣传道德。官学自不必言,推行三纲五常等封建社会价值观是其主要功能,而在宣扬封建纲常的同时也弘扬了传统美德。至于私学,则承担了古代蒙养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中国古代蒙养教育十分重视德育,这可以从各类蒙养教材中得以体现。自周秦以来,尤其是宋代以后,蒙养教育方面的教材众多,编撰的目的,除了识文习字外,还包含有浓厚的封建道德的说教内容,从《弟子职》、《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到《小学》、《蒙学须知》、《童子礼》、《仪礼蒙求》、《童蒙训》等等,无不包含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11]可以说,中国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的历史。

(四)民间流传

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农民占社会人口的多数,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但是传统美德依然在中国底层社会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例如明山宾卖牛、金孝拾银等典故,反映的都是社会底层人们对传统美德的坚守与弘扬,他们虽没有受过教育,但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美德思想却根深蒂固。中华传统美德在民间的传扬,主要得益于以下两个特别的载体与途径。

一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根植于中国特有的经济文化环境中,在长期的流行和发展中,由于包涵了历代民众共同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又不断吸收和融入儒、释、道等多种有益的文化元素。所以,在中国传统节庆中,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思想精华,蕴含着值得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12]其中既有春节礼仪中祥和友善的人本精神,也有清明扫墓中追念先贤的感恩之情。既有端午节所弘扬的忧国忧民思想,也有中秋节所传承的团圆和谐情怀。传统节日所孕育的中华美德熏陶着每一个中国人,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经久不衰,日久弥新。

二是民间各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既有戏曲、评书、舞蹈等表演艺术,也有塑作、剪刻、绘画等艺术。在文娱生活相对匮乏的古代社会,民间艺术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起着传播文化,弘扬美德的功能。例如中国古代的年画大多取材于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方面,常见的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西游记》、《白蛇传》等,岳飞精忠报国、桃园三结义等典故通过年画等形式被精彩的刻画传来,人们往往通过这类题材增长知识,并接受传统的道德教育。戏曲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过程中更是功不可没,爱国主义一直是我国民族戏曲的主题,数量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岳飞戏和杨家将戏,仅《岳母刺字》就有京剧、川剧、秦腔、河北梆子、滇剧等多种形式,还有反映苏武持节牧羊的京剧《苏武牧羊》、反映程婴忠勇的元杂剧《赵氏孤儿》等。此外,刻苦耐劳、扶危济困、崇实笃行等中华传统美德在民族戏曲中,都有精彩的表现。[13]民间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方式和广泛的影响力发展和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

(五)交流融合

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是在交流中体现与传承的,这种交流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取长补短,又有民族之间的融合汇通。孔子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华传统美德在这种交流学习中逐渐扩散、发展与传承。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在各民族的融合与交流主要有迁徙、战争、经贸、通婚等几种形式。

中原地区的汉文化凭借其优越性,在融合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传播着各种传统美德。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更好地接受汉族文化,易汉服、讲汉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在此之后少数民族所建立的辽、金、元、清等王朝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内迁后也都极力推行儒家思想。清朝入关后康熙皇帝对儒家思想极为推崇,从小勤读儒家经典,《熙朝新语》记载“圣祖勤学,前古所无,坐处环列皆书籍,尤好性理、五经四书。所以室中颜曰‘敬天’,左曰‘以爱己之心爱人’,右曰‘以责人之心责己’,皆御笔自书,书法直逼欧、颜。”其个人行为在文化传播,弘扬美德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商贸活动在物质交流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最典型的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不仅将文明扩散到敦煌、吐鲁番等中国西部地区,更是使中华文化和美德走向世界。此外,中国古代民族之间的战争与和亲作为民族交流的一种形式,客观上让中华文明逐渐向边疆地区扩散,让传统美德在中华民族得以弘扬。

中华传统美德是在中国历史特有的文化环境中形成与发展的,其传承与弘扬的途径并不局限于上述几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某种弘扬途径可能占据主导地位,但从历史的纵向角度看,是各种因素共同推动了传统美德的传承。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历代思想家们所付出的智慧、努力和艰辛,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形成与流传也起到了特殊作用。经过思想家们的探索、收集、整理、研究和宣扬,使原本是内在的、朦胧的、散乱的道德习俗,逐渐变成外在的、清晰的、有条理的道德规范。传统美德便因此得以锤炼、升华和流传。[14]此外,先贤们优秀的人格魅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也在这场伟大的弘扬运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崔杼三杀史官难屈史德,屈原流放而后有《离骚》,司马迁受腐刑乃发愤著《史记》……这些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美德,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在弘扬传统美德的过程中前赴后继,一往无前。

三、中华传统美德弘扬过程中的历史绩效与缺憾

中华传统美德之所以传承与弘扬,除了借助于各种途径与载体外,主要在于其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自觉选择。它所蕴含的内容及思想适应了中国历史所独有的经济、文化、社会特点,对国家民族和个人对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其在历史弘扬的过程中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强了民族凝聚力,提升了个人的修养,从而提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仅较大的王朝就有十八个,其他割据政权更是零星纷繁。朝代可以不断更迭,国家可能一度分裂,但传统美德的发展与传承始终没有中断。现代社会的传播手段虽然非常先进与丰富,但是中国历史上弘扬传统美德的一些途径与载体依然有着自己独特魅力与价值。

任何一种弘扬途径都非十全十美,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历史上既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也有乾隆皇帝的造书毁书,文字狱更是一个毒瘤,伴随了中国2000余年……这些都是传统美德弘扬过程中的沉痛经历。由于封建社会统治者弘扬传统美德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其统治秩序,因此在宣扬中夹杂着一些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并且人为地扭曲传统美德的含义。例如对忠孝仁义的解释与宣传,更多的与忠君思想、等级贵贱等密切相连,这种思想使人们丧失了独立的人格,人一生下来就是他人或他的名分的从属物,没有独立的人格,更谈不上独立的个人意识和思想自由了。因此培养的是一种“主奴根性”。[15]百姓成为皇朝顺民,随遇而安。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讯落后,弘扬美德的方式单调乏味,人们对美德的理解也相对单一,缺乏创造性与多样性。此外,从古代弘扬美德的途径来看,德育至上的教育宣传形式限制了人性的发展,把人作为道德的工具,要人们“存天理、灭人欲”。传统美德也成了为弘扬而弘扬的一个宣传品,重视宣传说教,轻视内涵效果。许多人为了仕途和声誉,竞相在道德表演上下工夫,比如卧冰求鲤、哭竹生笋等事情的真实性就令人质疑,甚至出现了许多 “满口讲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和沽名钓誉之辈。此点对于我们今天弘扬传统美德也有警示作用,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之下,更要注重内涵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王泽应.中华传统美德通论[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2]中国政研会、中宣部政研所课题组.弘扬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研究报告[J].思想政治研究,2007, (6).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1906.

[4]中国政研会、中宣部政研所课题组.弘扬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研究报告[J].思想政治研究,2007, (6).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1612.

[6]纪昀等.《四库全书》史部十四《崇文总目》提要,《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7]毕跃辉.论文献载体对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影响[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0,(4).

[8]霍如涛.中华传统美德的形成基础与源流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0,(6).

[9]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光明日报,2012:7.

[10]黄海云.古代文化传播研究:古老与年轻的交融[J].2008, (1).

[11]吴霓.中国古代私学在教育史上所发挥的作用[J].教育研究,1997,(3).

[12]王文章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J].艺术百家,2012, (3).

[13]刘俊鸿.民族精神与民族戏曲[J].艺术百家,2012,(2).

[14]霍如涛.中华传统美德的形成基础与源流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0,(6).

[15]孙宏安.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

A Study of the Ways and Carriers of Promoting Traditional Virtues in Chinese History

REN Jing-yu,XIE Zuo-xin
(Shijiazhuang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35,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have rich meanings and have been inheri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s valuable ethic heritages.The ways and carriers of those virtues are various covering every corner of the old times and still remains influential.The achievement and drawbacks in the process both can be used for further references.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inherit;promote;ways and carriers

G127

:A

:2095-3763(2015)01-0020-05

2014-10-25

任靖宇(1974-),女,河北保定人,石家庄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艺术。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年年度项目,“善行河北”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HB14SH008)。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弘扬中华
身边的传统美德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