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2015-03-27吴枝兵,王妹,常守柱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用型

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吴枝兵,王妹,常守柱,齐红霞

(宿州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成效以及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点、不足,根据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要求,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结果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适应于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构建“七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与教育》课程开设为主线,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确保学生能在和谐安宁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应用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七位一体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美好中国的宏伟目标。社会的和谐与美好依赖于个体发展的和谐与美好,而个体发展的和谐与美好,其前提条件就是健康、和谐、美好心灵的建设。应用型高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提供人才的机构,因此,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如何确立现代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行为能力等是新时期对应用性人才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面对这一变化,很多在地方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志都有同感: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弊病已日益凸显,其效用发挥遭遇“瓶颈效应”,走进了创新的死角,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难以找到新的增长点。这在提醒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水平,构建和谐美好校园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另辟蹊径。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现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内容结构的发展取向上看,正广泛面临着一个模式重构的课题。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郑学琴(2008)认为,[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构上正面临模式重构的问题。孟婷婷等人(2008)认为,[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构建以发展为主线的、立体式的“6+4”教育模式。该模式从创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着手,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以及各年龄段学生现实的发展特点开展工作。詹文理等人(2008)认为,[3]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除增加必要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之外,还可以采取“三结合二培训一争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刘翠英(2009)[4]对多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性工作进行了总结,发现所采取的4-111-5模式,对于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很好的抓手,也是很有效的平台。湖南农业大学屈正良教授(2009)认为,[5]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近20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典型模式:按服务对象和目标不同有矫治模式和发展模式;按课程不同有学科课程模式和活动课程模式;按教育的切入点不同有专门机构协调管理模式、心理——德育结合模式和学科教学渗透模式;按实施者的偏好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心理分析模式、来访者中心模式、行为模式和认知模式等等。

以上研究充分表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研究热点。不少研究者在建构依据、建构要素、建构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是关于研究的系统性、研究内容的深入和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广大心理学工作者需要关注的。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为了解我省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现状,选取了三所某省内二本院校进行调查研究。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隶属部门、机构建设、新生入学教育、日常咨询、团体辅导活动、不同群体的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等若干方面的问题。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三所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能正常开展,总体效果不错。但仔细研究后,还是发现存在不少相似的问题。

1.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和隶属问题。三所高校都有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中心,其中有两所高校都隶属学工部(学生处),一所隶属系(二级学院)部。这种机构设置可能会导致前两所学校工作开展比较顺畅,而后一所学校工作开展阻碍较多。原因是学工部(处)是校级单位,主抓学生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名正言顺,而系部(二级学院)则是学校的二级单位,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隶属于它,只能保证在二级单位内部顺利开展工作,无法实现对全校学生的管理。

2.师资力量配备问题。三所学校的年招生量大概在4200~5500人左右,针对如此规模的学生群体,应当配备适当人数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一所学校配有20余名专兼职教师,除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外,还包括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等等,基本满足工作开展需要,而另外两所学校师一所10人(专职6人,兼职4人),另一所4人(3人专职、1人兼职),均不能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师生比1:3000的比例。

1.搭建学习新平台,增强学习趣味性。公司打破传统的集中学习模式,充分利用宝胜文化杂志、网站、办公OA系统等媒介,建立党员微信群、党建工作交流群,实现党员全覆盖的沟通、交流和学习。公司OA办公系统开设“党建在线”、“党务公开”、“两学一做”等专栏,将党的最新理论、中航最新要求、党员发展等内容及时传达,让新思想新动态在指尖滑动中深入脑海。

3.新生入学教育问题。每年新生入学后,三所学校均开

展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活动,为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采用的普查方式和量表有所区别。结合普查的结果,进行新生适应性教育。针对普查筛选出来的问题学生,一般采取约谈和跟踪的方式,确保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得到帮助。从三所学校普查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呈良好态势,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低于16%。

4.日常咨询活动开展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常规工作——心理咨询,三所学校都能正常开展。但是,根据在校生的规模,日常咨询量均没有达标。所以,解决日咨询量过少的问题,加大咨询宣传力度,拓展咨询渠道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5.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问题。调查中发现,三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主要集中于新生和毕业班学生群体,其他学生群体较少开展活动。同时,鉴于场地、设备的不足,很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也无法正常开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根据教育部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在高校以公共必修课形式开设,三所被试学校均已开设,但都集中于大一新生阶段,其他各年级均没有相关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靠日常咨询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效果一般。

7.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立。为预防校园心理危机以及悲剧性事件的发生,三所学校均建立了校园心理危机预警干预体系。构建“校(一级)——院(二级)——班(三级)——舍(四级)”四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对在校生心理健康问题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但是,如何整合各级部门的力量以及怎样联合校外的力量也是值得研究的。

(二)构建“七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心理健康科学知识普及大讲堂。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加大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科学知识的力度。一方面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一定学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程;另一方面,结合不同专业、年级开设《社会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组织行为学》等专业选修课,以开拓学生视野;再者,发挥其他学科教学的作用。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都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因为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最频繁的时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动机、价值观、态度、兴趣、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注重个性的完善。

2.广泛而灵活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侧重于技术与工具价值,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更多依靠经验的方式进行,所以,地方高校应当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多渠道、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心理主题班会、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心理知识与技能培训、心理行为素质拓展训练、大型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等等。

3.心理健康专题报告。针对不同学生群体、不同时期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组织专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报告会。比如,针对大一学生开展的适应问题报告,针对大二学生情感问题的报告,针对大三学生的考研问题报告,针对大四学生的就业问题报告等等,报告会的目的是解决学生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为尽量避免泛泛而谈,报告者事先要进行调研,在了解现阶段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开展报告。

4.心理咨询与疏导。心理咨询工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常规任务,主要针对个体学生进行。一方面,学校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比如校园网、宣传栏、校报等媒介,目的是让广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了解心理咨询、接受心理咨询;其次,心理咨询部门要做好预约、接待、咨询、记录、随访、保密工作;第三、针对来访者突出反映的问题,心理咨询部门要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进行案例督导。

5.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首先,学校可以利用心理健康普查形式,筛选出可能存在心理疾患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根据情况给予积极、有效、及时的心理援助和干预;其次,积极构建立体式、网络化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防护体系,实行校园各部门的联动机制;最后,对校园特殊学生群体,如贫困生、单亲家庭学生、情感受挫学生、有心理障碍家族史的学生、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学习有障碍的学生,进行重点监测,并随时做好咨询和转介工作。

6.心理健康测试与研究。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群体、个体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根据测试结果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探索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内外因素以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为学校制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政策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

7.政策制度保障到位。要切实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作用,高校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保障措施包括领导积极关注、机构设置合理、规章制度完善、师资队伍配备合理、经费投入及时等具体工作,而这些工作的完成,离不开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

实践表明,整合学校现有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构建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融知识传授、活动体验、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危机干预、测试与研究、政策体制保障等措施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sk474;宿州学院一般人文科学研究项目“户外拓展训练在地方高校人才心理素质培养过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3yyb12)

参考文献:

[1]胡学琴.大学生多维协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8,(10):116-117.

[2]孟婷婷,陈晓倩,陈云峰.大学生“6 + 4”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型模式的构建——以浙江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为例[J].新西部,2009,(2):170.

[3]詹文理,曾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三二一”教育模式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55-157.

[4]刘翠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111-5模式探究[J].网络财富,2009,(8):8-9.

[5]屈正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类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1-72.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