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策略研究———以节能环保产业与纺织产业为例

2015-03-27刘明娟

关键词: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安徽省

刘明娟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马鞍山243000)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促进现代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我国当前形式下,传统产业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因此,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要统筹兼顾,两类产业耦合发展是解决我国产业发展双重任务的重要途径。安徽省也在致力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节能环保产业),而安徽省传统产业(如纺织产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和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现阶段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以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与纺织产业为典型代表,探讨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与纺织产业耦合发展的路径,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以及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一、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与纺织产业发展现状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迅速发展,产值年均增长超出30%,2012年实现年产值约1100亿元,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为促进安徽省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快速扩大,涌现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科技实力显著增强,部分技术达到先进水平;区域集聚度有所提高,产业发展布局趋于合理。目前,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以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为主,依托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海螺建材设计院、海螺川崎等领军企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围绕发展重点,推动产业聚集区建设,通过资源整合,建设蚌埠、芜湖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

(二)纺织产业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纺织业一直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出口创汇、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纺织业备受冲击,然而,安徽纺织产业运行良好,2011年安徽纺织产业总量历史性的突破千亿元大关,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在困境中逆势而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88.80亿元。在全国乃至全球服装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况下,安徽服装行业在2012年仍保持了22%的快速发展势头,总量占全国比重2.07%,排名第11位。安徽省已逐渐建立一批纺织服装加工基地,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规模日益壮大。目前,安徽省纺织业形成以棉纺织为主体,化纤、丝绸、麻纺为特色,印染、服装、家纺、毛纺、针织和纺机等行业全面发展的产业体系。

二、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与纺织产业耦合发展动因分析

耦合是物理学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间良性互动、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1]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是指二者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正向关联关系。[2]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的基本条件是两类产业具有高度的关联性,需要有技术创新。节能环保产业是纺织产业升级改造的有力支撑,同时,纺织产业也是节能环保产业重要的应用领域,很多环保技术流向纺织产业。

(一)纺织产业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印染和化纤是安徽省纺织产业的重要领域,也是纺织业节能减排任务的重点,需要开发高效的工业污水处理节能设备、节能工艺及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和设备来应对污水的排放。另外,欧盟在逐渐认证征收碳排放税,今后出口纺织品和服装将需要标明碳排放量,化纤行业在行业中率先开展碳足迹评估认证,安徽省也把绿色产品评估认证服务作为节能环保产业的重点领域。针对环保产品,安徽省还重点研发和推广膜材料与膜组件,这些产品在水处理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纺织业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新型节能环保设备都是节能环保产业重要的应用领域。

(二)节能环保产业对纺织产业有强大的渗透及改造作用

纺织品的安全性能和环保性能在全球业界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安徽省的纺织企业已开始进行生态纺织品的研究和开发。此外,我国出台“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政策,如何提高再生纤维的性能,如何从一件由多种原料织成的纺织品中分离出不同的纤维,还有待破解。将现有资源的使用最优化、将替代资源的发展合理化、将可回用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将是纺织业努力的方向。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无疑是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3]

三、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与纺织产业耦合效应分析

(一)成本节约效应

一方面能够整合产业链,突破产业边界,人才和基础设施共享,提高共用资产利用率,减少内耗,降低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等。另一方面能够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外推,以较少的投入产生较大的产出,降低时间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二)竞争合作效应

产业耦合促进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形成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产业形态。减少产业间进入壁垒,降低交易成本,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使竞争活力和规模效益递增实现最佳的协调和平衡。同时,企业为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必须通过与相关各方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共同开拓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提高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

(三)区域发展效应

两大产业耦合发展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可以促成产业集聚,并且与城区联动发展,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为区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改善居民生活水平,通过引进和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提高当地居民的整体素质。

(四)环境保护效应

节能环保产业与纺织产业耦合发展发挥两者之合力,使节能减排和印染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新型节能环保设备、环保产品生产、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等得到进一步发展,将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四、促进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与纺织产业耦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与纺织产业耦合发展过程中,要树立战略思维,统筹规划安排,选准“接口”,拓展互动发展空间,实施重点工程,注重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现有节能环保产业与纺织产业发展相结合、市场发展与市场监管相结合,着眼于提高科技含量,掌握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领军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完善的资金、技术、人才、标准、法律法规、政策和组织等支撑体系。

(一)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产业耦合使产业边界模糊化,产业间的耦合导致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形态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因此,产业耦合发展需要重视市场需求预测、竞争力分析和发展态势展望,仔细研析节能环保产业与纺织产业之间的聚焦点和潜在的互动点,力求精准聚焦,把两产业无缝衔接起来,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互补优势,尽量降低发展成本,在更多领域催生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加强统筹规划与资源整合,确立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完善节能环保产业与纺织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尽快形成一批高精尖的接替产业群,减小产业升级的断档风险。将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结合,科学选址,避免盲目或重复建设。总之,一方面培育和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注重新兴技术的产业化,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和扩散,通过产业的大发展带动相关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要促进纺织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发挥高新技术在推进纺织产业升级换代中的作用,同时,节能环保产业通过纺织产业的技术改造升级提供给消费者熟悉该产品的渠道,扩大产品的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二)加强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三者紧密结合,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安徽省具有优秀的科研和教育资源,拥有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一批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但高校和科研院所缺乏将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能力,要借助企业的平台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最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因此,要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联动,形成科技、教育、企业协同推进的合力,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促进节能环保产业与纺织产业耦合发展。

1.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端人才,通过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定制培养、项目引领等合作模式,做好供求分析,按实际需要培养人才,推进科技人才在高校与企业间“双向流动”,鼓励大学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人才进大学深造。同时,加强职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在一些技术力量强、科研水平高的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提高职业技术的培养能力。另外,还可充分利用当前人才流动加快,加大人才引进及培育力度,重点引进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尽快形成安徽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

2.提升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要把社会需求及市场导向作为科研立项的依据,充分发挥安徽科教优势,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推进企业和科研人员进行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掌握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引进高校及科研院所来安徽建立高端技术产学研联盟及产业化基地,组织实施重大研发专项,力求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高端共性技术和瓶颈技术,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通过技术结构及产品结构的改变,促进节能环保产业与纺织产业进一步耦合发展。

(三)积极培育市场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由于具有前瞻性、社会性、生产要素的先进性,因此其发展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自发行为,政府要发挥积极作用,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制定有利于产业耦合的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搭建良好发展平台,为安徽省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

1.搭建创新平台。掌握核心技术、加强自主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关键,而政府搭建创新和发展平台是技术创新的保障,同时也可降低政府的“采取”成本和传统企业的“创新”成本,进一步模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生产边界,促进二者的相互耦合。搭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平台、共性技术供给平台以及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提高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发挥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在资源供给、产品生产和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各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渠道畅通和资源组合。同时,建立健全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促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2.实施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支持作用,对于重点扶持的节能环保产业高新技术项目和纺织产业的技改项目,政府部门通过税收优惠、财政奖励、低息贷款、国家拨款、政府采购等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其健康稳定发展。

3.创造市场需求。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实施政府采购,对相应的产业化成果政府优先购买,对消费品的购买者政府进行补贴,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管理程序,从而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过程及作用机制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1):84-87.

[3]梁龙.节能减排:投入决定产出[J].中国纺织,2011,(9):64-65.

猜你喜欢

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安徽省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未来5G:颠覆行业 改变生活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丘区传统产业仍大有可为
专家开方:传统产业创新互动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