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幸福理论下“三生”空间的优化
2015-03-27姚翼源许水贵
姚翼源,许水贵
(中国地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4)
生态幸福理论下“三生”空间的优化
姚翼源,许水贵
(中国地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4)
生态幸福理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下形成的新理论,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生态幸福的实现,必须优化生产空间发展生态经济,必须优化生活空间建立绿色社区,必须优化生态空间构筑生态屏障。我们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促使生态幸福与“三生”空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为实现生态幸福做出不懈努力。
生态幸福;“三生”空间;生态文明建设;良性互动
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丰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追求生态幸福逐渐构成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生态幸福理论提出的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八大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的论断和我们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社会共识。习近平强调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这些论述都体现了建设生态文明对于生态幸福的重要意义。对生态幸福的追求和向往,贴切反映出了人民在物质基础充足的前提下对生产空间发展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幸福的要求。
一、生态幸福理论的依据
生态幸福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学术界目前仅有少数学者对其进行探讨。生态幸福提出的重要背景就是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的论断。习近平指出:“抓民生就是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普惠的民生福祉。”[1]这些论述体现了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中国地质大学知名生态学者黄娟认为:“人类的幸福建立在良好生态环境之上,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人民生态幸福的根本手段。”[2]建设幸福国家、创造幸福生活、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是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引导国家、社会、人民在生产、生活、生态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追求幸福,对于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生态幸福是我们在生产、生活以及生态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关于生活品质的幸福感受和愉悦体验,这是人民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共同追求。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处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幸福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层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要求我们必须走上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道路,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理论明确提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生态幸福理论契合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生态幸福理论内涵包括:以人的生态幸福为根本,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关系,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实现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生态基本形式。学术界的部分学者对于生态幸福理论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是在他们看来,生态幸福是新时代的新型理论形态,贴合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李鸣认为:“人类幸福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工业文明时代的幸福多呈黑色性、浪费性和多元性,处在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幸福则是绿色幸福的观念。”[3]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危机问题,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显得日益重要。生态幸福反应了人类在生产、生活、生态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体验和内心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三生”空间与生态幸福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三生”空间与生态幸福之间除了相互冲突、相互制约的关系之外,还有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以相互促进的运动发展形态对生态幸福理论以及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的生态发展道路进行探讨,是本文探讨生态幸福理论下“三生”空间优化的重要初衷。
1.“三生”空间优化配置增进生态幸福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和发展条件,是实现生态幸福的根本动力。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但是在推进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生产发展粗放低效、生活空间拥挤不堪、生态空间境况恶化,直接制约着小康社会的实现、生态幸福的构筑。
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浪潮中,我们应该把生产、生态、生活空间控制在一定的生态范围内。减少生产空间,在不增加工业用地的前提下提高城市国土用地的效率,发展智能、集约、高科技的生态经济结构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升级和优化。平衡城市工业、交通、商业用地,为居民的生活空间营造良好舒适条件,打造宜居生态城市。生态层面,加强对城市绿化用地的保护,减少或者协调生产、生活用地对生态用地的暴力抢占;秉承以生态良好促进经济发展可持续思路,构筑城市绿地、保护城市可利用耕地、优化旧城区改造土地利用效率、强化城市生态系统。在这三个层面中,生态良好是基础,生态生产与生态生活是发展的目的;生态生产又是发展的动力,制约着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最终实现。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调整传统产业结构,通过绿色科技的发展增加第三产业发展比例,协调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关系;借助绿色科技战略,发展可再生能源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巴西在可再生能源经济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巴西是世界上最早实施乙醇燃料计划的国家,以甘蔗、蜜糖、砂糖为原料形成了独立的经济能源运行系统,刺激了农业、乙醇相关行业的发展,收益270亿美元,促进了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民幸福指数的提高,并且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了20%,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发展。”[4]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在GDP所占的比例高达60%~70%,如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揭示,英国近30年中经济规模增加了1倍,但能耗总量只增加了10%。这一方面得益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要做好统筹协调三大产业结构的发展比例。正如著名生态学家叶文虎所言:“我们只有坚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协同,努力打通一、二、三产业才能更好的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共赢,更好的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5]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追求“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促使改革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都是构成与增进人民生态幸福的重要举措。
2.生态幸福促进“三生”空间优化配置
树立生态幸福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对于三生空间的优化配置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关注物质富裕,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造成经济建设的发展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代价的。正是由于缺失了生态幸福的观念,导致了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直接威胁人民的生产、生活、生态,损害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生态幸福观念是针对我国现在出现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破坏、经济发展不持续现状提出的。生态幸福注重以人的生态幸福为本,以生态幸福的实现为主要发展目的,发展谋求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生产发展的生态发展道路。生态学者黄娟认为:“只有树立生态幸福观,才能更好树立绿色生产、绿色发展、绿色消费、绿色生活,这是有效建立生态文明的重要前提。”[2]
生态幸福理论是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科学的配置和平衡的规划。具体而言就是生产空间高效集约,要做到树立集约高效发展的思路,积极培育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园区、生态科技产业,发展绿色制造产业和材料产业。在绿色生产、生态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上,深圳市南山区取得了显著效果,成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的标杆。南山区政府遵循“环保优化促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贯彻“生态优先”的理念,走“科技优先”协调发展思路,发展社区环保经济,构筑绿色节能产业、社区生态旅馆等,秉承以绿色科技促进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生活空间宜居适度,使人民有高水平的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加优美舒适的环境,提高生活的生态幸福指数。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资源紧缺、交通拥挤不堪、城市用地粗放低效、城市固体垃圾堆积严重、水资源及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构筑绿色幸福的生活社区空间。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合理平衡生产、生活空间为绿色生态发展预留空地。减少城市生产、生活用地对生态用地的挤压,构筑良好的城市生态屏障,重视对耕地、森林、绿地的保护。发展高效用水科技,对河流山川进行保护,建立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生态良好是人们生产、生活空间的重要外部环境,是提升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
三、生态幸福理论下“三生”空间优化的实现条件
实现生态幸福必须坚持三生空间的优化与配置。具体而言就是要发展生态经济、开拓生产发展、构建生态良好的生态发展道路。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满足当代人民对幸福的期待,而且也是确保后代人幸福生活的需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做到扩大生态生产能力,走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时代新道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当今生态短缺的矛盾,更好地满足在物质基础相对丰富条件下对生态幸福的需求。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优化配置是实现生态幸福的可靠保证和根本途径。实现生态幸福必须要依靠生态生产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打造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构筑生态空间的保护屏障。
1.实现生态幸福必须优化生产空间发展生态经济
生产空间是人民进行生活以及保障良好生态空间的物质基础,生产空间的实现途径就是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为学科理论基础,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工业循环体系,是一种在生态文明时代急需践行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习近平强调:“正确处理好经济基础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概念,更加自觉的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态经济就必须走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协同一致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高效发展。”[6]
深圳市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深圳市南山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全年实现本地生产总值1 935亿元,增长12%,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为10亿元。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GDP能耗、水耗分别为0.5739吨标准煤和10.93立方米,能耗考核工作去年全市第一,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第三产业增长13.0%,产业结构调整达到历史最优状态,三次产业比例为0∶60.5∶39.5。”[7]要发展生态经济,转变生产方式,最关键的是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产业结构。这就需要我们强化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适当调控第二产业,发展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生态服务业的比重。绿色科学技术是生态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必须依托生态科技的创新,发展节能环保,循环再生产业。
生态经济的发展是改善生产空间的措施,生产空间的优化助推了生态幸福的实现。居民生态幸福品质提高、幸福指数的提升,必须依托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英国生态经济学家史密斯的《生存蓝图》成为生态经济学名著,揭示了生态经济学核心是探讨如何达到生态与经济的平衡,实现生态经济效益以达到永续发展之目标。生态工业是生态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生态工业为引擎带动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的联动发展。广东省南海市建立的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华南环保科技产业园为核心,分别建立了资源可再生园、零排放园和虚拟生态园,实现园区、企业和产品等3个层次的生态管理,为全国树立一个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通过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改造和开发新产品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南海市区域经济集约、智能发展,优化了城市发展的生产空间。著名生态学家刘思华认为,“按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与实践指向,走出一条实现工业化必须推进生态化同时并举、有机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路。实现生态幸福必须优化生产空间,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形成绿色的发展模式和消费结构”[8]。
2. 实现生态幸福必须优化生活空间建立绿色社区
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清新空气,这是宜居生活的三大标配。为了实现生态幸福,我们必须优化生活空间,实施生态工程恢复和保护工程,建立生态社区,创造良好的生态生活环境。十八大报告提出了2020年全面小康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要求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基本形成。因此,培育和建立生态文明生活消费模式迫在眉睫。正如王金南所言:“我们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绿色消费政策,引导和激励全面重视绿色消费。倡导朴素消费、适度消费和清洁消费观念,主动选择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的生态生活方式。”[9]
优化调整城市老城区、传统产业集聚区的生产和生活布局,减缓生产和生活空间混杂布局对生活居住的影响,减少生产空间的叠加布局对居民生活空间的制约,为居民生态幸福的实现建立绿色社区。建设适宜居住的绿色社区、营造环境优美的社区条件,彰显社区文明和谐之景,使居民在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内心体验和心灵的愉悦幸福感得到提升。生态幸福理论传承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坚持“以人的生态幸福为本”,在面对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生态国情下,成为了一项基本的生态权益和基本需求。新加坡被称为“花园城市”,是优化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的成功范例。我们要借鉴新加坡的成功做法,打造园林城市、生态工业园区、绿色社区、生态街道等;加强对城市污水以及再生资源工程建设、对城市烟尘、粉尘、雾霾和汽车尾气的治理,夯实生态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使人民生活在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生活环境中。
陕西山阳县按照“做美县城、做大集镇、做好乡村,打造绿色社区”的总体思路,坚持城乡一体推进、预防治理结合,全面加强人居环境建设,努力让居民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用上清洁的能源。不断完善县城公园绿地、休闲广场等设施,强化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使县城更加清洁靓丽。加大工业污水防治、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目前投入1.8亿建立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投入600多万元为13家重点污染企业安装了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和视屏监控设施,实现了主要污染源排放率100%,县城污水集中收集率91%以上[10]。因此,在优化生活空间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处理好人与工业经济发展、城区建筑构建、水资源及环境生态之间良性互动关系,更好的提升居民的幸福体验、生态幸福的内心感受。
3.实现生态幸福必须优化生态空间构筑生态屏障
生态良好是生态幸福的基础和重要前提,也是人民进行生产与生活的外部环境。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谈不上生态幸福,也就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客观基础条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生态幸福,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目前生态危机的严峻形势,铭记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实现人民生态幸福,对子孙后代负起责任。
实现生态幸福必须要优化生态空间,构筑生态屏障,加深对生态幸福理论的深刻认识,努力践行构筑生态系统环境的举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环境保护直接关系人民生活质量,关系人民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社会和谐稳定。”[11]良好的生态对人民幸福生活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应该构筑“治理—修复—节约”的生态屏障。目前,环境污染十分严峻,特别是2013年京津唐雾霾污染问题,已经为我们经济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敲响警钟。
首先,在治理的举措层面。(1)从源头对污染企业进行整治,关闭那些高能耗、低效能、污染严重的重型企业。(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环保产业,发展光伏、太阳能、核能等绿色科技。(3)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和监督。人民的积极监督可以对污染治理起到重大的考评效用。河北省宁津县对宁纺集团向汪洋沟河流中排放污水行为的查处,得益于人民的密切关注和监督。生态环境是公共利益,关系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生态空间的优化需要修复,建设绿色生态家园。(1)保护耕地、城市绿地,进行草地、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为城市的持续发展预留发展空间,调节和修复生态体系,增加公共绿地面积。(2)修复“人水和谐”关系,以水资源和水安全作为核心基础,进行生态城镇化的规划和建造。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衡量城镇化发展的容量,用来确保城镇生态水文的基础地位。(3)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节水工艺、技术和器具,全面实行阶梯水价制度,建立完善的用水体系。总之,生态空间的优化需要我们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资源、节约材耗,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为生态空间的构筑创造条件和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强调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且也提出要“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就是要走生产空间集约优化、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道路,这是党带领人民建设生态文明、创造生态幸福的历史使命。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的论断,是生态幸福理论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追求幸福,使人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党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生态学者袁祖社指出:“只有树立生态幸福观,才能树立绿色发展观、绿色生产观、绿色消费观、绿色生活观,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我们只有坚持三生空间的共赢,优化生产空间、优化生活空间、优化生态空间才能更好促进社会和谐,也才能最终实现生态幸福。”[12]
[1]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2]黄娟,李沥霖.生态幸福及其实现路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4).
[3]李鸣.社会发展与绿色幸福[J].理论月刊,2010,(4).
[4]鲍健强,黄海凤.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2-43.
[5]叶文虎.坚持三生共赢建设健康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6]习近平.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EB/OL].中国青年网,2013-09-07.
[7]统筹兼顾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深圳市南山区麻磡社区以环保产业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保护推动社会建设[J].南方论刊,2011,(10).
[8]刘思华.可持续经济文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76-77.
[9]王金南,等.迈向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框架设计[J].环境保护,2012,(23).
[10]陕西新闻网.[EB/OL].2013-05-26.
[11]周生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J].求是,2011,(7).
[12]袁祖社.生态文化视野中生态理性与生态信仰的统一—现代人的“生态幸福观”何以可能[J].思想战线,2012,(2).
[责任编辑:孙 霁]
2014-11-22
姚翼源(1991-),男,河南漯河人,硕士研究生。
X321
A
1008-8520(2015)01-00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