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影响
2015-03-26王慧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文化发展,以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逐渐形成全面发展之良好势态。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兴盛有诸多原因,其中大众传媒的多方推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从蓬勃兴起到衰微没落,都与大众传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众传媒对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既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也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媒 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學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一.大众传媒时代的来临
传统媒体一般指的是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等则被人们称为新媒体。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开始,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媒体开始出现,而传统媒体也相应地寻求新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由不断地竞争而逐渐走向融合共存,宣告着大众传媒时代的来临。
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生产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学者王晓明就曾说:“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中国文学与以往(1950-1990年间)的一个最重要的不同,就是它所置身的整个社会的文学生产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P9)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各级文联和作协是引领文学潮流的关键力量。传媒仅发挥着传达作用,几乎不具备自身主体性。改革开放后,传媒逐渐具备了一定自主性,能够在一定范围内筛选作品、引领文学潮流。随着经济文化发展,以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逐渐形成全面发展之良好势态。传统的文学生产与传播方式、文学市场和读者受众,都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发生着巨大变革。
二.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兴盛
对于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一般指的是90年代以来的、女性作家创作的、体现女性主义意识的文学作品。任一鸣对“女性主义文学”的界定更为精准:“女性主义文学即是女性作家从女性主义的群体性别立场出发,以反叛传统性别秩序、颠覆与解构男性中心文化为旨要,以建构女性性别主体、女性文化和女性主义诗学为价值追求的文学。”[2](P57)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兴盛,原因主要有:
第一,西方女性主义及女性主义文学的引进,为中国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兴盛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女性作家通过学习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激发了新的创作灵感,并且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部分女性作家的创作基本走向。批评家在评价女性作家的创作时,也有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辨识方式。第二,在文坛陆续登场的女性作家们多年坚持创作,使得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兴盛有了实力积累。在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热之前,女性作家的创作归类于“伤痕文学”、“寻根文学”等范畴。到了90年代,女性作家身份使她们集结成一个令人瞩目的新集体。这些女性作家的多年坚持不懈的创作实践,是一个不断积累实力的过程。第三,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为其提供了重要契机。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和成功实践,也为国内的女性主义文学提供了集中宣传的舞台和迅速发展的机会。第四,大众传媒的多方推介是非常重要的因素。1995年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前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热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很大原因是大众媒体对女性作家及女性主义文学多次推介,使其呈现于社会前台,迅速占领文化市场,并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三.大众传媒对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影响
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热潮从蓬勃兴起到衰微没落,都与大众传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众传媒对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既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也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1.大众传媒对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积极影响
(1)大众传媒使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读者受众更为广泛
伴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文学作品也越发全面和深入受其影响。大众传媒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不再局限于某单一领域,而是渗透到作为商品的文学作品从生产、流通到接受的各个环节。于是,对于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生产和传播,大众传媒成为了相当重要的推介力量。大众传媒从书籍、杂志、报刊、电视、电影、网络各途径,全面助推了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使其达到了鼎盛状态。
首先,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书籍出版蔚为大观。单行本井喷式涌现,较有代表性的单行本如王安忆的《长恨歌》,池莉的《小姐你早》,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卫慧的《上海宝贝》,棉棉的《糖》等。此外,许多知名出版社都编辑出版了关于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大型文学丛书,规模庞大,引人注目。其次,这一时期很多颇有影响力的文学杂志、报刊,都刊发了与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相关的专栏、专号。而且一些文学期刊还举办了女性主义文学研讨会,如《钟山》杂志主办的王安忆《长恨歌》研讨会等。第三,关于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影视改编也蔚然成风。池莉的小说《小姐你早》《生活秀》《来来往往》,都改编成了电视剧,收视不俗。王安忆的《长恨歌》不仅改编成电视剧,而且还改编成了电影,都颇为成功。这些影视改编作品,反过来促进人们去了解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第四,网络上的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也不甘寂寞。例如安妮宝贝网上发表的《告别微安》,点击率十分可观,随后出版成书,至今畅销不衰。
(2)大众传媒使得女性作家明星化、名利双收
“文学市场化,使媒体在进行操作时,越来越注重作品/商品的可供消费的元素,在作品/商品上附上具有市场号召力的符码,是每个媒体的必然选择。在这方面,女性作为一个消费符码就自然而然地出场了。在以男权话语为主的消费社会里,女性处于‘被看的境地。”[3](P71)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女子无才便是德”,古代普通女性的文化程度比较低。但历史上也有一些赫赫有名的才女,留下许多广为人知的诗篇,可这些才女多是美丽的妓女。所以说在我们的固有观念里,我们常常将女性作家与“美丽、迷人”联系起来。“社会中存在着性别传统印象,内含商业元素的大众传媒必然会追求大众认同,这就不可能不反映社会性别的差异特别是带有明显性别成见的性别传统印象(包括媒体无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媒同时也就强化并在新一代人中塑造着这种性别传统印象。”[4](P23)因此,“美女作家”这一概念的推出,在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兴起时很快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消费符码,因为“美女作家”具有很强的市场号召力,是一个颇为吸引眼球的“卖点”。卫慧、棉棉这些年轻女性作家即被成功地包装成为“美女作家”,她们出版的小说作品里加上了风格大胆的个人艺术照,她们出席签名售书会如同影视明星一般引起轰动效应,而且还有一些报刊杂志对她们进行追星式报道。总之,以商业为基础的大众传媒将女性作家明星化,是追逐市场利益最大化的一种必然选择,女性作家自身也获得了名利双收的效果。
2.大众传媒对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消极影响
(1)大众传媒促使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粗制滥造
大众传媒对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包装推广,得到了可观的商业利润。因此,一些出版社和90年代女性作家追求小说作品的出版速度和数量,一些作品质量变得良莠不齐。甚至有些女性作家1995年这一年就出版了七八本书,这样的写作和出版速度,作品中出现一定程度的粗制滥造可想而知。大众传媒没有很好地起到应尽的质量把关作用。对于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出现粗制滥造,大众传媒的把关不严、急功近利有着难以推卸的责任。
(2)大众传媒使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沦为消费女性而名存实亡
女性主义文学原本旨在颠覆传统两性观和两性秩序,建构起女性主义的文学,但是它以女性私人生活、身体写作为主要内容,缺乏向更高的精神文化层面提升,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反而渐渐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从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自身而言,不得不反思创作题材的局限和创作策略的失败,“一方面写身体、私人生活:正好迎合了男权市场控制的窥私欲,自觉放弃了政治、社会、文化等‘宏大叙事,在打破男权文化的樊篱时,不自觉将自己束缚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不可避免地落入了男权文化观看乃至窥视的视野。在商业炒作中,女性自主写作的初衷与男权传统的某种阅读期待吊诡般地变成同谋。”[5](P14-15)市场消费主体以男性为主,大众传媒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迎合男性主体的市场受众,迎合了固有的男权中心两性观。身体写作策略在现实中不断异化变质,成为追逐商业利益的大众传媒作为宣传炒作的噱头和吸引市场的买点,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最终变相沦为向男性主体消费市场的集体献媚,它原本的革命性意义变得名存实亡,这股热烈而迅猛的文学潮流在90年代末期逐渐走向了衰微没落。
参考文献
[1]王曉明.面对新的文学生产机制[J].文艺理论研究,2003,(2).
[2]王桂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几个关键词在中国的嬗变[J].襄樊学院学报,2009,(7).
[3]程箐.消费文化语境下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的文学生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1).
[4]刘清泉.社会性别差异与大众传媒刍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6).
[5]李灵灵.矮化与误区:商业传媒背景下的文化共谋——大众文化视野看90年代以来的中国女性文学[J].2007,(3).
(作者介绍:王慧,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