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政党制度研究述论
——以学术专著为视角

2015-03-26贺良林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参政党政党特色

贺良林

(红河学院,云南 蒙自 661199)

中国政党制度研究述论
——以学术专著为视角

贺良林

(红河学院,云南 蒙自 661199)

中国政党制度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加强中国政党制度研究,对于深化政党活动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具有重大作用。21世纪以来,有关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论著,在质量和数量上均有所提升。今后必须要在重视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党际关系研究。

21世纪 中国政党制度 学术专著 述论

中国政党制度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研究中国政党制度,不仅有利于深化我们对政党活动规律的认识,自觉遵循和利用这一规律推动中国政治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深化我们对民主政治的认识,担起政党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责任,更有利于深化我们对时代变化的认识,探索和解决政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1](P2-4)自清朝末年中国政党产生以来,有关中国政党制度的论著就相继出现。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中国政党制度研究,此类学术专著层出不穷,且论述的角度多有不同。笔者对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相关学术专著进行搜集和简单梳理,并作一综述,希望对今后的中国政党制度研究提供一定帮助。

一、21世纪以前的中国政党研究学术回顾

伴随中国政党的产生,中国政党的相关成果就相继出现。最早的研究成果或许是谷钟秀的《中华民国开国史》(上海泰东图书局1914年版),此书记述了作者亲身经历的中国议会变迁的全过程。上海学术研究会丛书部1924年出版了谢彬的《民国政党史》,该书虽然短小但内容充实,较为详尽地记述了民初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各主要政党团体地兴起与分化。顾敦鍒的《中国议会史》,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北洋时期的历届国会,“纪其始终本末,从而著国是消息之微”[2]。杨幼炯的《近代中国立法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对清末民初的议会及立法条文进行了梳理。其另一著作《中国政党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梳理了从清末宪政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政党活动轨迹。总体来说,民初时期的著作对民初的政党政治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但分析不够深入。

20世纪60年代后,以张玉法为代表的台湾学者,对中华民国的政党政治又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如《清季的立宪团体》(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1971年版),从党会观念的由来谈起,介绍了中国政党的产生和立宪团体的活动;《清季的革命团体》(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1975年版),使我们对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意义,有了更为广阔的了解。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特别是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在中国学术界引起了较为广泛的重视,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如邱钱牧主编的《中国政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张连月的《中国政党与政党制度》(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朱汉国的《中国政党制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均对中国政党的产生、近代中国政党的活动、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进行了详细论述。徐育苗、梁琴和唐明勇合著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进行论证与剖析,作了系统而富有成效的研究。

二、21世纪以来的中国政党制度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党制度研究更是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研究的角度也各有不同。

(一)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研究

此类研究著作最多,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阶段时期论著。如关于清末时期,高旺的《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侯宜杰的《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通过对清末立宪运动地详细论述,阐明了中国政党产生的原因。关于民初时期,张永的《民国初年的进步党与议会政党政治》(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以进步党为切入点挖掘了民初议会政党政治的历史,展示了民初议会实际运作的细节;李云峰、刘东社合著的《清末民初政治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向我们展现了清末民初的历史,分析了民初政党林立的原因与特点。二是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整体性研究。如王邦佐等撰写的《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杨爱珍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李金河的《中国政党政治研究(1905-1949)》(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游洛屏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等,均详细论述了中国近代政党的萌发、中国政党的发展、政党政治理论发展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实践、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等。

(二)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功能及价值研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无论在形式还是运作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王邦佐等认为,中国政党制度具有结构、功能与理念三个方面的特色,并从“结构特色”、“功能特色”、“理念特色”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3]萧超然、晓韦指出,中国政党制度主要具有政治稳定、政治民主化、组织和动员这三方面的基本功能。[4]周淑真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梁琴和钟德涛合著的《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等,通过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论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三)中国政党制度的研究方法

在中国政党制度的研究方面,成果多,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也不尽相同,目前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社会生态分析法,如在《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一书中,王邦佐等运用此方法,以严谨的史学态度,认识和论证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完善,丰富了政党制度研究的方法,对政党制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二是比较分析法,主要从中外政党制度比较、中国政党制度历史形态的比较等角度展开研究,如梁琴与钟德涛合著的《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周淑真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等。

(四)执政党研究

执政党研究始终是中国政党制度研究最为重要的部分。因此,无论从专著还是论文来说,相关成果最多,研究内容包括党的制度建设、党内民主、党群关系等各个方面。

王长江的《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通过对影响政党行为的要素、政党执政的基本模式、执政党运作的基本原则、执政党与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和探索,总结了政党执政的一些规律性内容。王建国的《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从新时期国际国内环境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变化对党内民主的要求及影响的角度,论述了党内民主建设在新时期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战略选择和具体对策建议。张荣臣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分析,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并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

(五)参政党研究

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众多学者研究参政党的指导性文件。《意见》明确指出:在我国国家政权中,各民主党派居于参政党地位。由此,参政党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主要涉及有参政党的性质、特点、地位、作用以及参政党自身的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但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论文。新世纪以来,相关学术著作逐步增多,如孙瑞华的《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参政党建设研究》(华文出版社2008年版),由中国参政党建设的基本内涵和主要问题入手,从参政党的理论、队伍、能力、机制和政党关系等多个角度回答了怎样建设中国的参政党。董石桂的《改革开放时代参政党建设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从历史变迁层面分析了中国民主党派到参政党定位的演变过程,并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四方面分别论述了如何推进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参政党建设。

三、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

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不同的政党制度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一个国家的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决定了该国具体的政党制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实践,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更加成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彰显了巨大优越性。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结构悄然发生变化,新的社会阶层必然产生新的政治诉求。同时,伴随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与政治一体化、文化多元化趋势愈来愈明显,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面对着西方政党理论和政党制度的现实挑战。所以,努力构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增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世界的话语权,是推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主动应对西方政党理论和政党制度挑战的现实需要。

从目前研究状况来看,所有中国政党制度研究成果均可视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研究的一部分,也仅仅是一部分。近几年,有些学者如李金河、周淑真、吴美华等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进行了一定地整体研究。但这一课题研究毕竟是新兴领域,研究空间依然很大。所以,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研究,并使其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是当今中国学者肩负的重任。涉足这一领域并潜心研究,也必有学术作为。

(二)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党际关系研究

党际关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政党与政党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具有两个主体: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参政党(八个民主党派)。中国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也正是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所在。

党际关系和谐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然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各党派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都在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利益多元化。新兴阶层、不同利益群体必然要求社会为之提供利益表达的各种有效途径和渠道。作为不同利益群体的代表,政党在此间发挥着重大作用,矛盾也不可避免地产生。面对新情况、新形势,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领导与被领导”、“执政与参政”、“合作与监督”等多种党际关系,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与此相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阶层的变化,使得各民主党派传统的界别区别趋于模糊,民主党派的存在和发展面临挑战。因此,各参政党之间的党际关系研究,也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党际关系研究,必定是以加强执政党理论与参政党理论研究为基础。这一点就不再赘述。

(三)重视研究方法的运用

新的研究视角、好的研究方法,是提升研究质量的重要途径。总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进行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根本方法。在这一方法指导下,有关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高质量论著出现了很多。但如果我们善于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灵活地运用各种具体方法,中国政党制度研究将会不断深化和拓展。我们可以从不同视角切入,把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与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结合,形成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国政党制度研究成果的理论品质定会提升。

继续加强中外政党制度比较研究。当今时代是开放、发展、变革、创新的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博大的胸襟,将自己置身于世界之中,以世界的眼光审视自身,认真总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积极学习借鉴世界优秀的政治文明成果,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作为研究者,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其他国家的政党制度,通过多维度比较,才有可能更为科学地揭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方向。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近年来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现状来看,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倾向依然明显,主要因为多数研究者仅仅是理论研究,缺乏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实践了解,缺少研究的现实基础。作为理论研究者,必须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密切与实际工作者的联系,深入实践,广泛调研,在实践中进行理性思维,否则提出的观点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王长江.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顾敦鍒.中国议会史[M].苏州木渎心正堂,1931.

[3]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萧超然,晓韦.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胡小燕

D665

A

1671-2803(2015)02-0014-04

2015-03-30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政治文化变迁中的中国政党制度研究”(09XDJ001)的阶段性成果。

贺良林(1972—),男,河南信阳人,云南红河学院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参政党政党特色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特色种植促增收
庆中共百年华诞 促参政党自身建设
中医的特色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完美的特色党建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提升参政党社会公信度的几点思考
论参政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