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学校公民意识教育与德育的整合

2015-03-26彭龙富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班会公民德育

彭龙富

(中共娄底市委党校,湖南 娄底 417000)

一般而言,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学校德育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实践等多方面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人格。公民意识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等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德育与公民意识教育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

在基础学校,将公民意识教育与德育整合,实际上是寻找两者的交集。公民意识教育与德育整合,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将公民意识教育与德育课程进行整合;将公民意识教育与德育常规进行整合;将公民意识教育与德育实践进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班级、年级、科组、社团、学部、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载体展开。

一、公民意识教育与德育课程的整合

公民意识于学生而言并不熟悉,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公民意识的内涵,才能把各种意识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加以内化,从而树立公民精神,形成公民能力。因此,课堂理所当然是公民意识教育的主阵地。

当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公民教育主管机构,基础学校也尚未形成独立的公民教育体系,没有开设专门的公民意识教育课程,品生(品社)、思想品德等课程事实上是学校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这些课程蕴含着大量丰富的公民意识教育资源。例如,中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内容涉及中学生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等。那么,教育者可以重构课程目标,系统梳理教材中的道德、法律、国情、心理等内容,构建基于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框架,从而丰富思想品德课程的内涵,让公民意识教育成为一个主体开放、动态生成的系统。

除了利用思想品德课、政治课作为公民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外,学校各教研组还可针对本学科特点、优势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语文学科、历史学科具有大量的人文养料,在教材的内容设置、作者的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关联着公民意识,学生通过对祖国文化的深度了解和自觉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这为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与强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物理、化学学科,在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协作意识等;生物、地理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等;英语学科能够让学生接受外来文化,开阔视野,放大胸襟。可见,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可作为公民意识教育的平台。只要教师有心,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授,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培养,就能一举两得。

主题班会是一种传统的德育形式,是学校德育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公民意识教育,也可借助主题班会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譬如,班会的主题可以从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选取,如“国家认同”、“法治精神”、“公共参与”、“世界视野”等,从而让主题班会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同时,主题班会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班会方案,收集整理材料,拍摄短片排练小品,讨论社会现象解决问题等,力求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传统形式上的教师包办、单向说教。这样,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教师只是起指导和辅导作用。班会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等,本身就是现代公民所需要的素养。此外,教师在指导开展主题班会时,应该认真分析班级状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努力追求班会形式的多样性,如对话交流、采访辩论、现身说法等形式,将公民意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行为,收到自动巩固和强化的教育效果。实践表明,主题班会是拓宽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学生公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广阔舞台。

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股学习公民知识的风气,对深入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学校可致力于班级公民意识教育环境和校园公民意识教育环境的营造。各班可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图书角等对本班进行精心布置,突出氛围。而校方则可以推出“公民意识专版”,在校园的走廊、墙壁等地方,张贴画报、征文、名言等,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公民知识。为了让公民意识深入每一个学生的认知世界,学校还可以印发书签、卡片、台历等,宣传公民知识。

有条件的地区、学校还可以配备高素质的教师承担公民意识教育任务,开展公民大讲堂活动,举行公民知识竞赛,编写公民意识教育读本等,全方位推进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例如,浙江杭州拱墅区教育局在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时,自主编写了《小公民手册》。该手册以第一人称“我”的形式呈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突出公民的权利、责任和规则三个维度,包含了我与自己、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社区、我与杭州、我与运河、我与中国、我与世界、我与地球9 个主题,让学生从中切实浸染公民意识。

二、公民意识教育与德育常规的整合

在基础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德育常规又必须时时抓,处处抓。因此,学校完全可从德育常规中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

德育常规中,升旗仪式是最常见的方式。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学校可对升旗仪式上国旗下讲话作相应调整。如时事形势教育主题,让学生体验责任;重要节庆纪念日,让学生牢记历史;传统文化主题,倡导学生弘扬美德;道德习惯主题、心手相连主题等,让学生明白是非、学会关爱。这都是公民意识教育的契机。据调查,有85%以上的学生,能够通过电视、报纸、手机、网络等媒体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中小学生总体上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而且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他们的国家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所以,学校可以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围绕焦点话题、国家大事、国际形势等,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

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行互相转化、彼此促进的长期过程,它对强化学校学生的纪律规则意识、卫生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等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是寄宿制学校,学校还可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于各项生活常规训练与管理之中,利用生活班会时间,组织学生民主制定“文明宿舍公约”、“宿舍卫生规范”、“就餐规范”;成立生活自主管理岗位,参与生活区的常规管理,成员由各年级各班学生自主报名参加。此外,可以以创建个性化宿舍文化为载体,在生活区进行个性化宿舍名征集、宿舍全家福照片摄影评比、美化宿舍环境评比、板报设计评比等各项宿舍文化建设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发扬合作精神、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宿舍凝聚力、营造校园和谐的生活氛围,都有积极作用,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在活动当中也将得到强化和升华。同时,学校还可利用第二课堂、特色课程、优秀影片进校园等方式和渠道,让师生广泛地参与到德育常规活动之中,从而丰富公民意识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三、公民意识教育与德育实践的整合

德育的成效不仅仅来自教育者苦口婆心的说理,更多来自学生参与其中的实践活动。“教育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包括校园内外的活动,才能获得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体验、感悟,知识、理论才能通过情感和实践行动的相互作用内化为信念。”[1]因此,开发活动平台,创新活动方式,是德育工作也是公民意识教育的一个重要思路。

德育课程、德育常规等是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一部分,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应当通过“公民生活”的建设。有论者指出:“当学校在管理制度上没有民主精神,当课程与教学一直采取强制灌输的模式,当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都被等级观念所浸透的时候,学生们根本没有成为公民的机会、基础,再好的公民教育课程也会流于形式,都只能是纸上谈兵。”[2]所以,设计、开发直接的公民教育课程、读本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常规活动之外,学校还应当设计、完善一系列德育品牌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体验“公民生活”,深化个体对公民现象的认知和理解,强化个体对于其他个体和学校的认同,从而促进个体公民信仰的养成,让公民意识和行为实现知行统一。

“公民教育的成功开展一定要落实到公民行动能力的培育上来”,“公民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格独立、平等、积极和理性参与公共生活等品质,因此主体性、批判性、行动力的培育在公民教育设计中应是重中之重”[3](P298)。为此,我们应当鼓励学生逐渐将视角投入到现实生活的大环境之中。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户外拓展、假期社会实践等活动,甚至带领学生走出国门,提升他们对公民素养的理解,拓宽公民意识教育的视野。

毋庸置疑,基础学校的公民意识教育与德育整合是一项新尝试。目前,基础学校的公民意识教育在摸索中前行,尚未形成一个立体的有机整体,还欠缺科学的、长期的实践策略。同时,在对师生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的评价方面,也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这都需要不断探索、实践与总结,以期公民意识教育在基础学校早日开花结果。

[1]李小鲁.德育创新——破解德育难题(序言)[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檀传宝.当前公民教育应当关切的三个重要命题[J].人民教育,2007,(Z3).

[3]檀传宝.公民教育引论——国际教育、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班会公民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论公民美育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