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就业岗位分布及特点分析——以哈尔滨市为例
2015-03-26石开铭李庆华
石开铭,李庆华
(1.哈尔滨市残疾人联合会,哈尔滨150021;2.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80)
残疾人由于自身有缺陷,文化层次不高,竞争能力较弱,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尽管不少人承认残疾人在某些工作领域上比健全人干得还要出色,但长久以来社会对残疾人形成的负面印象和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多数残疾人就业前景仍不容乐观,残疾人整体就业岗位层次低、技术含量不高、岗位待遇差,直接影响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1]。本文从残疾人所从事的就业岗位来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在当今社会分工逐渐精细化的背景下残疾人所扮演的角色及所处地位,找出残疾人在工作岗位、工作状态、职业技能与健全人之间的差异,为改善残疾人的就业环境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一、残疾人就业岗位分布状况
1. 哈尔滨市残疾人就业现状。哈尔滨市城镇残疾人有22.2 万人,达到就业年龄段(18 -60岁)的残疾人有12.4 万人。目前,已就业人数9.9 万人。近几年,在经历了经济危机和社会转型的剧痛期后,残疾人就业状况逐渐好转,国家的政策方针也由考核GDP 指标转向了关注民生问题,残疾人就业环境逐步得到了改善,企业对残疾人用工量也逐年增多,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残疾人由于受身体残疾、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的限制,加上社会歧视现象依然存在,残疾人在就业人数和就业率方面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2],残疾人就业岗位整体处于低层次、低技术含量、低薪金待遇状态。
2. 残疾人样本统计。为了解残疾人就业岗位分布状况及特点,我们对哈尔滨市849 名在岗工作的残疾人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的残疾人中,男性占63.2%,女性占36.8%;调查的残疾人类别中,肢体残疾人占42.8%,视力残疾人占20.3%,听力语言残疾人占15.3%,智力残疾人占11.8%,精神残疾人占6.7%,重度残疾人占3.1%;在残疾等级中,四级占48.7%,三级占36.6%,二级占9.2%,一级占5.5%;受教育程度中,初中以下学历的占76.4%,高中的占16.1%,大学以上的仅占7.5%。他们从事的单位中,在机关事业单位的2.4%,在私企打工的有64.3%,在国企工作的有23.8%,在外企工作的有5.1%,自主创业的有4.4%。
3. 残疾人就业岗位分布状况及特点。通过调查了解到,低层次就业岗位30 余种,占所调查残疾人总数的78.9%。其中,后勤工、辅助工、服务员、勤杂工、操作工占前五位;中高层次就业岗位约10 余种,占所调查残疾人总数的21. 1%。各类残疾人就业岗位分布状况是,肢体残疾人就业岗位分布最广,岗位种类最多,达到了42 个,其次是听力残疾人(25 个)、视力残疾人(22 个)、智力残疾人(12 个)、精神残疾人(7 个)。从岗位技能来看,肢体残疾人受限制程度相对较弱,能从事的岗位范围较广;听力残疾人适合能干些交流较少、对听力要求不高的岗位;视力残疾人适合做对听觉触觉较多、能通过语言交流的岗位,比如残协委员、盲人按摩、话务员岗位,这是听力残疾人和视力残疾人由于自身残疾受限制的缘故。智力残疾人岗位种类限制最强,只能干对脑力劳动要求不高,体力劳动相对简单重复的岗位,因此智力残疾人可选择的岗位种类相对较少。
4. 就业岗位选择的因素。调查可知,残疾人由于受身体条件的限制,希望就业岗位最好在离居住地附近或离家近的地方,其次是薪金待遇要求合理,第三是希望所从事岗位安全系数大。对“残疾人所从事岗位不满意之处”的调查可知,位列前三的理由分别是薪酬待遇低、解雇风险大、劳动强度高;在所从事岗位待遇要求方面,大多数残疾人希望用人单位能提供合理的薪酬待遇,有“五险一金”的保障,具备无障碍设施的环境。
二、目前残疾人就业岗位存在的问题
通过走访调查可知,残疾人在就业岗位分布、岗位稳定性、岗位待遇及层次上,都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但与健全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残疾人在就业市场上仍处不利地位,可选择岗位的范围和种类均受到很大限制。具体表现在:
1. 就业岗位层次低、技术含量低。调查显示,就业岗位排名前八位的是后勤工、辅助工、服务员、勤杂工、操作工、装卸搬运工、包装工、残协委员,这类岗位分布比例总计达44.3%,而这类岗位大多是劳动技能低、层次低的岗位。从事社会公益服务的专职委员占3.5%。在中高层岗位中,行政管理岗位占2.1%,教师岗位占3.7%,文体人才占3.0%,这类人群属于就业层次较高人才,同时,还有3.1%的创业者和个体户。整体来看,残疾人从事的就业岗位层次低、技术含量低、薪水不高,他们中的大多数处于底层群体,生活很困难。
2. 残疾人就业岗位待遇低,干活缺乏动力。通过调查了解到,残疾人就业岗位普遍存在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等问题,有些岗位由于行业规律及自身特点经常需要加班。甚至在相同工作岗位上,残疾人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严重。在福利待遇方面,八成以上残疾人工资在1 000元以下,企业能为残疾人缴纳的保险种类很少,无障碍设施建设也很不完善,残疾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由于大多数残疾人从事保安、环卫和食品加工等低层次工作岗位,干的是最脏、最累、最无技术含量的活,给残疾人带来了严重的挫伤,他们干活缺乏动力,无法融入企业的工作节奏中。企业与残疾人员工在薪酬待遇上很难协调,使得残疾人辞职、跳槽现象频繁发生,残疾人就业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3. 各类别残疾人岗位差异明显。调查中了解到,不同类别残疾人的岗位种类和数量差异很大。比如,适合视力残疾人的岗位有22 种,其中,操作工、辅助工、后勤员、残协委员、盲人按摩、话务员排在前六位;适合听力残疾人的岗位有25种,其中,勤杂工、操作工、辅助工、装卸搬运工、服务员、文体人才占前六位。同时,通过座谈会了解到,听力残疾人在某些方面特长很突出,比如动漫设计、绘画、舞蹈、体育等特长,甚至有些文体活动能拿到国家奖项。各类别残疾人由于不同的残疾障碍,成长经历和性格差异很大,因此,根据不同类别残疾人的能力特点及心理特征,所适应的就业岗位有很明显的针对性和局限性。
4. 残疾人的就业竞争对手优势明显。目前,适合残疾人的岗位虽然很多,但是在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下,残疾人就业所面临的考验仍然很严峻。以简单重复劳动岗位和低层次技术岗位为例,由于来自下岗职工、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庞大的就业群体的冲击,使得这类岗位就业竞争程度空前激烈。残疾人与这类同样身为弱势群体的下岗职工、农民工、蚁族的竞争中毫无优势可言,再加上企业人为抬高所应聘岗位的条件和标准,让残疾人在紧张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显得更加弱势、孤立[3]。
三、残疾人就业岗位状况不容乐观的分析
对当前残疾人就业岗位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通过与残疾人就业行为有着密切关联的各方主体来进行分析,主要考察当前的社会整体就业环境状况,政府和残联、用人单位、残疾人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职能和作用以及残疾人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期通过细致的分析来理清思路。
1. 就业岗位结构性矛盾凸显,残疾人无业可就。自经济危机以来,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倒闭,即使是雇佣残疾人多的福利企业也受到强烈冲击。而调查可知,雇用残疾人的企业大多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低成本经营模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利润空间较小,部分企业采取降低用工成本或裁减员工方式来渡过难关,导致了大量残疾人纷纷下岗。虽然这几年经济有所好转,但随着政策重心的调整及经济模式的转变,原有的劳动密集型岗位逐渐被高效能和智能机械类技术岗位所取代,催生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这些岗位技术含量高、创造力强、对新时代具有较强适应力,同时传统行业原有的岗位逐渐被淘汰[3]。残疾人由于自身能力不符合新形势下就业岗位的要求,普遍无业可就,大量用人单位也面临用工荒的困境,造成残疾人就业市场供需不匹配的矛盾现象严重。
2. 因城市发展需要取消了制约性岗位,残疾人谋生之路被切断。近年来,为了改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很多阻碍城市发展或影响城市形象的行业及就业岗位被取消。这当中有很多残疾人赖以谋生的岗位,比如残疾人机动车营运、残疾人街头摆摊,由于交通运输部门、工商部门及城管部门的大力封杀,甚至予以扣上了“非法营运”“非法买卖”的帽子,残联虽然出面为这些残疾人做出了大量协调工作,但这类岗位最终仍被取缔[4]。这些残疾人因谋生手段被剥夺,引发不满情绪而导致集体上访事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3. 用人单位存在歧视残疾人现象,提供给残疾人的岗位条件差。调查显示,提供给残疾人就业岗位的用人单位中,企业占绝大多数。企业在选择招聘残疾人时,并不是认可残疾人的工作能力,而是为了通过避缴残保金来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因此,企业不能公正地看待残疾人员工,存在歧视和排斥残疾人倾向,提供给残疾人的仅是临时性、劳动量大、艰苦的工作岗位。而这类岗位保护措施低,工作稳定性差,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有时会拖欠工资。甚至一些企业采取不正当手段扰乱残疾人就业市场行为:比如企业虚设岗位,以廉价租用残疾证挂靠的方式来应付残联征缴残疾人保障金工作的检查;设置一些临时性岗位,在就业年审前突击招聘残疾人,而年审一旦通过立即将其解雇;在生产旺季时为残疾人提供大量周期性很强的岗位,在生产淡季时就裁减残疾人员工。这些不正当用人行为不但损害了残疾人的利益,也破坏了残疾人就业稳定性,给残疾人造成严重的心理挫伤。
4. 用人单位对残疾人岗前培训力度不够,没有充分挖掘残疾人潜能。调查显示,大部分用人单位无法为残疾人提供岗前技能培训,希望雇用的残疾人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对残疾人缺乏足够的耐心。少数单位能为残疾人提供技术培训,但资金投入力度有限,残疾人只能掌握基础技能,无法胜任熟练度高、专业化技能强的岗位,残疾人不仅工作效率低下,潜能没有被充分挖掘,还造成了企业培训费用上的损失。一些企业也反映残疾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岗位工作意识和责任心不强,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不能很好地融入企业环境。
5. 残疾人工作能力较低,整体素质不高。目前,无论是社会普查还是残疾人自我客观评价中均表明,在同一岗位工作情况下,残疾人整体工作能力较健全人差很多,当前市场提供给残疾人的就业岗位和薪酬待遇也客观反映了残疾人整体工作水平。尽管就业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就业岗位是生产岗位和技术岗位,工资待遇比较合理,要求残疾人只要具备一定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就可以录用,但仍有很多残疾人不符合条件。大部分残疾人受当前择业观念的影响,希望在本地找到一份稳定的、薪水高、工作环境轻松的岗位,同时还期望岗位有发展前景,因而不愿意在基层岗位或者毫无前途的岗位上工作。他们普遍学历不高,能力不强,没有工作经验,缺乏必要的教育和培训,加之他们对就业市场提供的招聘岗位挑三拣四,没有找准自身的就业市场定位,自身条件难以胜任较高层次岗位的技能要求。很多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年龄在35 岁以上,由于受就业年龄歧视的影响,使得他们很难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5]。
四、对策和建议
1. 充分利用社会平台和资源,为残疾人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在促进残疾人就业方面的主导作用,督促用人单位落实好残疾人就业政策。一要加大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注度,对安置残疾人的企业给予鼓励和表彰,严惩拒绝接纳残疾人的单位,对自主创业的残疾人给予政策和经济支持;二要倡导全社会营造扶残助残良好氛围,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呼吁全社会“关心、爱护、理解”残疾人,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树立残疾人“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形象,为残疾人融入社会提供有利的平台,改善残疾人的就业环境,使残疾人享受与其他社会成员平等的待遇[6];三是规范残疾人服务机构,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强化服务队伍,提高工作效率,拓宽残疾人的就业岗位途径;四是重视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指导作用,聘请专业人士对残疾人进行岗位前心理培训指导,使残疾人对所从事岗位有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做好岗位工作。
2. 加强对残疾人的就业培训指导,提高残疾人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残疾人劳动指导服务机构应完善自身的职能,发挥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积极作用,挖掘残疾人的就业潜力,为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培训,并结合残疾人的自身条件、残疾特点和等级、本人意愿组织开展技能培训班,为残疾人提供符合岗位要求的工作岗位。一要加强对残疾人就业前的教育,纠正残疾人“等、靠、要”的错误认识,让他们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扎实掌握知识和岗位技能,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才能在未来赢得理想的就业岗位和工作环境;二要利用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能力评估及建议岗位等服务,使残疾人了解自身的特点及适合自己的岗位,尽快达到岗位所具备的要求和条件;三要开展订单式培训,拓宽针对残疾人技能的培训班(比如电工班、缝纫班、手工编织班等),有针对性地让残疾人学习将来所从事岗位需要的技能,以提高残疾人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四要为没有工作经验的残疾人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残联通过与企业沟通促进一些残疾人进入企业实习,让残疾人在尽快熟悉工作岗位的同时,也让用人单位更好地了解残疾人的工作能力,为符合要求的残疾人提供预留岗位,保证残疾人的就业稳定性。
3. 为残疾人量身打造优势岗位,促进残疾人全面就业。残疾人因不同残疾类别的差异,工作能力和特点也有所侧重,可在充分考虑残疾人不同类别、残疾等级及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制定有差别的就业政策[7]。听力残疾人在接收外界信息和与人沟通方面存在障碍,但在体力和行动上与常人无异,因此比较适合操作性很强的装卸工、搬运工等岗位;肢体残疾人虽然行动能力一定程度上受限制,在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方面优势明显,可以从事客户服务、文秘等岗位;视力残疾人视觉较弱,而表达能力与反应能力很强,适合从事电话服务、行政管理、残协委员等岗位;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可承担理解相对简单,心理压力较轻的工作,比如保洁员、后勤员、包装等简单体力劳动为主的岗位。同时,针对残疾人高学历人才、大学毕业生,企业可适当为其开发中高端岗位,让残疾人充分发挥才能;对于重度残疾人、多残或年纪较大的残疾人,可适当放宽政策,享受与“录用一个盲人等同录用两名残疾人的名额计算”政策条款相同的待遇,多方位、多角度促进残疾人就业。
4. 挖掘适合残疾人的潜在岗位,多方位促进残疾人就业。政府和有关部门、企业应继续挖掘能提供给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岗位,促进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政策的顺利实施,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履行社会义务的责任,使残疾人有业可就、解决生存问题。一是要根据残疾人的特点,重点设计适合残疾人的项目,开发岗位,为残疾人创造就业条件(比如网络就业、盲人速录师等)。二是开发一些专门为残疾人设置的保护性岗位,让残疾人在残疾程度不制约劳动能力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做贡献。比如,残疾人售报亭、停车泊位收费员、擦鞋摊等岗位。三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针对企业所提供的招聘岗位进行分门别类,为不同类别残疾人提供最适合的岗位范围。肢体残疾人适合在固定空间内做静态工作,比如电脑操作、文秘等岗位;聋人适合在高噪音、杂吵环境的岗位;盲人适合盲打、按摩岗位。四是鼓励企业为残疾人预留一些岗位,将一些相对简单、便于操作的岗位提供给残疾人,同时以政府购买的形式开发并预留一些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缓解残疾人就业难的社会压力。五是做好取缔非法机动车、街摊生意后残疾人的安置工作,尽快研究开发适合残疾人从事的岗位,优先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5. 针对就业岗位进行广泛调研,设计符合残疾人特点的岗位。要使残疾人能适应社会,广泛参与社会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就要针对适合残疾人的就业岗位进行系统研发。根据残疾人特点及特殊优势进行量身打造,扬长避短,寻找并开发适合残疾人潜在岗位的范围,做好统筹规划和调查研究[8]。鉴于残疾人普遍学历不高、工作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出行不方便等突出问题,选取对残疾人知识和技能相对简单、安全系数较高、就业环境宽松、离家较近的岗位,在提升残疾人薪水有限的情况下,以改善残疾人工作环境来提高他们的待遇,让残疾人能长久安心工作,从而来促进残疾人就业稳定性。同时,建议在低层次岗位中开发出一些残疾人能力足够胜任,健全人不愿意干的岗位进行调查,再通过与政府各部门、各企业的沟通协调,专门为肯吃苦耐劳的残疾人预留这些岗位。
[1] “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残疾人就业现状与对策[J]. 经济研究参考,2003,1723(51):34-41.
[2] 赖德胜,廖娟,刘伟. 我国残疾人就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10-15.
[3] 李国和. 就业岗位:一种社会资源稀缺及其原因[J].求索,2010,(6):78 -79.
[4] 郑东亮,付红专. 残疾人就业岗位变迁研究[J].中国劳动,2008,(3):21 -24.
[5] 孙劲悦. 关于就业年龄歧视原因的调查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245(4):81 -85.
[6] 涂萍. 我国就业公平现状与实现途径[J]. 中国就业,2007,(11):47 -50.
[7] 张爽. 残疾人就业岗位特征分析及对策建议[J].残疾人研究,2013,(1):76 -80.
[8] 上海市残疾人劳动服务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联合课题组. 上海市残疾人就业岗位调查报告[J].社会观察,2007,(8):9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