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法入词与词体文学的演进——以五代宋初为考察重点
2015-03-26李博昊
摘要:词兴之时,诗歌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技巧业已成熟,词体文学在演进过程中,巧妙地借鉴了诸多诗歌家法,并将其同自身的艺术特质相整合,虽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然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在诗歌这一源头活水的滋养下,词渐含蕴出别样的艺术品格,终完成了蜕变,华丽地登上了中国文学的舞台。兹以词题文学在五代宋初的发展为例,详述之。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5)03-0124-04
作者介绍:李博昊(1982-),女,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中文系讲师,澳门大学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基金资助项目。
元稹《乐府古题序》曾指出词与诗在同音乐结合方式上的差别,诗乃选辞以配乐,词则由乐以制辞。然除却这一音乐因素,同属有韵之文的诗与词在创作技艺上有着诸多相似,在词体初获发展之时,业已成熟的诗歌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技巧自然成了其借鉴的蓝本。正是在引诗法入词的过程中,词体文学扩大了表现内容,丰富了表现技巧,深化了艺术境界,拥有了独特的艺术品性,终发展成为可与诗歌并肩的文体样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
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花间集》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文人词总集,集中十八位作家作为新兴词体文学的开创者,曾筚路蓝缕、援诗入词,终使其作品有别于“南朝宫体,北里倡风”的“言而不文,秀而不实”,达到“拟化工而迥巧,夺春艳以争鲜”、“声声而自合銮歌,字字而偏谐凤律”的创作境界,较之中唐作品,题材内容有了扩展,艺术表现力亦有所增强,展示出词体文学要眇宜修的文体特质。花间人的创作方法和审美取向,渐成了作词的参照性法则,为后世批判地继承。
花间鼻祖温庭筠乃一诗词兼善的文学大家,其以深厚的诗学功底大力进行词创作,表现为对诗歌声调格律的借鉴,创作技法的使用,摹写意境的重现等, [1]指出了词体发展一路,功不可没。五代花间词人承续其法,仍以诗艺入词,然稍变其格,去其香软婉媚,增加典重与故实。他们以词的形式摹写自然风光,表现社会风物,抒发人生中或欢乐、或哀伤的情感,这些作品在内容和风格上并不拘泥于儿女情长,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趋势。韦庄有《喜迁莺》,“人汹汹,鼓冬冬,襟袖五更风。大罗天上月朦胧,骑马上虚空。香满衣,云满路,鸾凤绕身飞舞。霓旌绛节一群群,引见玉华君”,词写科考及第后欢畅的心情,借用了诸多诗家语。张籍《洛阳行》中有“六街朝暮鼓冬冬”之句,喻应举得中。“神仙客”乃指朝廷,王维《送王尊师归蜀中》即有“大罗天上神仙客”之语。“骑马”一句言进宫,白居易《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曰“步登龙尾上虚空,立去天颜无咫尺”,“霓旌绛节”言仪仗,李益《登天坛夜见海》云“霞梯赤城遥可分,霓旌绛节倚彤云”, [2](p99)而词作阔大的场景、激动的情绪,毫不逊于孟郊《登科后》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孙光宪有《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蓼岸”出自李商隐《越燕二首》之“将泥红蓼岸,得草绿杨村”。“橘柚香”出自王昌龄《送别魏三》之“醉别红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片帆”言孤舟,罗隐《三衢哭孙员外》云“红蜡有时还入梦,片帆何处独销魂”。“孤光”乃远照独明之光。沈约《咏湖中雁》言“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杳杳”极言远,杜甫《发同谷县》有“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 [2](p277-278)词在艺术表现上亦承续了唐代送别诗旷达的风格,传达的正是那种略带感伤但仍怀希望的心绪。
花间词人不仅借用诗家之语,还模拟诗家之境。张泌有《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诗言相思,主人公的心境惆怅而凄伤,在这样幽雅而宁静的环境中,那相思格外的圣洁与纯净。然而梦境愈是美好,思念愈是深沉,全诗语深意长,含蓄不尽。其又有《浣溪沙》,“马上凝情忆旧游:照花淹竹小溪流,钿筝罗幕玉搔头。早是出门长带月,可堪分袂又经秋,晚风斜日不胜愁。”词亦言相思,以忆旧游领起,全词实处皆化空灵,章法极妙。 [3](p95)那翠绿的竹叶、悠扬的琴声,仍旧萦绕在记忆深处,曾经缱绻的依恋之情委婉地展现出作者此时孤独的心绪。两首作品描写的环境大致相仿,表意的手法基本相同,侧面落笔、以虚涵实,清晰鲜明的画面展示,淳朴真挚的感情传达,诗歌的意境同词的形式相结合,使整首作品脱尽脂粉之气,风格疏朗,深沉含蓄。故而谭献《谭评词辨》认为此作开“北宋疏宕之派”。张泌的《秋晚过洞庭》与《临江仙》亦如此。诗言“征帆初挂酒初酣,暮景离情两不堪。千里晚霞云梦北,一洲霜橘洞庭南。溪风送雨过秋寺,涧石惊龙落夜潭。莫把羁魂吊湘魄,九疑愁绝锁烟岚”。词云“烟收湘渚秋江静,蕉花露泣愁红。五云双鹤去无踪。几回魂断,凝望向长空。翠竹暗留珠泪怨,闲调宝瑟波中。花鬟月鬓绿云重。古祠深殿,香冷雨和风”。两首作品均摹写洞庭湖景致,一样衰飒的暮秋,一样凄冷的风雨,孤独的脚步仍旧踯躅在异乡的土地,筑于江边的古祠当见惯了这样哀怨的景致吧,凭吊湘魂时的断肠之痛,让人情何以堪?同样的诗境与词境,相似的情景物象,展现出词在情致描摹上对诗歌的仿效。
花间词人入于诗且出于诗,渐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质,集中佳作别有一番韵味。鹿虔扆《临江仙》乃咏史之作,词言“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云韶集》言其“深情苦调,有《黍离》、《麦秀》之悲”。沈雄《古今词话·词评》引倪元镇(瓒)曰“鹿公高节,偶尔寄情倚声,而曲折尽变,有无限感慨淋漓处。较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更为悲慨”。其又有《思越人》,为悼亡之作。“翠屏欹,银烛背,漏残清夜迢迢。双带绣寞窠锦荐,泪侵花暗香消。珊瑚枕腻鸦鬟乱,玉纤慵整云散。苦是适来新梦见,离肠争不千断?”屏风欹侧,更漏已残,花暗香冷。烟锁秦楼,长夜孤寂,清泪暗滴。本已凄苦至极,奈何梦中相见,短暂相逢醒来后,人仍孤,灯犹暗,心愈寒!《古今词统》曾言张泌《浣溪沙·马上凝情忆旧游》中“早是出门长带月”,似香山律句。而此首则在内容表达与情感抒发上更近于乐天的《长恨歌》。“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马嵬长诀,再经离乱,黯然回宫的玄宗总是在夜晚深深地怀念杨妃。此等怀人之景,正是鹿虔扆《思越人》中所描绘的,但较之诗歌,词中的场景更为精致,人物的轮廓更加清晰,情感的表达更为细腻。玄宗因“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遂请方士殷勤寻觅杨妃逝后居所。他的诚心感动了上苍,虽阴阳相隔,终得再见一面。而词中“适来新梦见”又何尝不是诚心祷告的结果?可叹这种虔诚惟徒添一段新愁。沈德潜《唐诗别裁》曾评价元稹的《行宫》“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鹿氏的怀人小词,较之元、白,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缱绻细腻,言诗之所不能言。玉茗堂《花间集》评语“结句酸楚,江文通、潘安仁悼亡诗不过如此”,即说出了词出于诗歌而胜于诗歌之势。
花间词人将诗歌创作的技巧与表现方式引入词中,使词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同诗歌一样的审美趣味和风格特征,读耕斋《书〈花间集〉后》言花间词“字字芬芳,行行郁郁,章章流芳,篇篇剩馥,不逐四时调,可谓之长春苑、聚香园”, [4](p209)这种文人化、典雅化的创作倾向奠定了词体文学为文人所接受的基础,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二
至宋,诗歌风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缪钺在《诗词散论》中言“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5](p36)诗风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感染到了词体文学的风格,花间词风有了新的借鉴蓝本。
宋初诗歌中影响最大的乃西昆体。西昆体之名源自宋初杨亿所编的《西昆酬唱集》,集前序言:“余景德中,忝佐修书之任,得接群公之游……因以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於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劘……凡五七言律诗二百有五十章,其属而和者,又十有五人”。《西昆酬唱集》收录作者18人, [6]但西昆体诗人却不止于此18位作家,欧阳修《六一诗话》言:“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西昆体的后进学者中,即包括著名词家晏殊、宋祁等人。
西昆诗人最尊崇的乃李商隐的创作。义山诗如清人叶燮所说,“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其严谨的格律、工稳的用典、新奇的构思、细腻的情感,朦胧的意境,使之在宋初有着大批的追随者。而此种雕刻密丽,音节和美,典雅华丽的艺术风格符合宋朝建立一代文风的需要,故为宋代诗人批判性地继承与接受整合。以欧阳修、王安石等为代表的文人,较有成效地调整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从而使宋诗的审美特质区别于唐诗,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内容的文人化、意象的抽象化、以才学为诗与高度的技巧化。 [7](p379-380)宋诗的这种发展方向也正是宋初词体文学的演进走向。
刘熙载《艺概》中言西昆体作品“五代以来,未能有其安雅”,西昆诗庄重高雅、敦厚祥和,其艺术表现上的深隐、渊博、富丽、华美,正可弥补花间词在美学气质上的缺欠,故而其创作风格常被引入词中。《宋史》本传记西昆派后期的代表人物晏殊“文章瞻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他的创作摒弃了五代诗歌的绮丽轻倩,喜以气象言富贵,宣扬一种精神贵族式的高雅脱俗的艺术旨趣。 [7](p39)北宋吴处厚《青箱杂记》载“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晏殊将这一诗歌气象带入词中,使其词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花间集》那种华奢与感伤,焦点从独特的女性化情境转换为两性都有可能经历的情境,具有了一种普遍性。 [8](p492)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笔调温润秀洁,怅惘中透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晏殊于作品呈现出一种醇美的富贵之气,那是一种洗去了铅尘、褪去了绚烂后平静的华丽,其词和婉明丽、珠圆玉润,为读者提供了较大的审美空间,此更接近知识分子的趣味,在宋代文学中独树一帜,展示出其以西昆诗入花间词的成功尝试。
以西昆技法改造花间词作的举动不仅限于昆体诗人及其后学,在北宋大家的创作中,这种痕迹依然明显。文坛宗主欧阳修对西昆体基本持肯定态度,其曾反驳“老先生辈患(西昆体)多用故事,至于语僻难晓”,道:“殊不知自是学者之弊,如子仪(刘筠)《新蝉》云:‘风来玉宇乌先转,露下金茎鹤未知’,虽用故事,何害为佳句也?又如大年(杨亿)‘峭帆横渡官桥柳,叠鼓惊飞海岸鸥’,其不用故事,又岂不佳乎?盖其雄文博学,笔力有余,故无施而不可。”指出了西昆体诗歌在典故运用上的成功之处。
王安石早年诗作强调文以致用,曾十分强烈地批评西昆体,但晚年的他更加追求诗歌的技艺,对义山诗赞赏有加。蔡居厚《蔡宽夫诗话》言“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其讲求作诗的法度,又喜用典,这一点同西昆体是一致的。他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荆公诗用法甚严,尤精于对偶。尝云:用汉人语,止可以用汉人语对;若参以异代语,便不相类。如‘一水’云云,皆汉人语也。此惟公用之,不觉拘窘卑凡。”不仅如此,其用律精研,叶氏亦言“王荆公晚年诗律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如‘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袅袅垂’,读之初不觉有对偶。至‘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但见舒闲容与之态耳。而字字细考之,若经檃括权衡者,其用意亦深刻矣。”南宋吴可《藏海诗话》言“‘细数落花’‘缓寻芳草’,其语轻清,‘因坐久’‘得归迟’则其语典重。以轻清配典重,所以不堕唐末人句法中”。王荆公将用典之法引入词中,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增加了词的敦厚典重,使之涵韵丰富,典雅有致。他的词《千秋岁引·秋景》言“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它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词中几度用典。宋玉《风赋》曰“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楚台风”即用此典。“庾楼月”亦用典。《世说新语·容止》载“庾亮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华表语”用《搜神后记》中的故事:辽东人丁令威学仙得道,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唱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秦楼”乃萧史弄玉之典。 [9](p504-505)全词典故的运用含蓄雅致,如水中着盐,饮乃知味。
花间词人着意制词,其借鉴诗法,促使词的声调格律、题材取向、审美规范、抒情方式等趋于定型,宋初词家在此基础上或开疆拓土,或精雕细琢,使词体不断成熟。 [10]当宋之时,经过改造的花间词风渐成为衡量词人作品的尺度,曾慥《乐府雅词序》言“欧公之词,婉约风流,直接五代,乃《花间》之正派”,其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既体现出西昆体的富丽,又蕴涵着五代词的典雅。风格疏宕明快,颇有兴味。《草堂诗余评林》谈周美成《西河》词“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如说兴亡,斜阳里”是从(鹿虔扆)“烟月不知人事改”段变化出来,王荆公著名的《桂枝香·登临怀古》同欧阳炯的《江城子》“昨晚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内容风格如出一辙。其他大家诸如范仲淹、二晏、张先、贺铸、秦观、赵令畤等人的词作莫不如此。柳永虽稍有不同,但不同者无非是写个人羁旅离恨之感。 [11]清人蒋兆兰《词说》言“宋代词家,源出于唐五代,皆以婉约为宗。”晏殊、欧阳修的词风出自南唐 [12](p141)然而南唐词风与花间词中的温韦词有着承续关系,其在花间基础上更多地融入了文人的心态和情趣,成为了晏欧词的先声。在北宋后期各家的创作中,接受与改造花间词风的痕迹依然明显。其后饱学之士在此基础上不断用诗艺来雅化词体,使词这种文体样式终从诗中涅槃,获得了独立的文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