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学核心期刊新媒体应用情况分析

2015-03-26宋敏红孙良英郝美玲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期刊核心

■陶 华 朱 强 宋敏红 孙良英 郝美玲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编辑图书室,兰州市城关区东岗西路320号 730000

1 引言

地学是对以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统称,涵盖地理学、地质学、海洋学、大气物理、古生物学等学科。自人类出现以来,就开始了对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研究。随着探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建立起覆盖面广、门类齐全的地学研究体系。通过地学期刊这一国际化的媒体平台,地学最新科研成果得以广泛传播,地学理论得以不断完善,地学交流活动得以不断深入。地学期刊的功能和定位越来越细化,登载的内容亦愈加丰富[1]。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著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核心版中共收录地学类核心期刊118种,约占总核心期刊数的5.9%,包含地球科学综合、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学及海洋科学六大类别。2012年度地学核心期刊总被引频次均值为1536,核心影响因子均值为0.869,均高于核心期刊总体平均水平(分别为1182和0.509)。地学期刊作为中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2]。在科技期刊出版新媒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应用新媒体技术(包括博客、微信、移动阅读平台、二维码等)以提升期刊可读性,扩展刊载容量,地学核心期刊要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就需要及时调整出版策略:应用新媒体技术使期刊的传播由“单一”向“交融”发展,增加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提升读者的用户体验,增强期刊的互动性,使期刊能够更好地发挥科技信息传播的载体作用,构建全媒体立体式的传播格局。

目前科技期刊的新媒体化作为研究热点已在期刊出版界引起广泛讨论。陈佳沁等发表的研究论文侧重于对新媒体出版策略的探索[3];崔金贵等则侧重于对期刊工作者运用新媒体能力的思考[4];还有一些论文侧重于对新传播载体的选择[5-7]。本文以地学核心期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地学核心期刊网站应用新媒体情况,结合期刊主要评价指标变化,综合对比不同传播载体的应用范围,系统分析新媒体对于期刊发展的影响,以期为期刊新媒体化提供理论支持。

2 新媒体在地学核心科技期刊中的应用现状及影响

2.1 数据来源和方法

期刊样本选取和期刊主要评价指标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核心版和2014年核心版,地学核心期刊网站应用新媒体情况通过搜索期刊主页统计相关数据获得,数据来源较为稳定、可靠;使用对比和归纳的方法综合分析相关数据。

2.2 地学核心期刊新媒体应用总体情况

我国科技期刊的新媒体发展整体较为缓慢。目前,中国科技期刊的总量已经超过了5000种,但很多期刊的数字化建设还停留在更新网刊内容层面[8],传播媒介也仅限于期刊网站或国内外一些期刊数据库,使用新媒体的类型也较为单一,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没有在中国科技期刊的传播中得到充分发挥。作为中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学类核心期刊新媒体应用情况总体呈现“少而散”的特征(表1):在118个地学核心期刊中只有约1/3的期刊网站主页提供RSS订阅(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简易信息聚合,是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收集和组织定制的内容,按照订阅者希望的格式、地点、时间和方式直接传送到阅读终端)或Email Alerts(电子邮件提醒,后文缩写为E-A)服务,同时提供这两项服务的期刊仅为37个,占总样本数的31.4%。除了表中列出的新媒体外,其他新媒体类型少有应用,分别为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的分享到Facebook,Twitter和新浪微博;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的分享到Twitter和新浪微博;《地理学报》的视频资料下载(拟开展)。

表1 地学核心期刊新媒体应用总体情况

2.3 地学核心期刊新媒体应用分类统计

在6类地学期刊中(表2)地球科学综合类和大气科学类应用 Email Alerts服务的比例最高,为60%,地球物理类最低,为14.3%;地球科学综合类核心期刊应用RSS订阅的比例最高,为60%,水文学、海洋科学类最低,为4.5%;大气科学类应用iPad阅读平台比例最高,为13.3%,地质类最低,为2.5%;论坛/微博/博客等服务普遍应用较少;二维码的应用更少,仅《地球科学进展》提供此类服务。

2.4 新媒体应用对地学核心期刊评价指标的影响

通过表3可以看出:应用新媒体的核心期刊中地球物理类期刊的核心被引频次均值提升幅度最大,比未应用期刊高约667%,约为应用新媒体地学期刊总提升均值的2.9倍;应用新媒体的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核心影响因子提升幅度最大,为0.185,约为应用新媒体地学期刊总提升均值的2.6倍,在应用新媒体的11个地理学类核心期刊中有9个期刊核心影响因子获得提升,提升率为81.8%。地球科学综合类期刊中《地学前缘》(应用新媒体RSS,EA)评价指标提升最高,分别为615和0.389;大气科学类为《气象学报》(RSS,E-A),提升420 和0.473;地球物理类为《地球物理学报》(iPad阅读平台,RSS,E-A),提升 1067 和 0.139;地理学类中《地理科学进展》(新浪微博,RSS,E-A)核心总被引频次提升最高,为290,《干旱区研究》(RSS,E-A)核心影响因子提升最高,为0.23;地质类中《第四纪研究》(RSS,E-A)核心总被引频次提升最高,为 438,《石油实验地质》(RSS,E-A)核心影响因子提升最高,为0.631;水文学、海洋科学类中《中国海洋湖沼学报》(E-A)核心总被引频次提升最高,为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E-A)核心影响因子提升最高,为0.022。

表2 地学核心期刊新媒体应用情况分类统计

表3 地学核心期刊网站应用新媒体后期刊评价指标变化

对比表3中数据发现:核心被引频次均值较高的地学期刊其应用新媒体的比例也较高。应用新媒体后核心被引频次和核心影响因子上升期刊占总应用期刊比例分别为:地球科学综合类100%,66.7%;大气科学类90%,70%;地球物理学类100%,66.7%;地理学类90.9%,81.8%;水文学、海洋科学类60%,20%;地质学类92.3%,46.2%。应用新媒体期刊核心影响因子上升比率达60.4%,核心被引频次升高比率达89.6%。除地质学外其他的地学期刊类别中应用新媒体期刊核心被引频次上升幅度均高于未应用期刊,可能是因为这些期刊的出版策略调整及时,更加注重通过新的媒体渠道拓展读者群、扩展刊载容量。值得注意的是未应用新媒体期刊主要评价指标并未整体下降:核心影响因子下降期刊占总未应用刊的53.2%,核心被引频次下降期刊约占总未应用刊的17%,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影响期刊主要评价指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否应用新媒体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3 分析及讨论

地学类核心期刊新媒体应用率均低于《中国核心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核心版中综合评价排名前60的期刊,与2011年SCI选刊中IF>0.5的59个中国科技期刊相比,RSS订阅应用率低8.5%,Email Alerts应用率低1.7%,仅iPad移动阅读平台应用率高0.8%,同时提供RSS订阅和Email Alerts服务的比率比SCI选刊(27.1%)略高[9]。2011年6月中国(不包括台湾省)被SCI收录的地学期刊有10种,2010年平均影响因子为0.641(注:《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因更名为《地球科学学刊》被重复收录)。这些期刊中只有3种同时应用了RSS订阅和Email Alerts服务,分别为《中国科学(D辑)》、《地球物理学报》、《科学通报》,服务应用率仅为30%;只有《地球物理学报》应用了iPad移动阅读平台,服务应用率为10%;只有《科学通报》提供二维码服务,服务应用率为10%。没有提供任何新媒体服务的期刊所占比例高达70%。这些数据都反映出地学核心期刊新媒体发展的滞后性。

与国外顶级科技期刊网站应用新媒体情况相比,欧美发达国家的科技期刊无论是在技术层面上还是在应用范围上都远超我国地学类核心期刊:据统计各学科影响因子排名前列的8个顶级科技期刊平均应用新媒体技术5种,其中RSS订阅和Email Alerts服务提供率超过80%;Podcast(播客),Mobile App,Webinars( 在 线 交 流)、Audio and Video Interviews(声频视频采访)、PubsHelp for Facebook(在线帮助)等在我国地学核心科技期刊中难觅其踪的新媒体服务在国外顶级科技期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9]。我国地学类核心期刊在新媒体的应用、经营、推广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应用新媒体类型有待进一步拓展。

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从政策上鼓励出版业发展模式的升级与转型,推动出版业新媒体多元化发展[10]。地学期刊工作者们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总结期刊新媒体化过程中的经验及不足,拓展新媒体服务在期刊传播中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构建新媒体交流平台使科技信息资源进一步集约化、集群化、集团化发展,以多样化呈现、多层次衍生、多角度交互以及多渠道服务的方式,增强地学科技期刊的软实力,最终切实有效地提升期刊的市场竞争力。

4 总结

地学核心期刊作为中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目前我国地学核心期刊新媒体应用情况整体呈现“少而散”的特点,应用新媒体的期刊数偏少,所用新媒体服务类型也较为单一,整体发展较为缓慢。新媒体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地学核心期刊的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地学期刊工作者应积极通过新媒体技术拓展传播渠道,丰富刊载内容,加快推进期刊出版的新媒体化进程。针对地学科技期刊受众的阅读需求,以及时、高效、全面的多媒体传播模式,使受众获得更丰富、更流畅、更快捷的阅读体验,更好地促进地学核心期刊多元化、国际化发展。

[1]郝梓国,江少卿,孟庆伟,等.建国60年我国地学期刊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2):129-137.

[2]车遥,刘大锰,罗冬梅,等.地学类科技期刊发展现状与国际化策略——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中心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5):800-802.

[3]陈佳沁,马潇漪.科技期刊的新媒体应用与提升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909-913.

[4]崔金贵,盛杰,谈国鹏,等.编辑的新媒体素养培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970-974.

[5]石婧,段春波,周白瑜,等.科技期刊应用微博微信平台影响力评价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55-660.

[6]谢文亮,张宜军.二维条码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543-546.

[7]吉海涛,郭雨梅,郭晓亮,等.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新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60-64.

[8]马爱芳,张安定,王宝英.对我国地理学类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4):510-513.

[9]陶华,朱强,宋敏红,等.科技期刊新媒体传播应用现状及发展策略[J].编辑学报,2014,26(6):589-592.

[10]中广网.《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视听新媒体蓝皮书)出版发布[EB/OL].[2013-07-23].http://www.cnr.cn/gbzz/yjyw/201307/t20130723-513132599.htm l.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期刊核心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