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零被引论文产生的原因分析
——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为例

2015-03-26徐晓芹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报稿件

■徐晓芹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编辑部,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 100081

1 引言

被引频次是评价科技论文学术价值和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是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反映。作为评价科技期刊的正向指标——高被引论文,已经被科技期刊编辑同行高度重视。零被引论文,即论文发表后没有被其他同行所引用,作为科技期刊影响力的负向指标近年来也已被大家所关注和研究[1-2]。这些研究对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具有指导意义,也为今后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补充提供了科学依据[2]。为此,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应用大量统计数据,研究了零被引论文的作者来源、科技项目资助、单位和地区分布、关键词的数量及零被引率与期刊各项评价指标的关系,其研究结果对零被引论文的表观特征有了一些重要认识[3-10]。

近年来,由于科研评价体制等原因,大量优秀科技工作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SCI收录期刊[11-12],研究生成为国内科技期刊的主要作者群[13],使国内学术期刊的质量受到一定影响。为了减少科技期刊零被引论文比例,除了注重零被引论文表观特征研究外,还应关注零被引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尤其是关注零被引论文学术质量的内在特征研究。

科技论文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涉及的前沿科学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可信的数据分析及对研究结果符合逻辑的解释。孙岩[3]研究指出,“高影响因子的学术期刊选稿组稿比较能把握领域的新颖性和前沿性,但部分文献的可借鉴性不够,因此形成了高下载零被引的局面。”同样受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科技项目资助的论文,虽把握了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但可能由于作者不科学的或有缺陷的试验设计,或对结果分析的不到位导致了无学术价值论文的产生。

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为例,分析了零被引论文与第一作者类型的关系,综合定量解析了同行评审专家对零被引论文学术质量的评审意见,探讨了科技论文发生零被引的原因,提出了“作者-审稿专家-编辑协同控制”减少科技期刊零被引论文的一些可能途径。

2 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

零被引论文数据的获取:论文发表后2年未被引用的论文并非真实的零被引,一些高被引论文在发表后的2年内也可能发生零被引。但论文一般发表后超过3年(包括发表的当年)如果没有被引用,以后产生零被引的可能性较大,即使这些论文被引,成为高被引论文的机会极少[14]。据此,本研究利用中国知网,检索、整理了《学报》在1994—2012年发表的至今(2015年3月28日)未被引用的论文作为零被引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本研究描述中采用的零被引率,是指某一时间零被引论文数占总刊文量的百分比,不同类型作者对零被引论文的贡献是指某一类型作者发表的零被引论文数占零被引论文总数的百分数。

零被引论文学术质量的综合定量解析:为了定量评价零被引论文的内在特征,即产生的原因,提取了《学报》稿件管理系统中保存的2008—2012年发表的27篇零被引论文中的24篇研究型论文的46份专家的审稿意见,并逐一对评审专家的意见进行了归纳总结和统计分析。由于《学报》稿件处理系统中没有保留2008年以前的同行专家审稿意见,因此本研究对零被引论文的学术质量的定量解析仅局限于2008以后发表的零被引论文。

本研究的所有统计分析计算均在EXCEL表中完成。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报》零被引论文发表的时间分布特征

为了确定零被引论文的数量变化与作者类型变化的关系,分析了《学报》自创刊以来(1994—2012)发表的零被引论文在不同年度的变化特征(表1)。结果表明,零被引论文主要集中于1995—1998年和2007—2012年两个时间段,这两个时间段零被引率的平均值分别为5.7%和2.2%,而1999—2006期间发表的论文基本无零被引现象。1995—1998年期间发表论文的零被引率与论文发表的时间早晚没有相关性,而在2007—2012年时间段发表论文的零被引率随论文发表的时间呈递增趋势,即论文发表越晚,零被引率越高。《学报》在上述三个时间段发表论文零被引率的大小差异,不仅与这些时间段零被引论文作者类型的变化相关,而且与其论文学术质量的内在特征相关。

表1 《学报》1994—2012年刊文量及零被引率的变化

3.2 《学报》零被引论文与第一作者类型的关系

第一作者是科技论文试验研究的执行者和论文的首要完成人,本研究在分析《学报》零被引论文的作者类型时,没有把第一作者以外的其他作者考虑在内。我们将零被引论文的作者划分为正高、副高、初中级职称和研究生四类。由于1999年之前无作者信息记录,本研究在分析零被引论文篇数与不同类型作者的关系时只包括2000—2012年发表的零被引论文第一作者(表2)。由表2可以看出,这一期间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零被引论文最多,其产生的零被引论文占总篇数的47%,副高次之,贡献率为23%,初中级职称作者占17%,正高级职称作者最少,占13%(其中有2篇文章为退休教授撰写,内容为数理统计问题商榷,非主学科,未进行同行评审)。不同作者类型对零被引论文的贡献大小依次为研究生,副高级、初中级和正高级职称。

表2 《学报》2000—2012年发表的零被引论文第一作者情况

3.3 《学报》零被引论文内在特征的定量解析

为了阐明科技期刊零被引论文与论文内在特征,即学术质量的关系,本研究综合定量解析了46位同行专家对《学报》在2008—2012年期间发表的零被引论文的评审意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46位评审专家中极少有专家在“综合评价”和“稿件内容”栏目中对零被引论文给予“优秀”评价;认为零被引论文有重要创新、试验设计科学合理、数据可靠、观点论述清晰合理的专家数在0~4.3%之间,平均不足2%;约44%的同行评审专家认为零被引论文涉及的科学问题处于国内领先、实用性为良,但认为零被引论文有创新性的同行评审专家人数不足22%;绝大多数评审专家认为零被引论文涉及的科学问题一般、尚有创新、实用性中等,占同行评审专家人数的46%~57%;认为零被引论文没有创新性的同行评审专家高达到20%;认为没有涉及科学问题和没有实用性的评审专家人数在7%左右。可见,缺乏明显的创新性或没有创新性是零被引论文的主要内在特征之一,给出这两个评价的同行专家人数之和高达76%。

表3 《学报》2008—2012年发表的零被引论文专家评审意见综合分析表*

与审稿专家对零被引论文的综合评价较为温和的打分相比,绝大多数评审专家认为零被引论文本身有严重的质量问题(表3)。尽管有26%的评审专家认为零被引论文稿件立论依据比较明确充分,但67%的评审专家认为零被引论文对选题依据的论述缺乏重点,缺少较新文献的支持。近90%的评审专家认为零被引论文在试验设计方面有缺陷或较差,93%的评审专家对零被引论文的数据分析评价为可信度低或数据分析不可靠,91%的评审专家认为零被引论文观点论述条理不清,缺乏数据或文献支持,或写作水平差。46位审稿专家中,仅有1~2位专家认为零被引论文立论明确充分、试验设计科学合理。然而,与同行评审专家对零被引论文稿件质量作出的极为负面的评价(>90%)相比,同行评审专家给编辑部的稿件处理建议却与评价意见大相径庭,有高达83%以上的同行评审专家的意见是可以发表、修改后发表、改为简报或修改后再审,仅有17%的评审专家建议直接退稿或改投他刊(表3)。显然,严重的稿件质量问题,同行审稿专家的“友好”处理意见和编辑部的疏忽等因素与零被引论文的产生密切相关。

4 讨论

4.1 《学报》零被引论文时间分布与作者群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1994—2012年的19年间,《学报》发表的零被引论文呈现“U”字形分布,即主要发生在1998年以前和2007年以后(表1),而在这两个时间点之间很少发现零被引论文。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由《学报》论文第一作者类型的变化来解释。1995—1998年期间,《学报》开辟了“钾肥专栏”,以简报的形式报道地方土肥站或推广站科技人员的一些施肥效果,为这些人员的职称晋升提供支持,发表的这些短文产生的零被引篇数占1994—1998年发表零被引论文的71%。而在2007—2012年期间发表的零被引论文的篇数及研究生作者对零被引论文贡献率逐年递增(表2),这与研究生作者论文占科技期刊载文比例的增加密切相关(图1)。例如,在2007—2012年期间,《学报》刊登的研究生作者论文数量增加了1倍,研究生作者对《学报》总刊文量的贡献由2007年的38%(72篇)增加到2012年的76%(142篇)。与此相反,具有高级职称的作者在《学报》的刊文量下降了1倍,具有高级职称的作者对《学报》总刊文量的贡献由2007年的34%(66篇)下降到2012年的17%(33篇)。相比之下,初中级职称作者对《学报》总刊文量的贡献除在2012年有所下降外,在2007—2011年没有明显变化(在22% ~29%之间)。 显然,2000—2006年高级职称作者的人数相对会更高,而研究生作者的论文比例相对会更小,这些可以部分解释1999—2006年零被引论文很少的原因。《学报》2007—2012年间发表的零被引论文篇数年度变化规律与《土壤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和《中国农业气象》等同类期刊基本一致(据CNKI资料)。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科技期刊比较,《学报》及其同类期刊论文的零被引率相对较小,这可能是由于农业类科技期刊刊登的论文涉及的科学问题相对集中,大多与国家重大需求密切相关,受国家一些大项目资助,同类期刊之间相互引用的概率会大一些。

图1 2007—2012年《学报》不同类型作者年发文量占年度总载文量的百分比变化

本研究揭示,《学报》零被引论文率随研究生作者论文占科技期刊载文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这与陈留院的研究结果相一致[4]。陈留院指出,研究生论文、职称论文成为零被引论文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些说明,研究生和科技推广者作为零被引论文作者的主体,撰写的学术质量不高的论文(表3)是《学报》零被引论文的重要来源之一。

4.2 零被引论文的产生受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三个方面共同影响

首先,科研能力较低的部分研究生和初中级科研人员撰写的质量不高的科技论文是零被引论文产生的基础[4],这些作者发表的零被引论文极少具有重要创新,即使涉及前沿科学问题或具有一定创新性并非会受到同行的认可,因为科技论文的学术价值只有通过科学的试验设计、可靠的研究结果分析和符合逻辑的论述、解释才能实现。例如,44%的同行评审专家认为,2008—2012年期间《学报》发表的零被引论文涉及的科学问题属于国内领先、实用性为优良,但是超过90%的专家几乎否决了零被引论文的试验设计、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析(表3)。

其次,同行审稿专家的“友好”处理意见是促使编辑“误判”,导致零被引论文被录用的另一原因。例如,绝大多数评审专家认为,《学报》2008—2012年发表的零被引论文的“问题多多”(表3),然而结论却是“修改后发表”。

最后,编辑的“同情”和“误判”等也是零被引论文被录用的重要原因。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毕业必须有一篇到两篇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否则不能申请答辩或拿不到学位证书,而部分学生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论文迟迟完成不了,导致论文投稿很晚,再遇到审稿专家不能及时地回馈审稿意见,学生还要三番五次的向编辑部催审稿结果,着急毕业答辩,使得编辑产生同情心而降低标准,再遇到两审专家意见不一致时,对审稿意见的分析研究不够,情急之下,先返回作者修改,编辑期望作者能够认真领会审稿意见,下功夫修改文章,提高论文的质量,而实际的情况是一些论文的试验设计存在先天不足(表3),加之一些作者的学术水平及写作功底太差,稿件经过反复修改勉强发表,然而学术质量依然不高,导致了零被引论文的产生;学生论文只是其中之一,还有为申报技术职称和完成科技项目论文指标而凑数的论文,这些论文的作者一般要求编辑部能尽快录用并发表他们的论文,这无疑会给编辑决策带来干扰,加之编辑部也避免不了个别退又退不了的人情稿也是产生零被引稿件的原因之一。

4.3 减少科技期刊零被引论文产生的可能途径

减少科技期刊零被引论文的产生,需要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共同努力,具体应从如下三个方面下功夫:(1)研究生导师要严格履行“通讯作者”的职责,对研究生论文进行精心设计,严格指导,是减少零被引论文产生的关键。本研究发现,零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为研究生时,通讯作者均为具有高级职称的导师,这一作者群占《学报》零被引论文篇数的47%,但并非研究生和导师合作的论文就一定是零被引论文,因为有许多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出现在《学报》创刊以来的前百篇高被引论文中。这两种明显反差说明,作为通讯作者的导师,如果能在试验设计,论文的结果分析和讨论等方面给予研究生精心指导,就有可能撰写出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减少零被引论文产生的机会。(2)选准具有高水平、有责任的审稿专家进行把关,是减少零被引论文被录用的关键措施。例如,《学报》创刊20年来的发表论文的平均零被引率为2%(表1),这是由于《学报》对同行评审专家的审稿质量进行定期评价,通过不断筛选,建立了由一大批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的专家教授组成的审稿专家库,同时,采用了双盲审的评审机制。(3)编辑要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努力保障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具体措施包括:强化初审,提高初审的退稿率,减少外审压力;继续坚持稿件“双盲审”制度,对同行专家就稿件学术质量作出的具体评审意见,要仔细研读,认真分析,同行评审专家给编辑部的稿件处理建议可以作为参考,做到公平、公正处理稿件;制定严格的稿件录用制度,杜绝质量不高的“人情”稿件。

5 结语

本研究表明,严重的稿件质量问题与零被引论文产生密切相关,同行评审专家的“怜香惜玉”、编辑的“同情”和“误判”也可能导致零被引论文的录用。因此,减少科技期刊零被引论文的产生是“作者-审稿专家-编辑协同控制”的过程,需要作者克服浮躁、踏踏实实、潜心研究,审稿专家严格把关和编辑的高度负责。由于零被引论文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仅基于专家审稿意见对零被引论文产生的内在原因进行了一些探索,还应从期刊组稿、选题和传播能力等方面进行学术论文被引频次影响因素的研究,探索降低科技期刊论文零被引率的途径,以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1]刘雪立,方红玲,周志新,等.科技期刊反向评价指标—零被引论文率及其与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关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525-528.

[2]朱梦皎,武夷山.零被引现象:文献综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3):111-116.

[3]孙岩,邓莹.中国农业科技期刊零被引(未被引)论文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26(12):60-63.

[4]陈留院.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零被引频次论文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2):299-303.

[5]付晓霞,游苏宁,李贵存.中国SCI论文的零被引数据分析[J].科学通报,2012,57(18):1703-1710.

[6]职桂叶,何建妹,夏小东,等.《中国水稻科学》发表后两年内零被引论文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716-720.

[7]方红玲.我国5种眼科学中文核心期刊零被引论文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945-948.

[8]顾璇,孙云鹏,汤建军,等.预防医学类期刊引证指标与零被引论文率的相关性[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941-944.

[9]孔朝霞,陈璐.应当慎重对待零被引论文[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467-471.

[10]魏中青.生态学期刊零被引论文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4(11): 81-84.

[1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2014)[R].2014.

[12]刘丽英,魏秀菊,王柳,等.2003—2012年中国优秀科技论文外流状况定量分析——以农业工程领域论文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4):478-484.

[13]王慧瑾,邓德灵.学术期刊编辑应重视研究生作者群的培养[J].编辑之友,2010(10):107-108.

[14]钱贺进.“无用”论文激增现象透析[J].中国人才,2012(12):26-28.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学报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科技期刊的分类
致敬学报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