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源化学(英文)》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方法分析

2015-03-26张丽娟李富岭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审稿人办刊科技期刊

■张丽娟 于 萍 李富岭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化学(英文)》编辑部,大连市中山路457号 116023

科技期刊作为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担负着文化传播、文化积累的使命。近年来,随着国家科研经费的大幅度提高,科研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数量的增加,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总量已居世界第二。2014年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总数为30.72万篇,占世界科技论文总数的16.4%,论文发表总量仍居世界第二,论文总被引次数居世界第四。期刊刊登论文的影响力直接决定了期刊的影响力。一个高影响力的期刊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刊载的绝大多数论文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且平均影响力较高;(2)有一定比例的高被引论文;(3)有标志性的优秀论文发表,能够引领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1]。这三种特征归结到稿件上即为高质量的稿件。伴随着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科技期刊顺应时代潮流也在不断地寻找自主创新之路。在国际影响力方面,英文期刊以其语言的优势刊均影响力远大于中文期刊,但中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也是存在的、不容忽视的[2]。期刊立足我国,走出去加入国际大家庭,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国际形势的一种发展道路。我国许多期刊也都在依据自己的情况加快国际化进程[3-5]。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数据库”统计,我国的英文科技期刊数量在1980年开始出现了巨大的飞跃。1980年以前仅有英文学术期刊18种,从1980年到2009年增至191种,2010年共有212种[6],到2013年底达到244种[7]。英文期刊近三十多年来不仅在数量上飞速增长,其所覆盖的学科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这些期刊凭借语言优势成为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探路者和实践者。世界各大科技专业出版商也不断通过各种方式积极谋求与中国出版界的合作。经过近三十年的积累,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进程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实力不强,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仍任重而道远。在我国的244种英文期刊中约三分之二的期刊由一家单位独立主办;季刊103种,双月刊81种[7]。因此,与国际科技期刊相比,我国科技期刊仍然存在稿件质量不高、出版速度慢、办刊模式以编辑部为主而导致的竞争力较弱等核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近几年《能源化学(英文)》不断采取下述各种措施,努力缩短差距,提高期刊国际影响力。

1 《能源化学(英文)》的历史

《能源化学(英文)》原名《天然气化学(英文)》,由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于1992年创办,语种为英文,读者和作者主要为国内的科研人员。2002年,由于语言等方面的限制,期刊因缺乏稿源而难以生存。2002年,《天然气化学(英文)》改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编辑部设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由包信和院士担任主编。2006年,该刊与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合作,通过所有文章在其ScienceDirect平台上发布等一系列措施寻求国际化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8],自此来稿数量大幅增加,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期刊发表的要求,且质量逐年提高。2010年,该刊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13年 SCI影响因子为1.788,总被引频次为1127次,在Chemistry(Applied)、Energy&Fuels和 Engineering(Chemical)三类中均位于Q2区。2014年辽宁省报刊审读通报的质量简述中特别指出:《能源化学(英文)》坚持执行出版管理规定,科学规范出刊,提高了刊物质量。至此,《能源化学(英文)》的国际化已踏出坚实的一步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这些成绩与该刊始终坚持优化稿件质量为工作核心是分不开的。然而,与国外的科技期刊相比,《能源化学(英文)》在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方面还比较落后,还要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并不断壮大自己以继续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2 《能源化学(英文)》的改革发展

2.1 更改刊名,扩大刊登范围

天然气仅为世界能源的一小部分。近十多年来,在政治、经济和环保等众多因素影响下,世界范围内,能源的探索、研究和应用等得到了极其广泛的扩展,已经和正在发生跌宕起伏的变化。从图1可以看出,由于《天然气化学(英文)》的发表范围非常小,作者和读者群也较小,SCI影响因子的提升自2010年进入了平台阶段,说明期刊的国际化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进入了瓶颈期。为此,经过两年多的筹备,2013年《天然气化学(英文)》正式更名为《能源化学(英文)》。经过此前一年时间的大力宣传,《能源化学(英文)》被更多的作者、读者认识和了解,期刊2013年SCI影响因子相对前三年提高了27%,从1.405升高至1.788。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能源化学(英文)》之所以能够在国内的英文期刊中凸显出来并表现出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是因为在国际上它是一本专业性特别强的期刊,具有自我特色,吸引了国际上相关领域研究者的眼球。依据当前世界科研热点和能源需求,同时考虑到国际上能源类期刊的数量不断增加,为增强《能源化学(英文)》的核心竞争力,保持其独有的特色,主编将《能源化学(英文)》的发表范围确定为能源领域与化学相关的科学和技术研究,并具体到了相关的七个方向。笔者相信,坚持立足期刊定位,并瞄准世界研究热点,将会极大提高《能源化学(英文)》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

图1 《能源化学(英文)》SCI影响因子

2.2 立足国内,放眼国际,寻求国内外优秀稿件

稿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科技期刊质量,如何洞悉最新、最先进的科研进展,力争更好、更快地发表优秀稿件,是提高期刊影响力的关键[9]。我国学术期刊在国内的影响力要远大于在国际的影响力。如表1所示,依据2013年JCR引证报告,中国161种学术期刊中,位于Q1区的有13种,占JCR收录期刊总数的8%;Q2区的有33种,占JCR收录总数的21%;Q3和Q4区的期刊较多,分别有50种和65种,占JCR收录期刊总数的31%和40%。SCI影响因子大于10的期刊仅1种,5-9.999之间仅有4种;影响因子较低的区间中,1-1.999的有47种,占SCI收录的中国期刊总数的29%;0.001-0.999的有94种,在SCI收录的中国期刊中的比例高达59%。可以发现:Q2区以上的期刊仅占期刊收录总数的28%;SCI影响因子大于2的期刊仅占收录总数的11%。仅依靠期刊自身声誉来吸引高质量的稿件对大多数期刊来说都相当困难,必须通过一些辅助措施来争取优秀稿源,加快期刊发展速度,从而逐渐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期刊的这一现状,我国大多数英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已经走出去、已经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未来的工作核心仍是立足国内,通过创办特色专栏或者高质量的专刊吸引国内外优秀稿件。

以《天然气化学(英文)》在2010年创办的气体水合物专栏为例,尽管稿件作者都来自国内,但都是从事水合物研究的知名专家,所以专栏的出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浏览次数和引用次数相对本刊发表的其它自由来稿论文都比较高。更加可喜的是吸引了许多国外的水合物方面的优秀稿件。因《天然气化学(英文)》的国际化已经积累了几年的经验和声誉,当《天然气化学(英文)》在2013年正式更名为《能源化学(英文)》后,发表范围的扩大,使《能源化学(英文)》的专刊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投稿。海外作者的论文占总发表量的44%,有超过20个国家的作者在《能源化学(英文)》上发表论文。组织专刊、专栏是目前国际上很多期刊吸引优秀稿件的重要方法,但也因为这一方法的普遍性,给科研工作者带来了压力,一些约稿并不能达到期刊发表的要求。《能源化学(英文)》的所有邀请稿件也要经过同行评议,对未能达到发表要求的稿件做退稿处理。编辑部将继续坚持严把稿件质量关,立足国内,以组织专刊或者专栏的方式进一步吸引国内外优秀稿件,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

表1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报告的2013年中国学术期刊分区和SCI影响因子分布

2.3 缩短发表周期,增加文章时效性

论文的发表周期是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期刊的发表周期不断缩短。发表周期短的期刊会吸引更多的作者、读者和优秀稿件。国内许多学术期刊的发表速度因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普遍落后于国外发展较好的期刊。为了缩短稿件的发表周期,编辑部对稿件处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了优化。首先,编辑对稿件进行严格的初审和筛选。对于不适合本刊或创新性不足的稿件,投稿后一至两天内做退稿处理,以方便作者提交它刊。对撰写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但内容可满足送审要求的稿件,编辑初审后请作者在三天内润色并重新提交稿件。这样可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节约审稿人时间,加快审稿速度。对于优秀稿件,录用后即发表。目前,在主编包信和院士的建议和科学出版社的支持下,《能源化学(英文)》正在尝试由Elsevier排版生产,并将接收的稿件直接在ScienceDirect上在线发表。其优势在于能很大程度上解决双月刊发表速度慢的问题,极大地缩短稿件的发表周期。

2.4 改变办刊模式

我国学术期刊的办刊模式多以编辑部为主,编辑部承担各项工作,《能源化学(英文)》过去也是如此。但这种办刊模式带来整体实力难以提高、工作不能流程化、一人分担多项工作无法专业化等种种问题,因此期刊工作者和编辑部不断进行改革、优化办刊模式[10-14]。科学出版社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下属的《中国科学》杂志社和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是科技期刊专业出版机构,拥有完整的期刊出版服务平台及发行和宣传体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研究为主导,坚持资源环境优化、生物技术和先进材料创新协调发展,具有国际领先的学术科研实力。主编包信和院士为充分利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强大的能源科研学术优势和科学出版社的专业办刊资源,促成两个单位于2014年实现联合办刊、强强联合,以更好地促进《能源化学(英文)》整体质量和国际学术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3 编委和审稿专家的作用

3.1 重组编委会并明确职责

在现代科技期刊运营中,编委会在创建期刊品牌、扩大期刊的影响、刊社的市场化运营等几个环节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15]。《天然气化学(英文)》的编委会是由主编包信和院士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组建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Alex T.Bell教授担任共同主编,12位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和日本等国的科学家和国内的17位院士、教授共同组成国际化的编委会。在这些编委的共同努力下,《天然气化学(英文)》的稿源从国内扩展到国际,作者、读者、发行范围也从国内扩展到国际。SCI影响因子从0.95增加到1.788。在《天然气化学(英文)》开始受到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关注的时候,主编包信和院士又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将期刊更名为《能源化学(英文)》。更名后编委会重组过程中,他邀请了21位能源相关领域中活跃在科研一线的外籍专家和外籍华人,以及33位我国能源领域资深的、并愿意为期刊发展献计献策的科学家共同组成了实干的编委会;并计划依据发展目标及办刊方式的变化需求,每三年调整一次编委会,为《能源化学(英文)》注入新的活力。2013年,《能源化学(英文)》出版了一期编委专刊,同年还组织了一期由两位国内外编委共同客座主编的专刊,对期刊宣传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如表2所示,在专刊发表一年多的时间里,平均单篇被引用4.5次以上,远远超过了2013年自由来稿的单篇引用次数(1.6)。《能源化学(英文)》2013年发表的稿件共计120篇,在2014年的总被引频次达到了新的高峰,总计284次。在新一届编委会的共同努力下,《能源化学(英文)》开启了新的篇章,稿源、作者、读者、期刊整体设计及国际发行和宣传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表2 2013年《能源化学(英文)》编委对专刊的贡献

3.2 审稿流程国际化

我国的学术期刊,作为我们国家科技的“代言人”,必须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基本路线。同样,作为期刊质量控制的关键——审稿人队伍,也应立足国内、面向世界。优秀的审稿人应掌握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研究方向和学科的进展,学术造诣深,知识广博,拥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在审稿中不徇私情,真正代表本学科和广大读者对稿件做出公正、公平、理性的判断[16]。这是对审稿人基本素质的总体要求。然而,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如高素质的审稿人常因工作较忙、稿件审阅量大而缺审,延长了稿件的审稿周期[17]。因此,影响科技期刊专家审稿质量的主要因素和解决对策也被许多科技期刊工作者所关注[18]。除了要准确把握稿件质量以外,审稿人意见对提高稿件质量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化的审稿流程和国际化的梯队型审稿人队伍的建设恰恰能够解决稿件送审中的一些问题。本文所说的梯队型审稿人是指单篇稿件审稿人科研经验和国籍的梯队。经验丰富的审稿人和学术研究相关领域的新生力量相结合,不同国籍审稿人审理一篇稿件。建设这样的审稿人队伍,既有利于为期刊培养和打造连续坚实的审稿人团队,也有利于稿件质量的提高和审稿速度的提升。为了使期刊与国际完全接轨,对稿件质量严格把关,在2015年的编委会调整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编委会的职能,副主编负责稿件同行评审过程,科学地、严格地控制发表稿件的质量、缩短稿件评审周期,实现了审稿流程的国际化。同时,采用了国际通用的ScholarOne采编系统,国内外的作者、审稿人都能够非常顺畅地在系统上完成相应工作。

4 数字化建设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对期刊发展、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学术期刊中,数字出版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加严峻,整体发展滞后。我国英文科技期刊没有自己的数据库实现国际发行,很多学术期刊,尤其是英文期刊采用“借船出海”的国际化路线。他们多以单刊的弱小势力加入ScienceDirect,Springer等国外大数据库中。以我刊为例,所有稿件的出版发行权属于Elsevier出版公司,数字出版的网站也属于Elsevier公司,仅能实现简单的PDF文件发布。更改刊名后,经过与Elsevier公司沟通争取,《能源化学(英文)》新网页中实现了封面文章和图文摘要展示,及HTML格式全文发布等新的功能,方便广大读者更快地了解文章的创新性,以及更便捷地下载文章图片和引用文章。Elsevier也在不断加快每期文章的出版发行速度,每期论文上线发表所需的时间由原来的半个月缩短为五至七个工作日。同时,我们也能够通过Elsevier公司向对本刊感兴趣的所有作者、读者、审稿人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报告《能源化学(英文)》的各种重要变化。未来的发展目标是通过Elsevier网站中《能源化学(英文)》的网页,将《能源化学(英文)》发表的优秀稿件或者优秀的专刊、专栏向感兴趣的读者进行推送,以方便科研工作者快速、便捷地发现感兴趣的论文。

在没有自主经营的国际发行数据库的情况下,不得不依靠国外的大数据库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更需要编辑部与出版商深入沟通,最大限度地利用出版商数据库的各种功能来扩大期刊的宣传范围。《能源化学(英文)》与科学出版社合作,借助他们在国内较大的学术期刊出版实力及在数据发行方面向国外的数据库争取到更多的资源的能力,促进本刊的数字化出版。

5 结语

《能源化学(英文)》以发表高质量论文为办刊工作核心。围绕着这一核心,编委会和主办单位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创造条件改善整个期刊的审阅、出版、发行流程,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在主编包信和院士的带领下和主办单位的支持下,期刊名称由《天然气化学(英文)》改为《能源化学(英文)》,扩大了发表范围,吸引了更多热点文章。实现国际化的稿件处理流程,包括使用国际通用的ScholarOne投审稿系统、由副主编负责稿件的同行评审过程、Elsevier负责生产、录用稿件直接在ScienceDirect上在线发表以缩短发表周期。编委会工作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发表稿件质量、邀请和吸引高质量文章。《能源化学(英文)》的办刊实践表明:高质量的稿源,国际化的编委会和办刊流程是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重要的因素,期刊工作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路线,并且努力将各种方法和措施落到实处。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在科研工作者和期刊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也会不断增强。

[1]马瑞敏.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研究——基于历时视角的新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1397-1403.

[2]苗凌,伍军红,赵大良.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特征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3(12):4-8.

[3]王晴,骆筱秋,胡兴戎.努力创办国际一流学术期刊[J].编辑学报,2011,23(3):233-235.

[4]靳晓艳,李成俊,张晓燕,等.国内英文版学术期刊如何实现国际化[J].经济研究导刊,2009,(31):218-219.

[5]郑瑞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3):44-49.

[6]许文婕.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0.

[7]任胜利.2014年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回顾[J].科技与出版,2015(2): 9-13.

[8]杨宏,于萍,宋鸿,等.走自主创新之路,加速科技期刊出版国际化进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2):94-296.

[9]戴维民.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0):111-118.

[10]鲁亚琳.学术期刊改革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兼议《关于报刊编辑部革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8):1036-1043.

[11]杜贤.合作办刊创新发展——在《肝癌电子杂志》创刊号首发式上的讲话[J].肝癌电子杂志,2014,1(2):1-4.

[12]朱明,顾玉娥,周佩琴.高校科技期刊办刊模式专业化与产业化的战略思索[J],编辑学报,2003,15(3):204-206.

[13]叶红波.打破综合性内向型办刊模式 走专业特色化发展之路——《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849-852.

[14]朱亚娟.推进高校学报走联合办刊之路[J].河南教育(高教),2014,(2):34.

[15]王爽娟.编委会在现代科技期刊运营中作用的构想[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 (6):1186-1188.

[16]赵瑞芹,单政.医学学术期刊审稿专家队伍的构建与管理[J].今传媒,2012,7:116-117.

[17]吴锦雅.同行评议面临的问题与可行性措施[J].编辑学报,2011,23(3):238-240.

[18]贾贤,黄冬华,蒋伟,等.影响科技期刊专家审稿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J].编辑学报,2012,24(3):256-257.

猜你喜欢

审稿人办刊科技期刊
《电源技术》2021年度优秀审稿人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2020年度《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优秀审稿人
特约审稿人遴选通知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地域性文化刊物编辑办刊思想与具备的能力
2018年度《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优秀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