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何法”破解高考诗歌鉴赏题

2015-03-26刘平进李先慧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意象诗歌情感

刘平进+李先慧

在多年高中教学和高考阅卷中,发现考生的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极低。针对这种情况,许多老师采用了所谓的“高考诗歌答题模板”的教学方式,甚至让学生背诵各种艺术手法,学生听得也似乎很明白,背得也流畅,但一到具体做题时,就不知所措,或胡说八道。究其根本原因,一是老师没能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鉴赏能力,二是学生根本读不懂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总之,高考诗歌鉴赏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现象。如何突破这个教学的瓶颈呢?

笔者主张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教学原则是:轻术语,重读懂,轻答题方式,重缘景明情。笔者多年的探索,找到了体现这一教学原则的最好教学方法:“高考诗歌鉴赏之五何法”。什么是“高考诗歌鉴赏之五何法”?就是鉴赏诗歌时,必须明确诗歌写于何时何地,何题材,有何意象或意象群,全诗是何色调,作者运用了何手法。

一、运用“何时”法,突破诗歌的情感基调

关于“何时”,也就是写作时间,要在四个层面上进行明确。

第一,要知人论世。不同时代的诗人都必然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无人能逃脱时代所赋予的精神胎记。曹氏父子、竹林七贤、陶渊明等人的诗,无不烙上了魏晋之人生苦短、生命无常的虚无与叹息的时代印记;繁荣昌盛开放大度的极盛一时的长安风尚赋予了诗歌雄伟的气势、开阔的胸襟、流畅的明丽、优美的平民化,唐诗与大唐一样生机勃勃,即使是写愁,也是清淡之愁;北宋王朝不杀知识分子,是中国历史上对读书人最开明最豁达的朝代,所以鉴赏北宋的写愁写闷的诗,千万不要说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愁苦;南宋的诗歌,不管是写情写爱,写愁写恨,无不体现了国破家亡和苟且偷安收复无忘的无奈叹息。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写愁写泪,也写满腹牢骚、一腔愤慨,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开创者的阔大胸襟,积极进取、得风气之先的伟大的孤独感,豪壮而不悲痛、沉重而不绝望的志气,远远不同于阮籍的“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的报国无时的长叹,也不同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苟且自慰。特别是鉴赏赵宋之诗歌,一定要以南渡为界进行情感定位,李清照南渡前后所写的虽然都是儿女情长,但南渡之后的李词中无不包含着家国之恨!

第二,要明确写作时的人生阶段。同一诗人,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所表达的人生观是不同的。如李煜的词,早期极尽细致工巧地表现声色豪奢,而历经了国破家亡妻死儿散的生死劫之后,“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后主的词风大变,“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离情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后期的词中无不流露着沉重、沧桑和国仇家恨。

第三,要明确写作时令与季节,不同时令和季节,表达的情感往往也是不同的。《文心雕龙》:“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人生活在时间的轴序之上,时令节序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内心情感的波澜。诗词作为抒情的产物,其内容自然也无法脱离这时令运行的轨道。“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是爱春言志的共性;“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伤春的共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夏的豪放;“万里悲秋常作客”是秋诗的特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中秋团圆思念的共性;“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冬的清静和独处的特性;“爆竹一声春梦晓,沈香亭北牡丹开”是春节的祝福和梦想。

第四,要明确写作的时刻,不同时刻所创作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早上写诗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如陈与义《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虽然有“寂寞”字样,万不可理解成表现的是愁苦之情,这里的“寂寞”是写桥上无人,来表现“早行”的,早行是为了梦想而去的,所以表达的是喜悦之情。黄昏写诗往往表达的愁苦,“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深夜写诗往往是愁闷无眠,“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运用“何地”法,破解诗歌之情

诗人所处的写作地点不同,能折射出诗歌的情感。具体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运用“何地”来理解诗歌的情感,笔者将诗人写作地点不科学地分为四类:家、客、征、山。之所以说是不科学的分类方法,是将写作地点与诗歌题材混在一起了。

“家”就是在家(不能理解为睡觉吃饭的那个房子)所作。在家写诗,分为年轻时和年老时,年轻时在家写诗多表达豪情壮志,年老时在家写诗多表达看破红尘后的闲淡。如“白社会中尝共醉,青云路上未相逢。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就是写于在家醉客之时;2010浙江考题《定林》:“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许多学生理解为愁苦之情,就是没明白写作地点是在家中,经历人生大富大贵的王安石退休回家散步所作,展现了作者退归后的生活情形及精神上物我两忘的境界,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客”就是身处客地,与家相对,是指作者身处异地他乡漂泊江湖或处被贬谪之地。身为“客”时所写的诗歌可分为三类情感:一是表达壮志难酬的官场失意,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是表达思乡怀人,如“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三是表达漂泊之苦,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征”就是身处战场,描写征战的诗歌。一是表现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是表达对和平的渴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是表达对战争的控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四是表现对功名的完全否定,对人民的同情,“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万千宫阙变成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五是表现征人思妇的相思、思乡之苦,“夫戌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山”就是写作地点在乡村在山野在僧庐,所表达的情感也可分为三类:一是不染红尘的清净,如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二是看破红尘参透生死的,如“南高峰,北高峰,惨淡烟霞洞。宋高宗,一场空。吴山依旧酒旗风,两度江南梦”;三是感叹人生无情的,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四是表现山村闲适的淡泊清高的,《咏山泉》“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三、运用“何意象(群)”方法,破解诗歌之情

意象本已含情,关注意象的寓意,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情感。一是不同意象表达同一情感。如表离别的,杨柳/兰舟/长亭/芳草/……表思乡的,明月/沙鸥/古道/深夜……表恋爱的,杏花/红豆/桃花/红烛……表失侣的,梧桐/细雨/孤雁/哀鸿……表高洁的,梅/兰/竹/菊/明月/玉……表失意落寞的,浊酒/残阳/荒芜/落叶/孤舟……二是同一意象表达不同情感的。例如,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落花:凋零/失意/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

四、运用“何色彩(基调)”法,破解诗歌情感

色彩是绘画的表现手法,但自古以来,诗画一体,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抓住诗歌的色彩色调,就可以破解诗歌的情感。从意象的色彩(明艳清丽素雅黑冷等)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如《声声慢》中的“冷冷清清/淡酒/晚来风急/满地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全是“冷色”,给人凄清悲苦孤零零的感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再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枝红杏出墙来”,“花褪残红青杏小”,“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都极富色彩,可以从色彩的浓淡明暗亮丽体会出诗人的情感心绪。

五、从意象组合方式、情与景的关系入手,破解诗歌的艺术手法

考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最为畏惧,因为即使他们把各种手法倒背如流,具体赏析时仍然无从下手。其实,诗歌的手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要从意象与意象的组合方式、景与情的关系入手去判定。

(一)从意象组合方式入手判定艺术手法。

意象的组合方式:动静组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虚实组合——“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点面组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对比结合——“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悲乐组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名词组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空间错位——“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时间错位——“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将眼前与过去、将来错觉地交融在一起,真是“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衬托组合——“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颔联描写的是一幅阔大壮观的江天月夜图,境界的阔大更衬托出了自身“一沙鸥”的渺小和孤寂。

(二)从诗歌的情与景关系入手判定艺术手法。

拟情入景,主要采用拟人手法,“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移情入景,主要采用移词修辞,“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波心荡,冷月无声”。夸张入情,主要是夸张和想象,“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典入情,“沦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象征入情,“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对比入情,“淮水东面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抑扬入情,“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比兴入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偏语入情,《江阴浮远堂》“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比喻通感入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红杏枝头春意闹”。渲染(点染)入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矛盾入情,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矛盾的。不合事理入情,“举杯敫明月,对影成三人”,一个人却变成了三个人。以情入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好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猜你喜欢

意象诗歌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诗歌岛·八面来风
情感移植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