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材料作文立意的多向性和适切性
2015-03-26浦培根
浦培根
“文章成败由立意”,立意一直是阅卷老师关注的焦点。“意”立得如何,是否突出、有深度,可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和作文的成绩。
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多向性
新材料作文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立意。作文要从材料切入,观点要从材料中合理得出。审题实则是审材料,读懂材料是立意的关键。否则,再高明的“思想”,都只成了屠龙之技。
材料本身往往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我们在审题立意时要有材料意识、话题意识、主题意识。若想展示那舒展自划的“舞姿”时,切不可忘了自己身上还戴着“镣铐”。
一个正方体有六个面,新材料作文中一则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往往并不是唯一的,正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审题时要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审视材料,然后“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构思成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立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
如何理解材料的角度问题?有些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我们可以多用发散思维,从话题的不同侧面来立意。一般来说,材料中有几个人物就有几个角度,有几个原因就有几个角度,有几种情感、态度就有几个角度。我们应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展开多角度立意。
2009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三个叙述者,就具有三个思维的向度,从培训班教练野鸭、评论家青蛙、思想家仙鹤中的任选一个角度切入都是可行的,都算切题。
2012年湖南高考作文题目,写作中只要抓住材料的核心意象“手”,再结合文字提示——“服务”“想象”“创造”“收获”四个关键词语,选择其中一个词语作为写作的话题即可。除此之外,“手”还能引发考生丰富的联想,如母亲的手、老师的手,慈爱的手、严厉的手……这些立意,都是符合题意的。
2014年新课标卷Ⅰ作文题,这则材料的主角是运动员,次角是观众和裁判员。我们可以从运动员的角度立意,如要敢于挑战规则;合作实现共存;放弃胜负之争,对手也即朋友。可以从裁判员的角度立意,如规则是游戏的基础;漠视规则,也就失去公平。还可以从观众的角度立意,如竞技也可娱乐化;为什么我们喜欢看“戏”?当然还可以从比赛组织者的角度立意,如意外能让我们反思当初设计的漏洞等。
一般来说,材料的各个意义点,是蕴涵在材料所涉及的人和事上的,我们可以从材料的人和事入手,提炼出多个观点。多侧面、多角度进行思索,为写作提供多种立意,便于从中选择,确保自己的写作具有开阔的视野和高质量的立意。
我们既可以着眼于某一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正向立意,还可以反向立意。通过分析、归纳、比较、鉴别来提炼观点,提炼出多个立意后,择优进行写作。
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有很多角度可以写,学生发挥的空间比较大。比如“不舍弃自己的微光”,就是要擅于发现自我,看到自我的价值,充分张扬个性;反过来,也可以说“认识自我是难的”,很多人在不经意间抛弃了自我,鼓励大家追寻自我等。
2012年福建高考作文题,同样既可以正面立意:倡导积极的人生观,在有限的人生中做出更大的成就。也可以反面立意:批评消极的人生观以及虚度光阴、无所作为等不良行为。
2014年山东高考作文题,本题强调“选准角度”,在紧张的考场上,不少考生求稳而选择“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这一立意,导致立意同质化、狭窄化。就本则材料而言,可写三个角度:杂志角度——有错就挑,不管你名气有多大;名人角度——放下了名人的架子,虚心接受别人指出的错误;最好的角度是着眼于两事物的关系立意——你有错,我指出,你进步,我发展等。
2014年安徽高考作文题,这则材料是对演员能否改动剧本一事的辩论,材料涉及两个人物:表演艺术家、剧作家。表演艺术家认为可以改动,理由是表演需要;剧作家认为不能改动,理由是改动违背创作原意。两者的说法不一,又各有道理。我们当然可以从表演艺术家角度立意,也可以从剧作家角度立意,但最好还是把二者放在一起立意,可以从“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辩证地看待目的与效果、外界限定与个性发挥”等角度切入。
二、新材料作文立意的适切性
新材料作文,引发考生写作缘由的只能是所给的材料,因此写作要“缘事而发”。开篇后尽早表达你对材料的认识,要善于亮出你的观点来,观点要准确深刻,语言要简洁有力,尽量不使用抒情性及描述性语言,这个观点最好要包裹着题目。
2013年湖南满分作文《叩问心灵》开篇:汪国真曾有言:“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诚然,人生中追求无止境,幸福无大小。然而,肯定这份追求,这份幸福,只需在夜深人静时,叩问自心,当听到那句——“我愿意。”一生无悔,足矣!开篇引述、分析材料,在形上呼应材料,在意上引出主题,可谓一举两得。
2014年江苏优秀作文《青春永不褪色》,紧扣“青春”、“永恒”展开,完全切题。引人注目的是,作者提出了一个相当新颖、深刻的中心论点: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这是吃透了材料的暗示,是感时而发的独语,所以一经道出,发人深省。何永康教授曾说:“高考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有时候一个关键词、一句关键性的话,就会救活一篇高考作文!
记叙文虽说不需要征引材料,但是必须要有“灵犀”与材料的含义相通。切记,不要无视高考规则,不要迷信自己的含蓄表达。在文章的关键地方,用一两句话进行议论或抒情,揭示文章的主旨,可以使整篇文章宛如画龙点睛般活脱起来。
2014年广东一考生《让记忆之花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全文紧扣材料,记叙了奶奶和一张照片的故事,进而指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相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守护住一份珍贵的情感,一份美好的回忆”,深化了主题。文章符合题意,中心突出,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发散思维为立意提供了多种选项,但动笔写作毕竟只能选取某一方面或角度。为使立意集中、深刻,要善于化大为小,在对材料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缩小“包围圈”,可以选择一个既小又巧的切入口,“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点”,力求找到立意的着力点,找到行文的出发点,集中笔力加以突破,力求把文章写细、写深、写透,把思维引向深入,万万不可小题大做。
2013年广东作文题,该题提供了三个角度:乐意接受,接受但表示偿还,拒绝,写作要求中没有“全面理解材料”的字样,考生可选角度多,如富翁助人的角度,穷人接受捐助的角度,富翁的捐助,第三方看角度。虽说可以从材料中自选角度立意,但最好的应该是从捐助与受捐助之间的关系入手,角度小巧一些,问题论述深入一些。如善良是人的本性,富人们古道热肠慷慨捐助,闪烁的是人性善良的光辉;接受别人的捐助,没有任何理由不心怀感激;富翁们必须改变纯粹的出于怜悯而施舍的观念,帮助也要讲究方式方法;需要帮助的穷人们,也要改变那种认为富人们捐助就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的陈腐的落后的观念等。
尤其是记叙文,可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件小事,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小现象,但是所表现的是重大主题,所阐发的是深刻道理,以一目尽传精神,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
“小事物,大影响”是2013年江苏省高考作文最为常见的立意。考场作文《锦绣》也是这一立意,之所以获得高分,原因是意蕴丰富,“小小的锦绣,大大的魅力”,直接点明了“小与大”的关系,小小的锦锈具有阻隔并又拉近作者与外婆情感的力量,这正是“小锦绣”的“大影响”。
2014年广东卷,从材料表面看,是在谈“照片与时代的关系”,从深层来看,是在谈“科技与人的关系”,隐含的中心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让记忆之花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一文,小处落笔,大处着眼,由小事情揭示大现象,记叙的是奶奶和一张照片的故事,反映的是时代(技术)变迁对生活(个人体验)带来的影响。
新材料作文所供材料通常包含若干原点,供考生选择。一般而言,思维距离原点越近,越容易符合题意。但是你总不能这个角度说几句,那个角度说几句。鉴于此,必须学会筛选,选取最佳立意角度去写。
何谓最佳角度?一是最能体现命题者思想倾向的角度;二是自己有较多的积累和感悟,最容易出彩的角度;三是“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角度。
元代陈绎曾在《文说》中指出:“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在写作方面就应当注意立意的新颖与深刻,有别于“众生俗论”。
2013年广东满分作文《让爱双向流动》,认为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还是可以流动的,呼吁“让爱双向流动”。从立意这个角度来讲,这样的立意是上乘的,也是最值得肯定的一种立意。道常人所未道,发常人所未发,从比较新颖的角度切入立论,以深刻的见解得到阅卷教师的认同。
在行文时不要就事论事,要做类似联想,同理类推,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象上,要把有关材料放到一定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挖掘出它的社会意义,提炼出深刻的主题,使文章有立体感和纵深感。
2013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善待错误,人生境界顿开》:“面对《咬文嚼字》的挑错,著名作家积极以感谢和理解回应,令人为之动容。笔者总以为,唯有积极面对别人的批评和挑错,人生境界才能不断升华,生命才能日益趋向不朽和伟大。”文章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从而凸显文章的主旨,把善待错误上升到人生境界的高度,立意远远高过那些只知就事论事的考生。
2012年福建卷作文题,如何在保证不离题的前提下,确定一个略有新意或深度的观点,正是对学生思辨能力和阅读积累的一大考验。就本题而言,应当在“路程”的深层意蕴上做足文章,可以合理地对“路程”进行界定,指出“路程”并非日复一日地走旧路,兜圈子,而是开拓新路,走出“小我”,留给后人前进方向等,这样一来,文章同样立足于讨论人生价值,大方向上没有脱离材料含义,但观点不乏新意,立意显然高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