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力培养”原则在校本语文教材中的主导地位

2015-03-26郑琼星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能力培养校本中职

郑琼星

一、中专“语文课”的定位

中职语文课程应当有意识地把语文应用能力的项目训练与日常教学相融合,促使学生由语文基础应用向职业应用转化,为其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建构“校本教材”——校本语文教材首要考虑因素。要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就要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和知识迁移能力为主导原则,科学合理安排理论、实践结构,从宏观思路、深层结构、内容选择等多方面加大教材改革力度,构建真正"面向职业"的语文校本教材。

二、“能力培养”原则在校本语文教材编写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校本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意突出“能力培养”原则。中职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服务业,需要时时与人打交道,思维与表达的条理性、同步性、清晰性应该是基本素质之一。透过校本语文教材的体例安排和内容安排,不难发现,它既有对一般语文知识的普及,又根据中专学生接受特点和实际需要,加大教材中实用文体和口语实践训练的所占比例,将培养既有一定文学素养,又能将所学语言技能运用到其他专业学习或实际生活中的具有知识迁移能力的自主创新型中专人才作为目标。落实到具体内容上,主要体现了几方面的特点:

(一)内容注重实用。新的语文校本教材加重了应用文在课文中所占比例,两册合计有4个应用文单元,且所选的文种多为常见类型。包括有通知、通报、简报、总结、便条、单据、专用书信、启事、广告、计划、日志、记录、说明书、摘要等。

(二)注重培养学生归类概括、分析类化能力

1.以单元文章为单位,进行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新编校本语文教材,以文体组织单元,按难易排列顺序,划分系统而科学,每单元所选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结合单元知识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上册第二单元有散文《天山景物记》、《世间最美的坟墓》、《冬天之美》、《我的空中楼阁》,虽然在时间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们都紧扣题眼写景状物,《天山景物记》围绕一个“天山景物”大作文章,《世间最美的坟墓》、《冬天之美》、则扣紧“美”,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美”的看法,《我的空中楼阁》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笔者归纳出这一单元散文的一个特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其他单元依此类推,同时定期对所学文章做整体的归纳概括,又比如课后练习的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概括课文内容。如“简述乔治·桑怎样描写乡村的冬天之美”或“简述斯·茨威格怎样描述世间最美的坟墓”,也是对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

2.强调比较性阅读方式,进行分析类化能力的培养。

通过联想,激活头脑中有关知识结构,回想起与之有关的旧有的知识经验,之后就是通过分析旧知识与新问题的相似点与相关处来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就是分析类化。还是以《世间最美的坟墓》、《冬天之美》两篇散文的比较鉴赏为例。

这两篇文章,在主题、修辞、结构上有着很多相似点,但从表现对象、语言风格和蕴涵的哲理方面,却可以看到不同点:

(1)表现美的角度:《世间最美的坟墓》写的是人文景观,《冬天之美》写的是田园风光。

(2)文章的感情基调:《世间最美的坟墓》表达的是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基调是深沉、醇厚的;《冬天之美》抒发的是作者厌恶城市生活、向往田园风光的思想感情,基调是亮丽、温馨的。

(3)蕴含的哲理:《世间最美的坟墓》——对列夫·托尔斯泰的“人格美”的赞美;《冬天之美》——对自然美和人伦美的赞颂。

这种比较,其实是“横向比较”,是对描述同一对象的一组文章作体裁、内容主旨、结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多项或单项的对照分析。

既然有横向比较,就少不了纵向比较。校本语文教材中选的不少文章,也可以与现在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比如讲到莫泊桑的《项链》时,学生对玛蒂尔德受到那么强烈的批判感到不解,在他们看来,追求美丽、引人注目和期盼过上更好日子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这个时候,要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同时引导他们认识到主人公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关键在于“过分”的追求,扭曲了正常的需要,而造成这种极端性格的是当时弥漫整个法国社会的贪慕虚荣、浮华的风气,这是造成悲剧的更深层原因,是真正受批判的对象。这里可以结合当前流行的“整形美容潮”,通过提问、讨论,让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到个人命运与社会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又如讲到《拿来主义》的“新宅子、新文艺”时,联系当前一些糅合西方R&B、爵士的新的流行音乐类型来做比较,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外国文化大量涌入中国的情形与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有选择性地被引入中国做比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对待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时,应采取开动脑筋、放亮眼睛,有选择性地接受的原则,再联系到当下一些地区发展政策中为什么有选择性地对某些行业进行限制,对某些行业进行倾斜,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拿来”的重要性。

(三)立足本校实际,加强口语表达训练

分析、比较、类化能力是将新事物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甚至是形成能包含新事物的新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从这个角度讲,分析类化的整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校本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增加分析比较型的阅读训练和听知训练,也突显了“实用能力培养”原则。

1.按照课程安排和教学目标,通过制定阶段性计划来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分析类比能力。如第一学年训练重心放在辨别的敏捷性、归纳的逻辑性、评价的准确性上,抓课堂听讲效果就是最好的实践。第三学年训练重心在“边听边比较、评价、归纳、内容的创新、延伸”。在第一学期锻炼提高“听——思”同步能力的基础上,听议论性发言和文章,能迅速把握论点及论据,组织自己的意见,特别是能抓住对方的错误点加以辩驳。可以在课内外用不同的方式(如讨论、争论、辩论)谈论如社会热点话题,新闻广播的国内国外大事,班内人与事的是非等等。对于身边出现或者课堂上临时创设的谈话环境能够迅速地进入角色,进行角色的自我转换和创新。

2.采用多渠道、多种办法开展听说训练,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扩大学生参与空间。

(1)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1)基础类听说训练:

通过用词造句、模仿句群练说、归纳、复述课文内容。如《天山景物记》中五组相近的词语造句,如教授《祝福》一课时,在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祥林嫂三次形象的变化,将其一生贯穿复述。

2)辨析、比较类通说训练:

校本语文教材上册的第一单元安排了《访谈》、《介绍》、《演讲》、《说服》以当堂演习为主的教学内容。笔者的教学安排就是每个人都要参与到这四个听说实践项目当中去,不但要亲身上台当选手,而且要当评委,对选手们的发言内容(结构、用词、是否符合作业要求)、表现形式(表情姿势、礼貌、音量、语速)进行复述和点评,尽管这样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但是,学生在这种“聆听——比较——复述——评价”的过程中获得的即时思维和辨析能力的锻炼效果比让他们去做书面作业要强。举个例子,笔者在上《说服》时说了当时的一个新闻:2007年9月5日,北京某青年因为不满一家银行的服务态度,先是将1300元分为13笔办理,然后又向账户中存了92次1元面值的现钞,占据窗口3个多小时。然后请几位同学充当当时为那位青年服务的银行职员,请他们说服这位青年放弃这种行为,笔者则充当那位青年对他们进行“刁难”,过后再让大家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两方面来比较、评判他们的“说服”。

3)创新、延伸类听说训练:

①以兴趣活动创设情境,强化口语表达训练。在下学期的教学中,笔者搞了个“课堂主题小品”项目,就是随机写几个词语,然后请几位同学上台,根据这几个词语,即时营造相应的谈话环境,将这些词语都包括进去。

②自创诗歌,讲述创作主题,意象、修辞手法。在上完诗歌单元,同学们对诗歌的创作方式有所了解后,让同学们自己尝试创作诗歌,然后在朗诵后,就其创作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宗旨)、运用到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象征意义、这首诗歌的结构、节奏韵律和修辞手法等问题进行阐述。

③“翻译”外国作品。语文教材中总是少不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其中的一些译文由于翻译的过程、源语与译语的语言与文化差异等方面原因,会让一些学生感到难懂。一般情况下,只要不妨碍整体认知,都是采用跳过去的处理方式,笔者让同学们尝试把这些地方用中国式口语翻译出来,这样既可以加深他们对外国文学表达方式的体会,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比如在《威尼斯商人》中笔者就请他们口头翻译课文中法学博士培拉里奥给公爵的一封信。此外,笔者在《警察与赞美诗》中安排课堂测验,请他们在体会欧亨利那种“含泪的幽默”的时候仔细阅读7个课文中的句子,体会它们背后的含义,并用日常的语言表现出来。如“吃完后他向侍者坦白:他无缘结识钱大爷,钱大爷也与他素昧平生。”翻译成口语,就是“他没钱”的意思。

(2)鼓励比赛竞争,激发口语表达的兴趣。我校每学期都会有各种口语比赛,鼓励同学们踊跃参加,既能使学生得到锻炼,也是互相交流的好时机。通过比赛,同学们会发现自己语言表达上的缺点,及时纠正。

(3)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巩固口语表达能力。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关键是运用。在学习简报时,笔者会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去采访其他班、其他年级的学生,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做一个调研(如专业技能的培养或关于毕业班就业与升学意向的调查),分为小组进行,4人一组,他们自己分工合作,最后汇总讨论,制作简报。

三、结语

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是中职学校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培养造就新世纪人才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新世纪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选取提高学生在现实环境中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教学项目,在反复的练习、分析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技能,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筛选信息、辨别真伪,并在解决问题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培养寻求自我成长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也能为他们以后学好其他专业课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构建其针对性强(教材目标指向明确)、灵活性好(内容设置灵活,修订方便)、内容多样而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的校本教材,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个性发展,使其情感得以丰富,情操得以陶冶,学会学习、塑造健全的人格。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中专语文课要达到的最高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施政明.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校本语文教材编写中的应用和效果[J].职业,2009,(21).

[2]张运杰.构建校本教材 实施有效教学——关于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教材内容的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3).

[3]岑欣.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材改革的探讨[D].广州大学,2011.

[4]彭冰.“面向职业”的中职语文教材改革探讨[J].职业技术,2009,(01).

[5]许耘.着眼点 着重点 着力点——中职语文教材改革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

猜你喜欢

能力培养校本中职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