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陶·积累·迁移
2015-03-26杨涛
杨涛
写作历来是语文学习不可忽视的内容,它是人们有意识使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写作能力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思想、文化素质和智力结构。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是各科学习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知识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新课程标准表述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作性表述的过程。”
对中学生而言,写作是听、说、读、写这些最基本的技能中最需要掌握的一项。在语言教学中,听与读是对信息的吸纳;说与写是对信息的表述。相较于随意性更大的“说”,“写”是整理思维、组织思路、进行分析和比较的过程,更严密全面,它不单体现了作者的语言素养,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及文化素质、逻辑思维能力、思想深度等,可以说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知识水平、思想认识水平、思维判断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的体现。通过写作,学生可以训练思维方法,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加强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并为创新和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从近几年的高考阅卷工作来看,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实在令人堪忧。例如:2004年的高考一下子涌现了十五道作文题,除北京卷考查命题作文“包容”外,其余十四道试题都是话题作文。从整体上看,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质量还是比较高的,特别重视思辩能力(比如天津卷的“材与非材”,江苏卷的“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但是阅卷中发现种种问题。概括起来,考场作文的主要问题有:
问题一:审题不准,偏离题意
有些考生审题意识薄弱,不注意把握话题的内涵。比如山东卷考查话题作文“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题目的含义比较清楚,通常情况下不太容易“跑题”。然而,仍有考生偏离题意,比如通篇不谈“记忆”,只说“时间”(像“时间宝贵,应该珍惜时间”等);还有的则抛开“时间”,结合当前建设和谐社会谈开来,鼓励“创造记忆”。再比如上海卷要求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按理说不存在什么审题障碍,写作范围是非常宽泛的,但仍有考生在审题时出现偏差,例如写成“帮忙”。“忙”的内涵应该是显性的,变成复合词“帮忙”,也就改变了它本来的涵义。“南京师大文学院院长何永康教授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近年来一直宣传‘降低审题难度,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考生;二是这部分考生本身素质很差,认识水平低下。”
问题二:认识肤浅,内容空洞
考生对试题理解的深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立意的高低,选材的优劣。众多考生对题目感悟不深,文章立意限于生活的表面,浮于肤浅的层次。如果写议论文,就忙于堆砌论据,缺少分析说理;如果是记叙文,则过于直白,缺少应有的韵味。这都与对作文题的认识不够深入有关。
比如北京卷考新材料作文,提供了“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两句唐诗,要求“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很大一部分考生选写议论文(例如谈“恬淡的做人境界”),但文中的论据,往往是为了凑足字数而选用的,多个事例同属一个层次、一个类别,在内容上缺乏有机的联系,甚至与论点毫无联系,这就使作文显得空洞无物。甚至有些作文,几乎全是报纸或电视上某一相关报道的翻版。
问题三:选材雷同,思想浅薄
高考作文选材“撞车”的现象年年有,真可谓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高考阅卷中经常能发现考生题材“撞车”的现象,考场作文常常出现让人啼笑皆非的数万考生父母双亡的故事;父亲在“我”生病时,冒雨背“我”去医院;“我”复习迎考时,母亲在身后摇扇子;“我和好朋友性格相反”也是重复率很高的选材,让人诧异的是,这个话题的写作套路同样如出一辙:“我”和好朋友一个沉稳,不爱讲话,另一个灵动,还经常闯点小祸,但我们能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类材料早在小学、初中时就被反复引用了,到了高考作文中还在用。这充分暴露出当前中学生生活单一,阅读面窄和联想、想象能力差等问题。
针对当前的高考作文问题,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江曾言辞犀利地指出:“我觉得高考命题水平没有什么进步!比如天津某年的高考作文题《有句话常挂嘴边》,它是开放无边,你写什么都可以,就等于没有限制。没限制作为考试来说,一是会导致学生宿构,事先写好了什么都能对上,对学生平时的严格训练那是一种打击,平时的严格训练没有起到作用,中学老师也会感到很泄气,所以说它‘开放无边。当然这中间又表现出命题人的思维、视野都是很成问题的,这种题一看就有问题,而命题人还觉得很不错,我就对这个很愤怒。”
作为一名老师,经常能够听到学生抱怨说:“写作文真难。”还有的说:“作文都不知道写些什么,没话可说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表面上看是语言问题,实质上是思维问题。古人说:“言为心声”,对于一个语言器官正常的人来说,只要思想明确了,一般是可以用文字表达清楚的。要想得清楚,言语才清晰。思维是智能的核心,它还必须有其它辅佐才能起作用,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语文教材中,有为学生创设丰富想象的感性材料,供学生可看、可说、可写;在有东西可写的前提下,教师要在观察中,不断认识事物,增强分析、判断、综合能力,使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逐步提高。就中学作文教学来说,观察、模仿是基础,表达是目的,而思维是核心。观察、模仿是积累写作素材和练手的重要方法。古人谓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偷”即模仿,“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偷气”为模仿中的创新。杜甫曾有言“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中学阶段作文的目标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作文是观察、思维、表达的密切结合,而良好的观察能力又是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形成的前提。比如,写人物可选择魏巍的《我的老师》,开头点题,结尾照应,中间叙事,夹以抒情、议论,情感真实,与学生的生活贴得也很近,摹写起来肯定不难。叙事可选《金黄的大斗笠》、《散步》,叙事写人可选朱自清的《背影》,反映学习生活可选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写自然风光可选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等。
笔者在这里之所以选择课本中的文章作范文,其意有三:一、这些都是大师、名家的作品,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凡是有评定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二、这些作品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经过了不同时代无数读者的共同认可,经过了许多专家学者的严格筛选,必然是精品;三、选择精品模仿既可进一步领悟其中的内涵,也可减少中间环节,促使其写作技能迅速提高。
例如: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北大是我羞涩的梦》这篇文章就可以用来作为学生的作文教材。作者运用平实的语言回忆了作者自己高中及以前的生活,写了自己点点滴滴的感悟,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立体、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个体,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有故事的人”。对自己的经历进行了深刻反思,既没有惊天动地的荣耀式的陈述,也没有煞有其事的介绍,而是历数心灵成长中感动自己的琐事。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1.圈点勾画或摘抄让你印象最深的句子或段落;2.想象“我”进入北大生活和学习的场景,模仿课文续写;3.假设自己被北大或其他大学录取之后的情景,仿照文中写法,写一篇文章。其实在高中语文教材里隐藏着很多作文素材,例如:《我与地坛》通过记叙“我”双腿残疾以后日日与地坛作伴的经历以及母亲对“我”的无限关爱,教师在教完这篇文章以后可以指导学生将这篇文章作为今后写作的素材,或是布置学生仿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
任何写作都离不开阅读,离不开材料的积累。阅读视野决定写作的视野,阅读品位决定写作的品位。然而高三阶段,学生的阅读时间是极为有限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本身要营造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阅读环境,并作适当的指导,向无限的课外延伸。要竭尽所能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深入社会去观察、体验,增进人生阅历。要想方设法使他们利用好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使他们有时间走进图书馆,好读书,读好书,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素养。为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备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素材,使写作时有内容可写,如鼓励学生准备下列的“素材库”:
1.人物系列:孔孟、屈原、顾城、海子、徐志摩、余秋雨、贾平凹、史铁生、张爱玲、霍金、泰戈尔、纪伯伦……
2.动物系列:猫、蝉、蝴蝶、蚕、骆驼、马、老鹰、蜗牛、凤凰……
3.植物系列:梅花、荷花、木棉、胡杨、仙人掌、骆驼刺、翠竹、……
4.文学形象系列:鲁智深、孙悟空、范进、贾宝玉、阿Q、鲁侍萍、哈姆雷特、希斯克利夫、别里科夫、玛蒂尔德……
准备时,要求学生随时作好摘抄,写好随笔,为后一阶段的交流活动作好准备。可引导学生摘抄有关上述素材的第一手材料或名家的评论(如有诗文尤佳),或抒写自己的感悟。教师要善于把主体阅读与积累时间交给学生,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新课程标准》)
同时,根据高三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印发给学生,鼓励学生每天“休闲”5分钟,读一篇报刊、杂志上的时文美文。鼓励他们利用每个假日,尤其是长假日(如国庆、五一、寒假和暑假等),读一部名著,游一处胜景,背一篇美文。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随时作点评与对话(用自己的灵魂与自然对话,与世界对话,与大师对话,与自己对话),读圣贤书,闻窗外事。
要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丰富写作材料,平时应做到“三备”:备思想,备知识,备生活。备思想,首先要学好中学各门功课,各门功课的基本理论都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是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观点。其次是关心社会生活和时事政治,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备知识,可与备思想结合起来进行,比如阅读思想性、文化性较强的报刊,进行搜集、分析事例的训练(通过课外阅读每周搜集三至五个事例,并列出每个事例可以用来阐明的一种或多种观点)等。备生活,这有多种途径,比如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同学、亲友交往等。真要备好生活,还得把上述活动的内容写进日记或练笔中,特别是那些有闪光点、有冲击力、有启发性的人与事,要及时记下来。到临考前,翻出来整理一番,记住一些典型的事件及细节。考场上面对试题,要善于作由此及彼的联系,由因到果的推断,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由个别到一般的思考。构思成文时,写记叙文,应注意选取有动情点、有积极意义的材料,并作深层次的挖掘;写议论文,应注意摆出论据后还要有理性分析,能站在理论的高度认识问题,揭示事物的本质。
文学创作离不开写作,科学研究离不开写作,国家管理、社会治理、日常生活也无处不需要写作,就是谈情说爱也需要写作来表达美好情感和真诚的爱意。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著作《大趋势》中曾断言:“在这个文字愈来愈密集的社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读写技巧。”中学时期正是学生们学习文化知识的黄金阶段,要写出一篇好的文章不是难事。首先,教师有意识地对其加以指导;其次,通过课外阅读帮助学生们积累多种多样的素材,在课堂上利用教材内容对其进行熏陶、感染;最后,促进学生把学到的东西迁移到实际应用中,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水平便会芝麻开花——节节高了。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2]徐江.答《新课程报》记者问之我就是要颠覆中学语文[EB/OL].http://www.tcjy.cn/include/web_view.php?id=133,2008-1-18.
[3]徐江.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J].人民教育,2005,(9).
[4]董蓉.中学生作文“真情实感”缺失的归因及对策[D]上海师范大学,2012.
[5]刘杰.中学生作文虚假现象批判[D].华中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