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地区汉语阅读课教学
2015-03-26刘子明
刘子明
汉语作为中华民族共同语,具有灿烂悠久的历史,在当代社会交际交流中,具有规范引导作用。国家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就目前看一些民族地区汉语教学还存在着重字词教学、轻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目标偏低,教学过程偏离学生实际等问题。笔者是一名内地援疆教师,任教高中汉语课,一段时间调查、座谈、教研后认为在边疆地区推广汉语应加强阅读课教学,以阅读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
课文阅读是汉语学习的中心,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获得,交际话题的训练都要围绕课文学习来展开。要充分利用课文,从学课文到用课文,在每一个层次上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学习课文,就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以下就民族地区汉语教学中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汉语阅读课问题设置要避免简单化、低幼化倾向
民族地区一些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和教材课后练习的问题设置都有过于简单的倾向。
从高中汉语教材编写的说明可以看出民族地区高一年级教材相当于内地汉族学生五六年级教材,这是编写者对民族地区学生汉语水平的一个较准确定位。教材的阅读课选文大多在2000字以内,选文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汉语素养。但是教学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偏低,降低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一些课文的问题设置仅限于记叙或说明的要素,什么人,什么事,怎样发生的。阅读课问题简单,教师备课和教学几乎不用费大力气,学生学习课文也无需多动脑,题目一读就会,缺少探求知识的动力,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语文教学也达不到提高汉语素养的目标。
下面来看一个高中汉语课的教学设计,只选取问题设置,其他内容略。新疆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汉语必修一》第三课《战士守岛》。
第一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
(二)预设问题。
(1)小高是谁?
(2)我和小高坐什么去宝石岛?
(3)小高的纸箱里有什么东西?
(4)那天晚上有什么晚会?
(5)瓜秧上为什么一个西瓜也没有结?
(三)各小组讨论交流,汇报主要的收获和未解决的问题。
第二课时 深化课文学习。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深学课文 ,探讨问题。
1.文中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特别的晚会?
2.课文中的“宝石岛”是一个怎样的海岛 ?
3.理解“小精灵”在课文里指的是什么。
4.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小岛生活的艰苦和战士们爱国爱岛的乐观情绪?
5.全文的主题是通过哪两条线索展开的?
这个教学设计是教学中较多采用的比较通用的例子,不能说它有什么错误,但是看课堂问题设计便能发现问题较简单,学生需要讨论作答吗?问题的设计是从对课文的理解出发,但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汉语素养的提高有多大作用呢?
经过反复阅读,反思,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1.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却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说明了什么?
2.文章是怎样描述战士们的种瓜过程的?
3.小岛的战友们是怎样分享劳动果实的?
4.文章对小高有怎样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5.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些问题的设计是笔者在反复备课的基础上设计的,从语句理解、文章前后照应、人物形象、作品主题几方面提出问题。学生在学习中思考积极,讨论热烈,效果良好。在这堂课上有多位年轻教师听笔者课,他们也对这次深入备课、二次备课给予赞同和较高评价,认为汉语教学不能怕学生接受能力低而采用简单化低幼化问题,应该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扩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水平。
事实上教师不必担心学生接受能力。调查发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汉语时说的能力、写的能力可能弱,但是读的能力并不低。在语言的理解上,各民族语言有相通之处,只要积累一定量的文字,凭借对文字的理解是可以明白课文大意的。当他们遇到课文记叙要素、说明特点等理解性问题时,大多能顺利回答;只有鉴赏分析的问题需要讨论、引导启发。如果一些课文设计的问题学生不需仔细思考即可作答,这样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知道,简单化的问题不利于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低一级的教学目标容易导致学生的懒惰与疲惫,所以合理设计教学问题,对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二、汉语阅读课问题设置要难易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普通高中汉语课程标准(实验)》规定汉语学习的重点是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基础,分析鉴赏是提高,“高中汉语又要有所侧重,侧重于读写,扩大学生的汉语知识面,适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1]汉语阅读教学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鉴赏是不可分割的,即便是一篇简单的记叙文,也不可能只是理解,没有鉴赏。一件事情的经过和意义,一个人物的行为和品德,在理解的同时就有了鉴赏。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了美,美的人物和事件;接受了美的思想,领悟到高尚情感,形成自我人生观、价值观。从这个角度看,对学生阅读训练不能停留在一般性的理解课文上,更不能把问题设置为简单的人和事。问题要由易到难,成阶梯状,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汉语阅读课问题设置只有难易结合才能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上面说到民族地区高一年级汉语教材相当于内地汉族学生五六年级教材,民族地区高一学生汉语水平相当于汉族五六年级学生水平,知识水平相当但心智能力绝不仅仅是小学生水平。十五六岁的高中生,他们有自己的认识,对社会对人生都有了一定的看法和判断,虽然在认知上还处于成长期,但也已具有较稳定的水平,只是还需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和培养。对于具有一定判断力的高中生还采用小学生的低幼问题考查,就不够合理了。
三、汉语阅读课问题设置要具有适当的难度,符合教育规律
汉语阅读课教学的问题设置应该有一定难度,教育心理学说“跳一跳,摘桃子”就是这个道理。针对民族地区学生汉语学习的实际,问题太难了,形成阅读障碍,问题得不到解决,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但也不能太容易,容易的问题形不成讨论空间,会失去学习兴趣。不经思考解决的问题是没有训练价值的,要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探讨交流,要解决那些有些难度而不太容易实现解决目标的问题。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思维与语言》中有“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区的水平”。[2]从当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来看,应该提供给学生适度的难题,让学生学会探讨,形成良好思维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在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只有加强阅读课教学,才能使民族学生形成良好阅读品质,提高汉语水平。学习好汉语,少数民族便可以充分地借鉴、应用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与技术,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注释:
[1]方晓华 执笔.普通高中汉语课程标准(实验)[S].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8.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