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5-03-26王勃
王勃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语文教学是中学美育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语文教学中应以先进的科学思想、科学知识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
一、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培养审美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兴趣来源于娱乐之中,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例如在教《白杨礼赞》一文时,可以带领学生观察白杨树的生态和特征,走访林业工人。结合课文实际,创设广阔的审美情境,从校园到家庭,从社会到自然,让学生全方位接受熏陶。课堂教学时可以挂出图片,让学生结合课外观察思考,再播放课本剧,首先让学生有感情朗读,教师再重点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进入美的情境,感到快适就会萌发审美情趣。再例如学习《三峡》,教师可以出示庐山“三叠泉”山水画,学生亲自体验文中“素湍、绿潭、倒影、怪柏、悬泉、飞瀑”文字的描述,可以听录音,可以看图片。教师利用一切可行方式,让学生有最直接有效的感觉、感知,以此来树立美的意识,激发美的情趣。学习《天净沙·秋思》就可以引导学生吟诵后以作画的形式,在头脑中呈现“枯藤、老树、昏鸦”萧条、荒凉的秋景,形成以这些景物、景色为背景的“断肠人在天涯”的整体画面,对比进行感知体验,从形式到内容,从画面到意境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美,从而感到蕴含在画面中游子凄苦的心境和沉郁的情绪。只有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学生才能积极感受审美对象的各种感性情状,才可以引起学生的美感,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望,为进一步赏析、理解奠定感性基础。
二、启发体会,熏陶感染,培养审美理解力
语文审美教育要靠感情的渗透和意象的润泽及审美实践的感染来实现。体味是关键。学生审美的过程核心是体验,体验是主客体的沟通,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体验关键性的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以及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独特技巧进行理解。如《孔乙己》一文,同是写孔乙己买酒的动作,一前一后分别用了“排”和“摸”两个动词,收到精细的刻画人物、表现文章主题的效果。根据这两个词语的语言环境,教师可以拿出两枚硬币,分别演示“排”“摸”两个动作,让学生仔细咀嚼、玩味,体味孔乙己复杂的心理活动,“排”字表现孔乙己为了掩饰自己被人嘲笑的不安,同时表现他对九文钱的珍惜。被丁举人打折腿后命运更加悲惨的孔乙己后一次到店里“摸”出四文大钱,他的贫困潦倒可见一斑。通过这两个词的理解,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这一主题。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流露出一股朦胧的喜悦和一种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的情绪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当教师讲析这篇文章时,启发学生感受一幅淡雅朦胧的月色荷塘画面。在对文章分析鉴赏中,学生领略到语言的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而感悟出景物中所寄托的意境和文章的美之所在。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篇优美的作品。作品中祖国山河纵横千里的景色得到展示,同时大气磅礴的广阔意境也得到呈现。教师在教学这篇作品的时候,应通过深入分析词中的意境和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作品中的景色以及隐藏在作品之中的深层内涵,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进而提高学生审美的理解力。
三、启发想象,激发情感,培养审美感情
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不可缺少的。想象在已有的知觉、表象及其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对这些知觉和表象予以重新组合与安排,不仅创造出新的知觉和表象,而且赋予人们以新的形式和意义。寓抽象于形象中、寓理性于感性中是事物的美的特点,唤起想象,学生才能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建造意象,要引导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语言为中介,对课文所描述的感性形象和思想感情进行想象。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课文的境界,获得对课文的思想美、意境美的感受,才能把课文中形象化的语言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形象。在当今的教学实际中,许多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过实、过细,不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思维被遏制,能力被束缚。没有想象、联想,对知识的认识就不会扩展和深化,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挖掘出可供学生进行丰富联想的语言、情节等因素,让学生插上联想的翅膀,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境中,对人物故事情节等进行合乎情理、符合逻辑的想象,与作者形成共鸣。如在《木兰诗》中的木兰,十年征战生涯,文中用六句匆匆带过,但从后文的“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引导学生对木兰驰骋沙场、奋勇杀敌的飒爽英姿等进行合理想象,从而深刻感受这位深明大义、可亲可敬可爱的巾帼英雄形象。再如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可以采取读、导、想相结合的方法。读就是美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导就是精讲、引导,使学生加深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感情。想就是驱遣想象,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形象。通过再创造,唐代边地特有的壮美雪景、奇寒气温、将士的苦寒生活等形象便融入学生头脑中,学生对课后练习关于“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赏析就容易多了。
四、利用习作,指导实践,培养审美创造力
作文教学侧重于创造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作文教学的美育,要按美的规律进行,让作文基础训练和审美训练相结合。具体有三种方法:一是指导观察想象。创作前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汲取、捕捉和采撷,发现真实的美。学生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记录学校中的环境美、教师育人美、学生行为美和心灵美等等。二是启发实践,采撷储藏。要引导学生到自然和生活中锻炼,体验人生,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人与人的关系,去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把实践中得到的意象加以描写、表现、补充,再在创作中组合、改造、熔炼、构思、布局、谋篇,从而创作出优秀作文。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让学生走出课本,到真正的大自然中,观察身边的事物和景色,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可以自己设置墙报或手抄报,自办校刊校报。这样既能美化学校和班级的环境,又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教育和创造美的能力都能够得到培养、锻炼。三是引导模仿,鼓励创造。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模仿范文,从简单模仿到复杂模仿,从单篇模仿到多篇模仿,从单项局部模仿到整体模仿,从刻板模仿到创造性模仿,从续写到扩写到改写,从意蕴到逻辑,加强整个过程的辅导,逐步引导学生迈入到自由创作美的境界。
总之,语文教学实施美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塑造形象、净化心灵,有利于学生自我知识结构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能够将学生塑造成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和仪表美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因而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实施审美教育,语文教学才更具开放性、更具接受性,所以说,语文教学实施美的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