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消除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三怕”心理

2015-03-26祝涛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言文鲁迅教材

祝涛

在上一期,笔者写了题目为《“三怕”——语文教学的瓶颈》的文章,简单谈了语文学习中造成学生三怕的种种原因,本篇文章试图在上篇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那么究竟如何突破语文学习中“三怕”的瓶颈呢?

众所周知,从有文字记载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前,文言文广行于世,且旷世奇文比比皆是,历代学子谁人不晓?哪个不通?这流行几千年的文言文,在当今炎黄子孙,却惧怕三分。语文教师难道眼睁睁看着沉淀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就这样一代代尽数沉默在书本之中?或者在“西学东渐”的社会大潮之中荡尽!“一怕文言文”,若代代相传,那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就自然会被大部分人遗弃。作为有良知的中华儿女,我们得拿出一点全新的姿态郑重其事看待这个问题。

要让学生走出文言文学习中“三怕”的困境,老师首先应千方百计缩小现代口语与古文言之间的反差,探寻文言文的学习规律,反思如何融会贯通今人口语化了的语言与古人文字化了的语言,若能寻找一条贯通如上两对矛盾的路径,这个难题也就破解了,“一怕文言文”的现状也就能有转机。那么究竟如何贯通呢?

假如《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文言文教学课上和学生交流,学生心理的语言反差是不是就能消除一些呢?罗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处在古文和口语之间的一种独特语言,正好把学生语言感官上的屏障消除了,学生的惧怕心理也随之会消除。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家,他们读的是文言文,写的却是现代白话文,他们努力将文言文优美的字眼用在现代白话文里。假如教材中多选些鲁迅、矛盾、郭沫若等第一代文学巨匠的作品,让学生感悟当时刚从文言文走向现代文的语言风格,熟悉那些文白夹杂的句式,循序而渐进,学生用这些语言自然而然会敲开文言文的大门。从这个角度讲,非但不能删削鲁迅作品,而应在中学教材中加大他和他同时代作家的作品的分量。

这样,《三国演义》、鲁迅等一代作家的作品,就成了架构文字化了的语言(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的桥梁,教材若能多选这两类文章,“文”与“言”的矛盾也就有了贯通的路径。同时这样由浅入深,也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口语化的语言也会给学生造成“文”与“言”的对立。教师在帮助学生疏通文意时,往往将重心放在“言”的部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而对文的部分往往一笔带过。这种只看重“言”的疏通,而忽略“文”的欣赏的做法,让学生感到味同嚼蜡,学习上自然产生为难情绪。怎么才能二者兼顾呢?立足于“言”,缘文而出,这是笔者以往尝试过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说在“言”的教学中,去融合“文”的内涵,跳出狭隘的“言”,适当进行“文”的揣摩和分析,最后达到言文合一的境界。这种文与言的结合应该是文言文教学较为理想的方式,也是文言文“文”与“言”最完美的契合。

要消除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惧怕心理,首先编者得勇敢、公正地面对鲁迅,少用现代人的标准审视一个世纪前的作家。他的杂文语言犀利,讽刺辛辣,让受驳方闻风丧胆,屁滚尿流,无地自容。串串文字犹如串串含笑的泪;他的小说和散文在表现政治因素的时候,善用曲笔和巧妙包装,我们学都学不来,有什么理由厌弃他的作品呢?

自古以来,中国教育界久传不息的一个词就是“文以载道”,从这个意义来讲,语文教材不仅应该选择一些包蕴深厚的人文情怀的作品,而且应该选择具有说教性质和政治色彩的作品(比如鲁迅的杂文),这样语文教育工作者才能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鲁迅等的文学大师也不会被抛弃在被遗忘的角落。一些教材编写专家只为中小学生提供能够在感观上带来愉悦的作品,根本不顾及道德和情感上的信息,这种地地道道的唯美主义思想,究竟要把一代一代的学子带到何方?

“三怕写作文”,恰好暴露出学生缺乏生活素材,阅读量少的弱点。唯一的补救办法是:老师应在写作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踏实地完成他们自己的生活积累;不断扩大阅读面,积累丰富的语言,储备必要的知识素材,造就自我叙述的技巧;应多鼓励学生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让自己思维的野马在笔尖下自由驰骋。若如此坚持下去,学生自然会消除惧怕心理,喜欢写作。

那么怎样才能让所有学生喜欢写作呢?首先是语文教师高超的授课艺术和近乎极品的语言魅力。一个满腹经纶的语文教师,授课必定妙语连珠,语言极富有磁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一个口若悬河的语文教师,一定能让学生陶醉,最终完全征服学生,成为学生羡慕的人。这样的教师授课,在学生积累优美语言和写作素材方面起到清新剂的作用。其次,教师在写作前,应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大胆写作。记事、写人、状物;写景、抒情、议论;家人、朋友、明星,无一不是他们写的对象和内容。再次,写作评价上教师应多肯定,少否定,多表扬,少批评。把好的作文以及教师的评点赞语贴到班级的学习园地,让大家学习、鉴赏。还可以把学生的好作文向班刊、校刊以及县市一级的报刊推荐发表。学生身边有了才子,自然会“见贤而思齐”。

综上所述,文言文、周树人、写作文三者似乎各自独立,其实它们是一个互补链——引导学生多读鲁迅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品,品读《三国演义》等近代作品,就会架构口语化的语言与艰涩难懂的古文言的桥梁,学生若能够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品和优秀的文言文篇目读得烂熟于胸,出口成章,这样,他们还会怕作文吗?

猜你喜欢

文言文鲁迅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鲁迅《自嘲》句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