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2015-03-26刘钦
刘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语文教师研究能力、倡导语文教师终身学习的要求越来越明显,语文教师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适当地转变自己的角色。
一、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扮演着知识“灌输者”的角色,单就作文教学为例,其模式一般为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整个过程语文教师难免有“包办”之嫌,教师在其中过多地参与,学生基本上不会有质疑,逐渐地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定向思维,习惯于接受,不愿意创新和思考,学生和教师之间也因为过于制度化,难以形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局面。在现在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改变以前的教师观,应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好引导作用。比如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由原来单纯的教师评价变为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间评价相互结合。“根据需要,可以让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争取社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更多支持和帮助”。[1]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该认识到传授给学生方法的重要性,让学生积极、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思考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这才符合新课标“一切为了学生”的基本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引导者”并不是完全忽视教师的权威作用,也不是让教师秉持“中庸”的原则对学生的行为不加干涉,而是强调一种动态的、平衡的、平等的对话关系。这里的平等指的是学生和教师作为人在尊严和价值上是平等的,但是在诸如知识、经验等方面,教师和学生是有差异的,在教学上教师应该进行适当地指导。比如在学习《背影》时,有的学生会认为父亲翻阅栅栏是违规的,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向学生讲述这样一个原则,任何经典都具有时代性,相应地教师分析经典的时候不能脱离作品所处的那个年代而作一厢情愿地解读。
二、做语文课程的“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您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2]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课改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线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依赖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语文教师更应该针对语文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反思,但有的语文教师存在着“科研神秘论”的错误倾向,认为那是专家和学者的工作,加之自己缺乏相应的科研知识,受制于时间、经费等因素制约,科研也无法在现在“唯分数论”的大环境中给学生迅速地提高分数,所以他们不想也不愿意搞科研。但从上世纪开始,国外就兴起了“教师成为研究者”运动,在我国,“科研兴教”的思想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使自己成为研究者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针对课程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切记照搬教科书上的固定内容;在课外,语文教师要根据动态原则建构课堂和其他情景资源的广泛联系,将网络、报刊、影视等纳入课程资源的行列,让社会、家庭等也进入语文课程体系。必须认识到,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掌握有第一手的教学资料,面对最新鲜的教学问题,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语文教师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但他们本身都是开放的状态,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来自外界的教育信息,把自己的问题、思考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针对相关问题收集资料,与同事探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是对教育进行思考的方式。总之,语文教师要从原来语文课程的“执行者”变成语文课程的“研究者”。
三、做语文教育的“终身学习者”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教师不能一味地固守自己现有的知识,不学习新知识。在《学会生存》里有这样一段话:“那种想在早年期间一劳永逸的获得一套终身受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传统教育的这种准则正在崩溃。”[3]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教师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可见,“终身学习”应当成为语文教师生活和工作的一个基本理念。
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学习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师进行任何一项科研活动都应该首先接受前沿性的纯理论。”[4]现在的语文教学更要求教师在专注于自身专业的基础上博学多识,即“专”“博”结合。但纵观目前的教师队伍,仍有一部分教师学历普遍偏低,一部分人学历的提升也是通过业余进修来实现的,知识更新的速度相对缓慢。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违背语文教育规律的现象在本质上也是因为缺乏对语文教育规律全面正确的理解。要注意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更准确全面地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应参加教师职业培训。“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有高质量的教育水平。”[5]国家教育部和各省教育部门也有“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以前教师的培训大多是理论知识的灌输,难免流于形式。现阶段教师培训的模式应该是“实践+反思”,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停留在接受的基础上,而应培养教师反思性实践的能力。
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语文教师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适当地转变自己的角色,这是新课改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新课改是对语文教师的挑战,更是机遇,语文教师应当做好“引导者”、“研究者”、“终身学习者”,积极探索,获得提高。
注释: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素质教育学习纲要[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1.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温勇,宋广文.研究型教师及其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6,(9).
[5]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