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元素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5-03-26郑义平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本情感音乐

郑义平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讲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

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的核心能力,传统灌输式的教学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教师更应重视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另辟蹊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与思考,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并完成情感熏陶和人格建构的教学目标。

作者认为,音乐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音乐和文字一样都是思想情感的载体,两者息息相关,合理运用音乐元素能对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音乐元素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一)音乐元素自身的优势

音乐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节奏鲜明,情感的表达比文字更为直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有语言、音乐、自我认识等七大智能。音乐智能突出者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智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文文本的理解。友善用脑的理论指出:音乐是情感的产物,对人类情感有着激发作用。研究表明音乐能改变人体的物理和化学状态,对人的情绪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

(二)教育观念的转变

“大语文教育”教育观的提出大大拓宽了语文教育思路,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它的核心在于找准语文与生活的关联与契合点。“大语文教育”要求语文教学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教学与社会实际生活关联起来,从而打破以往局限于书本的僵局,将更多鲜活的有益的内容引入语文教学,以充实语文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此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我们认识到: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为学生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之源,才能达成“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的,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教材的编排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课本随之更新。新版的中等职业语文教材采用模块化设置,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来编排,这样有利于突出各单元的教学重点,便于对文本进行延伸拓展,增加了文本与音乐关联的可能性,扩大了音乐素材的选择范围,便于音乐元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使用。

二、音乐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音乐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而且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音乐的获取途径是非常广泛的,这为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音乐元素提供了便利。

(一)运用音乐元素辅助教学过程

1.运用音乐元素营造气氛

气氛的营造有助于学生进入情境,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用优美的语句描绘出了清新宁静的景象。教学时,笔者先简介了作者,然后让学生一边欣赏名为《月光水岸》的轻音乐,一边听教师朗读,让学生跟随作者的文字去想象那月光下的荷塘,那荷塘上的月色。在悠扬清雅的音乐的衬托下,学生能更为准确地理解文中写景的字词,加深了对文中景物的印象,在概括景物特点时学生发言较为积极。相信动听的音乐与优美的文字相得益彰,会使“荷塘月色”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记忆。

在《雨巷》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选取了钢琴曲《雨的记忆》作为背景音乐,然后请班上擅长朗诵的女同学来朗读这首诗。那清脆的钢琴声就好比诗中从屋檐和伞边滑落的雨滴声,创造出凄清悠远的意境,衬托了诗中那幽怨的女子,增添了美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印象。

2.帮助理解文体特征

从《诗经》到当代诗歌,音乐与诗歌始终紧密关联。《诗经》中不少篇章就源自民间歌谣,如《硕鼠》、《伐檀》等,再如汉唐的乐府诗、宋词、元曲都有鲜明的音乐性。为了加深学生对词这一体裁的了解,激发学生阅读欣赏的兴趣,笔者选取了邓丽君的《独上西楼》和王菲的《水调歌头》等歌曲让学生欣赏,这些词都是由原作谱曲歌唱的。相对于文字而言,音乐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即音乐能把节奏的缓急、情感的强烈直接呈现出来,音乐中的华彩段,通过反复吟唱,或慷慨激昂,或浅吟低唱,都能有力地冲击听者的心灵,把词的意境、词的深意表达得淋漓尽致,采用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利于他们更为直接地感受词的意境美、音律美、情感美,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拓宽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广度和深度。

3.利用音乐元素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音乐的叙述方式和文学的叙述方式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情感的跌宕起伏,高潮的推出和结束时的回响;不同之处在于:音乐的表达更为立体,它是由背景音乐和唱词组成的,对情感的表达更为直接,效果更为明显。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或段落,如果能充分利用合适的音乐素材,将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基础模块上册《词四首》中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马致远的《双调·折桂令·叹世》,由于这两首词作者的经历有相似之处——都经历了宦海沉浮,对官场有着一种超俗的情感——再加上这两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相似之处,因此在处理教材时笔者把它们一起归入到“贬官文化一类。为了加深学生对这类作品的认识,笔者特地选取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剧首曲《临江仙》播放给学生听。选择这首曲子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作者的经历与苏轼、马致远相似——才华横溢而不得重用;二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相似——感叹世道、官场,感叹个人际遇。歌曲中悠扬的长笛声和如泣如诉的古筝声,营造出慷慨悲凉的意境,给人一种历史的悠远感和苍凉感,再加上演唱者浑厚而略带沧桑感的嗓音,很容易使学生的情绪受有感染,吸引学生静静地聆听,细细地品味,因此对音乐中所传达的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憾的理解和感悟都较为深刻。

4.利用音乐元素攻克教学重难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重点和难点问题时,教师都希望找到合适的途径使原本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希望能用浅易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学生的理解接收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师更需寻求简捷的途径来实现教学目标。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充满“理趣”和思辨性。教学的难点之一是: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意识和习惯。针对高一学生阅读能力较为有限的现实,笔者通过“填歌词”的方式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先听电影《少林寺》主题曲《牧羊曲》的背景音乐,感受歌曲的情感基调,然后试填歌词,并说明理由)

日出嵩山坳,晨钟(    )飞鸟。

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

野果香,山花(    ),

狗儿跳,羊儿跑,

举起鞭儿轻轻(    ),

小曲满山(     ) ,满山(     ) (答案:惊  俏  摇  飘)

因为歌曲本身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因此学生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各抒己见。通过这样的联系对培养学生仔细品味字词的意识,有效锻炼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使音乐元素成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教材

音乐元素除了能辅助语文教学外,还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教材来使用。本文认为音乐元素可以有以下三个作用:

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质上说理解一首歌曲和理解一首诗歌,理解一篇文章是一样的,都是由文字到情感的转化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歌曲跟文章最终的主题都指向爱情、自由、生命这些永恒的话题。充分利用午间读、写、唱的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听歌,一方面可以放松心情,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学表达上的特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歌曲的表达跟文学的表达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修辞的运用,意境的营造、情感的铺垫和抒发等等,因此,通过对歌曲的解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学表达上的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另外,歌曲的语句都很优美,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甚至是进行“填词”,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网络歌手尹吾的《请相信》中就有这样的排比句:不是一切呼唤都没有回响,不是一切损失都无法补上,不是一切星星仅只是黑夜而不报告曙光,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折断翅膀,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土壤,不是一切歌声都掠过耳旁而不留在心上。可以说是文辞兼备,让学生一边听歌一边仿写,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和美好人格的形成

作家余华在《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一文中提到:“没有任何艺术形式能和音乐相比。”歌曲的主题不离开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绝大部分作品主题健康,能给听者带来生活的启发。因此,有选择地给学生听一些歌曲,一方面能培养学生仔细聆听、勤奋思考的良好习惯,并且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美好人格的形成。

笔者认为将音乐元素引入语文教学,充分发挥音乐元素在情感激发、氛围营造、重难点突破以及学生习惯养成、人格培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叶浩生.心理学理论精粹[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3]余华.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4]申轶娟.音乐艺术渲染情景[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11).

[5]谢浩瀚,邹焕清.活用艺术魅力激活语文教学[N].语文报·教师版,2008,(9).

猜你喜欢

文本情感音乐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