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情境,提升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
2015-03-26杜碧雨
杜碧雨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心情愉快时,做起事来不仅效率高,而且表现出色;当心情不好时,再容易的事情有时也会完成不好。之所以会有这样大的区别,关键是人的情绪情感在作怪。
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证明,人的情绪对认知活动的作用很大,它可以调节人的认知加工过程和行为表现。当然,不同的情绪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如:积极的情绪可以起到协调、促进的作用;而消极的情绪则会起到破坏、阻碍的作用。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那些愉快的事情印象深,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记忆深刻,难以忘记。既然情绪对人的影响这样大,我们是否可以借助它的力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呢?下面以中职语文教学为例,浅议“优化学生心境,提高教育效率”。
长期以来,中职语文教学走不出“传统”的误区,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愉悦因素,以师道尊严为上,使学生学习情趣受挫;以知识灌输为主,使学生丧失自主人格,以现有教材为准,使学生难有质疑之机会;以课堂控制为先,使学生缺乏挖潜空间,其结果是学生普遍感到学语文索然无趣。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职语文课程的改革,而当务之急则是优化学生学习心境,让学生尝到学语文的乐趣,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快乐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
一、师生相容,创设和谐氛围
德国的海特纳认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的作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固然需要,师生之间合作则更为重要。教师要勇于放下架子,抛弃所谓的“师道尊严”,不再居高临下,把自己和学生一同当作普通的人,以平等、民主的心态相待,甘作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使学生常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同时还要根据少年儿童自身个性的差异及教材内容的风格、性质、目的要求等的不同,把课堂教学与兴趣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人因文而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并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变学生的“死学”为“活学”。只有这样才能创设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愉快思考,表现出寻根问底的兴趣和信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等,说己之欲说,写己之欲写。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会产生最佳心态,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使思维趋于活跃,让灵气得到解放。
二、大胆交付,强化能动意识
当下,许多老师为了上“好”课,的确是“辛辛苦苦”:看教参,查资料,深挖掘,透分析,逐句逐段,面面俱到,务必使学生“求甚解”。殊不知,学生只是在吃“嚼过的饭”,何味之有?更何况,老师讲深析透了,学生做什么呢?一节课下来,教师精疲力竭,学生如坠云雾,怎能不听而生厌?殊不知,语文的真谛绝不是靠老师“讲”出来,也不是靠学生“演”出来,而是要“悟”出来的。靠谁来悟?当然是学生自己。
生本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主体毫无疑问的只有一个——学生;学生既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少年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教育的手段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和全面依靠学生,即大胆地把学习交付给学生,借学生之力来提高效率。我们呼唤通过语文教学推动学生自身生命的提升,就必须强化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自主行为,让个性成为感悟的灵魂。教师应致力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索新知的潜能,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自评、自控的能力,让学生从教师的控制下解放出来,努力追求自己的东西。要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学生,教师则由“为教而教”为重心转向“为学而导”为重心的轨道上,不仅不要“授鱼”,连“渔”也不授,先让学生自己去反复读书,在读中自己思想,自己推断,自己体会,自己感悟,或在读中摸索规律,或读后总结方法,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只是从旁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寻找多元的答案,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答案,真正重视的是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如此坚持不懈,学生必能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最终达到“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境界。例如,对《我愿意是急流》一诗,笔者先不做任何讲授,上课就让学生反复诵读,直到会背,然后让他们说出自己读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读到了激荡心灵的激情,有的说读到了不顾一切的爱情表白,有的说感到男子很痴情,有的说诗人对生活很热爱……虽然有点纷乱,但毕竟都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而且他们都能从文中找到依据,这种情况下,教师还有必要再去讲解分析吗?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解决问题,这样的语文课堂新鲜有趣,大大消除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神秘感和惧怕心理,使他们的认知需要、创新意识、成就愿望连同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一起与日俱增,自然而然地想学、爱学、乐学了。
三、以学定教,活用教学素材
“教”不仅是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由学生的学习需求决定的。在把学习交付给学生的同时,教师可以清楚地、冷静地观察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在备课时要多想一想学生的要求,揣摩一下学生的口味,以便作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这样也就教得更精粹,更切中学生的需要了。而对学生一时不感兴趣而又可以增强其语文积淀的,教师应设法培养他的兴趣,如古典诗词等。总之,教学应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始终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情感、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
教学,离不开教材。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但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媒介之一,只起到一个“方向性和话题性”的作用,真正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生动活泼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学生才是最大量的而且是最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的信息来源渠道。现代人才的标准之一就是善于接收各种不同的信息,这也是学会学习的一个必要前提。“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敢于打破教材的局限,鼓励学生全方位接收信息。我们大可以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如电台影视、手机短信、网络游戏、旅游见闻、身边趣事、街头花边等引入课堂,使之成为活的教材,让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获取真知,又在知识的海洋里关注生活,面向未来,对社会、对人生始终兴致勃勃,充满探究的欲望,从而达到“身临其境”、“触景生情”的教学效果。这种走出教材的做法无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没有限制的学习资料库。
此外,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积累的重要性,积累靠什么?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苏霍姆林斯基在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道:“科学正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但不可能经常把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和规律写进教学大纲中来。所以阅读科学读物就成了现代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方面,我们要求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特别是各类报刊杂志和科普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国家地理杂志》等,并写出简明的读书笔记,把阅读情况纳入学期成绩评定,学生热情很高,积极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博览群书之余,再充分利用现代各种发达的网络媒介捕捉信息,接收信息,积累信息,就形成了一个开放的语文知识能力体系。
四、开放课堂,拓展思维空间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室为学生唯一的学习空间,以一节一节的课为学生规定的学习时间,这固然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却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自主空间。事实上,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的空间就有多大。早在50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在大力倡导儿童的“六大解放”时就呼吁:解放空间,让孩子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让大家有空思考、学习、干事、娱乐。这不正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吗?我们的语文教学理应打破传统的教育时空概念,使课堂向社会延伸。除教室之外,校园、图书馆、社区、市场、公园、家庭等等,都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开辟网上搜索引擎,让天下风云、宇宙波澜尽收学生眼底,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纵横开合的思维和恢宏博大的胸襟。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当地商业竞争局势,笔者指导学生利用晚上或双休日等闲暇时间对附近的大中型商场、个体经营者、消费者群等进行访问、调查,在认真思考、反复讨论的前提下,写出调查报告,为一些商场的发展提出了颇有价值的建议。这样做使学生有了一种“天高任鸟翔,海阔凭鱼游”的空旷感,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自主空间,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改革语文教学的途径有很多,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优化学生学习心境,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只有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们一个个的“欢乐谷”,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主体,发自内心地享受学语文的愉悦,他们才能自主探究,自由质疑,持续思维,从而激情满怀地投入到语文的大海洋。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实和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包建新.语文生活化教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