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你”,春意盎然
2015-03-26周秋红
周秋红
最近,团委组织全校各班级参加了“我们的节日——中华经典诵读”的比赛活动。竞争激烈,最终,高中组的《湘夫人》获得此次比赛的一等奖。
笔者认为,该班诵读《湘夫人》时,正是因为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让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紧密结合,从而产生让人陶醉其中、唏嘘赞叹的效果。
全班分男女两个队伍,男生排成两列站在后面,主要诵读写景部分(现实);女生分成三小组站在前面,形成三朵莲花的形状,诵读在水中建筑房屋的部分(虚幻);男领诵主要诵读湘君的部分,贯穿始终。
以秋季的湘水为舞台背景,淡出淡入,且根据文意转换画面。
选用《甄嬛传》中悠扬婉转的《惊鸿舞》曲作为背景音乐,引起强烈共鸣,把听者引入“湘君思念湘夫人,想见却见不到的哀怨怅惘”的情境中。
女独舞展现了湘夫人优美动人的风姿和遥不可及的立体形象,冲击观者的视觉,现实和想象交融,情感进一步浸濡。
接下来,笔者就多媒体在语文古诗文诵读中的作用谈谈自己浅陋的看法。
一、多媒体能帮助学生明确诵读意图
学生在诵读古诗时容易出现以下问题:对诗文的感悟和解读比较肤浅;学生读得热闹,但心口分离、扯天扯地地喊读;或是不求甚解、失去灵性的硬读。这样的诵读很难读出古诗文的文气和文韵,只不过起到锻炼普通话、活跃课堂气氛和读熟课文的作用而已。听者也无法感受到诗文中的情感,如坠云雾。
怎么才能有效诵读呢?
张志岳先生在《与青年朋友谈怎样欣赏旧体诗词》一文中有一段话说:“我们如果能养成诵读的习惯,不仅是能从音节的高低抑扬中感到作品的谐和,而且,在这个基础上,也必然会对诗词所表达的内容体会得更深刻一些。我们常用声情并茂来称赞某些篇章,可见声和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理解上也就可以相互促进,有了这种体会,就不难对诗词所特有的美妙境界逐步深入地欣赏了。”
可见,诵读诗文,首先要理解诵读要义,然后明确诵读意图,合理取舍文本,恰当选择诵读内容,努力读出古诗文的韵味、情味和意味,有的放矢。
以《湘夫人》一文为例,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之后是每段的情感变化。
第一段抒发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和渴望。湘君的情绪由“帝子降兮北渚”盼湘夫人降临的高兴,一下子跌落到“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感低谷,之后用眼前萧瑟冷落的景象和一些反常的生活场景来衬托自己的失落心情。第一段主要是盼望对方来而对方却没有来,诵读时要注意表达一种情绪上的极度低落。
第二段是湘君憧憬着迎娶湘夫人的情景,这一段中没有直接写湘君如何地失望和难过,而是用建筑速度之快,料之精美,装饰之考究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和爱慕,用筑室这种行动来表达对湘夫人的迎接。诵读时注意要读出喜悦欢快之感。
第三段表达了湘君情绪的变化。先是造新房幻觉的延续,接着是幻觉情形产生的一种失望情绪,之后在恨之深爱之切的情绪的调动之下,刚刚扔了信物又后悔,赶快去采摘香草,以等待对方的到来,最后湘夫人仍然没有来。诵读时注意失望中又怀有希望的心情。
通过交互式网络,学生可以理解诗文中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从而明确朗诵的意图。
二、多媒体能够凸显诗文的特点——音乐美
古人说:读熟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是因为诗和乐本来合在一起,到后来诗词和音乐脱离,但却吸取了音乐的因素,构成诗词的音节,也就是诗词有别于散文的重要环节之一。
由此可见,吟唱,乃是从古典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即“诗原来是与乐合在一起”这一本质特征中提出来的。
音乐是最能引起人们共鸣,调动情感的东西。有了音乐的诵读就好比加入佐料的美食,有滋有味。
要让学生体会到《湘夫人》中湘君那种思而不见,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光从语言上理解还不够,因为学生阅历较少,情感经历有限。
播放最近比较热门的《惊鸿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曲子一播放,立刻把学生带入似仙似幻、朦胧凄婉、绵长忧思的世界里。
用学生比较熟悉,容易产生共鸣的音乐,激发学生情感神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所要传达出的情感。
多媒体的音乐播放功能调动了听觉感受,诵读者和听者的审美情绪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生感受着音乐的美和诗文的美,读得更有情,听得更陶醉。
三、多媒体能够营造诗文的意境美
在上古社会,诗歌、音乐、舞蹈三者是紧密结合的。
后来民歌中就有“踏歌”一词,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踏歌”,即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之意,与今天“载歌载舞”有点相近。
这体现了古典诗歌声、情、形三结合构成的立体美,给人一种特殊的美的享受,它与一般的朗诵稍有不同,可谓复杂一些。
诵读时的舞蹈能使观者立体地直观地看到诗文中的形象,从而加深对诗文的理解,更深切地感受诗文表达的情感。
有时候,我们在教学中无法立马找到合适的舞者,而多媒体的图片、视频却可再现诗文当时的景物和人物,让师生穿越时空,回到那时那地,和作者相遇。
湘君迎娶湘夫人的新房是怎样的?在文中我们可以见到很多建筑学的有关术语,如“室”、“盖”、“坛”、“堂”、“栋”、“橑”、“屋”、“庭”、“庑门”等等,它们完全符合地面一般建筑的名称和特点。这是建给最心爱的、盼望已久的人住的新房,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用料考究、装饰精美、用香花香草装饰了一层又一层的水中新房,可以播放类似图片和图景。
《湘夫人》开篇营造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几句描绘了湘君在凄清杳茫的秋景中,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塑造了一个为爱人望穿秋水的神仙级痴者形象。
湘君是水神,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图片和电影截图来展示一位丰神潇洒、衣袂飘飘的神仙形象?似乎穿越了一般,来到洞庭湖畔,落叶翻飞的秋风中看到一位衣袂飘飘丰神俊朗的男子在水边独自等待着、彷徨着。
因为多媒体这个“伙伴”,学生明确了诵读目标,感受到诗文中的音乐美,再现诗词中书面语言所描绘的艺术意境,从而进入诗境;因为多媒体的“加盟”,诗、乐、舞得到完美的融合,诗歌诵读必将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勃勃生机之景。这样的诵读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范蓓蕾.古诗文教学有效诵读的求致路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1).
[2]张志岳.与青年朋友谈怎样欣赏旧体诗词[J].诗词论析(内刊),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