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
2015-03-26金坤荣陈瑜
金坤荣+陈瑜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就要针对语文教材的实际,凭借有效的手段方法策略,注重教学中的情趣因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努力使情趣活力成为优化语文课堂的催化剂。
细细探究课堂教学中的情趣,它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或是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或是独到新颖的讲解引导,或是旁征博引的知识传授,或是启人愤悱的教学情境。为此,要努力挖掘课程资源中的情趣因素,精心设计,巧妙诱导,促使语文课堂演奏出情趣横生的美妙音符。
一、“3、4、2、1”,在疑问中提纲
一位老师上《口技》的公开课。这是一篇传统文言文,字数较多,初二学生比较难理解。老师在让学生把握字音、疏通字词后,在黑板上书写了几个数字:“3、4、2、1”。学生瞪大眼睛,眼神里发出了疑问:为什么要写这几个数字?和课文有关系吗?他们注视着,倾听着。老师说:“课文的内容就是3、4、2、1——即3个场景、4处反应、2次道具、1个文眼,下面我们来研究这几个数字。”于是,学生饶有趣味地围绕数字钻研文本……课堂上,数字使得重点内容突出,课文的场景片段突出,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文中烘托口技之“善”的内容及特点。
这堂课上,内容突出,数字奇特,把内容和数字巧妙结合,帮助学生总领活悟文本。事实上,一堂课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问题设计是关键。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牵一发而动全身,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做到一“问”立骨。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给我的孩子们》一文时,让学生围绕课文题目提问题——给孩子们的什么?给什么样的孩子?为什么要给孩子们?这三个问题立足文本总领文本,从文本中概括出来,又能引导学生通读文本透视文本。老师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引导思考,使学生理解了孩子率真自然的特征,体验了作者的情感,这样也就更好地解读了文本的构思和主旨。
二、配拟对联,在激趣中理解
教学《醉翁亭记》,一位老师用对联“饮既不多缘何能醉;所犹未迈奚自称翁”为导语,让学生思考此联与作者与课文内容的联系(两联的末字综合在一起正好是作者别号“醉翁”),学生兴趣倍增,积极投入到课文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教学中,指导学生以对联概括课文,领会内容。于是,学生拟写出好多既概括又恰当的对联,如“蔚然深秀琅琊山;翼然凌空醉翁亭”,“滁人游醉翁宴;众宾欢太守醉”“日出云归朝暮美,野芳佳木四季丽”,“觥筹交错众宾欢,苍颜白发太守醉”,“山肴野蔌泉香酒洌,游宴欢;觥筹交错臣民同乐,太守醉”……课末时,又让学生联系《岳阳楼记》,拟定这样一副对联:“范仲淹以天下为忧,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较好地领悟了两位文学家的思想情操,深化了课文的理解。
课堂上,老师为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内容,培养他们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改变了单纯分析讲解的做法,而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拟写对联。应该说,这样的形式别出心裁。对联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和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凝练短小、富有哲理与个性见长。适时恰当地运用或拟写对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欣赏能力,更好地领会作品精髓。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有老师也让学生以对对联的形式来温习课文:“十年思念,天涯咫尺,兄弟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学生兴趣盎然,理解深刻。对联的拟写体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品味,体现了他们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使语文课凸现出无穷的情趣魅力。
三、制造空白,在比照中透视
教学课文时,总是让学生先预习课文,而后讲析。一位老师在上《明天不封阳台》时,有意制造了“空白”:事先不要求学生预习,在出示课题时也不让学生打开课文,形成一段文本空白。老师设置了几个梯度性的问题(原来是否要封阳台?为什么?现在为什么不封阳台?是什么原因促成了从“封”到“不封”的巨大转变呢?)让学生用自己的想象理解来填补文章空白。课堂在短暂沉默后出现了叽叽喳喳热烈讨论的场面。之后学生饶有兴趣地翻开书本阅读课文。这种围绕文题制造空白而后思索填补的教学,增强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如学习《变色龙》课文时,不布置学生预习,直接对故事的开端和结局进行分析,把发展和高潮设为空白,让学生掩卷沉思,悬念读书,进行多层次哲理性动态思考,这样小说主人公对事物前后截然相反的态度必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强烈的反差空白区,学生必然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行探索思考。思考之后阅读原文,既使学生豁然开朗,又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现了学生有创意表达的培养。
“于无声处听惊雷”。课文是例子,是艺术品,留着许多“空白”;教师发挥主动性,也可以制造出许多“空白”。“空白”,虽无实有,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言有尽而意无穷。“制造空白”是指针对课文内容,把一些知识形成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为空白。这些材料,可以是课文情节等关键处的联结点,可以是字词的删除、改换、比较,可以是文章精彩部分的咀嚼、内容微瑕的辨正。教师依据文本,制造出空白,以促使学生去惊喜地发现,去兴味盎然地创造,然后让学生比照阅读。实践表明,教学过程中善于制造空白,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对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究,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水至清则无鱼”。课堂教学中制造空白,能最大程度地给学生创造更多思考想象的空间,使课堂教学更精彩更有效。
四、项目阅读,在联结中贯通
一位老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春》时,想到以春天作题材的诗文比较多,构想并实践了一个主题类项目《作家笔下的春》来学习,由浅入深地有系统有效益地学习。在具体实施时,以课内文本作为项目阅读的起点。项目《作家笔下的春》,就是依据经典散文朱自清的《春》来确定的,然后又将教材中其它诗文整理出来: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杜甫的《春望》、晏殊的《浣溪沙》、苏轼的《恵崇<春江晚景>》,又联系同学们学过的《江南春绝句》、《春夜喜雨》、《相思》《春晓》等诗文,将这些诗文作为这次项目学习的起点。同时,以课外拓展作为项目阅读的景点。将教材重新整合,并且以课外古今的优秀之作作为拓展,使其成为一个有厚度的项目。针对项目《作家笔下的春》,找了名家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巴金的《春天里的秋天》等选段,让同学们去感受不同名家名篇不一样的魅力。如果说《春》是单薄的一棵树,那么项目《作家笔下的春》则是茫茫一片森林;走近一棵树一览无遗,走进一片森林则是风光无限!
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据,确定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犹如一根线,串起了课内外经典名篇优秀之作,以形成系统的学习项目。教学时依据这条主题项目线,重组教材进行系统学习。这样,老师就构建了项目引领下的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了以“课本”为唯一学习对象的传统做法,试着让学生们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根据课本的内容选择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广泛的学习交流,促使学生对知识内容融会贯通,学生感受深刻。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项目阅读尝试,能够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联系,容量增加、目标明确左右逢源,也能够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阅读要求。
总之,情趣的语文课堂,犹如一首优美小诗,让学生身临其境;犹如一幅精美图画,让学生陶醉其中。语文老师要在尊重语文教学特点、落实课堂教学规范的同时,独具慧眼,倾注真情;优化环节,创新设计;丰富修养,提升水平,努力使语文课堂情趣贯通、充满活力,成就别致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