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胃痛经验

2015-03-25熊周勇

当代医学 2015年24期
关键词:治未病胃痛胃脘

熊周勇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多因饮食劳倦、忧思郁怒、寒邪犯胃等因素导致脾胃之气受损引发,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当属西医学的胃炎、胃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等范畴[1-2]。现代人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膳食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动物和高脂类食物的过量摄入以及生活起居的好逸少动,违背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的养生之道;与此同时,气候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得本病的发病率、并发症、恶变率也在逐年攀升[3]。鉴于此,笔者根据多年诊治脾胃病的经验,逐渐认识到如能重视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本病是可防可治的。现归纳如下。

1 未病先防

1.1 调畅情志 中医学历来重视情志改变对人健康的影响,在中医理论中,人的精神活动可直接影响到人的生理及病理改变。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举痛论篇》中有言:“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如若“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素问·汤液醪醴论》),进一步说明了患者的情志变化对疾病的发病、治疗及康复有着极大的影响[4]。若开朗乐观,保持愉悦心态,五脏可保持平和且气机舒畅,疾病自可治愈。然而若患者长期受到反复的不良精神刺激,或骤然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则使气机逆乱,气血失和,胃失和降而发为胃痛[5]。此类疾病病位虽为胃,然而其和肝脏及脾脏之间有密切联系,如果患者思虑过度很容易出现脾气郁结现象,运化可受到严重影响,胃气无法和降从而可引发胃脘胀痛[6]。当患者恼怒时可造成肝脏损伤,导致肝脏失其条达,在肝气横逆腺癌侵犯到胃,可造成胃气壅滞导致脾胃运化功能、纳食功能等失调,最终可引发胃痛,严重者可出现肝郁化火现象,胃阴灼伤下可造成瘀血内生,导致患者病情加重[7]。因此,在对胃痛进行预防时,首先应注重对患者情志加以调节,避免过度情绪波动、不良精神刺激引发疾病,嘱咐患者尽可能保证精神上的愉悦、稳定。作为医者,应向易患人群“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指导他们自我调节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看报、读书、习字及养花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使气机通畅,气血调和,促使机体免疫能力增强[8]。

1.2 调节饮食 在中医理论中,胃主受纳,是水谷之仓、气血之海,陈丹腐熟水谷之功。有胃气人可得生,若无胃气人则会死亡;同理,得谷者可得生,绝谷者即死,由此可知饮食水谷在人整个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素问·奇病论篇》中有言:“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痹论篇》又云:“饮食自备,肠胃乃伤。”说的是凡饥饱不定、饮食不节、偏嗜偏食、冷热不均等均可对人脾胃功能造成影响,导致胃痛加重或引发胃痛。由此可见,形成良好饮食习惯对胃痛的预防有着重要的作用,可指导患者遵照“定时、定餐、定量、定性”的饮食原则,保证饮食定量、适时,保证营养充足,饮食清淡,五味调和、寒温适中,禁食辛辣、刺激、厚腻、肥甘食物,不暴饮暴食,不睡前进食,戒烟除酒等。

1.3 起居有常 中医学认为四时的更替对人体亦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有云:“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应对季节气候、日月星辰变化予以把握,此为对人的生理病变准确把握的前提。由此可见,做到生活规律,按时作息,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注意劳逸结合对防病治病有着积极意义。因此,平时要顺应四时,与气候冷暖等改变相适应(胃炎发病和季节改变之间关系密切,在冬春之交、秋冬之交时发病率较高),慎起居,对胃脘部加强保暖,以免虚邪贼风对其造成伤害。居室应保持整洁、安静,温度及湿度均应适当,保持规律作息且应避寒避湿,不可冒雨淋水,放置脾胃阳气受损而引发该病。

1.4 增强体质 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而“内伤脾胃,生气不足”(《脾胃论》)又是胃痛发病的基础。故而笔者认为,增强自身体质是提高抗病能力的关键。每个人应结合自身身体情况、环境条件和气候状况,选择适当锻炼形式,可采取慢跑、散步、八段锦及太极拳等运动。锻炼可促使谷气消除,通畅百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能够发挥防患于未然的防病效果。

2 既病防变

2.1 查找病因 胃痛多由忧思郁怒,或饮食劳倦、寒邪犯胃等因素损伤脾胃所致,对任何一个前来就诊的患者,都应通过详细了解病史寻找本病的诱发因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诊治。

2.2 自拟方药治疗 目前,对胃痛的治疗,西医常采用抑制胃酸,改善胃动力及保护胃黏膜等手段,治疗效果虽然不错,但停药后易于复发。本研究根据临床经验自拟胃消散一方,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止酸降逆、和胃止痛的效果。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生甘草、柴胡、郁金、杭白芍、海螵蛸共用,可发挥质子泵抑制(PPI)抑酸效果。杭白芍、生甘草、枳壳、柴胡有疏肝理气作用,可对神经予以调节,发挥解痉镇痛效果,能够对平滑肌痉挛予以缓解。川厚朴和广木香均是行气药,可发挥促动力功效,能够有效调理胃肠的功能;焦白术与西党参有益气健脾之功,使胃排空增强,可促使胃黏膜恢复为正常状态;西砂仁、法半夏有降逆止呕之效,能够对胃酸分泌加以抑制,发挥化痰除湿功效;蒲公英有抗炎消肿、去腐生肌、清热解毒功效。根据临床兼夹症的不同可随证加减,如感受寒邪者加高良姜、生姜;肝郁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伤食者加焦三仙、神曲;脾胃虚寒者加干姜、吴茱萸,等等。本方的使用在胃痛发作期虽不如西药显效迅速,但从临床来看,远期效果较满意,充分体现“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且具治愈后复发率低、无耐药性、毒副作用小和费用低廉等优势。

2.3 推拿按摩治疗 推拿按摩是防治本病的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可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型,选取不同的穴位和采用不同的手法。对于寒邪犯胃者,先行单掌轻揉上腹部约4min,两拇指开三门且运三脘,于左侧胁肋部以单掌迅速推抚,利用掌根对中脘穴进行1min左右的按压,在胃脘部用轻快推摩法,使热量透于胃脘部,双掌心叠压脐部轻按不动,至腹部有温热感。对于肝气犯胃者,先行推法自天突推向中脘穴,重点在膻中穴,时长约4min,如果患者疼痛且有噫气呕恶,可在双内关、双内庭同时按压,止痛理气。如果患者疼痛严重,可利用食指及拇指对两侧血海及梁丘进行捏拿,点中脘与期门穴,在点穴过程中手法应从轻至重,当局部有胀痛感出现时效果最好。食滞胃脘者,先行单掌揉上腹部约4min后,双拇指交替按压腹部任脉和两胃经所行区域,并重压中脘穴,以感知腹部动脉搏动为达到理想效果,以双掌扣脐,按照顺时针防线对腹部进行轮状揉压,发挥消食导滞之功,手法应从轻值重,促使肠胃蠕动功能加强,揉压时间为8min左右。对于脾胃虚寒者,先行一指禅推法从背部脊柱两旁沿膀胱经下行至三焦俞,往返4~5次;随后用重力施按、揉法于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和章门等穴,时长约5min;然后在胃脘部施轻快推摩法,使热量透于胃脘部,最后以中脘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按揉腹部约10min。上述手法一般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根据具体情况酌情调整,防治效果明显。

2.4 腧穴热敏化悬灸 腧穴热敏化悬灸属于全新灸疗方法,传统灸疗对艾灸治疗过程中的腧穴产生局部热感和皮肤红晕更为重视,而此灸疗方法强调艾灸治疗过程中形成感传活动。这一方法是先对人体相应位置进行探灸,寻找热敏化腧穴展开悬灸,而热敏化腧穴对于艾热异常敏感,悬灸过程形成透热及传热等诸多感应,可能有“小刺激大反应”现象发生,激发气到达病所。笔者结合陈日新教授研究经验,认为本病热敏化腧穴大部分为公孙、胃俞、天枢、下脘、脾俞等区域,操作方法为:按照上面诸穴位热敏化现象的不同按照顺序先展开2min回旋灸,对局部气血加以温热,之后进行1min雀啄灸,加强敏化,行1min循经往返灸,继发经气,最后利用温和灸引发感传,促使经络开通。如公孙穴可行单点温和灸,可促使患者腹部出现自觉热感,灸至感传消失;天枢与下脘穴可行三角温和灸,自觉热感达腹腔中而灸至感传消失;胃俞、脾俞可行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达深部而灸至感传消失。所有患者均每天接受1次治疗,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诸多临床研究发现,采用这一方法治疗2~4个疗程后,患者治愈率可明显提高,传变率与复发率可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胃痛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时间一长可引发其他疾病,可导致患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及经济负担,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采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对此类患者展开积极、良好的干预,可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效果,能够促使胃痛发病率及转变率显著降低,大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从而真正达到防治本病的目的。

[1] 姚希贤.加强对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治疗的研究[J].临床荟萃,2003,18(20):1141.

[2] 房成花.疏肝抑流合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8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3,10(4):241.

[3] 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6-77.

[4] 向未,罗丹,杨伟兴,等.胃痛贴对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病患者血清胃泌素、生长抑素表达水平的影响[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5,38(1):58-61.

[5] 李鹏耀.卢火神桂枝法治脾虚胃痛1则分析[J].光明中医,2015,30(1):136-138.

[6] 单闲群.奥美拉唑联合气滞胃痛颗粒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20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7):81.

[7] 钱胜.阴虚胃痛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阴虚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5):478-480.

[8] 黄希翘,林惠玲.胃脘痛从肝论治55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1):5-6.

猜你喜欢

治未病胃痛胃脘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藏医盐敷治疗胃痛的护理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理中汤加味寒温组方治疗虚寒兼湿热型胃痛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