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多元文化视域中高校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育

2015-03-25朱俊华和淑霞

大连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留学生汉字文化

朱俊华,和淑霞

(1.辽宁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2.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多元文化”(Plural culture)是指在一个社会、国家或者民族中存在的多种文化[1]。而美国学者唐纳德·H·罗伊认为“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包含着现实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这一主题[2]。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对不同文化和传统的尊重和包容,极具开放性。针对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育不能局限于封闭、单一的思维模式,而要将中国文化放置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中定位中国文化,并体现中国文化自身的多元开放性。所以多元文化视域中的高校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要使教育者秉持开放的中国文化教育心态,采用多元开放的中国文化教育方式,传授多元的中国文化内容,培养留学生多元开放的中国文化观,另外还要基于留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开展中国文化教育。

一、秉持多元开放的中国文化教育心态

在高校开展多元开放的中国文化教育,要从认识层面,提高认识,既要热爱中国文化、又要尊重他国文化,秉持多元开放的教育心态。

要秉持多元开放的教育心态开展中国文化教育,汉语教师必须克服自身的文化定式。中国五千年文明令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但这种民族自豪感往往容易令人陷入狭隘的民族情感中,形成一种文化定式。汉语教师本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形成了文化定式,就容易在开展留学生教育的过程中一味强调中国文化的优越性。比如总是把“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等词语挂在嘴边,或者总是津津乐道中国的万里长城、可爱的大熊猫,美丽的西双版纳等等。另外在与留学生交流时也总喜欢谈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比如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等,对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有些人等车不排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有意避而不谈,也不喜欢留学生谈论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等。或者对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的他国文化表示不理解,内心排斥等。这些都是文化定式造成的,这样会导致留学生产生反感,影响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摒除唯我独尊的大国心态,警惕民族中心主义的文化定式。

秉持多元开放的教育心态开展中国文化教育,有必要将中国文化作为多元文化中的一员客观看待。一方面宣传中国文化,一方面尊重、欣赏留学生群体所代表的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比如中国人喜欢红色,逢年过节喜欢挂红旗和红灯笼,但是有的外国留学生觉得一片红色很吓人。中国人都觉得万里长城很雄伟,可是有的外国留学生觉得没有想象中那么雄伟。此时,汉语教师要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尊重和理解留学生受母国文化背景的影响对同样的事物与中国人感受不同,并不强求。这样让留学生感到教师不会把中国人的想法强加于人,他们不会有压力,也不会反感,在意见不同时也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为了能让外国留学生理解中国人的感受、深刻认识中国文化的内涵,一定要讲清楚是因为传说中“年兽”害怕红色,人们用红色吓跑了“年兽”,可以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所以中国人才喜欢在节日里用红色装饰。而万里长城在古代可以说是非常宏大的建筑,而且它起到了抵御外族侵略的作用,所以在中国人眼中是非常雄伟的,就是现在也用“钢铁长城”表示坚不可摧的涵义。教师还可以不失时机地询问一下留学生所在的国家喜欢什么颜色,代表什么意义,有没有和万里长城一样有历史意义的的古代建筑。这样让留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自身文化的尊重,留学生也就会更加喜欢学习中国文化。

二、采用多元开放的中国文化教育方式

开展多元开放的中国文化教育,要从课堂教学中采取中外文化比较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在留学生教育中,无论是语言类课程还是文化类课程,或者其他方面的专业课程,教师都可以不失时机通过中外文化比较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比如中国人在听到别人夸自己孩子的时候,一般都会说一说孩子的缺点,表明自己的孩子没那么优秀,别人夸自己妻子漂亮的时候,也会说“哪里,哪里”谦虚一番。美国人这些时候往往表现得很开心,并表示“谢谢”。再如中国人之间送礼物,接受礼物的一方一般不会急于拆开包装,觉得当面就查看礼物不礼貌。美国人一般会当面打开包装,欣赏并赞美礼物,以此体现对对方的尊重并表达谢意。就这样尊重不同文化,并讲清文化间的差异,使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深刻印象,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与中国人交往。再比如中国人说:游泳的人很多,人们纷纷跳进游泳池,就像下饺子似的,而日本同学会说像洗白薯一样(芋を洗うよう。)拥挤不堪。而且日语中经常会用白薯说事儿,比如:日语句子:芋の煮えたもご存じない。汉语意思是:连白薯煮的生熟都不懂;太缺乏常识。而这种情况汉语说“五谷不分”。日语句子:芋を洗うような混雑,汉语意思是摩肩接踵;煮饺子似的拥挤。可见白薯对于日本人的生活是不可缺少的,饺子对于中国人生活非常重要。这样的对比分析使留学生对认识到中国饺子文化的重要性。

高校中的多元开放中国文化教育不仅要在中外文化比较中积极引导学生反观自身文化,深入思考中国文化,还可以走出一般意义的课堂,走向更大的课堂,打造可以展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用来展示中外文化,使留学生在中外文化交流和碰撞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比如举办迎新年文艺演出,让各个国家的留学生表演有本国特色的文艺节目:歌曲、舞蹈、小品、戏曲等等。舞台上印度的肚皮舞和中国的孔雀舞竞现美艳,中国的“茉莉花”与美国的“雪绒花”同台绽放。在这样的活动中,具有该方面特长的留学生会积极展示本国文化,我们同时鼓励他们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一下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样会极大地调动留学生的学习热情。或者举办中外美食节,让留学生用汉语介绍自己国家民族的美食和文化,留学生都会非常高兴地苦练汉语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文化,通过饮食文化的对比加深了中国文化教育,同时也会促进其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汉语,提高汉语交际能力。

三、培养留学生多元开放的中国文化观

中国文化一脉相承,自成一体,表现出与欧美文化的众多不同之处。对于初学中国文化的留学生而言,他们很容易从整体上认识中国文化,将其作为单一文化来理解。其实,中国文化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积淀深厚的文化,由众多亚文化群体构成,各种亚文化因自然和人为因素,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因此,有必要让留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传授多元的中国文化内容,让留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时,不仅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文化,也需要了解各种亚文化的特色,认识到中国文化本身就是多元开放的文化集合体。

民以食为天,中华料理世界闻名,留学生最容易感兴趣的是中国美食,他们一来到中国就会被各种可口的菜肴所吸引,而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多元的。教师不仅要积极地介绍各色菜品的名称、口感、特色等,引导学生品尝不同风味的中国菜,还要上升到理论层面,介绍中国的“鲁、川、苏、粤”不同菜系的用料、营养等特性,以及“南米北面”、“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等地区特征。结合民俗的讲授向留学生介绍不同节日的特殊食品: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等等,并讲解不同饮食中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孕育、形成与发展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没有华夏大地一望无垠,就没有大地飞歌的气概,没有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的广阔,就没有“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壮举,中国地理环境的多元性是非常明显的,有平原、有高原、有草原、有盆地、山脉、河流、湖泊等等,不同的地形地貌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都有所呈现,而且有世界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有五岳名山,有林海雪原,有桂林山水。所以不仅要在课堂上讲解,应用多媒体让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还要创造机会带领留学生到中国各地转一转,感受一下中国的名山大川以便他们更加直观地理解中国文化。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国的民族是多元的,所以在教授中国文化时要注意中国文化的民族差异等。不同民族生活习俗不同,节日风俗也不同,傣族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等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就是歌曲的曲风也有不同的民族风格:藏族歌曲曲调高、嘹亮;蒙古族歌曲悠扬;维吾尔族歌曲曲调活泼、动感十足。等等。同样是爱情歌曲,云南傣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清心、温柔、婉转,而北方汉族的“大姑娘美大姑娘浪”表现得开朗、大胆、泼辣。

中国的艺术也是多元的。音乐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愉悦身心,陶冶性情,也是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留学生容易接受的文化形式。很多留学生对书法、中国画、剪纸等中国特色艺术不是很感兴趣,而大多数留学生,尤其是年轻人非常喜欢周杰伦、蔡依林等歌星演唱的流行歌曲。音乐无国界,这也是其成为文化大使的原因。所以,一定要在留学生教育中增加这类课程,并开展相应的活动,比如观看京剧演出等,让留学生在音乐熏陶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要使留学生建立多元开放的中国文化观,还应该使其认识到中国的文化变迁与善于吸纳外来文化的开放性格。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国际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国文化也吸收了很多国外文化元素。从麦当劳肯德基的快餐文化,到教堂式婚礼的白色婚纱,在中华大地上,尤其大都市里你能感受到世界文化的风潮。中国受过教育的年青一代从小学习外语,受外国文化影响,自身的文化属性也呈多元性发展趋势。中国本来就是民族众多,儒释道并存的多元文化社会,而且善于吸收外来文化,随着时代的脚步,还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这些都要让留学生有个正确的认识。

四、依据留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开展中国文化教育

在中国文化教育中突出中国文化的特色是必要的,不过,如果一味地强调与众不同,就不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越是陌生的、有差异的东西越容易引起焦虑、反感和厌恶”[3],这是一般人的文化心理反应,尤其是社会文化观念造成文化心理的差异,进而形成障碍给文化教育带来阻力。所以我们要依据留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开展中国文化教育。

留学生作为中国文化教育的认知主体,在接受新知识时依据原有的经验对新知识进行

建构,新知识适应原有的认知结构(图式)。皮亚杰认为人是以一定的认知结构形式(图式或格局)来摄取知识的。图式与知识可能是“同化”(assimilation)关系,即信息被纳入原来的图式;新知识不适合原有的认知结构(图式)时,机体就要调节内部结构适应新信息, 就形成了顺化(accommodation)。

针对来自汉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文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4]——的留学生,我们可以按照“同化”的方式进行中国文化教育。像韩国、日本,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都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这些国家的留学生基本已经建立了汉字认知图式,因此,中国文化可以依据这一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比如通过汉字讲解来阐释中国文化等,使新的文化信息纳入到留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相反,针对来自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我们要按照“顺化”的方式进行中国文化教育。我们还可以增加汉字教学的力度,使其建立新的认知图式。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至今还在广泛应用的象形文字,是汉语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的标志。为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建立汉字图式是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的途径。可以从造字原理出发教授汉字,配图识字,增强直观效果,可以在某个特定阶段“多认少写”降低汉字学习难度,可以讲解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增加汉字学习的兴趣。

一般来说,“文化他者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介入的路径依赖有着普遍的意义。”[5]针对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育就是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他者对留学生所在民族的文化的介入,一定要考虑到留学生所在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积淀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在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寻找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相似点,找到外国人容易理解、易于接受的内容和方式作为教育的突破口,慢慢地渗透差异较大的内容,避免心理上的抵触和反感。这样才能使留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领略中国文化的精髓,针对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1] 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M],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1992:889.

[2] onald H.Roy.The Reuniting of American:Eleven Multiculturalism Dialogues[M].NewYork:Peter Lang Publi shing,Inc,1996:217.

[3] 彭凯平,王伊兰.跨文化沟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42.

[4] 冯天瑜.“汉字文化圈”刍议[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

[5] 杨秀香.认识论视角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儒学路径及其方法论意义[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

猜你喜欢

留学生汉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谁远谁近?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