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传统山地民居的开发与保护
——以中山镇龙塘村为例

2015-07-10付丽琛孙国军

大连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塘村院落民居

付丽琛,孙国军

(1.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2.赤峰学院 学报编辑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一、中山镇龙塘村的区位特点

中山古镇是重庆市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它坐落在云贵高原末端,人称江津的老山界。这个天赐的蓝宝石镶嵌在贵州、四川、重庆的交界处,风光秀丽,文化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人称旅游金三角。《中山建制史》记载,原来的中山,本是一个地形名称,就是现在的龙塘村、岩口村,早在4000 多年前就有人居住。因为是由原老场、龙洞场、马桑垭3 个场镇合并而成,所以又称三合场。

龙塘村位于中山镇东部,东面与蔡家镇接壤,西连四合村,北挨鱼塆村,南临常乐村。村所在地紧邻中山镇镇政府。距江津城区57 公里,重庆市中区97公里。龙塘村幅员面积13.62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940 亩,林地面积3200 亩。龙塘村辖7 个村民小组,2008 年末总户数为1725 户,总人口为5253 人。其中男性2750 人,女性2503 人,男女比1.10:1。龙塘村整个村域平均海拔400 米左右,境内最高点海拔为721 米(6 社玉皇观),最低点海拔为239 米(1社田沟头)。村域范围内山高坡陡属中丘地带,整个村域地形东高西低。

龙塘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较足,无霜期长。气候特点为:冬暖、春早、夏热、温度高,云雾多,日照相对较少,秋多绵雨,冬短夏长,盛夏连晴高温多伏旱,常有大风,暴雨偶有冰雹,旱涝显著;冬季阴多寡照,常有冬旱,山上多阵雪,积雪期有时可达月余。雨量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增大,在同一季节里,山上降雨多大于山下。村内山高、沟深、林茂,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且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十分宜人。充分利用其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全力打造高品味的森林避暑休闲疗养场所,在较大程度上提高龙塘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龙塘村村内旅游资源丰富,其中以玉皇观古寺庙、白鹤林、龙塘庄园、清溪县城遗址最为出名。为龙塘村生态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①《重庆市江津区中山镇龙塘村村级规划》.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分院,2010(7).。

二、龙塘村民居的风格分析

(一)龙塘村民居类型

重庆号为山城且水道便利,传统民居有两种基本布局模式,一是依水而居,这种设计方便与百姓出行与用水,故而,水路交通是不可或缺的交通以及物流方式。二是多建在坪坝及农田附近,这种选择不仅交通便利,耕作方便,而且山水环抱的天然屏障成为防范侵害的有利自然条件。总体来说,重庆山地传统民居是逐山水而居、择台地而建的选址模式。

由于重庆山地平地少,故而,不相邻的单栋式建筑成为大多数百姓的选择,这些民居一般选择院坝建造,用地较为开阔的区域,会结合院落布置。龙塘村传统民居的平面类型基本可以分为三类,一字型、三合院及四合院,如图一所示。

图1 龙塘村传统民居的平面类型

龙塘村传统的民居一般是院落式的建筑,其构成为:堂屋、厨房、卧室、畜圈、厕所、储藏室,堂屋为待客所用,是整个家庭的核心,大门通常为双扇门,打开房门时,采光效果颇佳。其他房间开窗数量不多,平均一个房间一个窗。考虑到夯土结构的缺点以及防匪的需要,窗户洞口有木格栅,故而,这些房间的室内光环境很差,于是在屋顶利用“亮瓦”(玻璃瓦)解决采光问题。农村民居的厕所、鸡舍、猪舍、羊圈皆放在后院。龙塘村民居墙高,院窄,外貌相似,在建筑外观上颇觉单调。龙塘村山地民居的建筑就地取材,采用当地泥土、木材为建筑材料,使用传承自殷商时期即有的“版筑”营造法来建造房屋,其建造技术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很有建筑技术研究价值,而建造房屋的过程具备很高的观赏价值。

1.一字型院落

一字型院落俗称“敞院坝”,该民居呈一字型建筑,一般为三间至五间。堂屋处在正中间的位置,堂屋上不设天花板,下不设地板,屋顶主梁直接裸露在外。卧室在堂屋两侧,亦俗称“人间”,人间多为阁楼,既有地板又有天花板。该民居一般在一端或两端山墙面建造偏房,多作为厨房、厕所、牲畜圈等。该民居一般选择在比较开阔的平坝前建造,如此既方便农耕,也留出开敞的空间,利于采光,故而,敞院坝较为平坦,为免影响光线,院坝的角落处一般会种植树木。院坝的地面多为浅色,用水泥面、条石等铺成。

2.三合院型

三合院形民居建造形似撮箕,故被称为“撮箕口”,是由一横两竖三面构造而成的民居,横向正屋多为三间至五间,厢房设计在两边竖向,多为两间到三间,且多成吊脚楼形式,厢房与正屋毗邻,且留有一个开阔院落空间。因为受限于地形,通常会将正房置于平坝上面,居住房间与地面通常不在一个平面,上层居住,下层作为储存间或圈养家畜,两层吊脚就是耳房。该民居空间完整紧凑,根据厢房和正屋的组合模式的差异,能划分两种空间类型:纵向扩展型和横向扩展型。

3.四合院型

龙塘村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把当地的自然特点和民俗文化传统创造性的结合在一起,营建了灵活多变四合院模式,强调了生活的便利性和自由性。该民居主要特点是,不强求与形制,如完全对称或坐北朝南等,且院落布局紧凑。一般来说,龙塘村的四合院是成中轴线布局,形成四面围合的形式,把前后正屋两端用厢房两头对接,作为下厅房,围绕院坝营建。下厅房多用于储藏杂物或作为厨房过厅,民居入口大门处在下厅房中部,龙塘村的四合院类型主要分为两种:院坝式的四合院和天井式的四合院。受到复杂的山地地形限制,院坝式的四合院空间因地制宜且布局灵活多变。该院落空间具有综合性功能,既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时又是枢纽连接各房屋。这样的设计既能解决采光和通风问题,同时又能扩大房间使用空间;天井院落空间布局灵活,由于受到外来移民文化以及重庆地区的民俗文化及的影响,逐渐演变成自由形态的布局[1]。

(二)剖面形态

龙塘村山地地形复杂,地坝平坦区域较少,可直接建造的地基不多,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为争取适应地形,以营建更多的居住空间,龙塘村历代已积累了丰富的山地地形建造经验,可将具体的龙塘村民居分为三类:台院式、天井式和干栏式(见图二)。

1.台院式

龙塘村山地地形为方便营造,可采用提高勒脚、筑台等方式打造出比较平坦的空地。层层跌落的台地在龙塘村屡见不鲜,台院式主要考虑到重庆云雾多,日照不足的自然气候,因为台地可在前院塑造出一部分开阔空地,从而方便生产生活及采光通风。台院式在有限的用地范围之内,建筑逐级升高,通常情况下,主卧及堂屋常常布置在最高的台地上,如此一来便能获取充沛的阳光,从而营造出惬意的家居环境。

2.干栏式

干栏式民居以其适应地形的便捷性,在中山镇地区屡见不鲜。由于龙塘村地形复杂,用于建筑的面积较少,因此纵向进深不可能太长,只有利用横向空间,才能增加居住面积,就形成了吊脚式、靠山式、悬挑式等干栏式建筑,这样不仅增加居住的面积,而且吊脚楼也能直接采光从而还满足了采光的需求[2]。

3.天井式

龙塘村修建院落式住宅,由于山坡地形由十分复杂,而像平原地区那样较大的台地不易找到,建造起来只能匠心独运。故而,龙塘村院落地域特点十分明显,具体体现在重庆特有的布局紧凑的院落“天井”,其特点为平面面积较小且颇不规则,长宽比较大,院落进深较浅。这种设计综合了采光、通风及排水等功能,使得龙塘村民居更加舒适。

三、龙塘村传统民居的开发与保护

图 2 龙塘村民居分为类

结合龙塘村保护规划,整个龙塘村建筑风貌应延续历史街区的建筑风格,其建筑外观、色彩、装饰都应同历史街区建筑风貌相协调统一。具体分为历史街区核心区建筑、历史街区保护控制区建筑及历史街区保护协调区建筑。其中历史街区核心区建筑要求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保持传统建筑的原状;历史街区保护控制区建筑色彩、风格应同传统建筑统一。建筑体量不宜太大,局部装饰采用仿传统手法,采用坡屋顶,需与核心区建筑风貌相协调,建筑层数控制在2-3 层,局部可放宽到4 层;历史街区保护协调区建筑,建筑形式应与核心区和控制区建筑相协调,坡屋顶,局部装饰宜采用传统符号,建筑层数控制在2-4 层。

(一)保留建筑整治要求

从实际出发,尊重民意。在改造前应充分征求群众意见,防止大拆大建,对近期保留,远期拆除的建筑予以风貌改造,要充分考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减少农民负担。

现状农房中存在的危房规划近期拆除,并根据农户自愿的原则,搬迁到规划的居民点;村内的零散农户,将逐步迁往规划居民点;对于规划居民点中可保留的建筑,应加以改造,根据对现有建筑调查,将现有建筑风貌改造基本风格定为巴渝民居,改造措施如下:保留巴渝民居建筑元素,对外墙面采用外墙漆或贴仿青砖面砖沟白缝处理,或是用传统材料按传统式样对现代形式的门窗加以改造,注意门窗格子的比例分划以及竖梃、边框的交接方式。

(二)设计理念[3]

1.保留一切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建筑,通过原地保护的方式,对需要完全保留的重要建筑,采用“整旧如旧”的原则,使人们在今天的环境中感受到历史和文化的沉淀,保护村落的肌理对建筑的尺度,创造新空间体系,把历史融入到现代生活。

2.尊重并回复原有的院落体系,对需要完全保留的重要历史建筑采用“整旧如旧”的原则即在保留建筑的现存面貌的前提下,加以清除、维修,对不能满足现代标准需要或确实需拆除的部分,设计中采取补充或更新的方式使之完美。

3.尊重并恢复原有的村落结构,恢复“巷加院落”原有相对宽敞的外部空间,改造后来搭建的建筑,恢复原有的空间,同时结合景观,对外部空间进行功能组织和环境布置,保证原有的建筑风貌和建筑装饰得以保留。

4.结合重要建筑设计公共开放空间,将重要建筑与广场结合,营造出全新的公用空间。

5.尊重并保留所有建筑外立面以及建筑细部,不仅保留建筑的墙体、檐口、木窗、木门等建筑外形元素,更重要的是建筑的整体外部空间的风格和氛围,使保留建筑与改造建筑及空间相互衬托。

6.尊重并保留所有的屋顶体系。

7.重新设计和改造室内空间,使其使用更舒适,具有新功能。

(三)设计策略

1.空间结构

广场空间:结合重要的建筑设计一系列公共开放空间,广场间的有机连接,营造出全新的公共活动空间。

巷道空间:尊重并恢复一些历史巷道空间,院落空间等共享空间。改造后来搭建的建筑,并对外部空间进行功能组合和环境优化。保留原有的建筑风貌和建筑装饰,设计更加完善的公共聚集空间。

2.建筑风貌

对龙塘村原建筑风貌适当保护,根据历史记载和现状进行整体保护,适当引入新功能的原则,仔细去除那些已经完全不能使用的部分,采用整旧如旧的原则来补充损坏的构件。如采用先进技术进行结构加固(混泥土加固;木结构采用轻钢加固;屋顶结构加固,屋面进行整修,更替。对所有保留建筑物的屋顶需要更换保温和防水层,再覆原有的瓦片材料,保证与原有建筑屋面协调一致)。

对龙塘村进行风貌整治,对于后期新建筑采取适当的外观整治,使其与历史建筑协调一致。如建筑外墙采用与原建筑统一的材料或相似材料,墙体颜色考虑色调的协调,相互呼应。

3.交通组织

优化龙塘村原有的交通路线,将参观流线,车行流线,后勤流线分开设置,互不干扰,同时增设地面停车空间人流集散空间,完善村落功能。

4.景观及配套设施

龙塘村道路铺地依然采用传统石板和卵石相间的铺砌方式,完善道路设施;增设室外照明就休息设施;增设垃圾收集点;在规划区采用雨污分流,雨水采用直接地面漫流和道路排除。

5.新技术植入

在建筑与空间环境的保护改造中,融入更多的新材料和新技术。新与旧的有机结合,提升地块的价值与品位。

四、小结

巴蜀山川,物华天宝,人文荟萃,勤劳坚韧,民风淳朴。几千年悠久的历史,遗留下丰富的文物古迹。其中山地民居是最为普遍却也是最不可或缺的人文建筑,其于绿水青山、田畴阡陌之中,历经历代先贤的精心筹划,奋力经营,留给今人宝贵的历史财富。同时,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传统民居更值得今人深思熟虑,只有我们通过科学的规划,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先人的智慧。

[1] 全利.中山古镇山地民居建筑特色[J].文艺争鸣,2012(12): 118-120.

[2] 聂凌.对中山古镇传统民居——吊脚楼的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9(6):115-116.

[3] 冯维波,赵瑞艳.山地传统民居的统筹规划与保护——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山镇为例[J].中国名城,2013(5):62-65.

猜你喜欢

塘村院落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八一作品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在灯塘村(外一首)
风景这边独好
——安顺旧州浪塘村掠影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深入界塘村三冲屯开展扶贫调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