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膜脂肪厚度与非肥胖患者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2015-03-25高群
高群
心外膜脂肪厚度与非肥胖患者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高群
目的 探讨心外膜脂肪厚度与非肥胖患者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确诊为冠心病的非肥胖患者106例,将其作为实验组,另取
100例仅因胸痛住院且冠脉造影显示正常的非肥胖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心脏彩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组心外膜脂肪厚度为(8.15±1.81)mm显著高于对照组心外膜脂肪厚度(5.23±1.19)m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多支病变组的心外膜脂肪厚度(8.75±1.70)mm显著高于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心外膜脂肪厚度(7.14±1.38)m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非肥胖冠心病患者的心外膜脂肪厚度显著高于非肥胖无冠心病患者,对于体质量正常的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较高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心外膜脂肪厚度;非肥胖;冠心病
冠心病是现阶段临床上常见疾病,具有发病快,危险系数高等特点。现阶段肥胖已成为引发冠心病的常见因素,经过长期的深入研究发现:像心外膜脂肪等内脏脂肪具有较强的分泌功能并分布于心脏冠状动脉周围,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心外膜脂肪对正常体质量的患者的冠状动脉疾病的研究资料较为匮乏[1]。本文通过对冠心病非肥胖患者与非冠心病正常体质量患者(BMI在18.5~23.9)进行比较,探讨心外膜脂肪厚度与非肥胖患者冠心病的关系,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吉林省永吉县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入院治疗的确诊为冠心病的非肥胖患者106例为实验组,所有患者符合WHO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且BMI<28 kg/m2。男64例,女42例,年龄61~78岁,平均(68.24±2.40)岁;另取100例仅因胸痛住院且冠脉造影显示正常的非肥胖患者(BMI<28 kg/m2)作为对照组,男61例,女39例,年龄60~79岁,平均(68.11±2.30)岁,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将冠心病组依据病变程度分成多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龄61~76岁,平均(67.58±2.60)岁;单支病变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63~78岁,平均(67.89±2.50)岁,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菲利普公司生产)对患者进行检测,患者保持向左侧卧位,将探头频率设置为3.5 MHz于胸骨右心室进行检查,将定位标识定位为主动脉的瓣环,在舒张期显示右心室的心外膜脂肪厚度图像,最后测量右心室的心外膜脂肪厚度[2]。测量3次患者心脏动态周期,最终结果取平均值。
1.3 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经本院2名心脏病专业医师对心脏彩超图像结果进行联合诊断,其主要诊断标准为:左心室室壁出现节段性运动异常,主要为运动消失、运动低下和运动反常等冠心病特异性表现[3];冠心病病变分组排除标准:冠状动脉旁支动脉具有手术史、心肌病、心包疾病以及肿瘤疾病,或者超声图像质量较差均排除在外。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l 8.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心外膜脂肪厚度为(8.15±1.81)mm显著高于对照组心外膜脂肪厚度(5.23±1.1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多支病变组的心外膜脂肪厚度(8.75±1.70)mm显著高于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心外膜脂肪厚度(7.14±1.3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以往患者是否肥胖成为冠心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因素,经过临床医学长期的发展,现代学者发现内脏型脂肪逐渐成为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但是内脏型脂肪对正常体质量的患者的冠状动脉疾病的研究资料较为匮乏。以往临床上常通过CT或者MRI对内脏脂肪进行测量,以提供准确的数据,但是MRI的使用价格昂贵,操作流程复杂,CT不仅价格较高且对人体具有一定的辐射性,其存在的多种缺点对临床的实际使用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性。因此临床上迫切需找出一种具有可行性的操作方法来为医生的准确诊断提供可靠数据[4]。现有大量研究文献显示超声检测心外膜脂肪厚度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且有研究显示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密切关系[5]。
经过临床研究发现心外膜脂肪不仅仅是一种储备能量的组织,也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分泌和合成功能的组织。例如纤维酶原激活剂、白介素、脂联素以及TNF-α等与集体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密切相关的因子都与心外膜脂肪都具有重要的关系[6]。心外膜脂肪大部分包覆在人体心脏的表面且右心室具有绝大部分,在右心室的室间沟以及游离室壁分布较为集中,将冠状动脉包绕较为严实且分泌的各种因子可对相近的冠状动脉发生作用,从而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7]。
肥胖作为影响冠心病的重要独立因素,其常与机体心脏代谢循环系统的各项并发症具有密切关系,因此依据是否肥胖来选择实验者具有一定的必要性[8]。
本研究显示实验组心外膜脂肪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这也充分证明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冠心病具有密切的关系,也表明心外膜脂肪在内脏没有其它脂肪影响的情况下,其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体质量正常的患者不仅是要注意保持体重也应该对内在脂肪提高警惕程度。
在研究中我们将冠心病组依据病变动脉支数分成多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对心外膜脂肪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多支病变组的心外膜脂肪厚度显著高于冠心病单支病变组(P<0.01)。上述结果证明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冠心病的病变程度也具有重要联系。
综上所述,非肥胖冠心病患者的心外膜脂肪厚度显著高于非肥胖无冠心病患者,对于体质量正常的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较高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经超声检查心外膜脂肪厚度是简便可行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赖长春,童跃锋,徐永远,等.超声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19(9):757-760.
[2] 王一洒,袁建军,朱好辉,等.超声评价冠心病心外膜脂肪层厚度与颈动脉弹性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7):522-525.
[3] 刘诚.超声检测心外膜脂肪组织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在预测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0):4365-4367.
[4] 夏洪波.高频超声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1,20(3):197-200.
[5] 夏洪波.心外膜脂肪组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1,20(2):104-107.
[6] Langheim S,Dreas L,Veschini L.Increased expression and secretion of resistin in 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Heart and Circulatory Physiology,2010(3):746-753.
[7] Karastergiou K,Evans I,Ogston N.Epicardial adipokines in obesity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duce atherogenic changes in monocytes and endothelial cells[J].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oular Biology,2010(7):1340-1346.
[8] Spiroglou SG,Kostopoulos CG,Varakis JN.Adipokines in periaortic and 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differential expression and relation to atherosclerosis[J].Journal of Atherosclerosis and Thrombosis,2010(2):115-130.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6.022
吉林 132200 吉林省永吉县医院循环内科 (高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