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语言研究

2015-03-24马秀娟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3期
关键词:语言特点发展趋势

马秀娟

摘  要:文章旨在描写女性语言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预测其发展趋势。为性别语言学及社会方言的研究提供佐证。

关键词:女性语言  语言特点  形成因素  发展趋势

社会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的承载者,离开了语言,社会成员之间就无法交流,人们就失去了思维的贮存所。语言也离不开社会,社会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也会引起语言的分化,形成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在社会方言中,由于社会群体性别的差异而形成了独具特色女性语言。

一、女性语言的特征

女性语言与男性语言相比,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其鲜明的性别特征。

(一)语音

女性语音往往更标准、规范、清晰。女性对语音的正规性更为敏感,使用标准发音的频率高于男性。女性在严格遵守语音的准确性的同时,有时会存在一些变异。例如北京“女国音”现象,即把汉语拼音中j、q、x的发音向齿前移动,变成z、c、s,构成了非标准的女性方言发音,目的是追求发音上尖细好听的娇美效果。

女性的语音特点还表现在语调上。女性语言的语调多用升调,语调变化多并富有表现力。例如:

Husband:When will dinner be ready?

Wife:oh……around six↑ o↓clock↑.

在这个例句中,妻子回答时运用了升降升调,暗含“six oclock if thats OK or if you agree?”这一征求意见的口吻,反映了女性语气犹豫不决及其温柔体贴的性格。

(二)词汇

女性语言在词汇方面的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颜色词

女性喜欢穿着打扮,爱好花鸟,对颜色识别能力和色彩感受能力比男性强。这种能力反映在语言上就体现为女性对颜色词的掌握程度较高。女性会用mauve来表示淡紫色,用azure来表示蔚蓝色,用aqua narine来形容海蓝色。女性对色彩敏感的特点在此显露无疑。

(2)夸大性和空泛性形容词(大都表赞同夸张)

女性与男性相比更喜欢使用表示夸大性和空泛性的形容词,如:可爱、有魅力、超帅等,这反映了女性常用词汇的感性色彩,符合女性情感表达的需要。尤其是在谈论政治、地理、体育等她们所不熟悉的领域时,或者在需要逻辑推理和逻辑思维的情况下,这些词会频繁出现,也说明了大多数女性在上述方面知识和能力的相對欠缺。例如:女性在观看球赛时会说:“Oh,this striker is wonderful!”而男性多通过描述该球员的技巧、得分来给予客观的评价。

(3)小词或爱称

男性与女性在用同一词汇描述事物时,女性通常在这个词的末尾加上表示“小”的意义的词缀“-ie”或“-y”,目的是更加生动准确地表现所描述事物“小”的性状或自己对这个事物的喜爱之情。例如“多么可爱的一只小狗狗!”“The birdie is flying in the sky.”都是极具女性语言特征的表达。如果男性过多使用类似的词汇一定会遭到别人的误解。

(4)强势程度词

女性多在夸大性形容词前加上强势副词terribly,so,pretty,awfully等进行修饰。女性经常用这些词来表达她们对倾听者所说内容的深入思考,或者让对方感受到她们所谈论的内容非常重要,想要引起对方的兴趣。例如“I am really sorry.”“This is so funny.”与之相比,男性则较少用这些词。

(5)委婉语和俚语

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通过使用含蓄、委婉或迂回的言辞来描述一些她们感到不便或不宜表达的禁忌或敏感的事物。例如用委婉语“I have to go powder my nose.”来代替“I need to use the toilet.”《绝望主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Susan:“What do you think of my new coat?”Julie:“Funny.”这里“有趣”其实不能用来表达自己对外套的评价,但是却委婉地表达自己不喜欢Susan的外套。同时,一些俚语如“这孙子”“丫的”是男性专用的,女性基本不用。

(6)客套标记词

为了表现自身的文雅与含蓄,女性经常使用表示客套的标记词,如please,thanks等。交际中还常用“You are so sweet.”“Do you mind……?”“Can I……?”“If you dont mind……?”“I wonder if I could……?”等客套话。

(7)表不确定性的词

女性倾向于使用不确定的话。例如“我害怕……”“我怀疑……”等。女性使用不确定的话的原因:第一,由于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妇女地位和价值亚于男性。第二,对妇女的性别歧视,导致妇女要更加谨慎,而使她们多使用不确定的话。

(三)语法

与男性语言相比,女性语言的语法也有其独特的风格。

(1)句式标准纯正

在句式的选择与使用上女性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在使用动词时,例如“are”“go”,女性选择使用正确的形式“arent”“going”,而不是非正式的动词形式“aint”“goin”。

(2)附加疑问句

与男性语言相比,女性在交际中更喜欢用疑问词,特别是常在句末添加附加疑问句。附加疑问句的询问意味较浓,语气不确定,可以避免过分肯定的语气,维持良好的谈话氛围。从女性交际心理分析,她们使用附加疑问句的目的是使谈话得以持续。例如,女性一般会说:“He cant do that,can he?”原因是女性为了显示自己的教养和地位,也是出于温柔优雅的心理特征考虑。

(3)虚拟语气词

女性在讲话时会避免使用直接命令句,而是用较为恭敬委婉的虚拟语气词。比如女士要求某人给自己带本书的时候会说:“Could you bring me one book here?”妻子要求丈夫吃饭时会说:“Dinner is ready.Would you like to eat now?”在吃完饭要求丈夫刷碗时会说:“Would you like to wash the dishes?”这些说话方式表现了女性的谦恭和自身的修养,可以避免尴尬的产生。

(4)祈使句

男女在祈使句的使用上也不尽相同。通常,男性较多使用简单明了的祈使句表达命令或作出决定。而女性较多使用复合祈使句等客气的句式来请求对方做某事。而且女性使用Lets句式更频繁。而Lets句式明显包括说话人自己,多了一丝商量的语气。

(5)调节结构(模糊语)

调节结构顾名思义即是调节语言单位之间关系的结构,也叫作模糊修饰语,或闪避词。如:我认为、我想、依我看和有声停顿“呃”“嗯”等。一些情态动词would,might和带情态意义的副词“可能吧”“也许吧”“当然啦”等也可以作为句子中的调节结构。

二、女性语言特征的形成因素

(一)生理因素

一项关于男女脑部蛋白质与语言关系的研究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展开,其实验对象为十名3到5歲的男孩与女孩的脑部,最后结果出人意料,男孩脑部的蛋白质比女性少了30%,因此他们推测语言蛋白质的多少与人的话语量有关,蛋白质越多则话语量越多。另外一项研究表明,女性一天大约说2万字,而男性只说7000字。所以说,女性天生爱唠叨,是因为脑部的语言蛋白质多。女性的言语能力优于男性,女性在口语要显得更具流畅性、情感性,语调、感情色彩丰富多样,像“口吃”等语言缺陷很少发生在女性身上。

同时,解剖学也提供了理论证明,后脑勺左半球的语言中枢器官女性要比男性发达,这也就是为什么女孩子的语言模仿能力比男孩子要强。喉头位置的不同也使男女两性语言之间存在差异,通常来说,男性喉头较低,呈凸出状,而女性的喉头位置比男性的高,所以与咽腔紧密相连,故女性的喉头小而很难从外观上看出来。由于喉头位置的不同,男女在发音时的最低共振频率也有差异。通常男性为500赫兹,而女性与小孩的最低共振频率分别为727赫兹和850赫兹。这就是女性在语调上比男性起伏要大的原因。

(二)历史因素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社会存在许多男尊女卑的现象,人们往往视男子为社会、家庭的主导者,视女子为男子的附属品,因此,女子历来社会地位低下,权力不大。虽然在19世纪末,西方妇女初步获得受教育的权利;进入20世纪以来,相当数量的妇女参加了工作,她们的社会地位有了改善。但与男子相比,大多数妇女发挥的作用、享受的权利非常有限。她们所处的地位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极不相称,不能在社会生活诸方面与男子享有同等的权利,仍然处于从属地位。因而她们说话不能像男子那样理直气壮,充满自信。她们的语言大多含糊不定,优柔寡断,在谈话中一般对话题不加左右,也不随便插话,处处谨小慎微,以示闺秀淑女之教养。同时,因历史原因,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加浓厚的社会地位意识,认为很有必要从语言方面和其它方面显示她们的出身和教养等等。所以就对一些能够体现地位和身份的语言形式尤为敏感。为避免被歧视,女性特别注意对语言形式的正确使用。

(三)社会因素

1.社会分工

由于女性的精力、体力都不如男性,所以男女的社会分工有所不同。长此以往,社会上形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惯常意识,女性的社会地位则因承担较简单的社会分工而每况愈下。不同的社会分工和地位也在语言中得到了印证。在英语中,breadwinner专指男性,而house-wife指专门伺候丈夫、操持家务的女性。男性因其社会分工较重要而社会地位较高,例如:“man”“he”两词既指男性,又指不分性别的人类或男女两性。

2.社会偏见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从事重要劳动的男性,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种在外奔波、忙于生计、心胸开阔、支撑着全家的顶梁柱的高大的形象,因此,人们的脑中认为男性谈吐大方,女性则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庸,所以“顺从”是社会对女性的固有看法,反映到语言上则要求女性轻言细语。由于这种社会偏见,新鲜的、粗俗的词语出现在男女两性语言中,社会对其看法是不同的。出现在男性语言中体现了男性的“男子汉”气概,勇于挑战的精神。而如果这些词语出现在一个女性语言中,就被人们认为是没有教养的表现。社会偏见无时无刻不渗透到女性语言当中来,如“A businessman is aggressive.”(一个男性商人精明强干、进取心强。)“A businesswoman is pushy.”(一个女性商人争强好胜、好出风头。)

3.社会权势

生活在社会现实当中,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社会权势的问题。社会权势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所处位置以及与其他位置人的相互关系。女性在社会上处于劣势地位,与男性的关系为“依附”“从属”关系。“权势”是语言交际不平等的根本原因之一。处于权势两端的男女交际之间是不平衡的,处于社会权势顶端的男性比女性更具有话语权,所以男性语言比女性语言更自信、更强势。我们观察学生辩论赛,男性左右和影响话题的倾向明显超过女性,男性转移话题的次数和提出的问题都比女性多。

(四)心理因素

传统上区分男女两性是从生理特征出发的,随着女性语言理论的成熟,现代学者认为男女在心理上的差异也是构建性别的重要因素。性别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培养的结果。例如,一个人出生时是女孩,但她的父母可以把她当作男孩来养,为其选择的玩具可以是手枪或坦克,而不是芭比娃娃;同样,男孩子也有可能被父母当作女孩子养,从小就扎辫子、穿裙子。前一种人在汉语中叫做“假小子”,英语中叫做“Tomboy”。男女两性之间不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其界限逐步被模糊化。在一些性别意识开放的国家,同性恋者甚至可以结婚。

但不管怎么说,大多数女性在心理上还是认同社会历史所划定的界限的,女性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重合的。

三、女性语言的发展趋势

(一)中性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自我意识的提高,语言中性别歧视因素退化,语言中性化趋势越来越强。中性化语言,又称“无性别语言”,是指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在交谈中使用没有明显性别特征的语言。例如,欧洲议会出台了一些关于“中性语言”的新规定,目的是提高女性议员的地位。称呼女性议员时只可使用全称,不可用带有男性附属意味的“夫人”“小姐”的称呼;还规定了很多包含性别成分的单词都用其同义词进行替换,比如表示运动员的sportsmen被替换为athletes,在表达政治家时不用statesmen而用political-leaders等。

女性语言的中性化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女性语言开始趋向于深沉的语调,语气的抑扬顿挫有所减少,话语频率较为平和,降调使用频率增高,句尾疑问句和升调的语用相对减少,在群体交际中的语气肯定,注重言语分量,参与讨论的话题由小变大。

(二)个性化

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女性的思维、思想也在不断改变,现代女性的“个性”被提上一个新的议程。女性的言语风格也朝着个性化方向发展,女性的个性化日益显著,认识到个性的语言的重要性,在语音、词汇、语法的新颖上下功夫,从而形成一种个人的言语格调。如有的女生在交谈时声音大,爱用省略倒装句,中心内容明确,不重复语句,这类女生的性格大多为急躁、干练型,其追求的言语风格为“酷”;而有的女生交际时语速缓慢,爱用话语标记词,像“嗯”“哦”“那个”等,语篇较长,停顿多,这类女生多为温顺、耐心型,其言语追求的是“柔”。

(三)理性化

“男人是理性的,女人是情感的。”这似乎成了人们对男女性别之间心理结构差异的一种定论。然而,“理性”却成为现代女性语言的新内核。以前,女性言语中总提到“嫁得好”“夫荣妻贵”,现代女性语言中出现了新的“嫁得好,也要干得好”的这种更加理性化的言辞。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把这样的微词加在女性身上:“她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事物,执着于现实,但远的东西则无法辨别,故凡是她们的视界所不存在的,不管是有关过去的、还是将来的,她们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他的这一评价与中国的一句俗语“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如出一辙。但现代女性的话语中则出现了“风物长宜放眼量,不拿青春赌明天”这种透着理性之光的表达。

(四)豪壮化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豪迈、奔放、粗犷都是男性语言的基调;细腻、温顺、纤柔则成为女性语言的规范。即使偶尔女性有雄壮之语,也只是星星点点,未成主流。然而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现代女性已逐渐挣脱了旧观念认为的“女主内”的性别角色,摆脱了家庭主妇式的语言模式。社会和语言都因女性的积极加入而异彩纷呈。豪壮,即是这斑斓多姿的语言色彩中的一种。自信的语言表现女性的独立人格,自尊的语言表现女性的刚毅性格,自强的语言表现女性的顽强精神,自立的语言表现女性的豪迈气概。当我们周围的人对女强人的豪言壮语不以为然之时,英国当代心理学家沙威尔的调查显示:越来越多妇女的职业化,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男女交往的频繁,使男女在性格上差异日渐减小,并影响对方的性格,男女之间的性格沟越来越小,本属于男性语言的豪壮化的色彩也慢慢渗透到女性语言当中。

四、结论

社会是语言的土壤,当然也是女性语言的栖息地。从古到今,社会分工造成了人们对于性别的偏见,造就了女性语言的特殊样貌。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研究女性语言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然而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随之不断更新。作为社会方言的女性语言,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着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化。有些变化是与时代大潮相吻合的,有些则有一些特殊的变化,如“女性语言的反叛”。但女性语言无论怎么变,都是社会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方言的丰富提供了无可厚非的佐证,也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胡明扬.关于北京话语音、词汇的五项调查[J].中国语言学报,1983,(1).

[2]彭聃齡,谭力海.语言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祝蜿瑾.社会语言学概念[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6]李经纬.西方语言与性别研究评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猜你喜欢

语言特点发展趋势
分析我国品牌营销的管理及发展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的语言特点浅析
浅析法语新闻报刊的语言特点
法律英语在司法应用中的语言特点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
《天上的街市》的语言特点
英语旅游文本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