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笺”

2015-03-24顾海学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3期
关键词:训诂学演变意义

顾海学

摘  要:文字,从无到有;字义,从少到多。从字典中随便抽取一个汉字,都可发现其意义丰富,透露出沧桑的历史进程和富饶的文化内涵。以“笺”为例,起初只代表着系之成册的狭条形小竹片,尔后,被郑玄以《毛诗笺》定名于注释、注解之意加以流传,再后,又逐渐延伸出文体名、精美的纸张、信札等等的涵义。

关键词:笺  训诂学  意义  演变

笺,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样解释:“表识书也,从竹戋声。众多的样子;微薄。”《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狭条形的小竹片,古代无纸,用简策,有所表识,削竹为小笺,系之于简。”两者的解释较为接近,而《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更为通俗易懂,这是“笺”的最初意义。汉代的郑玄以《毛诗笺》将“笺”的意义加以丰富,因为其对《毛诗》的贡献,笺产生了新的意义:注释、注解。在此之后,“笺”又逐渐发展为文体名、精美的纸张、信札等意义。其中又以唐朝薛涛发明的“薛涛笺”颇为世人关注。“薛涛笺”的“笺”解释为“精美的纸张”,这与其本义互相照应,但又给了“笺”新的文化内涵。

“笺”的意义究竟是如何发展演变的?笔者综合了《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辞海》《词源》《康熙字典》等十余部字典,经过筛选、分类、归纳,将其意义归纳为以下五种:

一、竹简

在这十余部字典中,能对“笺”的本义作出解释的不多,分别为:

《汉语大词典》     罗竹风主编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

《康熙字典》    (清)张玉书等编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其中,以《汉语大词典》的解释较为详细全面。《汉语大词典》这样解释道:“本指狭条形小竹片,古代无纸,用简策,有所表识,削竹为小笺,系之于简,把书简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集韵·先韵》曰:“笺,编也,古者书纪其事以竹编次为之。”

对于“笺”的本义,余嘉锡在《书册制度补考·笺》中云:“古无纸,专用简牍,简则以竹为之。康成每条自出己说,以片竹书之,而列毛公之旁,故特名郑氏笺。”这里的“笺”具体来说应有两层涵义:其一是本义,系竹简以为笺;其二是发展义,郑玄注释之笺。

二、注释

“笺”作为“注释”之义,广为人知,各大字典对它的解释颇为详细。因为郑玄《毛诗笺》的影响,释义中都以“郑玄笺”为例。《说文解字》注曰:“笺,表识书也。郑六艺论云,注释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按注诗称笺。自说甚明。博物志云。毛为北海相。郑是郡人。故称笺以为敬。此泥魏晋时上书称笺之例。绝非郑意。从竹戋声。”《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说文解字义注》《汉语大词典》等都以许慎的解释为宗,但解释更为通俗化。如《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毛诗》篇首‘郑氏笺孔颖达疏:‘郑於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后因以称注释古书,以显明作者之意为笺。”《汉语大字典》的解释已经显现出“笺”在文言表达的基础上的通俗化、浅显化,但这样的解释还不能让普通读者理解透彻。随着时代的进步,研究文字学的学者们继承传统,并从人们对语言使用与理解的习惯等角度出发,对“笺”作了更为简明的解释。

如《中华文化史词典》解释为:“经典注释体例之一,用以引申、发挥或补充、订正前人的说解。”《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注解”。

结合古今字典的注解,“笺”的解释可以归纳为:“加进书中的一段文字或解释性文字。一般来说,都是对原文中的字、词、句作详细地解释和必要地补充或对前人的说解加以补充、订正。以《毛诗》为宗的‘郑玄笺为经典之例。”

“笺”作为“注释”之意,历来的作品都有记载。如:

《后汉书·儒林传·卫宏》:“马融作《毛诗传》,郑玄作《毛诗笺》。”

宋洪迈《容斋五笔·经解之名》:“又如郑康成作《毛诗笺》,申明传义,他书无用此字者。”

余嘉锡《书册制度补考·笺》:“古无纸,专用简牍,简则以竹为之。康成每条自出己说,以片竹书之,而列毛公之旁,故特名郑氏笺。”

在文字的使用过程,“笺”一般都以“笺注”“笺疏”等词义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

唐·韩愈《施先生墓铭》:“古圣人言,其旨密征。笺注纷罗,颠倒是非。”

宋·曾巩《南轩记》:“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罔不异载。”

明·王鏊《震泽长语·经传》:“其后郑玄之徒,笺注训释,不遗余力。”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李、杜、韩、苏不斤斤於分音列谱,何也?空诸一切,而后能以神气孤行,一涉笺鉒,趣便索然。”

清·戴名世《己卯行书小题序》:“今夫道具载于四子之书,幽迫闳深,无所不具,乃自汉唐诸如相继,训诂笺疏,率无当于大道之要。”

清·阮元《小沧浪笔谈·重修郑公祠碑》:“(郑公)所学《易》、《书》、《诗》、《礼》、《春秋》、《论语》、《孝经》,笺注百余万言。”

郭沫若《讨论诠释运动及其他》:“他把德文逐字译成英文,把英文逐字译成华文,依华文文例整顿一遍之后,再来插说几句以当笺疏。”

三、文体

“笺”作为“文体”之意,早在帝王时代已被广泛使用。中国古代的文體复杂多样,但说法不外乎两种:一是《广雅·释诂》将文体分为“奏、笺、表、诏、简、条、记、赦、檄、书也。”二是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将文章分为十三类: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誌、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

“笺”作为“奏议文体”义,主要收集在《汉语大词典》《辞海》《中文大辞典》《古代汉语词典》中。如《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同‘牋。文体名。书札、奏记一类。奏笺多用以上皇后,太子,诸王。”《辞海》解释为:“文体名。本奏记之类,上太子诸王之书亦称笺,文选有《吴质答魏太子牋》等。‘笺与‘牋同。”而《古代汉语词典》解释更为简洁:“古代公文中的一种体裁。”

综合各家字词典的解释,“笺”作为“文体”义可具体阐释为:“中国古代公文的一种体裁,书札、奏记一类。多用以作为对上太子诸王之书的特称。”

“笺”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历代作品记载颇多。如:

《北堂书钞》卷七九引汉应劭《汉官仪》:“孝联年未五十,先试笺奏。”

《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欲令蔡徽为叔宝作降笺,命乘骡车归己,事不果。”

另外,《文选》有陈琳《答东阿王笺》、吴质《答魏太子笺》等篇。在这里,“笺”都是作为“文体”义。“笺”作为一种文体,类似于文体“表”。如《中华大字典》中就将“笺”解释为:“笺,表也。同为对上的奏笺之意。”因此,“笺”和“表”在一定的环境中指同一种文体。清·王筠《说文句读·竹部》曰:“汉末人上书曰:‘笺,亦曰表也。”《文心雕龙》曰:“牋(笺)者表也。(表)识其悟也。”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笺”常与“笺奏”“笺记”“笺启”等词共同反映着它的深刻涵义,如:

《后汉书·顺帝记》:“今郡国举之者生通章句,文史能笺奏,乃得应选。”

《后汉书·胡广传》:“诸生试章句、文史试笺奏。”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孝景讳启,故两汉无称。至魏国笺记,始云启闻。”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绍兴中有贵人好为俳谐体诗及笺启……后生遂有以为工者。”

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汉世制诏三王,其册书犹真草兼具,岂况符契笺奏之书,目不暇给,则何取端书分隶?”

四、纸张

作书、写信离不开用纸,到了唐代,红遍一时的名妓薛涛迎合与当时文人墨客、风流雅士挥写诗歌、表达情思的风气,创造性地发明了享誉当时的专用纸张——笺纸,并被当时的人们美誉为“薛涛笺”。“薛涛笺”的发明,不仅为女子闺房的生活添上了一份神秘色彩,也为推动中国造纸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更为中国文字“笺”的意义添上了丰厚的一笔。明代的胡震亨在《唐音癸鉴》载:“诗笺始薛涛,涛好制小诗,惜纸幅长剩,命匠狭小之,时谓便,因行用。”其实“笺”作为纸张的涵义古已流传,只是“薛涛笺”的横空出世引起了众人前所未有的关注。

《汉语大词典》《辞源》《古代汉语词典》等字典对“笺”作为“纸张”之义解释详尽——“精美的小幅纸张,供题诗、写信等用。”通俗地讲,就是“供题诗,写信等用的(质量较好的)小幅精致华美的纸张。如:花笺、锦笺、信笺。”

“纸张”之义进入文学作品中,较为丰富。如:

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

唐·李商隐《送崔珏往西川诗》:“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

宋·黄机《清平乐》词:“博山灰冷香笺,微风吹满银笺。”

元·王逢《宫中行乐词》:“宴分王母乐,沼授薛涛笺。”

清·陈学诛《悼内》:“略记红笺留片语,一钩新月照愁颜。”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两边一幅笺纸的联,上面写着:‘三问东侧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文人们频繁性地使用“笺”作为“纸张”之意,不仅丰富了“笺”的词义内涵,更增添了许多名人佳话。

五、书信

在《汉语大词典》《中华大辞典》等一些字典中,“笺”还有“信札”之义。具体讲就是“指信札、书信的代称,如便笺、手笺”。对于书信义的使用,最早大概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使用习惯上,常以“笺礼”“笺书”“笺幅”出现。如:

南朝·陈徐陵《与李那书》:“脱惠笺谱,慰其翘想。”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郡县民庶,竞修笺书,朝夕辐辏,几案盈积。”一本作“牋书”。

宋·曾巩《回泉州陈都官启》:“岂期厚眷,特枉长笺。”

清·谭嗣同《报贝元徵书》:“故曼衍尔尔,世俗笺盒,都不复效。”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谈异七·诗竹》:“鄠县多竹园,有诗竹,茎短而叶大,坚厚,七人以代笺幅。”

清·李渔《闲情偶记·器玩·笺简》:“改名笺简,则笺简二字中,便有無穷本义。”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二:“康熙间,叔父健磬公访戚镇江,寓某铁匠家,与其妻张淑仪有文字之知,彼此暗投笺札,唱和甚怀,而终不及于乱。”

鲁迅《书信集·致吴渤》:“附上一笺,请持此笺前往取为幸。”

巴金《还魂草》一:“然而今天在林那里拿到你托他转给我的短笺。”

除了以上的五种基本涵义之外,字典中对“笺”的解释还有这样三种:

(一)名片,名利。如:《熙朝乐事》:“姻有投笺五释。”

(二)云也。如:《广韵·释言》:“笺,云也。”

(三)书也。见《广雅·释诂》。

因这些意义在人们生活及文学作品中很少出现,故不做具体分析。

根据现有的资料研究分析,“笺”的释义基本包括在上述范围之内。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人们生活的日渐丰富和对生活更深层次的理解,“笺”还会出现新的内涵。正如清代学者陈澧在阐释汉字的形成时所言:“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东塾读书记》卷十一)我们相信,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文字的意义会更加精彩,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纂.中文大辞典(第二十五册)[Z].中国文化研究所印,1969.

[2]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大字典[Z].中华书局,1978.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4]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合编.词源[Z].商务印书馆,1979.

[5][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汉]许慎撰,清桂馥注.说文解字义证[M].中华书局,1987.

[7]杨金鼎主编.中国文化史词典[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8]汉语大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

[9][清]张玉书等编撰.康熙字典[Z].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0]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11]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8.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商务印书馆,1998.

[13]曹炜著.现代汉语词义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14]董为光.汉语词义发展基本类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15]吴长安.文化的透视——汉字论衡[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16]杨五铭.文字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17][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8]王力主编.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9.

猜你喜欢

训诂学演变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论中国训诂学与经典阐释的确定性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程
诗里有你
试论晋东南地区方言古语词的训诂学价值
训诂学定义新论
训诂学与民族民俗文化研讨会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