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用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5-03-24刘书香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3期
关键词:语用学预设语境

刘书香

摘  要:近年来,随着对语用学理论研究的层层深入,将语用学理论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研究也逐渐露出端倪。文章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即语用学理论简介,从语用学的角度认识语文教学的性质,从“语言使用者”、预设、语境等方面举例论述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目的在于阐明将语用学运用于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引起教师对于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语用学理论的重视,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语用学  语文教学  “语言使用者”  预设  语境

一、语用学理论的简介

语用学的概念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和卡纳普提出来的。此后,英国奥斯汀和塞尔勒先后发表的“语言行为”理论以及美国格赖斯提出的“会话中合作原则”理论推动了语用学从概念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语用学(Pragmatics)也叫语言实用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派,它与语义学不同的是,它所研究的是对语言如何使用和理解。它是通过研究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来揭示这些话语背后所隐藏的真正意义。

二、从语用学角度认识语文教学的性质

语用学与以往的语言学派不同的是,它关注语言的使用者即说写者和听读者;它关注语言使用中诸如语境、预设等有关因素,特别是语境的作用;它也十分关注语言手段本身的作用并使其和以上兩个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换句话说,它从说写者和听读者的不同角度及相互关系上,研究人们的言语行为即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研究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并探究语句的种种功能;研究话语的种种言内之义和言外之义及其相应条件等等。[1]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学到多少语文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即语言的使用者能够将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口语交际和书面语写作中。实际上,语文教学在本质上应当是对母语的语用教学。正如韩雪屏所说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质上是一种言语教育,应当属于语用研究的范畴。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的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规则系统,但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学生去研究语言,而是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去进行交际的言语能力。”[2]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也已经意识到将语用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以及用语用学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语用学的研究范畴在具体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语言使用者”与语文教学

语用学研究的范围广泛,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言语行为,会话含义,预设,语境,语旨,会话结构等诸多方面。对语言使用者的研究也是语用学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之一。语用学认为语言使用者与其所使用的语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或者说他(她)所说的话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符合自己的风格。例如电视剧《还珠格格》里有一集是这样的:小燕子扬言要上吊自杀,乾隆急忙赶来阻止,但当听到小燕子说出“士可杀不可辱”这几个字时,他却开怀大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了解以小燕子的文化水准是不会说出“士可杀不可辱”这么书面文雅的话来的,唯一的可能就是尔康或紫薇教她这么说的,所以对小燕子假装自杀这回事便了然于心了。乾隆所用到的便是语用分析,只是几百年前的这位皇帝还不懂他用到的正是语用学的知识罢了。

语用学中的这一知识范畴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在小说和戏剧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解析小说或戏剧中的人物对话,想必会使得学生站在不一样的高度来解读课文。比如,在分析小说《孔乙己》一文时,教师可以首先出示“窃书不能算偷”,“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多乎哉?不多也”等话语,让学生猜一猜是谁说的,学生一看便知是出自孔乙己之口,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学生为什么这些话是出自孔乙己之口,这样便能轻松、自然地引导学生概括出孔乙己具备穷酸书生的这一形象特点。用语用学的知识来分析得出这些话符合他这个读书人的身份,同时也符合小伙计眼中孔乙己的形象,即“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的,叫人半懂不懂”。

在写作教学中,这类语用学知识如果运用地巧妙,同样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学生的作文中涉及到一些人物对话,教师应该适时提醒学生这些人物所说的话是否符合各自的身份,符合各自的语言风格。比如以《品尝水蜜桃》为题的作文中,如果让甄嬛来品尝,她可能会说:“这水蜜桃入口润滑幼嫩,汁水浓郁,味道真真是极好的,私心想着若是每日都能尝到此物,自然是最好不过的……”而如果让《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来说又或许是这样的:“水蜜桃,无疑是春与夏的爱情结晶,上下齿间的默契配合,让这温和甘甜的果汁瞬间迸出流淌在唇齿舌间,只留下纯朴的香甜和小巧的果核……”另外,要指导学生明白,不同的作者笔下的语言也各具特色。一篇作文如《小鸡学过马路》在魏巍、施耐庵和爱因斯坦的笔下应该会有散文、文言白话、科学品文等不同的语言风格。语用学中的这一知识范畴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据笔者了解,如今许多中小学生上台的发言稿都要由自己的老师来草拟,即使是出自个人之口,大体也都是缺乏个性、千篇一律的套话。从语用学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其中原因大概在于语言使用者忽略了其与语言之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有必要将语用学中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渗透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提醒学生要说符合自己年龄,符合自己个性的真话,不可人云亦云。

(二)“语用预设”与语文教学

预设是语言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预设可以分为语义学预设和语用学预设。语用预设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知识范畴,它指交际过程中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早已具备的共识,或者至少在特定情境中听到对方的话语之后总能猜测出来的信息。比如甲说:“她是公司的‘白骨精”。乙说:“啊?看不出来她这么坏啊”。甲预设乙明白在现代社会中“白骨精”是“白领、骨干、精英”的代名词,专指那些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层次,可以称得上职场的半边天的女性。但是在乙看来白骨精是《西游记》中那个阴险歹毒,心狠手辣的妖怪,所以乙才会误以为甲口中的“她”也应该像白骨精那样得阴险,这是由于甲对乙能够理解现代社会中“白骨精”新含义预设错误,因而造成了语义上的误解,使意思表达受到了阻碍。因此,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同样可以渗透语用学中的预设这一概念,让学生与人交流时要首先预设对方是否明白你口中的常识,否则轻则会使得对方不知所云,重则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尤其在网络语言盛行,生造词横飞的当下,这点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说语用学预设的是一种“言外之意”,是话语之外隐含的某种信息,它不属于话语的基本信息,而是话语的附加信息。这是因为语用预设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它所传达的话语之外的潜在信息是可以让听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体悟出来的。大部分作家在文学作品中也常常不直接告诉读者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或者想要抒发的情感,而是通过一定的言语形式来呈现内容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揣摩、感悟这其中的“言外之意”。因此,教师若能在解析课文时渗透一些预设的理论知识,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如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在四叔家每年的盛大祭祀中,鲁四奶奶见祥林嫂端福礼时前后说了“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摆”和“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拿”这样两句话。虽然鲁四奶奶是比较有礼貌地说出这两句话的,但是这两句话背后却隐藏着这样的信息:祭祀活动是非常神圣、庄严的,祥林嫂克死过两任丈夫,是个不祥的人,没有资格端福礼。直到后来,祥林嫂捐了门槛,鲁四奶奶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从语义层面来分析,两句话没有什么区别。“你放着吧”在前,“祥林嫂”这个称呼放在后面,表示强调。但是从语用的角度来分析则不一样了,这回斥责的语气比之前更加强烈,语用预设所传达的潜在信息比前两次更有威慑力,因此我们看到祥林嫂的反应是“像被炮烙似的,从此脸色发灰了”。鲁四奶奶的“言外之意”使得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彻底崩溃,这无疑是对她精神的虐杀。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因放在了特定的语境中竟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力量,更是因使用了语用预设而传达出了这么多隐藏的信息,这样既节省了笔墨又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3]

(三)语境与语文教学

语境是使用语言的现实环境,对话语意义的理解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语用学中的预设、会话含义等知识也都必须结合特定的语境才能分析出其中蕴含的潜在信息来。所以要做到真正理解话语的深层含义必须要结合语言使用者所处的语言环境即语境来做具体的分析。比如同样的一句话“你真坏!”,由于语境的不同,它所表达的内容也就不尽相同了。如:用于群众和纵火杀人的罪犯之间,它表示的是一种憎恨、仇视的情感;用于做菜的妈妈和淘气的小孩之间,它又表示妈妈对孩子的包容和宠爱的情感;用于情人之间则又变成了撒娇、暧昧的情感。

语文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话语的表层含义上,而应该深挖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否则便会导致语文教學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正如海明威所说的:“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也就是说,那“八分之一”是我们在文学作品中能够看到的,剩下的“八分之七”则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日常体验,结合具体的语境去感悟出来。[4]“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字义、句义、段义,甚至篇章表层意义都懂了,但是未必明白语境的深层含义,语文教学就要走进这种意义森林的深处。”[5]所以语境这一概念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比如,在《现代汉语词典》[6]中“狡猾”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的意思,显然是个贬义词,然而在《我的老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里的“狡猾”由于受到上下文语境的限制,已经不再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所解释的意思了,也不具有贬义色彩,而是要用来表示儿童“调皮、机灵”之义,这是一种贬义褒用的一种语言动态使用现象,随着特定语言环境被解悟,其变异义也随之确定进而被理解了。[7]再比如,小说《孔乙己》中客人们见到孔乙己时说的“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表面意思是孔乙己脸上又有了新的疤痕,但是在当时特定的语境中,咸亨酒店的那些客人们是故意借用“新伤疤”来暗示并嘲笑孔乙己因偷盗又挨打了这一潜在事实。在写作教学中语境的作用也同样不容忽视,有些学生在学习了一些名家作品之后,就将其中的词语或者句子生搬硬套于其作文中,就比如有些同学在作文中将鲁迅《一件小事》中的“这些年来,耳闻目睹的国家大事在我心中都不留痕迹,独有一件小事却记忆犹新”套入自己的作文《一件小事》中,殊不知自己作文中的那个“国家大事”与鲁迅所说的“国家大事”因语境的不同而含义不同。[8]

四、结语

可以说语用学的理论知识在包括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语文教学的各方面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当然这里主张将语用学的理论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并不是要让语文教师将诸如预设、会话含义等语用学的理论术语搬到课堂中去,而是希望教师能从中得到启发,在备课的过程中能从语用学的角度解读文本,分析句子,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注释:

[1]王建华:《语用学与语文教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2]韩雪屏:《言语知识新视点》,语文学习,2004年,第5期。

[3]姜旭:《语用预设在文学语篇中的作用》,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页。

[4]杨佳佳:《浅析<祝福>中的语用预设》,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36页。

[5]王元华:《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用教学》,语文建设,2008年,第1期,第7-8页。

[6]《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651页。

[7]胡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语境研究》,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第14页。

[8]吴格明:《语文教学与现代语言学》,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12期,第36页。

参考文献:

[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李国强.语境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2.

[3]艾仓玉.试论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4).

[4]郑振峰,宋文辉,李冬鸽.现代语言学和中学语文教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9).

猜你喜欢

语用学预设语境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模糊语的交际功能
让熟语教学插上“语用学”的翅膀
中文电视访谈中闪避策略的语用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