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建议
2015-03-23陈玉芳
陈玉芳
摘 要:存款利率市场化越来越近,看似简单实则非常的复杂和困难,将对商业银行产生巨大的、生死考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商业银行只有认识到位,积极应对,不断创新,方能经受住利率市场化的考验,最终走上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应对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3013302
1 我国进入利率市场化的最后阶段
多国的金融实践表明,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完成的标志。中国利率市场化序幕于1996年6月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最后、最关键的阶段——存款利率市场化。
近两年,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可谓紧锣密鼓。2012年,央行分别于6月和7月两次降息,还决定将存款利率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被市场解读为“开启了利率市场化的窗口”。
2013年,央行宣布将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同年10月,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进一步夯实了利率市场化的基础。
作为利率市场化完成的标志,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也备受关注。2014年,我国简化了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期限档次,扩大了利率市场化定价的空间,健全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稳步扩大同业存单发行交易。2013年12月在银行间市场推出大额可转让存单业务。这对于进一步健全市场利率形成机制,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金融产品创新,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已经大大提高。
2014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11月21日,央行决定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1倍扩大至1.2倍,这是自2012年6月存款利率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1倍后又一次非对称降息,央行对于这次降息的解释是要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引导市场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降,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这一突出问题。这标志着存款利率市场化又大大推进了一步。
中国离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看似只有一步之遥,其实是行百里而半九十。在利率市场化特别是存款上限逐步放开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银行业甚至整个金融业的大幅震荡,甚至会出现银行破产退出的情况。当前,我国民营银行建设刚刚开始,一些中小银行发展也还处于成长期,如果此时迅速实现利率市场化,刚有所起步的民营银行可能难逃夭折的命运,而大量中小银行也有破产的可能,导致银行系统危机。若要达到利率市场化原本的目标,却是非常的复杂和困难。首先是现实经济中微观基础不牢固。利率市场化微观基础是商业银行和企业的真正企业化,若强行推进利率市场化,则银行和企业因产权不明晰从而导致内部约束不够,用别人的财产去经营,罔顾利率水平高低,从而发生道德风险。其次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正在加快,但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基石——利率锚的选择和形成仍然需要一个过程。央行努力培育的Shibor利率受到货币市场交易规模、交易主体数量的限制依然不能承担利率市场化的基准利率。
2 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机遇
(1)营造商业银行的良好环境。
利率是国民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价格。利率由投资、储蓄、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社会平均利润率等内生变量决定,而利率的变化又会对上述变量产生影响。利率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是释放信号,调节资源配置。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过程,各市场经营主体具备强烈的法律和竞争意识,各商业银行依法着力改进其经营行为。这些都将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创造良好宏观环境。
(2)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将更为关注市场的变化,着力提升风险意识与成本意识,积极完善风险约束机制与利润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获得自主的定价权,确立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位,其业务经营、资源配置活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资金价格对资金的供求关系反映更为充分有效。为确保资金带来预期的收益,商业银行会自主对资产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将迫使银行的经营机制和行为发生根本性的改善。
(3)推动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大大上升,竞争压力加大在客观上对商业银行从事金融创新产生强大的动力和压力。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创新行为才能规避利率风险,那些受利率波动影响较小和不占用银行自身资金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将获得较快的发展。
(4)优化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
利率市场化让商业银行能更好地甄别客户。在持续盈利目标的驱使下,商业银行会更加自觉地关注存、贷款市场利率的运行趋势及变化,根据不同的客户与盈利水平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采取优质优价有差别化的定价策略,按最优原则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2.2 挑战
(1)选择性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将是一种常态,波动幅度也会加大,短期利率比长期利率上升更快,由于“短借长贷”,长期贷款利率却还没有调整,导致利差收窄,期限错配风险等,加大了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利率的波动还可能造成借款人提前偿付借款本息、存款人提前支取存款的情况,这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潜在选择性利率风险。另外,利率的波动还可能会产生“人情利率”等腐败现象。
(2)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存款对利率的敏感性增强,一方面,居民的储蓄行为对利率变化越来越敏感,居民会倾向于将钱存入银行,银行负债中易变负债比例上升,使银行短期内出现流动性盈余。另一方面,各类客户对利率的变化也越来越敏感,可能出现较为频繁的存取、贷款还款行为,增加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由于对低风险、优质资产运用项目,同业竞争趋于激烈,导致利率下浮,商业银行为保持利润的适度增长,不得不投放一些风险较高的项目,若不能及时、足额回收,会使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在利率市场化的金融环境中,储蓄分流的渠道多样,且持续增加,分流的规模也日益“看涨”,资金流动将更为频繁,积极提升支付能力对商业银行而言是极关重要。目前,互联网金融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的平均收益率为约55%或以上,均突破了存款利率的上限。而这些产品的高收益率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中国的存款利率也已出现变相市场化。非法集资、影子银行也好,民间借贷、理财产品也罢,都是“变相的利率市场化”行为,商业银行的信用情况若被市场定性为恶化,其筹资成本就将更为昂贵,可引发严重的流动性危机,甚至破产。
(3)恶性竞争导致盈利下降。
近两次央行刚刚宣布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就有部分银行紧随其后“一浮到顶”。利率市场化使得资金价格成为业务较多同质化的商业银行间最直接的竞争手段。当存款利率低于同业价格、贷款利率高于同业价格时,就会面临丢失优质客户的风险,而客户是银行立足之本,因此,这有可能是一场生死之战。另一方面,若存款利率较多地高于同业价格,贷款利率较多地低于同业价格,银行就会面临巨大的利息损失。更为重要的是为满足监管要求,提高存贷比指标和资本充足率指标,各商业银行会使用一切手段包括以较高的成本来抢夺存款,势必会推动存款利率不断上涨,极有可能发生抬高利率的恶性竞争,导致资金成本攀升。而贷款业务方面的竞争会造成优质信贷资产利率的持续下降,从而缩小存贷利差,压缩银行的利润空间。如果短期内广泛出现恶性竞争,必将使得银行业陷入全行业亏损的境地。简而言之,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吸储能力不强、议价能力不足,其主要收入来源过多依赖于利差收入,流动性管理主要依赖银行间拆借市场支撑等原因,受到的冲击要远远大于大型商业银行,会出现经营成本上升、不良资产增加甚至破产倒闭等现实问题。
3 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建议
综合完成利率市场化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多国实践经验,利率市场化前后,商业银行利差一般要经历先降后升、逐渐稳定的过程。尽管多个国家都曾经出现过部分中小银行出现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的情况,但大多数银行通过管理提升、业务转型、加大创新等方式经受住了利率市场化的考验,最终走上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3.1 将利率管理上升到战略核心地位
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会越来越大。商业银行应将利率管理上升到战略核心地位,建立市场利率信息收集、反馈和分析系统。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基准利率的分析、预测和确定。在(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上,可由总行制定适合于全行的基准利率,授权不同分行的浮动权限来应对。
3.2 转型商业模式
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业务模式转化。目前,商业银行最大弊端是以所谓“二八定律”重视大客户,轻视中小客户。大公司及优质项目,竞争激烈,最易爆发利率价格战。但中小微企业、个人客户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对价格敏感性弱,稳定性强,可以实现资产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互联网时代,即使最偏僻乡村居民,也可因互联网终端成为你的客户,商业银行要塑造客户中心理念,确立“广覆盖、低成本”的客户经营指导思想和模式。
3.3 产品创新调整和规避利率风险
产品的创新,能够丰富定价手段,进而调整和规避利率风险。开发高收益和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调整收入结构,规避利率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贷款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贷款证券化、贷款出售,并购贷款等。投资业务方面的创新:不断推出以贷款和其他资产支持的证券。在资金来源方面的创新: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4 结语
商业银行面临利率市场化,既是机遇,但更大的是挑战。只有认识到位,积极应对,商业银行才能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同时,利率市场化极大地鼓励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行为,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我国的商业银行必将顺利地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经受住利率市场化的考验,最终走上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郑先柄.利率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3]李崇淮,黄宪,江春.西方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5]康书生.银行制度比较与趋势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2005.
[6]爱德化·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7]李社环.利率自由化——理论、实践与绩效[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8]赫尔曼,穆尔多克,斯蒂格利茨.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经济导刊,1997,(5).
[9]阎庆民.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