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史建设与大学精神凝炼

2015-03-23刘文健迟海波吕春宇

关键词:校史师生大学

刘文健,迟海波,吕春宇

大学历史(以下简称校史)是一所大学发展的智慧源泉,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同时,作为学校传统的载体,校史还是大学精神的母体。开展校史建设,凝炼大学精神,是保证大学健康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校史的形式及特点

(一)“正史”——校史、大事记

修史既是对自身发展历程的记载、反思,也是我国自古以来即有的优良传统。大至国家,小至一县一乡,乃至一个机构,在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后,都有修史(志)记录、反思的传统。教育事业尤其是高校,作为一个文化机构,更注重对自身历史发展的反思。自清朝末年出现近代意义的大学以来,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已有百余年历史。即使从1949年建国后,新中国高等教育重新起步以来,我国大部分高校也有60年左右的历史。因此,现今中国的大学基本都有由学校官方编订的校史,记录学校的成立、发展过程,以及其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这种“正史”一般分为两种,即校史和学校发展大事记。这两种“正史”均由学校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编写。其中校史一般以学校发展的时段为线索,将学校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将每一阶段归纳总结出不同特点,以反映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主题。各个发展阶段以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出现的重大波折为主要内容。校史的主要特点是以时间为序、以时段为线、以事件人物为主。随着学校历史的不断发展,校史的编订也需要不断修正,因为在更长的历史时空视角中,学校发展的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学校发展大事记则完全是以时间为线索,将学校发展过程中每一年甚至每一月出现的重要事件进行如实记录,而不对事件进行总结和评论,其形式类似我们所说的“流水账”。其特点是详实、权威。一般大事记由掌握学校重要文件材料的档案管理部门、文秘部门联合修订。

(二)口述校史

口述史(oral history)“最基本的含意,是相对于文字资料而言,就是收集当事人或知情人的口头资料。它的基本方法就是调查访问,采用口述手记的方式收集资料,经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为文字稿”[1]。作为一种记录和研究历史的形式,口述史同样适用于校史记录与传承。

每有新生入学,学长、老师们总会向他们讲述本专业、本校的“传奇性”故事,学校及本专业历史上的名人、前辈……这些口口相传、绘声绘色讲述的故事是最能够吸引新生的,因为刚刚成为这所学校一员的新生,不仅要在身份上有“一纸证明”(学生证),更需要在心理上认同这所学校,融入这所学校。实际上,作为这所学校的一部分,他们在对校史进行了解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对自己新身份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这是每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需要。当他们成为学长、老师后,他们也会将其所知道的“故事”讲述给下一批新生——这是在对这所学校有了精神上的归属感后,形成的一种历史自觉。而一所学校客观的历史,也会因此与现在、未来真正连接在一起,进而使学校因包含着这些对其有精神上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师生而成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也唯有如此,学校才可能健康快速发展。

这种口口相传的“校史”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述史,但如果进行口录整理,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真实性上,因有讲述人的情感加入而有所“折扣”,但一般不会偏离太远,更不会无中生有。同时,也正是因为有情感的加入,才使得这种校史形式生动形象鲜活、吸引师生。口述史还能对学校“正史”的缺漏给予弥补。正史因其官方性,往往过多关注于“高层”事件和人物,而同样能深刻表现学校精神的基层人物、事件却为其所忽视。而口述史则相反,对此有更多的关注。

(三)其他形式的校史——回忆文章、学校往事集、学校名人集、学校图片集等

每逢学校整数周年建校纪念日,学校往往会组织师生编写回忆发生在身边的、反映学校风貌的及师生精神状态的文章,以及编制反映学校发展变化的图册;另外,每有校内知名学者高龄整数周年诞辰纪念日、知名学者逝世等,也会有师生撰写回忆文章;从文化历史发掘的角度,学校还会组织师生撰写学校历史上知名学者、管理者等的名人集;有些学校还会将历史上所有关于本校的影像资料集合整理,制作学校发展的纪录片……这些无疑都具有“历史”的功能,可以归为校史之内容。这些形式多样的校史,既可弥补“正史”和口述史的不足和缺漏,又可满足人们对历史了解的多种形式需要,同时还可与前两种校史互证,加深对校史的研究。

二、“校史建设”及其意义

(一)校史建设的内涵

校史建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为校史的挖掘与整理,是为编史之过程;一为校史教育,是为校史之传播与承续之过程。二者都是“校史建设”这一动态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

校史的挖掘与整理是校史建设的基本工作。一般来说,学校的“正史”大都是以学校建校整数周年为契机,组织人员临时成立校史编撰小组进行校史和大事记的编撰。“正史”的资料一般都来源于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种校史的挖掘与整理也是当前中国高校的主流编史形式。而学校口述史的建设现在刚刚起步,还没有在各高校广泛开展。据笔者所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迎2008年建校50周年,曾于2006年设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学校级重点项目,对30余位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录制了约80小时的影像资料和录音,整理访谈文稿20 余篇,并整理剪辑出12位受访人的视频专题片,制作成6 张DVD 光盘进行校内发行[2]。笔者所在的东北师范大学也曾有过一次口述史建设经历。作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出版了《文蕴东师·往事》一书。该书通过离退休老同志、在校师生及优秀校友讲述当年在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点滴故事汇集而成。书中有很大一部分文章是由校报的学生记者对当事人进行采访录音,根据录音资料整理而成的。此项工作虽然并非有意进行口述史资料采集,但在客观上却采用了口述史的方法。回忆文章、学校名人集、图片集等形式的“校史”大多时候并非是出于“修史”的目的有意为之,而多是出于纪念先人、展示成就等目的,但是读者们却能从这些资料中看到真实的学校历史。

校史教育是校史建设的“高级阶段”,其目的是让所有学校新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了解所在学校的以往历史。校史教育既是校史建设的目的,同时也因其具有传播、传承校史的功能,而成为校史建设的一部分。校史教育的内容包括对新生及新入职教师开展校史教育讲座、开设校史课、向师生发放校史读物等。

(二)校史建设的意义

首先,开展校史建设是传承大学文化的必要途径。一所学校特有的大学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传承,是这所大学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大学文化的形成需要经历一定的历史过程。也就是说,一所大学的文化形成与这所大学的历史发展是统一的。其中,大学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尤其是与学校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的。关于大学精神的凝炼与校史建设的关系,将作为本文的核心内容在第三部分专题论述。

其次,开展校史建设有利学校未来发展。知往能鉴今,这是历史最重要的“实用功能”之一。校史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同样具有这样的作用。一所学校今天的成就都是在昨天的基础上取得的,今天的不足也多能找到历史的原因。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认真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反思,才能保证学校在今天和明天健康发展。

第三,开展校史建设可有效增强师生凝聚力。如果将学校看做是一个有机体,那么这所学校所有的师生——包括在校的和已毕业的,都是这个有机体的一部分。因此,学校的历史是全体师生共同的过去,而每一名师生的现在也将成为学校历史的一部分。开展校史建设,让每一名师生认知“自己”的过去,对于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和归属感,增强师生的凝聚力,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

第四,开展校史建设有助于学术史建设。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最主要的两个功能。就目前我国和世界的总体情况看,大学已经是科学研究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机构。学术史建设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其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自不必赘述。通过校史建设,尤其是校史的挖掘与整理,“可以从对学者个体的研究跳到知识群体的研究。学者的师承、流派,学者间的往来、交流,学术制度的形成、沿革,学术理念的塑造、坚守,政治社会环境对大学的影响、教育思想的嬗替,在校史中皆可窥见。一部校史,实际上就是近代学术史发展的缩影、个案。”[3]

第五,开展校史建设有利于师生成长。校史是一所学校宝贵的教育资源:学校历史上的学术名师、教学典范、杰出的学校领导、优秀学生……他们的成就与事迹对在校的师生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同时,校史(尤其是历史较长的公立大学的校史)作为时代发展的缩影,还凝聚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

三、校史建设与大学精神凝炼

(一)校史与大学精神

校史是大学精神的母体。从历史学意义上讲,校史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客观的、真实的、完整的校史,这种校史因其复杂性和不可体验性,使得任何一位历史学家都无法根据现有资料将其复原;另一种是文本意义上的校史。本文第一部分所述之各种可读、可听、可视的校史,并不是“真实、完整”的校史,但却可通过挖掘、整理、研究等手段,无限地接近真正的“校史”。今天个体所感知的校史都是文本意义上的校史。为尽量接近真实的校史,今人在进行校史建设时,应尽量将典型事迹、人物,以及能够准确反映时代背景、学校精神面貌的事迹、人物“收录在册”——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无论是成绩还是缺点,并将之告诉今人。

校史是客观的,大学精神同样也是客观的。任何一机构都会有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按照定位和发展目标运行一定时期后,必然会形成自身的风格。这种“风格”经过主观的总结和提炼后,即是“精神”。同样,每一所大学在运行一定时期后,也都会形成自己的“大学精神”。而大学精神无疑是通过学校的历史来体现——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是这所大学的精神的表现。校史孕育了大学精神,因此,在进行校史建设尤其是进行校史挖掘与整理时,不可只讲成就而回避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唯如此才能准确表现大学精神。同时对修史的态度也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

大学精神是校史的核心与精髓。如同人不能没有精神,一所大学的发展也要有其特有的精神。大学精神在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期形成后,即成为大学这一“生命体”的核心,对大学的发展起着精神指引的作用。因此,一所大学的发展历程在本质上可以说是这所大学的精神的发展,校史也必然是一部“大学精神发展史”。

(二)校史建设与大学精神凝炼

首先,要做好校史建设工作。提高对校史建设工作的认识。在经过“文革”浩劫后,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又经历了合校、扩招等浪潮,目前仍处于“深度整合”期,主要着眼于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对校史建设重视程度普遍不够。但是有一些大学如上海交通大学已经设有专门的校史研究室,对校史进行挖掘整理与传播,并将其纳入教育史、学术史范畴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发展规律。创新校史建设形式,增强校史的吸引力。目前,校史的主要形式是“正史”。这种校史因其“官方”性而对多数师生缺少吸引力:一方面缺少直观的感觉;另一方面常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缺少引起师生情感共鸣的内容。因此,创新校史建设形式、加强口述史和其他形式校史的建设,是做好校史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其次,在校史建设过程中注意总结凝炼大学精神。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即使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大学,发展至今也有60余年的历史。对大学精神进行凝炼,形成并调适校训、校风、学风等大学精神要素,已是当前中国大学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而校史几乎是凝炼大学精神的唯一途径。因此,在校史的挖掘整理及研究过程中注意总结学校发展规律,发现学校在历次重大转折过程中所秉持不变的精神实质,以及在学校历史上杰出学者、教师、管理者以及校友身上所体现的共同的品质;在校史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师生对学校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精神品质的态度,总结师生认可度高的精神品质;最后,要通过调研、发动师生及校友积极参与讨论等形式,总结凝炼出大学精神,并对校训、发展理念等作出调适(笔者认为,校训、发展理念等作为大学精神的表现形式和因素,应该随着大学精神的具体化而随之变化)。

第三,在校史建设过程中发挥大学精神的核心作用。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核心生命力,也必然是校史建设的核心。因此,在校史建设过程中凝炼大学精神、把握大学精神,必然会使校史建设工作事半功倍。

因对学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大学精神的凝炼也必然是学校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需要慎重对待。做好校史建设这一基础性工作,并在校史建设过程中凝炼大学精神、发挥大学精神重要作用,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1] 杨立文.论口述史学在历史学中的功用和地位[M]//北大史学(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6):120.

[2] 张志辉.口述历史与高校校史研究[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9(3):295.

[3] 王学典.大学校史与学术史的关联[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7.

猜你喜欢

校史师生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大学》
校史故事演出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大学求学的遗憾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