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的鼠疫流行及其防控

2015-03-23陈松友宋岩峰

关键词:党和政府鼠疫疫区

陈松友,宋岩峰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一些地区鼠疫流行,给东北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为防治鼠疫,保护群众健康,东北区党和政府大力进行卫生防疫事业建设,有效地控制了鼠疫的流行和蔓延。认真研究和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鼠疫防治工作的历史,对当今防治各种疫病、提高人民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鼠疫流行现状及原因

鼠疫,又名黑死病,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一些地区鼠疫流行和肆虐,许多群众受到感染,甚至死亡。据统计,1949年东北1市、17个县、39个区、96个村屯鼠疫发病445人,死亡272人,病死率61.1%[1]。其中,在吉林省扶余县自9月24日至11月1日,共流行39天发生鼠疫患者13名,死亡7名。自1950年5月15日到11月5日,在东北地区鼠疫共计流行175日,波及内蒙、黑龙江、吉林、辽西等省,计有1市、14县、2旗、34区、71个村屯,共计发病人数357名,死亡176 名,病死率为49.3%[2]201。其中在吉林省农安县从1950年6月27日到10月18日,30个自然屯发生鼠疫患者120名,死亡47名。1951年吉林省双辽县后太平屯从7月15日至9月13日流行人间鼠疫,共61天,发生鼠疫患者67名,死亡19人。这是吉林省自1949年以来在一个自然屯流行时间最长,发生鼠疫患者最多的屯。1951年吉林省开通县(今通榆县)鸿兴区发生人间鼠疫,从7月24日到10月4日,流行了83天,于3个自然屯发生鼠疫患者16名,死亡8人[3]。

新中国成立初期鼠疫在东北地区流行和蔓延,其主要原因:一是群众迷信思想严重。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封建统治的影响,科学、文明之风不昌,人民群众迷信现象非常普遍。封建迷信盛行不仅使病人延误治疗,造成了不应发生的人间悲剧,更为严重的是使鼠疫得不到有效控制,因此被相互感染。二是卫生环境差。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一些地区卫生非常差,环境不清洁、不整齐,街道院内杂乱不堪,人畜同居,粪便满地,粪堆多在院内,牲畜圈设在窗前。据对黑龙江北镇县调查:粪堆68%在院内,17%在窗下,10%牲畜饲养在院内。乡村没有井盖的井水占80%,井周围15 米以内有便所者占44%,15米内有粪堆者占50%[4]。这些卫生陋习为鼠、蚤等鼠疫菌的宿主和媒介的滋生提供了条件。三是侵略战争的因素。1945年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军投降前夕,为掩盖其罪证,将设在哈尔滨市平房区的“七三一”部队——细菌工厂炸毁,使大量感染的鼠、蚤逃窜野外,感染了当地野鼠。在10个居民点内,引起人及鼠间流行10年[5]。此外,群众防控疫病知识缺乏,弄不清鼠疫传染的途径,也是疫病蔓延的一个原因。如在吉林省乾安和安广两个县野外黄鼠(当地叫大腿贼)很多,死在野地里,村子里的人不知所然,照常外出耕地、割草或放马,有的就被传染上了[2]354。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鼠疫防控措施及成效

面对鼠疫的流行和肆虐,东北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把鼠疫防近期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同鼠疫作斗争,遏制鼠疫的蔓延。

(一)建立专业鼠疫防治机构和队伍

旧社会没有专门的鼠疫防治机构和队伍,新中国成立后,为有效对鼠疫的防治,东北区党和政府把鼠疫防治工作置于优先位置,统筹安排,具体部署,建立了从上到下的专业性的鼠疫防治组织机构和队伍,其中东北一级防疫机构有东北防疫总队、鼠疫防治院、交通检疫所。省一级的机构主要有防疫队、鼠疫防疫站,市一级的有防疫科,县一级的有防疫所,区一级设防疫室,基层的防疫机构有村卫生委员、屯卫生院、居民卫生小组长。根据统计,从1949年到951年,东北人民政府东北卫生防疫总队有工作人员1 443人,交通检疫所6个,工作人员223人。各省市有9个防疫队,工作人员1 618人。各省属鼠疫防疫站5个,共有720名工作人员,县级鼠疫防治所24个,有700名工作人员。铁路卫生检疫所27个,工作人员89人。1952年各省市成立了卫生防疫站14 个,工作人员633人,铁路系统卫生防疫站13个,工作人员507人[2]68。这些鼠疫防疫专业机构和队伍,是鼠疫防治工作中重要的组织保证,他们组织加强疫情监测,准确掌握疫情动态,开展科学研究,做好疫情报告,及时掌握疫情变化,一经发现就组织力量加以扑救,为鼠疫防治工作的开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开展鼠疫防控宣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一些群众对鼠疫防控知识的缺乏是鼠疫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鉴于此,东北区党和政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群众起来和鼠疫作斗争。东北人民政府除利用各级干部会、人民代表会、党代会、劳模会、总结会、汇报会、雨天会、节日会及其他各种形式的会议进行宣传外,还通过展览会的形式进行宣传,东北区1950年举办了大型展览会2次,参观人数达162 000人[2]236。此外,东北区党和政府还通过各种报纸、刊物进行防疫宣传。根据统计,1949年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编辑《东北日报》卫生专刊17期,全年共计出版各种书籍11.4万部。《健康报》在1949年随东北卫生工作的转变,已成为群众性卫生工作刊物,除供给军政地方团体外,从1949年2月起,由各地订阅,全年出版了36期,发行总数为287140份[2]88。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编辑出版了25种国民卫生丛书共201 000册,卫生挂图和人民保健体操图等4种共25 000份。1950年东北卫生部机动防疫队油印了38期《防疫战线》,共306份稿件,吉林省防疫队出版《防疫导报》7期,共98分稿件,对鼠疫的宣传教育上起了很大作用[6]。

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掌握了一些鼠疫的防控知识,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健康防病知识水平,为控制鼠疫的蔓延和流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建立鼠疫防控机制

为贯彻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的“预防为主”的方针,更好地做好鼠疫防控工作,东北区党和政府在鼠疫防控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接种预防和疫区快速处理的行之有效的鼠疫防控机制。

首先,实施接种预防。加强预防接种和预防注射,提高人群免疫力,是控制鼠疫流行的有效方法。因此,东北区党和政府非常注重预防接种和预防注射工作。在1947年—1949年发生过鼠疫的村、屯及交通要道重镇,普遍进行鼠疫生菌注射,连年发生鼠疫之村、屯有的则进行两次鼠疫生菌注射(通辽县22个村、屯注射过两次)。邻接疫区,则进行鼠疫死菌注射。据统计,1950年全年共注射1 329 944人[2]206。预防 注 射 大 部分 地 区 从4月 中旬 开始,到8月底结束。

其次,疫区处理机制。处理疫区疫情是彻底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鼠疫扩大蔓延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东北区党和政府建立了疫区处理制度。制度要求:区、村卫生人员接到报告一小时内,县级以上防疫机构在两小时内出发,迅速赶到现场,划定及处理大小隔离圈。以患家为中心,将周围可能被污染的房舍划定为小隔离圈,全面进行检诊、消毒、灭鼠灭蚤和搞好环境卫生。以患者为中心半径3—5华里范围内的村屯、街道的一部分或全部划为大隔离圈。根据鼠疫的临床类型、感染来源、污染范围等采取相应措施。人口稠密的地方在大的隔离圈周围,划半径5—10华里的警戒圈,采取疫情监控,灭鼠灭蚤,交通检疫等必要的措施。疫区的隔离、封锁和解除,要经县(市、旗)及其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解除疫区封锁,要在处理完最后一例患者的9 天内无新患者出现,并普遍再接种鼠疫菌苗后实施[7]。这样,东北区就初步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疫病防控机制,为控制鼠疫流行和蔓延起到了有效作用。

(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鼠疫防控工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是很难取得效果的。为此,东北区党和政府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展广泛群众卫生运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改善环境卫生,灭鼠灭蚤,以防止鼠疫的发生。运动中人人动手、户户动员,争取家家无鼠、户户无虫。1950年仅在东北各疫区群众就捕鼠33 491 325 只,超过年初任务的11.6%[2]205。爱国卫生运动在1952年5月达到高潮,山海关填平了秦始皇筑长城遗留下来每年生蚊子的蓄水池,沈阳市清除了市内和市郊积存达6年到20年的8个大垃圾堆,共运出垃圾15 380多吨,还在3—4月共疏通污水沟748公里。抚顺市到5月底止,已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3次大扫除[10]。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东北区党和政府的积极领导下经过努力,东北地区的鼠疫防控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突出表现在:鼠疫作为传染病中危害最大的一种,成为三年来(1949—1951年)防疫工作的重点,到1952年已基本被遏制[2]74。吉林省7 个疫区县在1950年建立组织后,发动了200万群众参加捕鼠,共捕鼠8 998 417只,控制了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2]112。通辽自1928年以来,年年发生鼠疫且为数甚多,而在1950年,因为提高了认识,做好了预防工作,才使全年仅发生一名患者[2]200。不仅如此,鼠疫的治愈率迅速提高,根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鼠疫治愈率即达90%以上[9]19。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鼠疫防控取得成效的原因和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鼠疫防治工作取很大成效,与以下几个因素密不可分:

(一)党和政府对鼠疫防控的高度重视

在理代社会防疫工作必须由政府主导,通过强化领导,协调各个关系,开展鼠疫防控。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鼠疫防控,不断强调自己在鼠疫防控中的领导责任。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注鼠疫的防控工作。1951年9月9日毛泽东在起草的《中央关于加强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指示》明确要求: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10]。东北行政委员会和其后的东北人民政府多次指出:“各级党政应视防疫工作为政权工作的一部分,将这一工作当成经常性的中心工作之一。”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部长王斌多次领导召开东北卫生工作会议,部署防疫工作任务和重点,他强调:“我们要进行科学的管理,提高预防与治疗的技术,发扬革命热情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格统计与报告制度。”[2]46由于党和政府对疫病防控工作的高度重视,并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保证,从而推动鼠疫防治工作取得了效果。

(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东北地区鼠疫防控工作取得成就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能力落后,现代化水平较低,要战胜鼠疫这样的烈性传染病,必须动员广大群众的力量,发挥整体作用,开成全民动员,广泛参与。鼠疫防控中,东北区党和政府通过宣传教育、榜样示范等方式充分调动东北的人民群众参与鼠疫防控。人民群众汇集在一起,产生了巨大能量,群众的热情空前高涨。1952年在东北地区参加基层卫生防疫的群众骨干多达51 915人。卫生部部长李德全1950年在第一届全国卫生会上指出:“在防治鼠疫方面,根据东北经验,依靠群众去年就捕鼠1 600万只,如果依靠少数防疫队员,100年也完不成这样大的数字。”[2]25正因如此,才形成了上下齐心、全民参与的鼠疫防控工作模式,使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鼠疫防治工作取得成效。

[1] 冼维逊.鼠疫流行史[M].广州:广东省卫生防疫站内部印行,1988:167.

[2] 武衡.东北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医药卫生卷[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8.

[3]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卷四十/卫生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69.

[4] 李洪河.新中国的疫病经济与社会应对[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107.

[5] 纪树立.鼠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9.

[6] 鼠疫预防法[M].沈阳:东北医学图书出版社,1952:21.

[7] 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第3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8.

[8] 武衡.东北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综合卷[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4:213-214.

[9] 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鼠疫防治院.防治鼠疫工作常规[M].沈阳:东北医药图书出版社,1952:19.

[10]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76.

猜你喜欢

党和政府鼠疫疫区
梁幼生: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为年轻女医护剃光头发赴疫区作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
重新认识鼠疫
一场改变历史的鼠疫
鼠疫促进现代医学
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探讨
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校智库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