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电影的叙事特征及创作启示
2015-03-23邵将
邵将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意识流电影的叙事特征及创作启示
邵将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意识流电影是百年电影史上的一朵奇葩、一种创新、一股潮流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意识流电影有着辉煌的过去,它诞生于20世纪科学文艺高度发达和繁荣的欧洲,当时的欧洲酝酿出了一大批文学巨匠,而借由整个文学的推动力使得整个电影艺术在当时蓬勃发展,被艺术大师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堪称伟大的意识流作品。意识流电影不安于陈规旧俗,不止于起承转合,以惊人的力量开启了视听综合艺术的第四维空间——人的潜意识,表现幻觉、梦境及心灵现实,由此开辟了现实主义电影的崭新境界。分析意识流电影的代表作品并总结出其叙事特征会对中国艺术电影的创作产生巨大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意识流电影叙事特征创作启示
“意识流”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其理论依据是柏格森直觉主义学说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意识流电影指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要求在银幕上着重表现人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直觉活动的一种独特的影片样式。意识流电影打破了传统戏剧化构造的电影模式,剖析人物的心理情境,时间跳跃多变,往往表现为时间在过去、现在、将来跳跃变化,大大增加扩大了影片的容量,深化了主题,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一、意识流电影的叙事特征
意识流电影的叙事很有特色,笔者通过观摩大量文本作品总结出意识流电影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淡化情节、消解传统戏剧性和非线性结构叙事。
以传统的戏剧模式来演绎故事的经典之作所具备的特点是:在结构上形成一条由冲突动作所引起的,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结构要素在内的情节线索,往往按照情节发展的逻辑,有序地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使剧情能够按照一定的因果关系向前发展,奔赴高潮。意识流电影则完全颠覆这种法则,破坏了古典电影的文法,在叙事上淡化情节,采取非线性的时间持续模式,用以消解传统的戏剧性。
美国导演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描述一个明星梦失落后雇凶手杀人的女演员在极度恐惧中做的一个梦,以及梦醒后开枪自杀的事。该影片把人的意识作非线性、非逻辑化的碎片式的拼接,完全不遵守传统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内在逻辑,用许多混淆视听的手法与隐喻来阻挠观众辨别真幻,极力抹去虚幻与现实之间的分界线,使得整部电影如同一场醒不来的噩梦。其独特的影像语汇与世界观堪称意识流电影的典范。
(二)独特的时空展现方式。
意识流电影在时间和空间的展现上,始终遵循一个规则就是致力于实践内心现实主义。在人物纷乱交替出现的意识中,时空不再从人们一般常识所理解的物理学中获得意义,而成为心理镜面上跳跃闪耀的“存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些时间及相应的地点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在意识的流淌中随意地连接在一起,时空呈现出极大的跳跃性和自由度。这种特殊的时空观使影片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巨大的价值。无论从剧中人还是受众的意识来看,一切都是现在,即处于意识的现在。
在《广岛之恋》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故事情节和线性叙事结构,通过大量的“闪回”和“倒叙”,把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想象、纪实与虚构以一种跳跃性结构自如地连接起来,在时空转换方面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现在与过去两个时间是两个平行的连续的过程,它们巧妙地交织在女主人公的思绪起伏的情感中。正在广岛拍摄的反战游行的场面激起女演员对纳韦尔地窖中听到的游行脚步声的痛苦记忆;日本建筑师在女演员新的爱情里幻化为德国恋人的声音,不时触发起女演员对纳韦尔的回忆——地窖的阴冷潮湿、游行队伍高唱马赛曲的喧闹刺耳、时间的停止感、洛瓦河边恋人惨死的模样……广岛的夜晚与纳韦尔的白昼在影片的结尾部分交替切换,强烈地表现了女演员意识中过去与现在并存、广岛与纳韦尔并存的时空感受,表现了女演员如梦似幻的分不清真假现实的独特感受,从而准确地把握住“记忆与遗忘”的主题。这种驱使人物同时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梦境和现实之间毫不费力游走的手法突出了意识流非理性的特点。
(三)内心独白的大量使用。
持续性的内心独白可以被视作意识流影片的标志之一,一般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这种第一人称外加主观视角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听到的声音是实实在在剧中人的声音。这也表示意识流电影的焦点或兴趣并不在行动上,而在于人物身上;人物以外的世界在客观上静态和动态的演变,都不是关注的对象。在有限的故事所讲述的时空里,引入了人物心中所拥有的时空,这不仅丰富了剧情,而且增强了生活的厚重感和历史感。
在影片《野草莓》中,人物一天的行动方向和意识流动的大致框架的构建就由内心独白来完成。电影开篇就是主角伊萨克通过画外音的方式交代自己的家庭情况、生活观念、即将出门的打算、以及夜间做噩梦的感受。随着人物无目的的串联式的动作的步步展开,回忆、幻觉、梦境的依次出场,内心独白也紧紧跟上,起着解说和串联段落的作用。
(四)淡化人物性格塑造,重在诉求感受和体验。
表现人物性格或是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可以说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追求。意识流电影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它关注的不是人的行为,而是人的心理。人物的行为尽管也有涉及,但往往缺少明确的动机,仅仅作为维持影片的完整和连贯而存在。这样,人的性格就失去了维持其稳固性和习惯性所必须的依托。
《广岛之恋》的法国女演员几乎没展开什么新恋情,不过是在广岛重新经历一次十四年前在纳韦尔的痛苦体验罢了;《野草莓》中伊萨克医生一天内的行动,不过是开车到另一个城市去领奖;《八部半》中的基多导演在两个星期内苦苦思索剧本的主题,但失败了;《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简直就取消了人物的一切行动;《穆赫兰道》中的女演员戴安娜的行动稍稍复杂些,但也不过是在一场占据影片五分之四的噩梦醒来后,对自己执行了枪杀的任务。
二、意识流电影对中国艺术电影创作的启示
对“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应一分为二地对待,既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也不能形式主义的生搬硬套,应根据我国民族的欣赏习惯,实事求是地有分析地加以扬弃,吸收其有用的东西,加以改革,发展创新地运用于电影创作之中,使之能更好地丰富我国的电影艺术宝库,为繁荣我国社会主义电影事业,发展我国电影流派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学习先进经验,更新创作思路,游刃有余的运用意识流电影手法。
对于意识流电影的发展,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电影发展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要我们及时更新观念,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更新创作思路,游刃有余的运用意识流电影手法。对于意识流电影叙事的创作手法,我们有以下几点可以借鉴。
①通过意识流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力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利用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丰富扩展影片容量,深化作品主题。
③打破传统的戏剧化结构,以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来结构影片。
④反对通过电影传达一般的伦理,而是主张体现一种更为深奥的哲理。
(二)倡导创新精神,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中国电影的艺术质量。
艺术影片是一个国家电影的精髓所在。从全球电影的发展眼光看,各国的艺术电影目前最大的困难在于解决生存问题。中国艺术电影的制作技术比不上国外,中国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运用高科技手段打造中国意识流电影便成了中国艺术电影发展的唯一出路。意识流结构影片《盗梦空间》就是运用了意识流电影的创作手法加上炫目的好莱坞电影特技在全球狂揽票房的同时亦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为中国意识流电影走高科技道路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因此,中国电影唯有努力创新,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努力向外国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才能真正提高整体中国电影的艺术质量,才能使中国艺术电影屹立于世界优秀电影之林。
(三)走电影产业化道路,提高市场运作能力,繁荣中国艺术电影产业。
中国意识流电影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仅只是一种艺术现象,它更是一种文化、经济现象。所以走产业化发展战略并加大国家对于艺术电影市场的培植力度在当前看来是十分必要的。中国艺术电影的市场运作有问题,市场导向判断有误,导致中国艺术电影的持续低迷。
欧洲有不少的国家,对艺术电影所采取的态度是政府扶持。比如希腊的国宝级导演安哲罗浦洛斯就从来不会为自己的拍摄资金而发愁,这也才有了能充分代表希腊文化水准的电影《尤利西斯生命之旅》和《永恒的一天》的出现,希腊的形象通过电影而让全世界所熟悉,世界各地的观众也为能看到这样的电影而感到庆幸。目前中国,政府每年也有大量的资金扶持中国电影,得到扶持的电影全部都是“主旋律电影”,因而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对艺术电影的产业化发展中可谓举足轻重。在艺术电影之都巴黎,艺术电影是通过艺术实验电影院得到催生与保存的。巴黎的48家艺术实验电影院,每一家都拥有非凡的历史、不同的经营理念与独特的观影气氛。有的专门放映世界级导演的经典作品,有的执着挖掘各国的新兴导演,有的聚焦于亚洲电影作品,还有的对另类影片情有独钟,几乎包罗万象。
近年来韩国电影的异军突起,也彰显了产业化发展对电影的重要意义。因此,只有走产业化发展、规模化发展,规范化发展之路,才是当下整个民族艺术电影发展的出路和前途。
因此:①国家应完善相关的影片检查制度,对影片级别制定分类评判的标准,是中国目前不少艺术电影在国内解禁的重要途径。
②政府应该投入部分的资金,支持这一类型电影的规模化发展。
③媒体要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范围,努力提高票房收入。
④文化传媒企业要注重衍生品的开发,走意识流电影产业化道路,提高市场运作能力拓宽放映渠道,繁荣中国艺术电影产业。
(四)以互联网传媒为支撑,以高等院校为阵地,努力加强意识流电影宣传和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涌动和媒介传播技术手段的进步,人类经历了精英传媒、大众传媒,如今全面迎来互联网传播时代,各路信息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四面八方扑面而来占据人们的大脑空间,极大的影响了现代人对终极意义和价值追求的思考。各种现代的传播和接受媒介不仅影响了人们信息获取能力,而且还深刻的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因此,我们要互联网传播媒介为主要支撑,努力加强意识流电影宣传,通过互联网开辟一些意识流电影宣传专栏,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或者播放意识流电影,努力吸引不同年龄的受众群,激发他们对意识流电影叙事艺术的深度思考,从而最大限度的扩大意识流电影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
对意识流电影的研究,似乎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对于意识流电影的研究相对零星片段式的,还没有形成体系,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也要加强意识流电影的研究,意识流电影的理论研究应以高等院校为阵地,充分发挥高校的学术资源优势,努力完善和系统意识流叙事电影的研究。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电影学的课程,如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上海大学等高校都具有戏剧与影视学的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科研实力较为雄厚。例如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每年一届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就在努力加强中国电影评奖的学术品味,并且兴办一系列的活动让更多的人喜欢和了解到世界上多姿的艺术电影,这无疑为中国的意识流电影的发展铺平了道路。高等院校是整个社会的智囊和“资源宝库”,所以高等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中国电影的发展与勃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立足中国实际,整合中国优秀意识流电影,探寻适合自己的创作模式。
“意识流”这个名词传到我国是近十几年的事,但其表现手法,在我国早期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马路天使》中已不自觉地有所运用。不过那时叫它“心理描绘”或“内心描写”,画面还要“淡入淡出”、“切入切出”。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才出了具有较大影响的意识流电影的探索之作:杨延晋导演的《苦恼人的笑》和张铮导演的《小花》,后来又有谢晋导演的《天云山传奇》,张弦导演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对意识流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在国产影片《今夜星光灿烂》、《生活的颤音》、《樱》、《海外赤子》中也开始自觉地运用意识流这种表现手法。
在当代中国大陆,随着年轻一代导演对于意识流电影的拍摄手法的不断完善、改进以及研究,逐步拍摄出了一些如《冬春的日子》、《窒息》等较为好的意识流影片。2007年中国“第五代”导演姜文拍摄出了颇具“意识流”色彩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第六代”导演中的旗帜性人物娄烨也运用意识流手法拍摄出了一系列的影片。2012年去年上映的电影《二次曝光》融合了奇案、梦境、幻觉等多重元素,借助多种电影手法表现意识流,将幻觉和真实混合成戏,不断制造悬疑效果。2014年1月1日全网上线的微电影《爱如初见》作为中国首部“意识流纯爱”作品孕育了让人心驰神往的仙境之地。
中国香港导演王家卫的电影可以算是中国意识流电影的顶尖之作。《阿飞正传》,亦是王家卫最具代表的意识流电影。他的影片《东邪西毒》、《春光乍泄》、《花样年华》、《重庆森林》亦运用了大量的意识流手法。
意识流电影叙事的一些技巧,已经为中国一些导演所吸收,在中国找到了它的生长之地。意识流电影在中国的命运与归宿,向人们显示了一个规律:意识流表现模式只有扎根于社会生活之中,才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任何想要为意识流电影增添技巧的尝试,都要融合于当地的风土人情之中,说句通俗易懂的话来概括就是,意识流电影的叙事手法在实际运用中一定要“接地气”才能真正的把意识流电影发扬光大,从而获得更多的受众群。因此,我们要立足中国实际,不仅要对国外的意识流电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整合国内的意识流电影的创作经验,努力探寻适合自己的创作模式。认真借鉴欧美意识流经典电影的宝贵经验,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意识流电影创作定能引起世界的瞩目和敬佩。
[1][以]里蒙·凯南,著.姚锦清,等,译.叙事虚构作品[M].北京:三联书店,1988:67-74.
[2][美]波德威尔.艺术电影的叙事[J].世界电影,2000,6:23.
[3][法]马赛尔·马尔丹,著.何振淦,译.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189-203.
[4]李鸿禾.超现实:被审视的天空(上)——现代叙事电影观念与手段的一种研究视角[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8,2:26-28.
[5]李鸿禾.超现实:被审视的天空(下)——现代叙事电影观念与手段的一种研究视角[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8,3:29-31.
[6]王诺.意识流小说的感觉描写[J].当代外国文学,1997,3:5-9.
[7]朱印海.电影叙事的现实心理结构[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7,4:4-7.
[8]陈晓云,陈育新,著.作为文化的影像[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9.
[9]卢敏,朱伊革.意识流文学背后的现实主义精神[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1:38-42.
[10]韩万峰.人人都爱的大师——关于阿伦·雷乃及其它[J].理论与创作:2002,3:24-26.
[11]凌振元.世界影坛的“意识流电影”[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6:34-37.
[12]蔡卫.在梦里他对你说——大卫·林奇的电影世界[J].当代电影,2003,4:56-58.
[13]卢思社.构建历史与记忆时空的《广岛之恋》[J].外语教学,2004,9: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