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N+上”结构中名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2015-03-23刘沛宏

文教资料 2015年35期
关键词:方位词参照物体表

刘沛宏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现代汉语“N+上”结构中名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刘沛宏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N+上”结构是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方位短语,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都能进入这一结构。那么,哪些名词可以与“上”结合构成这一方位短语?这些名词又具有哪些特征?就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因此,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进入这一结构的名词的特征:1.名词的子类划分;2.方位词“上”的语义分析;3.“N+上”结构中名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力求使“N+上”这一结构更加清楚。

N+上名词语义特征

1.引言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N+上”结构的研究大多围绕“上/下”反义词的不平衡性展开。就“N+上”这一结构来说,有周前方(1990)的《“N+上”结构小议》,其针对这一结构的语义特征和构成条件做了比较完整的论述[1]。储泽祥(1995)在《现代汉语名词的潜形态--关于名词后添加方位词情况的考察》一文中提及到了方位词对名词的限定作用,以12个的单纯方位词为基础,考察方位词对名词的要求[2]。白丽芳在《“名词+上/下”语义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性》中明确列出了“具体方位名词、物品名词”“身体器官名词”“抽象名词”三类,来考察其后加上/下时语义结构的对称和不对称性[3]。很多硕士学位论文,也对诸如“人体名词+上/下”,“抽象名词+上/下”做了研究。本文参考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看法,着重分析“N+上”结构中的名词的特征,包括不能进入这一结构的名词的特点。

2.名词的分类

既然要探析“N+上”结构中名词的条件与要求,那么,就要清楚名词的分类。关于名词子类的划分,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没有达成统一,基本上,学者们对名词子类的划分依据有二:按照与量词的搭配关系,即语法功能划分;按照意义划分。朱德熙按照名词与量词关系将名词分成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集合名词、抽象名词、专有名词五个小类[4]。同样按照名词。

与量词的搭配关系,《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将名词划分为有量名词和无量名词两大类,有量名词再具体下分,分为个体名词、物质名词、可分集合名词、不可分集合名词、抽象名词、专有名词、过程名词,与无量名词共分为9类[5]。早期的《马氏文通》《中国现代语法》《中国文法要略》等都是根据意义的不同把名词进行再分类。包括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也是按照表义,把名词分为,表示人和事物,表示时间,表示处所,表示方位四个方面,具体细分为个体名词、集合名词、抽象名词、物质名词,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兼属专有名词和处所名词,方位词8类。无论是按意义,还是与量词的搭配上,共认的有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一般名词、专有名词、具体名词、抽象名词这几类。本文拟选用《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中对名词的分类,并结合具体实例对名词做出再分类。

3.“上”的语义特征

对“上”的语义解释,《说文解字》中释义:“上,高也”。白丽芳就“上”的位置关系,给出了四种情况,一是被描述对象是位于参照物的表面,两者的关系是直接接触;二是被描述对象与参照物处在同一平面,被描述对象是参照物的一部分,也可以说被描述对象是在二维空间中镶嵌在参照物中的;三是被描述对象在参照物的上方,两者之间是有空间存在的,不直接接触;第四即为三维立体空间中,一个物体的上端,被描述物也是参照物的一部分,只是位置是在参照物本身的上方[3]。《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具体阐释“上”的基本意义是: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并特提出了用在名词后面时,“上”的四个意义:表示某一物体的表面,表示某一物体的范围内,表示在中间,表示方面[6]。

4.进入“N+上”结构的名词

我们知道,名词有较强的组合能力,除了大部分不能受副词修饰,几乎可以与任何词类结合,与方位词“上”的结合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在现代白话文著作中,我们就不难发现“N+上”这一结构的广泛存在,如:

(1)车站上,大街上,汽车上,全花红柳绿的贴着避暑的广告。

(2)伊牧师虽然六十多岁了,腰板还挺得笔直。头发不多,可是全白了。没留胡子,腮上刮得晶亮。

(3)个个干净抹腻,脸上永远是笑着,头发剪得正好露出青青的头皮儿。

(4)事实上!感情上咱们离着很远很远,比由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还远!

(5)如步军统领衙门几年前还是个很有势力的,现在已经是历史上的材料了!

由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处所名词(车站、大街),抽象名词(感情、历史、事实)及个体名词中表示身体部位的名词(腮、脸)基本上都可以进入这一构式,个体名词中表物品类名词(汽车)也满足这一条件。那么,具体分析这些名词的特征如下:

(一)“物品类名词+上”的语义特征分析

我们知道名词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表示人或事物和时地的名称[7]。也即为名词表达的是事物的某种性质和状态,也就是说名词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命名,而物品类名词顾名思义就是命名一些现实的、存在的事物的名称,表达其存在的状态。所以,物品类名词可以算是典型名词。

(6)他的小笔记本上已写了不少,关于护国寺庙会上大姑娘如何坐在短凳上喝豆汁,土地庙内卖估衣的怎样一起一落的唱着价钱。

(7)我把这本杂志上的一段翻成中国话,你逐句给我改。

根据例(1)、(6)、(7),可以看出,个体名词中表事物的名词与上的结合,表达的是十分具体的方位。在“物品类名词+上”中,物品类名词和“上”都承担着短语的意思,而且表达的都是他们的本意。如果缺少“汽车”“小笔记本”“庙会”“短凳”等名词作为依托,就显示不出“上”的参照物,同样的,如果没有物品类名词,“上”就没有具体意思。因此,是表物品类名词的具体性和可参照性,使“上”的依附有了具体的意义,也使整个短语在语义上表达的更加清晰明了。

阅读例(6)和例(7)的句子,“小笔记本上”和“杂志上”的表义是清楚、无歧义的。如果把例(6)和例(7)中“小笔记本上”和“杂志上”单列出来,可以发现,它们其实可以表达两重意思,一是“小笔记本”和“杂志”的上面,描述对象是与“小笔记本”“杂志”的位置关系是接触的,在上方的;还有一种意思是,描述对象是属于“小笔记本”“杂志”平面上的一部分,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我们说“小笔记本”“杂志”和他们所修饰的中心语有一个相对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说,物品类名词是具有空间性的。也正是具有空间性,表物品类名词还可以与其他方位词构成方位短语,如“桌子下”“笔记本中”“杂志里”等表达。

(二)“体表名词+上”的语义特征分析

在《现代汉语/人体名词十‘上’/‘下’结构研究及其认知解释》中,赵可红将人体部位名词归纳为体表名词,包括五官、肢体、体表附属物、人体器官的具体组成部分等[8]。综合文学著作中的实例:

(8)王德身上不颤了,脸上红的和树上的红杏一样。

(9)老张从地上爬起来,掸身上的土。

(10)把天下所有的坏事全加在资本家的身上,

可以看出,体表名词与上的结合,在表达的是一个清晰的、具体的位置。结构中,体表名词和“上”表达的依然是它们各自的本意。

同时,也可以看出,例(8)(9)(10)中,都包含“身上”这一说法,但“身上”所指,在三个例句中却各不相同。例(8)中,这句里的“身上不颤了”就是它本意上的身体;而在例(9)中,很显然不是指自己的身体,而是指与身体贴近的衣服上,掸掉的是衣服上的土;到了例(10),很显然,句中的“身上”已经不能解释为身体,或贴近身体的衣服等,而是成为了“资本家”这类人的一个代称,一种精神上所想的与资本家有关的事物。所以,组成“体表名词+上”这一结构中,在体表名词在表义上,不仅可以指具体的、存在的,还可以是精神上的,虚化的。

在实际的写作与交流中,体表名词与方位词的组合几乎只限于“上”,我们说“脸上”“手上”“身上”,却没有人说“脸下”“脸中”。虽然,存在“耳朵里”“脚下”等说法,但都是极少数的。分析体表名词的特点,可以发现,我们没有把这体表名词当作是有生命义特征的词,而是把它的重点放在“表”,表面,它可以是作为一个参照平面的。而相对于人体内部的一些器官,我们总会用“心里”“血液里”这样的表达,这也和人选取参照物时的视角有关,内部的是看不见的,而体表是可以看见的,现实的,更易于参照。

(三)“处所名词+上”的语义特征分析

单从处所名词的命名上,就知道它本身就是表示位置,范围的。如:

(11)高高的桅杆顶上,一些小红旗迎风招展。

(12)绿草地上和细沙垫的便道上,都一圈儿一圈儿的站满了人。

(13)街上静极了,只有远远的火车和轮船的笛儿,还一阵阵的响,什么别的声音也听不见了。

从以上例句中看,“处所名词+上”重在表示范围,被描述对象是在处所名词这个范围内的,而且,被描述对象发生在处所名词的具体方向和位置上[9],这个具体,可大可小,可以将具体到某一点,也可以是某个平面。

“桅杆顶”“便道”“草地”“街”都可以用于这一结构,“教室”“仓库”“亚洲”“中国”也属于处所名词,但“教室上”“仓库上”“亚洲上”“中国上”不仅文学著作中鲜有出现,而且口语交际中也很少有人去说。比较“草地”“街”和“仓库”“亚洲”,我们明显发现,诸如“房间”“教室”“仓库”等处所名词,虽然其本身表示的也是一个范围,但这个范围是一个封闭的空间,相比于“草地”“街”,“仓库”“教室”独自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一个封闭区间,不能给被修饰对象一个参照的平面,没有了所谓的相对位置。也就是说,这种名词必须是具有空间性的,而且在空间这个范围中有一个明确的位置,可以是一个面,一条线,甚至是一个点,但却不能是一个整体。显然,提到“房间”“教室”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被圈定的一个整体空间,而不是一个面,一条线或者一个点。

然而,提到“一圈儿一圈儿的站满了人”和“绿草地”“便道”时,想到的一定是站在“绿草地”上,“便道”上,这个平面上,而不可能是“便道里”“便道中”。所以说,这类处所名词的平面可参照性,让“上”指示的位置和方向更加清楚。

(四)“抽象名词+上”的语义特征分析

名词是用来指称事物的,这种事物也是显性的,存在的。而“理想”“想法”这样的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无法描绘它的样子。参考例句:

(14)在法律上他与她是应当受罚的,在感情上他们有可原谅的地方。

(15)从理想与事实上说,赵姑父不会喝的超过二两或完全二两。

(16)他正在兴头上。

(17)凡事经小筛子一筛,永不会走到极端上去。

(18)“府上是找书记?”

从语义表达上说,“抽象名词+上”表达的就是比较模糊不定的事物,因为找不到实际物。我们把“府上”也归结到了抽象名词的范围,并不是说,“府”不存在,而是在例句中“府上”已经虚化,不是指的现实中存在的住宅,而是指代这座府里的人。实际上“抽象名词+上”是给出了一种条件,为了给后面的叙述确定一个范围,使表达在这个范围内更准确。如“极端上”“理想上”“情感上”。例(16)中,“兴头上”表示的是一个时间点,可以直接换成“……时候”,是一种情况。

也就是说,抽象名词并不是没有量性的特征。赖慧玲提出“名词具有的量性特征表现为‘可计数性’特征和‘可量度性’特征”[10]。抽象名词是不可计数的,但是它是可以量度的。观察例(14)、例(15)和例(16)会发现,“抽象名词+上”的结构,大都是从“在…上,从…上”这些句型发展而来的。从“在…上”“从…上”句型上看,很明显表达的是一种空间的相对位置,虽然这个空间也是抽象的。再来观察“抽象名词+上”,“感情上”“极端上”指的就是“感情”“极端”这个空间,在这个范围上,表达意思。而且,被描述物的参照对象就是这个抽象的点、线、面。所以“抽象名词+上”中的抽象名词也具备空间性和参照性的。

而且,在“抽象名词+上”结构中,不仅抽象名词的意义模糊,方位词“上”的意义也虚化了。也即为,“上”的意义基本不存在,我们可以说 “凡事经小筛子一筛,永不会走到极端上去。”也可以去掉“上”说“凡事经小筛子一筛,永不会走到极端去。”在“抽象名词+上”结构中,主要突出的是抽象名词的意义,可参照性比较弱,只要表达抽象名词这个范围就好。

5.小结

上述可以进入“N+上”结构的名词,无论是“物品类名词”“体表名词”“处所名词”还是“抽象名词”其语义特征都包含[+空间性,+可参照,+强状态]。而且除了抽象名词之外,其他名词都是可供人使用的,语义角色上充当受事、工具、处所。

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名词都能进入“N+上”结构,我们知道,个体名词表人、动物的,集合名词,兼属专有名词和处所名词性质的,时间名词,物质名词基本上都不能与“上”结合。分析这些名词时会发现,“学生”“自己”“我们”“狗”这类名词在语义角色方面都可以做施事,都具有生命义。“雪”“风”“雨”等物质名词则体现出了较强的性质,“中国”“河南”“一点钟”“星期天”这类名词自身就可以构成一个整体,与被描述对象没有相对位置而言。

因此,结合不能进入这一结构的名词的特征,我们说,“N+上”结构中名词的特征除了具有空间性,可参照性,强状态,还需要满足[-有生命,-强性质]。此外,方位词“上”前面的名词,表义越明确,意义越典型[1],“上”的意义就越明确,这一结构的意义就越清晰;相反,如果名词的意义越模糊,或者意义不存在时。“上”的意思也就越模糊,整体表义就比较虚化。也即“抽象名词+上”不能代表典型的“N+上”结构,因此,它的一切语义特征也相对比较微弱。

注释:

本文例句均引自《老舍作品集》。

[1]周前方.“N+上”结构小议[J].逻辑与语言学习,1990,(05):40-42.

[2]储泽祥.现代汉语名词的潜形态--关于名词后添加方位词情况的考察[J].古汉语研究,1995,(增刊):48-53.

[3]白丽芳.“名词+上/下”语义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04):58-64.

[4]俞士汶,朱学锋,王惠等.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1.

[6]李葆嘉,唐志超.实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3(02):1005.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19):8.

[8]赵可红.现代汉语/人体名词十‘上’/‘下’.结构研究及其认知解释[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9]储泽祥.现代汉语的命名性处所词[J].中国语文. 1997,260(05):332.

[10]赖慧玲.名词的量性特征和“有+名词”结构[J].苏州大学学报,2009(03):20.

[11]胡文彬.“抽象名词+上”的附缀化现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2014.

猜你喜欢

方位词参照物体表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利用参照物计算
有讲究的方位词
动物们的聚会
磁共振病灶体表定位贴及临床应用研究
汉语方位词研究
脂肪抽吸术在体表脂肪瘤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汉语方位词特点的二语教学策略——以“左”“右”为例
爱是爱的参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