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纳博科夫评论《包法利夫人》的得与失
2015-03-23晏冰清
晏冰清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试论纳博科夫评论《包法利夫人》的得与失
晏冰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俄裔美国作家,《洛丽塔》的作者,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学评论家。《文学讲稿》是其上世纪50年代在康乃尔大学开设的本科课程的讲稿,从文本出发,分析作品的创作手段,点明了作品在艺术上成功的原因。本文选取纳博科夫对福楼拜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的评论,探究纳博科夫此篇文学评论的得与失。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包法利夫人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点评了包括法国作家福楼拜作品 《包法利夫人》在内的七部经典文学作品,其中对《包法利夫人》的评价最高,并且将之视为其他作品的典范。在评论中,纳博科夫以其对细节的执着追求,发掘出了文本中许多值得探究的主题意蕴、艺术手法等等,也在此基础上展示了纳博科夫个人的文学评论主张,下面对其在《包法利夫人》评论中的一些主要成就以及不足之处进行简单的概括与梳理。
一、独特艺术观的提出
纳博科夫在评论《包法利夫人》的开篇就传达了自己的一项重要的艺术观:“对一首诗或是一部小说,请不要追究它是否真实……文学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如果有人不想干别的偏偏要当开文学课的教授。”①他认为伟大的作家集三者于一身: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成为大魔术师。他强调作品的虚构性,认为现实主义是一个伪名词,崇拜纯艺术,称文学作品为神话故事。在纳博科夫看来,在文学创作中不必过于在意作品的思想性与故事性,而是应当把作品的语言、结构、文体等艺术创作手法置于优先地位。因此,纳博科夫写出《洛丽塔》这种惊世之作也不足为奇,因为对于他来讲文学作品因其艺术性而具有存在价值,若为了其中的思想与情节而将某部作品视为“淫书”,实在是显得荒谬,“好像一件艺术品也能诲淫似的”。《包法利夫人》曾被当作淫书受审,而纳博科夫的经典作《洛丽塔》也长期被禁,或许这种相似的命运使得纳博科夫在评价《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时更带有感性色彩,为福楼拜鸣不平时其实也是对自己创作理念的一种传达。
纳博科夫从一开始就把《包法利夫人》称为“最富浪漫色彩的一篇童话故事”②。为了证明小说的虚构性,纳博科夫指出,在故事发生的三个主要地点:卢昂、道特、永镇中,只有卢昂是真实存在的地点。因为在三种造就人物的主要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未知因素中,环境因素是最次要的一个。所以《包法利夫人》故事的发生背景与社会环境并不值得作者与读者付诸过多精力。纳博科夫说道:“我反对人们在女主角爱玛·包法利受到客观社会环境影响的论题上纠缠不休。福楼拜的小说表现的是人类命运的精妙的微积分,不是社会环境影响的加减乘除。”③
二、对作品主题的总结
纳博科夫在研究文学作品时,极其注重于在细节中探究作品内涵与作者创作意图,他对于细节的执着源自他在昆虫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使他以一个科学家的严谨态度来分析文学作品。通过对细节的把握,纳博科夫总结出了《包法利夫人》中蕴含的几大主题。
(一)层次或千层饼主题。纳博科夫认为,在小说在第一章对十三岁查理帽子的描写:“那顶帽子既寒伧又俗气,象征着查理未来的生活——同样寒伧而又庸碌”④与二十三岁查理婚礼上的“一个多层蛋糕,也是既寒伧又俗气”⑤相呼应。不仅如此,查理与爱玛在道特所居住的房子也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福楼拜对于房子的描写从房子外部到进门、再到厅房、诊室、厨房等等,由外至里,多达六层。而在查理为妻子安排丧事时,他关于爱玛棺椁的构想“一棺两椁:一个用栎木,一个用桃花心木,一个用铅……拿一大幅绿丝绒盖在她身上”亦是一个多层结构。纳博科夫通过细致的研究,指出这四个多层次事物在作品中的呼应关系,并且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内部联系:帽子与蛋糕是查理未来生活的预兆,多层次的房子是多层次棺椁的伏笔,仿佛爱玛的自杀早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四件事物构成了查理无法改变的宿命——寒伧又俗气,最后包裹着一层一层的外壳埋葬。纳博科夫对这四个多层次结构事物的强调,为《包法利夫人》整理出了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四件事物相互呼应,为小说的最终结局埋下伏笔,显示出福楼拜艺术创作手法的高超。
(二)浪漫与幻想的主题。评论开篇,纳博科夫就把《包法利夫人》视为一部极富浪漫色彩的童话故事,浪漫与幻想主题是整本小说的基调,也可以说是造成爱玛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她年幼时所受的培养贵族思想、感情的不切实际的修道院教育注定了她永远不可能安于与乡村医生的平淡婚姻生活,而侯爵的舞会使她心中希望融入贵族社会的种子开始发芽。正如包法利母亲所说,爱玛读书太多,尽读坏小说。再后来,罗道耳弗的勾引使爱玛“不由想起在渥毕萨尔陪她跳舞的子爵”,当赖昂想让爱玛和他一起乘马车,爱玛游移不决时,赖昂的一句巴黎人就这么做,让爱玛彻底地信服了。对于浅薄的“浪漫主义”的盲目追求使得爱玛陷入自己的幻想之中,“她对异国情调的向往无法驱除心灵中小市民的俗气。她墨守传统观念,有时以传统的方式触犯一下传统的清规戒律。通奸不过是逾越传统规范的一种最传统的方式。”⑥在爱玛为新生女儿取名字时,读者又能察觉到她对于所谓浪漫主义与贵族生活理想的追求:“最后还是爱玛想起,她在渥毕萨尔庄园听见侯爵夫人喊一个年轻女人白尔特,就选定了这个名字……”而浪漫与幻想的主题并不是通过爱玛一个人展现的,郝麦“那种陈腐不堪的伪科学态度正好与爱玛那种女性的伪浪漫情调相匹配。”⑦纳博科夫为这一主题找到了正反两方面的例证,“必须指出,赖昂和爱玛故作风雅,与自高自大而又不学无术的郝麦侈谈科学,两者同样浅薄、平庸、陈腐。假艺术与伪科学在这里会合了。”⑧爱玛关于浪漫的荒谬幻想显得更加突出。
(三)马的主题。这条线索在小说中是比较明显的一条,因为马的形象在作品中多次出现,而且有时是在情节发展的关键处。查理与爱玛相遇前,“快到田庄的时候,他那匹驯良的马忽然受惊,来了个大闪失。这是个微妙的先兆,预示这年轻人平静的生活将掀起波澜。”⑨这里是一个重要的预兆。又例如,罗道耳弗为创造与爱玛幽会的机会,跟查理说骑马对爱玛大有益处,两人的“奸情”也以骑马为掩饰。在一个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中,爱玛与赖昂坐在马车里,命令车夫不停地兜风,“最后,六点钟左右,马车停在保如瓦新区的一条小巷,下来一位妇女,面纱下垂,头也不回,照直走了下去。”马在小说中的高频率出现,不仅因为马是当时社会的重要交通手段,也是爱玛婚姻生活以及出轨经历的重要部分和见证。纳博科夫说道,“如果挑出《包法利夫人》中写到马的段落,放在一起,我们就能得到这部小说的一个完整的故事梗概。”⑩可见这一主题的重要程度。而马的形象在小说中并不只是单一的象征爱玛的出轨,而是多重意蕴的复杂交织。纳博科夫虽没有将这些含义一一阐明,却在评论末尾的评注将马主题出现的主要场景都罗列了一遍,方便读者把握这一线索。
三、“多声部配合法”与叙述主题的“结构式转换”
福楼拜作为一位在小说的艺术结构上具有极高造诣的作家,在创作时运用了许多艺术形式与手法“将零星的部件结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⑪纳博科夫并不在意小说情节的递进发展,而是关注小说世界的形成规则与展开方式,他将福楼拜构建小说的重要两种手法概括为“多声部配合法”与叙述主题的“结构式转换”。
“多声部配合法”,也可称作平行插入法、打断两个或多个对话或思路的手法,通俗一点说就是使两段或多段对话的平行交叉进行。在爱玛与赖昂初次见面的场景中,还有郝麦和查理的对话也在同时进行。有趣的是,这两段交叉的对话一段是郝麦对于自己浅薄学问的卖弄,另一端则是爱玛和赖昂“故作风雅的无病呻吟”,“假艺术与伪科学在这里会合了。”⑫这一段交叉的对话令场景中几个人做作虚伪的面目跃然纸上,极具讽刺意味。而这种描写方式,使得多个人物之间以及人物与复杂场景的交互清晰而完整,小说结构也因此充实而不臃肿。在描写州农业展览会这一幕时,多声部配合法的应用达到了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的程度。在罗道耳弗与爱玛的对话中,先后插入了州行政委员、德洛日赖先生、主席等人的发言,这里的对话是“陈腐的‘官腔’”⑬与“陈腐的‘浪漫腔’”⑭的交织。要补充的是,纳博科夫为对福楼拜的创作进行准确、深入地评析,在评论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私人书信,以增加其论述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在这里,纳博科夫就引用了作者一八五三所写的一封信的内容:“我把所有人物都摆进了这一章,他们在行动和对话中相互交往,发生各种联系……我还要写出这些人物活动与其中的大环境。如果我预期的目的达到了,这一章将产生交响乐般的效果……如果交响乐的艺术特性可以移植到文学中来,那么我的小说的这一章就是例证。”⑮“交响乐”一词相当精准地概括了福楼拜小说的特征——各声部有如交响乐中的各个乐器,相奏和鸣,即保留了自己独特的音色,又汇入、组成了完整的乐曲。
而叙述主题的“结构式转换”相对简单一些,就是在章节内进行叙述主题的自然转换。例如小说开头叙述方式由主观陈述转换为客观叙述,又或者是在赖昂赴巴黎前夕,作者让几个人物依次出场,叙述从爱玛的心境转换到赖昂的心境,再转向赖昂的离别。这种艺术手法极大化地利用了小说的有限叙述,在精炼的内容之内将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心理活动尽数展现,避免了文本的冗长与无意义的语言。
纳博科夫在评论《包法利夫人》时,将福楼拜的这些艺术手法视为他获得结构上成功的最主要因素,认为正是这些精心设计的艺术手法与表现形式令福楼拜小说的结构更加完美。
四、对作品真实性的轻视
纳博科夫用作品中许多看起来并不符合常理的情节来论证《包法利夫人》并不是一部具有鲜明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其实,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的。所有的艺术都是骗术。福楼拜创造的世界,像其他所有大作家创造的世界一样,是想象中的世界。这世界有自己的逻辑,自己的规律和自己的例外。”⑯纳博科夫重点强调《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的虚构性与创作的主观性。“福楼拜式的社会影响了福楼拜式的人物,……小说中的每件事都发生在福楼拜的头脑中,不管最初那微小的动因的什么,也不管当时法国的社会环境或是福楼拜心目中的法国社会环境究竟如何。”⑰但正如李健吾在这部小说的中译本序中所说:“《包法利夫人》有一个副题是‘外省风俗’。我们的确在这里看到大量关于风俗的描绘,真实的程度,只有绘画上现实主义大师古尔拜勾勒故乡的出色写照,可以相提并论。”《包法利夫人》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是不可能脱离作者创作的社会环境而仅仅独立存在于作者的意识之中的。这部小说问世时,就被当做淫书而在法庭上受审,作者本人也被扣上“亵渎宗教和有伤风化”的罪名,这恰恰说明了小说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揭露与批判是有现实意义的。福楼拜也曾说:“我的可怜的包法利夫人,不用说,就在如今,同时在法兰西二十个村落受罪,哭泣!”
尽管纳博科夫的这一论断并不准确,但他在进行这一论证时,提出了一个宝贵观点——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概念都是相对的。“某一代人认为一位作家的作品属于自然主义,前一代人也许会认为那位作家过于夸张了冗赘的情节,而更年轻的一代人或许会认为那细节描写还应当更细一些。主义过时了,主义者们去世了,艺术却永远留存。”⑱确实,在评价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应机械地将作品直接进行主义的划分,一部作品可能具有浓烈的某种流派或主义的特征,但也并不妨碍它不具备这一主义的某些特征或具有其他主义的某些特征,而观赏者品味、时代特征等等因素的不断变化,也是我们不应该生硬地以主义定义作品的重要原因。
五、小结
《文学讲稿》作为纳博科夫个人艺术观与文学评论的重要成果,以简洁流畅、细腻严谨的语言阐述了纳博科夫对于文学史上几部重要作品的独特见解。在评论的同时以作品的原文为参照,既保留了本书原为课堂讲稿的本色,又严谨充实地论证了纳博科夫的个人观点。他一再对学生说:“拥抱细节吧,那些不平凡的细节。”他自己在评论时就紧紧抓住作品的细节,以非凡的洞察力与耐心探究作品的艺术之美。尽管他对于《包法利夫人》的评论并非尽善尽美,但正是他的独特观点以及对于艺术形式与结构的关注,使得他的评论成为了照亮后世文学评论的灯塔。
注释:
①[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13.
②[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13.
③[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14.
④[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16.
⑤[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16.
⑥[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18.
⑦[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25.
⑧[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31.
⑨[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19.
⑩[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52.
⑪[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29.
⑫[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31.
⑬[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36.
⑭[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37.
⑮[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36.
⑯[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28.
⑰[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14.
⑱[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28.
[1][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申慧辉,等译.文学讲稿[M].上海三联书店,2005.
[2][法]福楼拜,著.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李健吾.福楼拜评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4]汪介之,主编.欧美文学评论选(19世纪)[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易丹.谈纳博科夫《文学讲稿》[J].外国文学评论,1993.
[6]陈樱.读书读得像侦查--读纳氏的《文学讲稿》[J].世界文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