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地山与文学研究会

2015-03-23尚新玉

文教资料 2015年35期
关键词:许地山旬刊郑振铎

尚新玉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许地山与文学研究会

尚新玉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关于文学研究会的研究已形成系统,然而,学者很少将文学研究会的研究和许地山联系起来,只是孤立地研究许地山的独异的创作风格。本论文梳理文学研究会的发生与许地山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许地山创作的“异质”性。

文学研究会许地山“异质”作家

文学研究会,被公认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中国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以下简称“文研会”)由最初的12个发起人,发展到最后正式登记的一共有172人,数量之庞大,可想而知。对于文学研究会的研究,也已经形成了系统,并且对其的研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作为“文研会”发起人之一的许地山,为文学研究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他也是当时颇具特色的人生派作家,他的创作风格明显区别于其他的成员,被认为是文学研究会中的“异质”作家。

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中国第一个纯文学社团的诞生。文学研究会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同时还有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奋力协作,包括瞿秋白、郑振铎、许地山等人。

《新社会》旬刊的出版其实奠定了文学研究会的诞生。1917年,许地山进入燕京大学文学院读书,结识了同在燕京大学读书的瞿世英,还有在北京铁路管理学校读书的郑振铎,在北京俄文专修馆读书的耿济之、瞿秋白,“因为他们当时全都住在北京东城根一带,便彼此熟悉了”①,因而这些青年聚在了一起。许地山因基督教徒的身份联系上了基督教青年会,于是,他们经常在一起读书,探讨社会问题。1919年,“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爆发,恰恰此时,青年会希望编辑出版供青年阅读的杂志,许地山、郑振铎等人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杂志的编辑。经过热烈的讨论,《新社会》旬刊就此问世了,主要撰稿人即瞿秋白、郑振铎、瞿世英、耿济之、许地山这五人。自1919年11月1日创刊起,《新社会》旬刊共出版了19期,以“社会实进会”的名义发行。《新社会》旬刊这一刊物主要讨论社会变革、劳动问题、妇女解放等问题,受到了青年读者的欢迎,对当时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然而,《新社会》在1920年5月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查封。同年8月5日,瞿秋白、郑振铎等人又出版了《人道》月刊,但出了1期后不得不停刊。

许地山作为《新社会》旬刊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发表的文章就有9篇,瞿世英发表20篇,耿济之15篇,郑振铎32篇,瞿秋白17篇,下面就属许地山发表最多了。许地山发表的文章包括有:

(1)《女子底服饰》:1920年1月《新社会》旬刊第8号

(2)《强奸》:1920年2月《新社会》旬刊第10号

(3)《ㄆㄌㄚㄊㄨ底“共和国”》:《新社会》旬刊第11号

(4)《我对于译名为什么要用注音字母》:《新社会》旬刊第12号

(5)《社会科学底研究法》:《新社会》旬刊第14、15、16、18号

(6)《十九世纪两大社会学家底女子观》:1920年4月 《新社会》旬刊第16号

(7)《劳动底究竟》:1920年4月《新社会》旬刊第17号

(8)《劳动底威仪》:1920年4月《新社会》旬刊第18号

(9)《“五一”与“五四”》:1920年5月《新社会》旬刊第19号

《新社会》的创刊为“文研会”的发生打下了基础,杨洪承教授认为,“1921年‘文研会’群体的生成与这之前他们自由的社会组织活动,有密不可分的血脉关系。”②《新社会》1920年5月停刊,续刊《人道》同年8月停刊。《新社会》创刊不仅为“文研会”的成立提供了组织和结构上的经验。并且,“文研会”于1920年11月发起成立,12个发起人中,有4人均为《新社会》的创刊人,分别是瞿世英、耿济之、郑振铎、许地山,而瞿秋白因赴苏俄错过“文研会”的成立。

“由于当时胡适所标榜的‘文学革命’,只成为一种白话文运动,只做到了以白话代文言,还没有做到新文学代旧文学,所以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就是想在这方面更推进一步,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文学运动。”③因而,“文研会”因想要办文学杂志逐渐地组织起来,1921年1月4日,现代中国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文学研究会第一次会务报告开篇即指出,“一九二零年十一月间,有本会的几个发起人,相信文学的重要。想发起出版一个文学杂志:以灌输文学常识,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并发表个人的创作。”④

许地山(许赞堃)作为“文研会”的发起人之一,根据《文学研究会会员考录》,他的入会号为4号。笔者认为,数字往往能反映一些问题。许地山参与了“文研会”的诸多工作和讨论。没有直接的资料显示许地山参与了“文研会”成立时文学研究会简章和宣言的起草,但作为发起人,不可能没有参与。“文研会”成立时,决定成立“读书会”,许地山、郑振铎等人被推起草读书会简章。许地山向“文研会”推荐了冰心,使其成为“文研会”的会员,不得不说,后来冰心能成为一名杰出的女作家,许地山的功劳是不可漠视的。当时,许地山留校(燕京大学)成为周作人的助教,在校期间,许地山竭力宣传文学研究会,促使了“燕京大学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并担任了主持工作。1924年,在英国期间,许地山鼓励老舍的创作,并推荐老舍将其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寄到国内,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而且,许地山还介绍老舍(舒庆春)加入了“文研会”,成为了第167个会员。老舍后来成为不可忽视的“中国现代文学六大家”之一,许地山实在是功不可没。“文研会”成立后,一些活动许地山也参与其中,如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人发起了关于创作问题的讨论,许地山也加入其中,其观点《创作底三宝和鉴赏底四依》于1921年7月10日在《小说月报》第12卷第7号发表,他提出了创作的三宝“智慧宝”、“人生宝”和“美丽宝”和鉴赏底四依“依义”、“依法”、“依智”、“依了义”。

文学研究会读书会是每个会员都需要加入的,它按文学种类将人员分为四个小组,包括小说组、诗歌组、戏剧文学组、批评文学组,其中,许地山一人加入了小说组和戏剧组。相对于“文研会”出版的其他刊物而言,许地山与《小说月报》发生的联系更紧密些。1922年2月10日,《小说月报》刊登了撰稿人的名单,包括鲁迅、冰心、庐隐、王统照、许地山、周作人、耿济之、瞿世英、郑振铎、沈雁冰等十七人。据统计,1921年至1931年间,许地山在文学研究会刊物(截至1931年实际撰稿者82人)上发表的创作达34篇,译作6篇。⑤许地山作为基本撰稿人之一,发表了不少作品。在国外期间,许地山仍笔耕不辍,寄稿件回国发表。郑振铎回忆说,“茅盾和我编《小说月报》的时候,他写了好些小说。”⑥

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虽然茅盾指出“文研会”并没有共同的主张,“为人生的艺术”也只是个人的观点。但梳理“文研会”的资料发现,他们的文学主张确实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创作的倾向确实也是“为人生”的。《文学研究会宣言》指出,“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⑦许地山在《创作底三宝和鉴赏底四依》中阐释了关于创作的观点,他认为,“创作底生活和经验既是人间的,所以他底作品需要含有人生的原素。”⑧

然而,“文研会”的创作中仍然存在着非现实主义的因素。其中,许地山称得上是创作风格最为特异的作家了。他的创作不同于其他透露着非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家,许地山的作品在当时是十分独特的存在体,他的作品散发着浓郁的宗教色彩,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一个“异质”的文学存在——论许地山的创作特色》以爱德华·索亚的“异质空间”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许地山创作的“异质”性。笔者认为,以“异质”描述许地山的存在特性尤为贴切。作者认为,“异质”存在不止体现在创作的异域风情和宗教色彩上,“许地山‘异质’文学的存在首先体现在创作上,其次是他自身的特殊经历和文化修养,还有就是一直以‘落花生’的精神作为创作核心的贯穿,‘超脱与淡然’就是自身独特思想观念体现的同时,也是最能突出他创作中的‘异质’性。”⑨该篇论文提出了许地山的“异质”文学创作的存在,但该论文的论述存在一定的问题,作者认为许地山的“异质”之处还存在于“它所提供的有关社会、道德、伦理和教育等等方面的内容”⑩,从“问题小说”的角度出发,这其实是不合理的,而应当是许地山创作中所体现出的人生观。笔者认为,许地山创作中的“异质”性除了创作中所体现的宗教色彩和异域风情,还包括背后所隐藏的宗教观和人生观。

1921年许地山在《小说月报》第12卷1号上发表了处女作《命命鸟》,这篇小说实质上也是许地山“异质”性存在的开端,之后,许地山又连续发表了《商人妇》、《缀网劳蛛》、《玉官》等作品,都体现出其风格的独特性。这种特质的存在首先体现在其作品所透露的宗教气息上,他描写异国风情,创作充满了异域情调,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宗教底蕴。而且,这种宗教底蕴并不仅仅是哪一个宗教而已,而是“把基督教的爱欲,佛教的明慧,近代文明与古旧情绪,糅合在一处,毫不牵强地融成一片。”⑪处女作《命命鸟》以佛教之国缅甸仰光为背景,描写加陵与敏明的爱情悲剧,最终二人以死殉情。这样的方式透露着涅槃归真的佛教色彩,与其说他们的双双殉情是因受到封建家庭的压迫,倒不如说是因顿悟人生而寻求“解脱”,安静而愉悦地以宗教的方式完成了自我的生命。《缀网劳蛛》作为许地山的又一篇代表作,讲述基督教徒尚洁的故事,这里其实主要反映了人生哲学,但这种人生哲学透露的也是宗教观,小说仍不缺乏异域情调。并且,尚洁以博爱、宽恕的胸怀处世,反映出基督教的泛爱主义;尚洁以顺其自然的态度面对一切,这种人生态度倒和佛家的“任运随缘”的思想相重合了。《空山灵雨》中的多篇文章都有体现,《愿》以佛耶对话展开,表达出佛教、基督教不同的哲理,《鬼赞》、《香》则是从佛教的“六根清净”的角度出发对宗教进行表层化的宣扬等等。这种存在方式是许地山与宗教的直接的对话,他的宗教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作品之中,通过情节内容来展现异域风情和浓郁的宗教色彩。

许地山的创作中隐藏着宗教观和人生观,这也是 “异质”的存在方式之一。我们知道,许地山1916年加入了基督教会,但是,通过接触,许地山渐渐地开始不满其教义,这也为许地山的宗教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心理基础。许地山对宗教有着非常独特的见解,他并不拘泥于枯燥的宗教教义。许地山看待宗教并不局限于宗教的世界,许地山认为,“宗教的本体,是人生普遍的需要”,“我们今日所需的宗教必要合于中国现在生活的需要。”⑫许地山提倡的是将宗教置于现实生活之中,而不是把宗教和现实分离。所以,许地山的宗教观是与众不同的。宗教将世间之真善美集于一体,在集大成之后的宗教思想使许地山内心诸多情愫系统化,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他走入了宗教,从宗教中又将真善美的思想抽脱而出,实质上早已超脱了宗教的形式。并且,许地山的宗教观和他的人生观又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其实,许地山的创作和他的宗教观、人生观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比如,《缀网劳蛛》透露着宗教的色彩,反映了“蜘蛛哲学”的人生观;《商人妇》写异域故事,但又谈人生哲学,苦乐与否皆在心中,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玉官》叙述基督教徒传教的心路历程,最终体悟到宗教信仰的真正价值,恰恰说明了许地山本人的宗教观。

“文研会”作为现代中国最为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许地山作为“文研会”的发起人之一,主要和“文研会”成立的其中一个要素发生联系,即编辑出版《新社会》旬刊。“文研会”的发生当然还与其他要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新社会》的编辑出版对“文研会”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对比其他的发起人,如郑振铎,担任了主要的工作,联络接洽、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如王统照,主编《晨报》和《晨报副刊·文学旬刊》等杂志,如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并对《小说月报》进行了革新,许地山在活动发面确实没有其他人多,也不曾担任过主编,参加会务活动确实也不多,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地山也负责了一部分工作,为“文研会”的发起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其次,许地山和“文研会”发生关系的是作为主要撰稿人。许地山为“文研会”的刊物提供了大量的作品。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命命鸟》、《商人妇》、《换巢鸾凤》、《黄昏后》、《缀网劳蛛》、《无法投递之邮件》、《海世间》、《海角底孤星》、《醍醐天女》、《枯杨生花》、《读〈芝兰与茉莉〉因而想及我底祖母》、《在费总理底客厅里》等等,连载了《空山灵雨》;《春桃》、《女儿心》发表于《文学》杂志等等。《空山灵雨》、《危巢坠简》、《缀网劳蛛》、《国粹与国学》、《道教史》(上册)等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许地山创作发表作品数量多,并且质量都很高,其作品风格独具特色。这也是只有许地山才能为“文研会”提供的一朵奇葩。许地山创作风格的“异质”性特色“不但茅盾、郑振铎等同仁评价很高,就连创造社批评家成仿吾也承认许地山为新文学创作开拓了新天地,为文学研究会‘补救了国民艺术的单调’”。⑬

笔者认为,学者多关注许地山的作品和宗教研究是没有问题的,毕竟许地山的突出成就也在于此,并且,许地山作为发起人,在“文研会”中是创作领域的大将。但是,笔者认为,不能因此而忽略了许地山作为“文研会”发起人所做的工作。因此,在探讨许地山与文学研究会的关系时,不能仅局限于许地山的创作,而应从全局出发。

注释:

①郑振铎:《记瞿秋白同志早年的二三事》,1955年,转引自王盛:《许地山评传》,1989年,第19页.

②杨洪承:《论现代文学社群聚合的‘松散’现象——文学研究会生成与王统照关系重释》,《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6期.

③郭绍虞:《“文学研究会”成立时的点滴回忆——悼念振铎先生》,《郑振铎纪念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84页.

④《文学研究会简章》,贾植芳等:《文学研究会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7页.

⑤荣松:《闽籍作家与文学研究会》,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⑥郑振铎:《悼许地山先生》,周佚松、杜汝森:《许地山研究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09页.

⑦贾植芳等:《文学研究会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3页.

⑧许地山:《创作底三宝和鉴赏底四依》,贾植芳等:《文学研究会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168页.

⑨黄娇娇:《一个“异质”的文学存在——论许地山的创作特色》,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12年,第10页.

⑩黄娇娇:《一个“异质”的文学存在——论许地山的创作特色》,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12年,第25页.

⑪周俟松、杜汝森:《许地山研究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19页.

⑫许地山:《空山灵雨·许地山随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6—119页.

⑬荣松:《闽籍作家与文学研究会》,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猜你喜欢

许地山旬刊郑振铎
十二点钟
许地山较真
郑振铎炒股
十年同行
母 爱
中国创办最早的语文期刊之一 中学语文旬刊
郑振铎与冯孟颛
迁址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