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双砚斋诗钞》中邓廷桢的形象
2015-03-23张颖
张颖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试析《双砚斋诗钞》中邓廷桢的形象
张颖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邓廷桢在鸦片战争期间创作的诗词作品受到较多关注,其实,他的诗集规模宏大,辑录时间长,保存情况也完善,在当时或是稍晚时期都收到诗人学者的赞赏。本文以《双砚斋诗钞》为基础,试分析诗其中展现的邓廷桢形象,看他从书生开始,投笔从戎,走上沙场,成一代将领。
《双砚斋诗钞》邓廷桢人物形象
邓廷桢的《双砚斋诗钞》完整收录在《续修四库全书》中,刻本,4册,共16卷,辑录了从1799年至1845年46年的诗作,共992首。从他26岁参加乡试到他最后72岁卒于任上,其中的官场两度浮沉,全都反应到了诗歌中。正是此诗集辑录的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才给我们全面分析邓廷桢形象提供了可能。
一、书生豪气(嘉庆六年1801年-道光三年1823年)
这一部分的诗歌集中于卷一至卷五,是邓廷桢26至48岁之间的作品。虽然时间上占据了邓廷桢创作生涯的二分之一,但作品量不足总量的三分之一。这段时期可以看出,邓廷桢关注自我,以书生形象定位,推重读书作文。这和邓廷桢的家庭出身不无关系。虽然出身书香世家、官宦之后,但到了邓廷桢这一辈,家道已然中落,清贫困顿。所以,邓廷桢和千百年来的贫寒士子一样,相信文通即运通,惟有读书作文,考取功名,才能出人头地。诚如他书房里的对联一样,“满盘打算,绝无半点生机,饿死不如读死;仔细思量,仍有一条出路,文通即是运通。”亦或是像《送王竹屿之官杭州二首》中“书生作宦终非俗,名士传家例有诗。”[1]卷一P308,就踌躇满志地认为书生做官定会有所作为,洋溢自豪之情。
又如《贺朱虹舫同年擢洗马》:
威凤朝阳刷羽翰,云中又听招衔鸾。
蕉园久领温公职,草制新除卫玠官。
小刼我犹慙绾赤,大还君已渐成丹。
文章报国书生事,莫作寻常书锦看。[2]卷二P316
这首诗就激情洋溢地鼓励了以文才被重用的友人,要以文章报效祖国。这里,诗人把文章提高到了报国利民的高度,大大强调了文章的重要性。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喜徐星伯入关以诗迓之二首》“尚有书生豪气在,莫辞百罚覆深杯。”[1]卷五P336三五好友相聚,共同抒发书生间的豪气,真是一件赏心乐事。再如《咏灯四律和门人屠作》中“一代文章争气焰,十年甘苦订心期。倘逢太乙然蔾照,莫忘闻鸡起舞时。”[1]卷三P326这里借物抒情,书斋中的学习学习用品——灯,陪伴诗人度过无数个寒霜苦读的日夜。即便是以后实现了远大的抱负,也不会忘记这台小小的油灯。这其中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动容。最为重要的是,邓廷桢不仅重视读书,更喜欢读书,享受读书带来的心灵乐趣。如《斋宿唐槐小榭》“夜深群籁虚堂寂,遥听儿童课诵声。”[1]卷五P335此时,身居官职的邓廷桢虽然为公事忙碌,十分疲倦,但夜深人静时听到孩童诵读的声音便感到欣慰许多。这一点文人书生情怀正是他官场浮沉多年仍不改初心的原因所在。
二、为官勤政(道光四年1824—道光十五年1835)
这一阶段的创作集中于诗钞的卷六至卷十三,是邓廷桢48—59岁创作的作品,足有482首之多,将近总量的二分之一。这一阶段诗人的作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一味强调读书的功用,而将眼光放到了贫民百姓的身上,更加注重实际的作为,提倡用实际的行动来报效国家。我认为,发生这一变化主要的原因是一件贿赂案。嘉庆二十一年(1816),邓廷桢任职西安知府期间,没有察觉渭南令徇私舞弊,替人脱罪一事,于道光三年(1823)被降职。虽然道光皇帝相信这位臣子并没有私心,只是发配他去镇压盗匪,后来也升迁启用他,但这对于一向重视名节的邓廷桢打击不小。如《何兰庭刺史以诗赠行依韵奉告》中“罪臣犹荷主知深,鉴我曾无暮夜金。意外竟尝归骨愿,闲来难忘报恩心。”[1]卷一P346这首诗里邓廷桢极力歌颂君王圣明,认为所有的过错都在自己身上,不敢有一句牢骚之语,有如惊弓之鸟。在这以后,他在诗作中也频频歌功颂德的诗作,应酬诗里一味地吹捧,表露自己忠君爱国的心迹,小心翼翼,毫无个人情感。
而这件事最重要的是,使邓廷桢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明白,为国效力不是写写文章的事情,而是要实干,为民请命。贿赂案并没有将他打垮,反而让他深入思考如何做官的问题。从打击之下走出来的邓廷桢,必然会有一番作为。当然,邓廷桢的这一观念也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真实实地落实到了他的言行举止之中。在这一阶段的诗作中就可以鲜明地体现出来。
(一)尽心为民
这些表达忠心的作品不能真切表达邓廷桢的内心情感,而其他反映民生百态的作品就体现出他关心民生,心系百姓的一面。在他的农事诗和行旅诗中,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对百姓生活的细心体察。如《喜晴》中“骞帷行百里,一路问春耕。”[1]卷六P346就生动形象地写了诗人在雨过天晴之后出门,一路上打听春耕的情形。对于百姓来说,春耕、秋收都是极其重要的事,关系到一家的生活。诗人关心民之所关心,将百姓大事放在自己的心头。再如《巡河即事四首》“闻道桑乾水,南趋患已深。长堤空保障,大泽日渐淫。”[1]卷八P356,这写于陕西发生水患期间,邓廷桢巡河检视,积极寻求解决办法。邓廷桢认为不能仅仅参照前人的治水经验,更要结合目前的情况,因地制宜地解决水患问题。他的这一主张,也正是他带领陕西人民顺利度过水患灾难的原因。
如《翼日遂雨》:
一首新诗抵咒龙,起看江上暮阴重。雨丝润物可微解,云气如人睡渐浓。
橐橐乍听邻巷屐,冥冥欲阁寺楼钟。朔风更与催人六,待检尖叉门笔锋。[1]卷十一P383
邓廷桢设身处地地为百姓忧劳,,在他的作品里无处不体现出来。这首诗发生于冬日久晴的背景下,诗人担心没有雨水,土地干旱不利于小麦成长,不料第二天就下雨了,诗人当然喜不自胜。这份心情和盼望下雨的农民的心情是一样的,这份对农民和农事的关切之情绝对不是表面功夫。
(二)推崇武功
这是最重要的一个转变,对邓廷桢的影响很大。从之前的书生豪气转变为武将气概,也是从笔端走向了战场的转变。之初,是他对武将的丰功伟业的不遗余力的颂扬,驰骋沙场或许就是最实际的报效国家的行为。这些也反映到了他的诗歌作品中,如前期作品 《送宁波司马陈江洲移官乍浦·二首》中对司马陈的战功只是微微提及,强调的却是“两载明州治行殊,果然循吏是通儒。”[1]卷一P301,这是对他以儒生身份为官的肯定,而后来却肯定强调战功,如“异之连夕不寐而作论书诗不能自休,赋长句规之”“好句虽能琢肝肺,苦思奚自交心肾。……雕虫本非壮夫事,曷不保身试磨盾。”[1]卷九P368,这时的邓廷桢甚至规劝友人保重身体日后从军报国,同之前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对于自身,他也表露出想要迫切地摆脱文臣身份,走上沙场的心愿,如《戏作》、《春日漫兴》都是袒露心迹的作品。还有更加直接地描写武将风姿的,如:《阅兵口号》:
广场百步逐江开,士马欢腾画角催。天向一帆悬处晓,人从千骑上头来。
兜鍪光耀春前雪,鼙鼓声喧蛰后雷。西望玉关烽火急,安边貔虎正须才。[1]卷九P366
即便是现在,看到这样的描写仍觉得热血沸腾,更别说现场参加完阅兵的邓廷桢了。看着士兵斗志昂扬,战马迎风飒爽,他自己也恨不得能骑着战马杀上沙场,杀敌报国。这时的邓廷桢已经年过半百了,却仍然这样雄心不减。
而对于那些战场获得战功的将领,他也不吝惜颂扬之辞,如《回疆凯歌十首》:“百战声威震鼓鼙,楼船两两大名齐。中朝自有无双将,未必关西让陇西……千骑桃花万行柳,春风吹度玉门关……”[1]卷十一P378,这十首诗详细地写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失地的过程,字里行间都是诗人的敬仰之情。我觉得,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真实情感,这样的战功抱负正是他一直渴求的。对于自己不能实现抱负,他也难掩失落愁绪,如《宿大关》:“泽中雁堵谁能作,天半龙暝似见招。差喜晴晖散林麓,青旗归去及春朝。”[1]卷十三P398,言辞恳切地表达了自己希望被征召,派往前线杀敌的愿望。
三、爱国将领(道光十六年1836-道光二十六年1846)
正是邓廷桢十年来的励精图治,曾经的贫困大省十年间便政通人和,安居乐业,这使他真正有机会走上了战争前线,道光十六年(1836)擢为两广总督。从这时(60岁)开始,到他70岁病卒于西安,经历了人生最大的起伏,一面是站在鸦片战争的最前线,意气风发;一面是贬黜伊犁,凄风苦雨。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给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丰富的素材,这期间虽然只有185首诗歌(集中于卷十四至卷十六),这是其中思想意味更深沉、情感世界更动人,尤其是其中的爱国诗歌,最为人津津乐道。
(一)挥斥方遒
当邓廷桢终于有机会走上前线,施展抱负的时候,他无疑是兴奋的。他的诗作贯穿鸦片战争的始终,写得豪情万丈,器宇轩昂。回顾历史,是他对先辈的永久怀念,如《昆仑关》:“旄头射落星初暗,铙吹归来月未低。从古论兵贵神速,有人雪夜破淮西。”[1]卷十五P412再如《上滩》“我思文信国,雪涕行怅怅。偶说惶恐滩,举俪零丁洋。……我今际泰运,拜命来炎方。窃比汉将军,楼船下浈湟。……布帆告无恙,芝盖飞崇冈。岭头万树梅花,夹道春风香。”[1]卷十四P404这首诗写得直白而又深情,以昂扬的斗志来面对不知吉凶的前途,坚信自己必能度过难关,迎来胜利。
其中有两首写给并肩作战的战友的诗读来更有豪情,其一是写给林则徐的《虎门雨泊呈少穆尚书》:
戈船横跨海东门,苍茫坤维积气通。
万里潮生龙穴雨,四围山响虎门风。
长旗拂断垂天翼,飞跤惊回饮涧虹。
谁与沧溟净尘块,直从呼吸见神工。[1]卷十五P415
其二缅怀殉国的关天培,《滋圃军门六十生朝》:
楼船飞将下珠瀛,汉寿家声振八纮。开石诚心能射虎,翻澜妙舌已驱鲸。
千寻锁管沧溟靖,百尺台高犄角成。万里南交资坐镇,侧闻草木尽知名。[1]卷十五P415
第一首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正是禁烟战争的关键时期,邓廷桢热情洋溢,立场坚定,表露了将禁烟坚持到底、战胜入侵者的愿望,毫不动摇。第二首作于次年,详细阐说了关天培将军所立下的战功,情真意切。这一时期的邓廷桢虽已年过花甲,但仍然展现了不输于年轻人的斗志。
(二)赤心不改
报国梦碎始于贬黜伊犁,直到道光二十六年(1846)病卒于西安,邓廷桢无论面对怎样的困苦环境,都没有变过自己的赤子之心。如《伊犁河上》“万里伊犁水,西流不奈何。驱车临断岸,落木起层波。远影群鸥没,寒声独雁过。河梁终古意,击剑一长歌。”[1]卷十六P417反而,在和友人林则徐的相互鼓励之下,爱国热情更加高涨,意志更加坚定。如《寄怀少穆》:
五年逐形影,展转婴百忧。遂令平生交,直与骨肉伴。厥初事筹海,颇欲驯夷酋。
商略辄中夜,肝肾穷雕锼。逾年四围城,越俎敢代谋。生死寄呼吸,朝暮如蜉蝣。
谪戍天山西,振策万里游。攀英会有役,我去公稍留。荷归旋复来,泛泛双浮沤。
眠食互存问,疾病相噢咻。患难转益亲,下逮仆与驱。贱子荷还召,驱车出庐沟。
河梁不忍别,涕泗交颐流。自念蒲柳姿,岂望桑榆收。酒泉幸生到,意慊夫何求。
勿谓无所求,思公滞遐陬。穹庐叹孤子,悲节动劳愁。无人诵七发,夙疾恐未廖。
亟祝天回春,乐府歌刀头。郁郁久怀抱,鹿庐转不休。雨露本无私,此志行当酬。
旧腊拜恩命,宅籓来兰州。西望嘉峪关,兹地为襟喉。造物似有意,置我于道周。
旦晚迎公归,慰我輖饥輖。坎陷不失义,灵耆告我犹。相期保百岁,安敢论千秋。
大地东南浮,吾道宜沧州。咄哉此二老,长作寻盟鸥。[1]卷十六P422
诗人洋洋洒洒近三百言叙述了自禁烟运动以来五年时间与林则徐的亲密友谊,热烈希望他能被重用,表达希望同他能继续合作的真挚愿望。可以说,这首诗,系统概括了两人同生共死的一幕幕,在落难的时候也要相互关心扶持。是两人珍贵友谊和高尚情操的集中反映。可造化弄人,虽然林则徐入关了,但一直在甘肃,不久邓廷桢就病卒了,这首诗竟然成了永诀。人生的最后这一阶段,邓廷桢的诗作字字饱含深情,自勉不忘赤心,勉励友人同甘共苦。
从寒窗苦读的书生,到勤勉克己的文臣,再到杀敌卫国的将领,邓廷桢的一生是壮烈的,也是传奇的。他的诗作就像一卷胶卷,将他的这几十年的风雨变化一一记载下来,也让我们看到了风雨飘摇的晚清朝廷下,不畏强权的圈圈爱国之心。曾以为写好文章便是报国的书生,经历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后,明白了为百姓做实事才是为国报效,听闻了边疆的动荡不安后,坚定了投笔从戎,走上沙场的决心。邓廷桢的变化是当时时代的产物,面对外强,惟有奋起一搏才有生机,奈何这样的道理,清廷并不知晓,只得走上了亡国之路。
[1]清·邓廷桢.双砚斋诗钞[M].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全集部别集类149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清·赵尔巽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戴学稷主编.鸦片战争人物传[M].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1985.
[4]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编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陈婷婷.邓廷桢诗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6]李炜.邓廷桢诗词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