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好家风延续民族文明之魂

2015-03-23郭震海

领导科学论坛 2015年22期
关键词:家教家风读书

□郭震海

传承好家风延续民族文明之魂

□郭震海

家风,或曰“家训”,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中智慧的先辈们,在长期的劳作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和处世之道,一代接着一代言传身教,或口口相告,或竹帛成书,如奔流不息的黄河水,穿越浩浩荡荡的历史烟云得以延续,成为中华民族最优良的传统。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刘向的《诫子歆书》、诸葛亮的《诫子书》、陶潜的《与子俨等书》、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等等,这些著名的家训,一路传承至今,不仅仅代表的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文明,也成为中华民族千年文明之魂得以不断延续。

“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家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一生。坊间有语:“上梁不正,下梁歪”“有其父必有其子”等,家风是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过程,良好的家风,能让子女得到心灵上的滋养、思想上的引导、精神上的激励、人格上的健全,犹如一株小树,根扎沃土,不仅得到了所需的空气、土壤、阳光、水分,关键是得到了及时的修剪,保证了茁壮成长,成为栋梁。

古代帝王将相无不“重”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放眼今古,但凡有所作为的帝王将相都十分重视家风,因为他们懂得,家风好,就能治好家,做好官,理好政。反之,家风不好,易生败子,易出佞臣,小则毁家,大则误国。

三国魏武帝曹操,对儿子要求十分严格,尤其是慈孝。他在《诸儿令》中云:“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领之,欲择慈孝不违吾令,亦未知用谁也。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是不以权谋私、赏罚分明、用人唯贤,但同时也清楚地表明了他对儿子孝道品行的严格要求。西汉大臣张汤,出身贫微。但七代显贵,一直延续到东汉时期。而与他同代的一些曾经追随汉高祖刘邦南征北战的开国功臣们,其家族往往逐代而衰。班固在《汉书》中云:“汉兴以来,侯者百数,保国持宠,未有富平者也!”这里的富平是指张汤的儿子富平侯张安世,他为汉武帝、昭帝、宣帝的三朝重臣。张汤家族之所以能富贵绵延,与之家风大有关系。张汤位居三公,官高爵显,死时却“家产不过五百金,皆所得俸赐,无它赢(馀)”。张汤去世后,家人本打算厚葬,其母极力反对,结果“载以牛车,有棺而无椁”,以薄礼葬之。汉武帝晓得此事后,感叹道:“非此母不生此子。”上行下效,张汤本人和他的母亲,为张家作出了表率,后世子孙严遵家训,代代相传。班固在《汉书》中以“推贤扬善”和“满而不溢”评价张汤家族,这是对张汤家风之最好赞誉。

宋名臣包拯,家训更为严格。包拯训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他专门叮嘱其子包珙说:“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幼时贪玩,无心学习,其父就将他关在书房里,反复罚抄一副家教对联:“读书好练武好学好更好;创业难当权难知难不难。”规定每天抄100遍,否则鞭笞。朱厚熜整整抄了100天,才领悟了父亲的苦心,痛哭下跪于父亲面前请罪。从此,他把这副对联悬挂书房,时刻敦促自己用功读书。同样是明朝,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了一副家教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语意双关,耐人寻味,其意是,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可惜因不知读书的重要而不喜欢读书;年纪老了,懂得读书的重要了,也想好好读点书了,可惜因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地读书了。

清末曾国藩,后人对他评价如何姑且不论,他的家风传承却令后人敬仰。他以“勤”为要义。自己身体力行,教育子女也养成勤劳作风,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还为曾家妇女规定了“日课”四项∶“食事”,每天早饭后做各种小菜;“衣事”,已午刻纺花或绩麻;“细工”,中饭后做针黹刺绣;“粗工”,傍晚即晚饭后做男女布鞋或缝制衣服。由此可见,曾家的“崇勤”家风着实可赞。郑板桥以“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教育儿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林则徐教育子孙:“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他的意思是说,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么廉洁、聪慧,我把钱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的斗志;子孙不如我,留钱给他反而使他好逸恶劳,留的钱越多越是增加其过错。

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传承

除上述的古人外,老一辈革命家也非常注重家教家风,他们的家国情怀更为激励人心。如开国领袖毛泽东用权有“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

自然灾害时期,正在上大学的女儿李讷吃不饱,毛泽东的卫士长就悄悄送去一包饼干。毛泽东知道后,严厉责问。卫士长辩解说,别的家长也给孩子送东西。毛泽东拍了桌子说:“谁叫她是毛泽东的女儿!”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请缨参战。当时有很多人建议毛泽东不要同意毛岸英赴朝作战,毛主席说:“我毛泽东的儿子不去,谁去?”这就是毛泽东的家教家风,不搞特殊化,家教严,家风好,这很值得今天的党员干部认真学习。

周恩来作为总理,管理着一个“大家”,但他始终以身作则,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决不让亲属之事影响“大家”,为此他专门定下“十条家规”: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这“十条家规”不仅是周恩来同志对亲属的严格要求,更像一面镜子,告诫我们当下的党员干部如何掌好权、用好权,如何过好权力关、亲情关。

朱德一生清廉,公私分明。他对自己的女儿同样是严格要求。他的女儿朱敏,1953年从莫斯科师范大学毕业,回国后,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工作。朱德提出不让她搞特殊化,要求她住到职工宿舍去,并给她讲道理∶“你们住在我这里,对你们没有什么好处,会使你们脱离群众,滋长优越感。你们不能靠父母过日子,要自力更生,学会独立生活,要和群众在一起,要能够吃苦。不能吃苦,总有依赖思想,就会变。”后来,朱敏怀孕分娩,生了第一个孩子,产假刚满,朱德就催促她去上班。他对女儿说∶“我们都是搞社会主义革命的,也要互相帮助嘛。你去上班,孩子就放在我这里,我替你安排好,你不要惦记。”并一再叮嘱说∶“你去上班后要住宿舍,不要老回家,要好好工作,和群众打成一片。”

习仲勋的良好家风更是带给子女巨大的正能量。2001年10月15日,家人为习仲勋在深圳举办88岁寿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公务繁忙,未能赶赴深圳,就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既充满了对父亲过寿的真心祝福,也有不能亲临父亲身旁的遗憾,而更多的是对父亲人格与品德,胸怀与作风,信仰与追求的崇敬之情,字里行间还表达了将父亲的好作风、好家风世代相传,倾力倾心投身党的事业、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决心。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传承、倡导好家风,就能营造清明和畅的政风、党风、民风,就能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发挥“家”的更大正能量。

领导干部应该带头传承好家风

今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月28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时再次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

总书记为何多次强调家风呢?其实,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两相依。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重要软实力,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璀璨不绝的基因。一个人是否具有抗腐蚀能力,与家风有很大的关系,如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因为家风不力,“坑爹”的事例可谓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对领导干部来说,家风很重要,良好的家风无疑是抵御腐败的重要防线。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家风,其家庭成员就会变得“任性”,甚至出现权力寻租、肆意妄为、胡作非为。家风与社会风气,与党风、政风密切联系,互为影响。家庭作为社会一个基本的细胞,其风气也会影响到社会风气、党风、政风。

对领导干部来说,培育良好的家风很重要。如何培养,简言之就是要以学兴家,养成好学向上好家风,在学习中让家庭成员和下一代,明白事理,保持操守,自觉养成好学向上好家风;要以俭持家,就是要让勤俭节约成为一种家庭美德和个人习惯,让家庭成员和下一代,养成廉洁自律好家风。古人云:“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同时,领导干部还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家人的榜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常自警、常自醒、常自律,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表率,做到家里家外一个样,要“立言立行”,做好子女的榜样。

家风和家教绝不是私人的,是中国人最切身的文化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富滋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其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加具体、鲜活。继承和传扬好的家风也不仅仅是领导干部应该做的,适用于每一个家庭,传承好优良的家风,就是传承中华民族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之风。

(作者系青年作家、杂文家)

责任编辑:杨婷

猜你喜欢

家教家风读书
勤劳节俭传家风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家风伴我成长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