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统筹背景下基本养老金的区域非均衡发展——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

2015-03-22邓大松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养老金养老保险变量

沈 燕,邓大松

(1.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湖北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黄石 435002)

一、问题的提出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基本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这些制度设计都旨在打破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非均衡发展的“碎片化”状态。养老保险制度非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不同体制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其中发展最不平衡的是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学者们关于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主要基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保制度之间的替代率水平、缴费模式、财政补贴、养老金转续等问题展开分析(刘蕾,2010;[1]刘昌明,2010;[2]薛惠元,2013;[3]黄海良,2013;[4]等等)。2014 年2 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并逐步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这将极大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对养老保险制度均衡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近期学者们关于养老保险制度非均衡发展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双轨制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与城镇职工养老金之间替代率差异大和养老金调节机制不同导致两者制度之间的待遇差别较大,可以通过建立“职业年金”使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并轨,改革最终将有利于降低财政支出(王晓军,2007;[5]蒋云赞,2008;[6]郑秉文,2009;[7]杨燕绥等,2010,2011;[8]张祖平,2012;[9]等等)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角度,东、中、西部社会保障经济公平的非均衡程度显著,尤其是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非均衡程度尤为明显,但是实行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后,基本养老金水平差距将大大减少(周明,2011;[10]江华,2012;[11]等等)。

中国养老金水平与收入水平、户籍制度、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从现有文献来看,研究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体制发展不平衡的文献较多,而研究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文献较少;运用仿真模拟的方法研究非均衡发展的文献较多,而运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非均衡发展的文献较少。地区之间养老金水平的差异以及制度障碍将直接养老保险制度的全国统筹。本文将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视角去分析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非均衡发展状态,分析地区之间养老金水平呈现何种非均衡状态?运用省际面板数据模型深入分析养老金水平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从这些影响因素入手来打破这种非均衡状态,并最终实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国统筹。

二、养老保险制度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本文参考了《中国统计年鉴》中区域的划分,把中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1 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吉林、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 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甘肃、贵州、云南、四川、重庆、西藏和广西12 个省区。本文将从东、中、西部之间的对比分析以及三个地区不同省份之间的比较分析来研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一)东、中、西部人均养老金的区域比较分析。

我国养老金水平地区差异较大,一直处于非均衡发展态势。由图1 所示,1999 年和2000 年西部地区人均养老金水平最高;2001 年及以后,东部地区人均养老金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养老金水平高于中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养老金水平与西部地区的差距较小,而两者与中部地区的差距较为显著,并且差距呈现逐步增长态势。这种非均衡发展趋势不利于养老保险地区之间的转移接续,对我国养老金实现全国统筹形成制度障碍。

图1 1999—2011年东、中、西部平均养老金水平的比较分析

图2 2000年中、东、西部各省市人均养老金水平比较分析

图3 2011年中、东、西部各省市人均养老金水平比较分析

以2000 年和2011 年为例,2000 年东、中、西部三个地区之间的差异程度并不显著,在30 个省市(西藏除外)中北京市的人均养老金水平最高,海南省人均养老金水平最低,各省之间的变异系数为0.22;2011 年东、中、西部三个地区之间的差异程度相对显著,尤其是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再拉大,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养老金水平仍然最高,湖南省人均养老金水平最低,各省之间的变异系数为0.19。

(二)中、东、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市间的比较分析。

从2000 年到2011 年,东部和西部地区内部省份人均养老金水平的非均衡发展程度呈现下降趋势,东部的变异系数从0.26 降到0.15,西部地区的变异系数从0.20 降到0.10;但是中部地区的人均养老金水平的差异程度有扩大趋势,变异系数从0.08上升至0.13。对三个地区比较分析发现,东部地区的非均衡发展程度高于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在2000 年和2005 年,西部地区的非均衡发展程度高于中部地区,而2011 年,中部地区非均衡发展程度扩大化并超过西部地区。

表1 2000 年和2011 年中、东、西部各省市人均养老金水平的基本指标

图4 东部11省2000年—2011年人均养老金水平的发展趋势

图5 中部8省2000年—2011年人均养老金水平的发展趋势

图6 西部12省2000年—2011年人均养老金水平的发展趋势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下养老金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表2 2000 年、2005 年和2011 年中、东、西部各省市人均养老金水平(单位:元)

计量模型设定的目的是为了考察不同省际城镇基本养老金水平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影响基本养老金水平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和制度本身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基本计量方程设定如下:

其中,下标i 表示省份,t 表示时间,yit=li为不可观测的地区效应,是一个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它代表各个地区的异质性,这些异质性源于文化、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因素;ut为不可观测的时间效应,是不随省份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它解释了所有没有被包括在回归模型中和时间有关的效应。eit表示随机干扰项,它服从独立同分布。yit表示i 省份t 年的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x1是表征经济发展的变量集,x2是表征养老保险制度的变量集,x3是表征人口结构的变量集。根据经济理论及其发展规律,本文设定的计量模型包含如下经济变量:

本文最终建立的计量模型如下:

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yit(元/人):用城镇养老保险基金支出除以离退休人数计算得到;

养老保险覆盖率coverage(%):通过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除以城镇劳动力人口数计算得到,其中城镇劳动力人口等于地区城镇人口数乘以15-64岁劳动力人口所占比率,而地区城镇人口等于地区总人口乘以城镇人口所占比重;

养老保险负担系数burden(%):用离退休人数除以缴费人数得到;

老龄化aging(%):计算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实际GDP 增长率g▁gdp(%):先将各省份的名义GDP 转化为以1998 年为基年的实际GDP,然后由各省份的实际GDP 计算出实际GDP 增长率。

表3 回归模型中包含的具体经济变量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确定的样本区间为1999-2011 年,采用了中国30 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西藏除外)的面板数据,本文的数据全部来自2000-2012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等。所有以价值形式表示的变量均用1999 年为基年的城镇CPI 进行了处理。为了消除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本文对各变量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表4 变量统计性描述

表5 面板回归方程估计结果(1999-2011 年)

(三)计量结果及解释。

各变量取对数后的统计性描述见表4:面板回归结果见下表:

由于基本养老金水平会受到前期水平的影响,因此解释变量中应该包含滞后一期被解释变量。面板模型解释变量包含被解释变量的滞后值时,被称之为“动态面板数据”,此时如果使用组内估计法(FE),得到的估计量是有偏的,尤其对于n 大T 小的面板数据,偏差较大。而当滞后被解释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时就会内生性问题。内生性问题会导致参数估计有偏,使估计结果出现较大偏误,因此必须用工具变量法来克服内生性问题。一个有效的工具变量应当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相关性,工具变量与内生解释变量高度相关;二是外生性,工具变量与扰动项不相关。为了解决动态面板模型中由滞后被解释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带来的内生性问题,Arellano 和Bond(1991)提出了用一阶差分广义矩(first differenced GMM)估计方法来解决。基本思路是对差分后的方程进行GMM 估计,采用被解释变量所有可能的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缺陷是容易引发“弱工具变量问题”。为了克服这种弱工具变量问题,Arella-no 和Bover(1995)以及Blundell 和Bond(1998)提出了另外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即系统广义矩(Sys-tem GMM)估计方法。基本思路是将差分GMM 与水平GMM 结合在一起,将差分方程与水平方程作为一个方程系统进行GMM 估计。本文的分析主要建立在系统GMM 估计结果上,作为对照,本文将给出面板数据的混合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固定效应模型(FE)、随机效应模型(RE)和一阶差分GMM 估计结果,实证分析结果见表5。

模型1 采用混合OLS 回归,采用Newey-West一致性估计法修正可能存在的自相关异方差问题,回归结果显示,finance 与养老金水平之间没有显著关系,coverage 的符号与预期相反。模型2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并采用面板修正的标准差估计法(PCSE)克服自相关异方差问题,回归结果显示,finance、coverage 和aging 不显著,变量wage 和g-gdp 与养老金水平呈正相关,burden 与与养老金水平呈负相关,且均在1%水平上显著。模型2 中的F 检验结果显示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模型3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同样,finance 和aging 不显著,但是coverage的符号与预期相反。模型3 中的hausman 检验结果也显示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对于模型4 和模型5,首先要判断工具变量是否有效,表5 中最后两行给出了工具变量的有效性检验值,AR(自回归)检验主要是检验残差项在差分回归和差分-水平回归中是否存在序列相关,原假设为不存在序列相关,残差项允许存在一阶序列相关,而不允许存在二阶序列相关。一阶差分GMM 和系统GMM 估计的AR(2)检验值的伴随概率均在0.05 以上,说明本文所采用的的工具变量是有效的。Sargan 检验为工具变量的过度识别约束检验,用来判断回归古籍中使用的矩条件工具变量是否总体有效,原假设为工具变量有效。结果同样显示本文所采用的的工具变量是有效的。

表中参数估计的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结果基本一致,第一,人均工资水平wage 的系数为正,并且所有模型在1%水平上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与我国养老金水平的计发办法是一致的。参保人员的养老金发放取决于本人退休前工资水平和当地人均工资水平。伴随着地区人均工资水平的提高,养老金水平也会相应做出调整,因此经济越发达地区(西藏除外),人均养老金水平也越高。

第二,人均财政支出finance 的系数为正,但是除了一阶差分GMM 模型,其他模型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个结论与我国当前财政支出模式是相符合的,从1999 年到2011 年,我国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9.08%上升至10.17%,其中25%-32%左右的支出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离退休费支出,由此可见真正用于养老保险的财政支出是少之又少,与西方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差距甚远。

第三,实际GDP 增长率的系数为正,并通过了所有的显著性检验。这点与经济学预期是相符的。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实,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用,地区经济发展越快,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地区政府用于养老保险方面的财政支出水平也会随之大幅度提升,这些都是提高地区养老金水平的重要因素。

第四,养老保险覆盖率coverage 的系数为负,部分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与以前学者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一般而言,养老保险覆盖率越高,越有利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但是,当养老保险覆盖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它对养老金水平可能存在负面影响。因为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时,未来需要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也随之增加,若养老金收入一定,参保人数提高必将影响人均养老金水平。本文模型中coverage 虽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是其系数非常小,因此其影响也非常有限。

第五,养老保险负担率burden 的系数为负,并通过了所有的显著性检验。这与经济学直觉是相符合的,意味着离退休人员数占缴费人数的比例体提高,即养老金支出增加而养老金收入减少,则养老金水平将会随之降低。

第六,老龄化aging 的系数有正有负,但是部分模型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人口结构与养老金水平是密切联系的,系统GMM 估计结果显示两者呈负相关,即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将阻碍养老金水平的增加。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

我国养老金水平的地区差异性较大,影响养老金水平的因素有人均工资水平、地区实际GDP 增长率和养老保险负担系数,其中人均工资水平和上一期养老金水平对当期养老金水平的影响最大。从研究结论中对推动地区养老金水平均衡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养老金水平非均衡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政府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从政策和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改善当地经济建设条件,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有利于增加地区财政收入,提高地区劳动力收入水平,吸引当地劳动力从迁出向迁入转变,增加养老保险缴费群体,提高养老保险覆盖率,最终都将促进养老金水平的调整与提高。

(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增加对中部、西部部分地区社会保障支出。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占GDP 的比例约为2%,远远低于美国15%以及日本25%的社会保障水平。2012年,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约为11%左右,仅为西方发展国家均值比例的1/3。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区财政支出水平也大相径庭,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人均工资水平和地方财政支出水平也越高,这样容易形成“马太效应”,即养老金水平较高的地区,获得的财政转移支付补贴也越多,进而导致养老金非均衡发展趋势扩大化。因此,中央财政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社会保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状况采取“差别化”政策,对于东部财政收入较充裕的地区采取不补贴,而对于中西部财政收不抵支的地区采取多补贴,以此降低地区财政支出水平不平衡对养老金水平的影响。

(三)优化人口结构,促进劳动力向中西部迁移,以减轻养老保险负担压力。人口老龄化加剧无疑对养老保险基金造成巨大压力,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不利于养老金水平的调整与提高。在人口老龄化压力下,我国调整了计划生育制度,实行单独二胎政策,以此来优化人口结构,减缓老龄化进程。从理论上推算,单独二胎政策在未来若干年以后对降低养老保险财务风险有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影响还有待考证。欠发达地区人口结构优化更依赖于劳动力流入和迁移,让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流向发达城市向流入当地或周边城镇转变,以降低区域老龄化程度。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流动人口,在当地缴纳养老保险,但是回原户籍领取养老金,他们对于劳动力输入地如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做出巨大贡献,可以考虑有中央政府牵头,从劳动力输入地的社会统筹基金中提取一部分建立养老保险调剂金,专门用以补贴劳动力输出地养老保险基金。

[1]刘昌平,殷宝明.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城乡转续方案研究及政策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10,(06).

[2]薛惠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3,(04).

[3]杨翠迎,冯广刚.上海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大改革的基金精算评估[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06).

[4]刘蕾.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均等化:水平测度与制度障碍[J].财贸研究,2010,(06).

[5]黄海良.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文献综述[J].社会保障研究,2013,(03).

[6]郑秉文.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路在何方[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09).

[7]蒋云赞.养老保险改革对财政体系的影响:以机关和事业单位为例[J].改革,2008,(04).

[8]杨燕绥,鹿峰,王梅.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的帕累托改进条件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1,(01).

[9]王晓军,乔杨.我国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待遇差距分析[J].统计研究,2007,(05).

[10]张祖平.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差距研究[J].经济学家,2012,(08).

[11]江华,吕学静,等.中国省级社会保障经济公平非均衡发展评估[J].中国人口科学,2012,(10).

猜你喜欢

养老金养老保险变量
Four-day working week trial in Iceland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您的退休养老金足以养老吗?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变中抓“不变量”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