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型渡槽槽身与连接段衔接处接缝开度分析评价
2015-03-22李志国李书群邵长乐
□李志国 李书群 杨 芳 韩 涛 邵长乐
1.工程现状
1.1 槽身与连接段衔接处可更换止水设计
槽身与连接段接缝可更换止水,由大中孔型止水带、下垫板、止水海绵胶、上压板、锚固螺栓、螺母、丙乳砂浆密封层、聚硫密封胶组成。
大中孔止水带,中孔位于槽身与连接段衔接处接缝内,伸缩变形量100~150mm。利用下垫板与上压板通过螺栓固定,将止水带与伸缩缝两侧槽壁紧密连接,止水海绵置于下垫板止水带和上压板之间,使止水带与槽壁形成一道防渗体系。在伸缩缝两侧上压板表面涂抹炳乳砂浆,中间伸缩缝处采用聚硫密封胶填充,使衔接处接缝处形成平面,保护连接螺栓与上压板,同时与上压板翼缘板形成第二道防渗体系。
1.2 施工过程
渡槽出口连接段侧墙于2013年6月7日浇筑,渡槽槽身与出口连接段之间伸缩缝后浇带,2013年7月17日完成混凝土浇筑,当天最高气温31℃,最低气温22℃。
1.3 监测数据
2014年3月4日下午,当天最高气温11℃,最低气温0℃。槽身与进出口连接段伸缩缝进行了测量数据如下:
一是槽身槽身与出口连接段伸缩缝开裂宽度顶部23~32mm,右岸侧墙1.4~1.9mm(从下至上), 左岸侧墙 20~18mm(从下至上)。
二是槽身连接段沉降观测数据最大值进口(Bmd22)2.7mm,出口(Bmd33)3.7mm。与闸室衔接处沉降观测数据进口(Bmd21)13.3mm,出口(Bmd34)20.9m。
2.原因分析
2.1 温度变化
渡槽槽身与连接段衔接处伸缩缝后浇带混凝土,于2013年7月17日完成混凝土浇筑,当天最高气温31℃,最低气温22℃。2014年3月4日下午,对该处伸缩缝进行测量,当天最高气温11℃,最低气温0℃。由温度变化引起的伸缩量△Lt按下式计算:
收缩量 △=(Tset-Tmin)·α·L
式中△Lt—温度变化引起的伸缩量;
Tmin—分别为规定最高与最低温度Tmin=11℃;
Tset—设置时温度,取31℃;
α—混凝土线膨胀系数,取1.0×10-5;
L—根据渡槽支座布置槽身跨度取30m;连接段与闸室衔接处两侧填土连接段长度取15m。
由温度变化引起的伸缩量△Lt=9.0mm。
2.2 混凝土收缩与徐变引起的收缩量
△Ls=20×10-5·L·β=1.8mm(混凝土的收缩)
式中
△Ls、△Lc—分别为混凝土收缩与徐变引起的收缩量;
σp—预应力等引起的平均轴向应力;
Ec—混凝土弹性模量,取 3.45×105;
Φ—混凝土徐变系数,一般取2.0;
β—混凝土收缩与徐变的递减系数,取 0.3。
混凝土收缩引起的变化量△Ls=1.8mm,混凝土徐变引起的变化量△Lc=15.6mm。
2.3 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槽身连接段长15.0m,一端搭在渡槽边墩上,渡槽槽墩为钢筋混凝土桩基础,搭接长度0.75m,其余14.25m坐落在土基上。根据沉降观测数据,与槽身衔接处沉降量3.7mm。与闸室衔接处沉降观测数据20.9mm,出口连接段两端沉降差为17.2mm。
由于连接段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槽身与连接段伸缩缝变形量,以度槽边墩外边缘为圆心,以连接段坐落在土基长度14.25m为半径和连接段与渡槽伸缩缝处高度8.6m为半径计算的伸缩缝变形量为10.38mm。
2.4 伸缩缝变形总量
由渡槽温度变化9mm、混凝土收缩及徐变17.4mm、结构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总变形10.38mm,伸缩缝变形总量为36.78mm。
3.结论及建议
根据施工资料及监测数据分析结果,槽身与连接段温度降低、连接段两端不均匀沉降、混凝土收缩徐变,计算伸缩缝伸长36.78mm,实测32mm。计算结果与实测基本相符。
根据以上分析,伸缩缝可更换止水允许伸缩量达100~150mm,可更换止水不会因伸缩缝开展引起止水带失效。
根据监测资料分析,目前沉降变形趋于平缓尚未稳定,其进一步变形将导致连接段与闸室之间混凝土挤压,导致止水变形直至挤压破坏,应加强观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