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编辑如何面对学术评价机制的挑战

2015-03-22陈慧妮

大理大学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期刊

陈慧妮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昆明 650034)

在发展快速的现代社会,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很多,如国际化推广、事业单位和编辑部体制改革、新媒体的冲击、纸质刊物发行数量锐减……笔者主要想讨论学术期刊体制内的青年编辑如何应对学术评价机制挑战的问题。学术期刊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其刊发学术论文的质量,学术论文质量的高低影响期刊的水准与声誉,对此学术评价机制就是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青年编辑作为编辑群体中的一部分,不应轻视。虽然从短期看,他们存在经验不足、社会资源少、没有稳定作者群等不足之处,但他们是期刊的新生力量。首先,青年编辑的学历逐渐提升,很多编辑部招聘时就要求是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这从专业知识背景方面来说有利于编辑业务能力的培养;其次,青年编辑工作热情高,期望编发高质量的文章、做出成绩;第三,青年编辑普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能更好地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促进刊物适应新媒体的发展。

笔者于2014年12月19日至21日参加了第八届社科学术年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场、云南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成立大会,听了各主编在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如何提升影响力,如何看待期刊评价、新媒体转型、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报告,受益良多。以下谈谈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如何看待学术评价机制

在诺贝尔奖得主谢克曼声讨三大刊引起科学界的广泛讨论后,关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评价机制也引来不少质疑。其实,针对中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评价机制的争议同样由来已久〔1〕。

(一)期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学术评价已经成为评价学术期刊的“绝对标准”,没有进入核心行列的期刊想进入以提高身价,已经进入核心行列的期刊也想提升排名,国内的学术期刊都自觉不自觉地把学术评价作为衡量标准,期刊业外也以学术评价的分层分级来作为对期刊的判断依据。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很多单位的科研奖励或者激励绩效列有发表文章的刊物目录,学校老师评职称、学生毕业都有发表文章刊物的要求,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作者和刊物的思维方式。

目前,期刊评价标准中影响较大、被使用较多的是定量评价标准。由于被引用情况复杂多样,如基础性强的资料、负面引用等在定量标准中难以被识别出来,单纯或主要以定量而非定性标准来评判论文乃至期刊的高下,其片面性是明显的〔1〕。

2010年年初,国内学术界曾对CSSCI评价机制进行大规模讨伐。学者杨玉圣称CSSCI确实是中国学术病态的写照,反映出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利益勾兑问题和学术评价标准的异化问题,他在地域偏向、刊物选择不公、学科分布不平衡以及成为高校学术评价标准的权威(乃至唯一)指数等方面对CSSCI的期刊目录提出质疑〔2〕。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仲伟民指出,“以刊评文”的学术评价机制并不科学和公平,刊发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并不一定就是精品。用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也不科学,人文学科的文章质量一般在短期内无法得出准确的判断,而需要长时间的积淀之后才能得出公正的判断。急功近利的学术评价机制对刊物的判断简单粗暴,而且评价检验时间过短,这样得出的结论难以服众。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得出的排行结论一般由统计学专家或者图书馆学专家这样的学术行业外人士来完成。面对如此庞大的资料、如此众多的学科,如何保证他们的结论是科学准确的?并且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结论并不只由一个单位进行,存在多个“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和干涉的问题。机制本身的评价结论就值得怀疑,又有多家机构纷纷出台标准和结论,更让期刊的学术评价出现混乱、无所适从的局面(以上内容是仲伟民主编在会议报告中谈到的观点)。

综上,学术期刊评价指标只能是提供给作者、读者的一种参考。青年编辑身处核心期刊行列刊物的,不应产生骄傲情绪;没有处身核心刊物的也不宜产生消极情绪。青年编辑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编好每一篇文章,并积极思考如何把栏目办出特色。“不以学术评价机制论英雄”,有了辛勤的努力,青年编辑才能提高业务能力、做出成绩。

(二)期刊界同仁要提高自身的积极性

如同仲伟民主编讲的,期刊界同仁对学术评价漠不关心,默默服从学术评价的“管理”,没有任何异议。这样的现象是不正常的。如果学术评价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期刊人就应该提出来讨论、促进改进。

盲目追捧“核心”的风气应当予以纠正。据了解,“核心期刊”原非期刊评价标准。该概念来自西方,其本意在图书情报意义上,首先是给读者阅读时提供参考,其次为图书管理部门与图书馆在购买图书、订阅报刊时提供参考范围。由于尚无普遍接受的期刊评价标准,所以相当一部分的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等将其直接作为“准则”,这种“图省事”的方法,放大了核心期刊的功能,同时产生了一些不合理的观念〔1〕。“我们选来源期刊是为了建数据库用,不是一个学术质量评价。”CSSCI相关负责人对此强调。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主编之一蔡蓉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指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不是评价标准,而是一本参考工具书,是一本主要供图书馆期刊订阅工作参考的工具书。然而功能异化已是不争的事实〔2〕。因此,期刊界同仁应该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如采取写文章、开论坛、会议、网络论坛等方式展开关于学术评价的讨论,让社会各界都看到学术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引导建立更加合理公平的学术评价机制。只有积极行动才能汇聚力量,不行动只能使现状继续维持。

(三)建立学术共同体

这里借鉴仲伟民主编的观点,应当建立学术共同体。虽然建立学术共同体并非一日之功,但是应该朝这个方向去行动。比如此次云南省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的成立,把云南的期刊力量聚合起来,只要期刊人一起努力就一定能有所作为。笔者认为要做好学术评价,首先需要分不同学科独立操作。在各个学科内推选具备相关学科背景的资深学术专家,由他们组成评价委员小组,再由这些小组共同组成评价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要保证学术评价以质量为唯一标准、且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做到中立才能使人信服。如何选取专家、如何界定评价委员会的性质、如何开展工作都会产生问题,但是首先要树立意识。可以采取基金会的方式,选取的专家可以考虑那些退休的学术专家、众望所归的学科专家等,由他们组成学术评价委员会;资金来源可考虑社会捐赠,这样评价委员会可保证独立的地位。学术评价委员会可以借鉴国内基金会的运作方式来操作。当然基金会要维护自己的信誉。当然这也只是一个设想,如果有朝一日能够实现,对于期刊和作者来说都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毕竟大家都希望看到一片学术净土,每个人都能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在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以得到荣誉和尊敬,而不是为了评职称之类的理由去迎合核心期刊和二次文献。

近年来,教育部亦逐步将研究评价机制改革提上日程。2011年11月7日,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其中特别指出,摒弃简单以出版社和刊物的不同判断研究成果质量的做法。2013年11月29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指出,评价指标单一化、评价标准定量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利化等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第三条确认“建立开放评价机制。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大力加强国际同行评价”〔2〕。

因此,青年编辑不能认为学术评价机制和自己无关,作为年轻人,也是期刊界未来的中坚力量,自觉抵制关系稿、人情稿,不因学校名气、作者学历高低以及领导、亲友关系影响对文章的取舍,选编高质量的稿件。只有刊发文章保证精品,刊物的质量才有保证,刊物才可能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

二、如何提高刊发文章的质量

学术期刊精品在品牌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要培养一批期刊职业经理人。改革人事管理制度,从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形成一支期刊编辑、出版、经营的领军人才队伍;鼓励和倡导以期刊出版为终生职业的人,使他们成为期刊出版家。期刊品牌建设,决胜于人才培养〔3〕。

青年编辑因为刚参加工作不久,要在科研方面取得成绩还需要过程。不应因为经验不足而泄气,不仅要在工作上多学习,在科研上也要把握自己的方向。一方面努力刊发质量高的文章,在编辑出版领域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一方面坚持专业方面的学习和学术能力的提升。

(一)提高编辑素养

年轻编辑要向资深编辑虚心求教,增加交流,编辑部内也应设立以强带弱、以老带新的制度,利用资深编辑的宝贵经验促进年轻编辑的业务水平提高〔4〕。

编辑工作是新闻出版工作的中心和枢纽,它不仅可以传播文化成果,还可以推动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创建编辑人员培训与交流访问机制;政府应当加强对学术期刊的投入力度;给编辑行业提供更多的社会认可机会,以提高编辑的社会地位;利用学术权威地位和品牌效应,开展多元化经营,拓展社会效益〔5〕。

编辑必须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熟悉出版法律和有关规定,对出版物的政治思想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坚持出版物的政治思想要求,与党中央的政治思想路线保持一致;要具有编辑技术知识,掌握并遵守技术规范;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素养;编辑工作需要耐心、细心与专心〔6〕。

提高编辑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编辑自身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参加社会活动、参加学术交流并不断思考积淀。这个问题可以从很多方面展开论述,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编辑自身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提升能力的过程中去,还要有面对困难努力克服的决心。

青年编辑不仅要做约稿工作,还要学习挖掘好文章、发现新作者。如同期刊受制于学术评价,作者群也受制于名家名校效应。年轻的博士研究生、参加工作不久的高校教师等这样一批作者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通常比较困难,但是他们有做好学术研究的热情、肯投入大量精力到学术研究中去,同样能写出好的文章。如笔者担任编辑的《云南社会科学》法学栏目,2014年第4期北京大学博士生王怡《论金融风险下金融立法的理念和维度》论点摘编在《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11期,2014年第5期武汉大学博士生叶正国《我国行政审批改革的组织悖论及其法律规制》全文转载在人大复印资料2014年第12期。负责法学栏目两年取得这样的成绩,笔者在受鼓舞之余更觉要努力编发高质量的文章。2013年第2期赵兴洪作者在《关于中国司法区划分改革的思考》中提出司法区划分改革(他提出建立“四实三虚”司法区体系使司法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观点),即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得到体现,作为编辑,笔者也非常高兴。所以,青年编辑除了关注名家名校的文章,也应该注重挖掘普通博士研究生、年轻教师群体。

此次第八届社科学术年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场、云南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成立,对云南期刊界来说是件好事,能汇聚力量、助力云南省学术期刊发展;对青年编辑来说也是好事,能够拓宽视野、接触省外新鲜的资讯,能够借助这个平台学习交流、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通过约稿来组织高质量文章

通过有选题、有计划、有目的性的约稿来全面提升学术期刊的质量,早已是学术期刊界的共识。何谓“名家”,因刊而异。当然大的方向是相同的,但具体指的是哪些学者,每个期刊因自身办刊宗旨和层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从约来好稿的难易程度来看,找“名家”约稿,约来好稿的可能性更大。从稿件产生的社会效益角度来看,“名家”稿件更能快速提升普通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7〕。

约稿可以提高自身竞争力,争做同类期刊中的精品,促进编辑和作者共同提高,加强联系,增进与专家、作者的感情。方式有参加学术活动,掌握学术动态,直接向专家约稿;选定约稿对象,寄送《约稿函》。并通过信函、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短信等多种形式催稿〔8〕。

但是约稿是一个长期工作,需要编辑部同仁集体努力。不可能打一个电话就约到好稿子,编辑不仅要关注学科内学术进展以判断约来的稿子是否有学术价值,还要关注名家的最新学术进展,保持长期联系,才有可能约到好稿子。对于青年编辑来说,这更是个艰难的工作,对于他们而言,觉得约稿没有门路,不知道工作从何做起。所以,从刊物主编到编辑个人都要引起重视,积极主动与名家联系,长期做工作、建立作者库。

(三)编辑不能放弃自身的专业

学术期刊刊载的是某一学科的学术成果,具备很强的专业性,学术期刊编辑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对专家审核后的稿件能够给予合理的评价,能够校对出稿件中的知识性错误。这就需要学术期刊编辑在业余时间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掌握学术前沿动态,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建立自己的学术网络,从而提高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4〕。

编辑不能放弃自己的专业学习,相反还要加强学习。通常情况下,编辑都具有本栏目本学科的教育背景,有相应的知识积累,但是不一定有继续深造的机会。编辑虽然对学科内容有所学习,但是一般也是学习学科内的部分内容(博士更是研究得精细),所以编辑要不断学习,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对来稿质量进行判断,对学科内其他领域内容的学习也能尽量避免因为自身所学产生的偏见、更加公平更加专业地对来稿进行取舍。

青年编辑在工作之余,不仅应该加强对本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还应关注其他优秀期刊,学习成功经验,多参加学术方面的讨论、座谈会等活动,以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青年编辑还应该利用英语优势,多阅读相关专业的英文文献,学习了解国外学术近况,对把握所选选题、拓宽视野都很有帮助。

三、运用新媒体促进文章质量的提高

在当今社会,期刊没有办法对新媒体避而不谈,纸媒的盛世已经一去不复返。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可见对新媒体的适用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朱剑谈到,新媒体促使“读数据库”成了读者的习惯,这已经改变了他们的阅读方式,不再需要购买纸质期刊来选取需要的文章。专栏文章在知网中被拆散了,这对传统编辑方式的影响是致命的。传播中心从期刊转移到单篇论文,在数字时代个人可以独立完成“自编辑”和“自出版”。随笔、评论性的学术文章乃至长篇学术论文的网络链接,这些学术新媒体的兴起,在微博和微信平台上广泛传播,有巨大潜力(以上内容是朱剑主编在会议报告中谈到的观点)。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信息、思潮和知识传播的方式更多样化、立体化、平民化,现代人的阅读方式和习惯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众传媒广泛的辐射效应,使人们同时陷入信息饥渴和信息焦虑之中,编辑的信息过滤和知识分类功能十分重要。由于自身职业所承担的文化建构和传承功能,编辑除了要努力掌握与业务工作直接有关的知识外,还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书籍都应该读一些,对前沿科技知识也应该保持关注〔9〕。

因此,现在的期刊不能墨守成规,还按照老方式办刊。应该积极利用新媒体推广自己,关注读者和作者的需求,做成有个性的期刊。如利用互联网建设期刊自己的网站,增强与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交流,努力探索新的方式。建立新型平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促进刊物质量生命力的提高。学术期刊想要转型与发展还面临着观念陈旧、体制僵化、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制约,因此学术期刊应转变观念、利用新媒体促进刊物的发展。

需要重视编辑创新性思维的培育,既要把握期刊的自身风格,也要善于开创独特的精品栏目,使之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和技术,不断创新编辑工作方式,编辑采用新媒体工具和技术,通过各种专业的学术数据库对文献进行查询检索,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快速地搜集到所需的信息,及时掌握国内外相关专业最新学术动态及学科发展趋势,确保有效地投入到策划性选题、计划性组稿、程序性审稿和规范性编辑加工上,这无疑有助于提高期刊质量〔10〕。

〔1〕中国社会科学网.怎么看待学术期刊评价体系?〔EB/OL〕.(2014-01-17)〔2015-03-12〕.http://www.cssn.cn/zm/201401/t20140117_946566.shtml.

〔2〕中国青年报.人文社科学术评价机制备受抨击〔EB/OL〕.(2014-01-17)〔2015-03-12〕.http://www.cssn.cn/zm/zm_bjtj/201401/t20140117_946225_1.shtml.

〔3〕中国新闻出版网.期刊品牌建设迫在眉睫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EB/OL〕.(2014-01-17)〔2015-03-12〕.http://www.cssn.cn/zm/zm_bjtj/201401/t20140117_946375.shtml.

〔4〕黄宇菲.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素养的提升〔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7):55-57.

〔5〕王敏.浅析期刊编辑素养与工作创新〔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5):116-120.

〔6〕孟耀.社科期刊的编辑素养与编辑意识〔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3):80-82.

〔7〕吴海霞.编辑约稿之“名家”辨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4):137-140.

〔8〕余文兵,张带荣.约稿应成为科技期刊编辑的重要工作〔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31(3):172-173.

〔9〕陈伟军.新媒体时代编辑的阅读取向和人文守望〔J〕.探求,2011(1):71-74.

〔10〕覃合.新媒体浪潮下期刊编辑工作的调适与创新〔J〕.广西社会科学,2012(7):163-165.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学术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期刊问答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