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高诱注《吕氏春秋》言内语境的功能

2015-03-22焦冬梅

大连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义素表义新义

焦冬梅

(大连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试析高诱注《吕氏春秋》言内语境的功能

焦冬梅

(大连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语境的研究经历了从静态的语境分析,到动态的语境观察,一直到现在的认知语境的构建。关于语境的分类,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言内语境、言伴语境、言外语境。语境的功能,主要有制约、解释、协调、过滤、生成、转化等功能。本文参照以上的研究结论,结合高诱注《吕氏春秋》言内语境的具体情况,总结概括出高诱注《吕氏春秋》言内语境的功能有发明新义、确定词义以及阐明句义和段落意义。

高诱注;《吕氏春秋》;言内语境;功能

语境的功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为中外的有识之士所注意,如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和我国的孔子。现在的语言学家们在讨论语境时一般以英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为起点,他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其后经过弗斯、韩礼德、海姆斯、莱昂斯、斯珀泊和威尔逊等语言学家的努力,语境研究的内容被不断扩充。

语境的研究经历了从静态的语境分析,到动态的语境观察,一直到现在的认知语境的构建。关于语境的分类,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我们采用王建华的分类方法:言内语境、言伴语境、言外语境。言内语境包括句际语境和语篇语境;言伴语境包括伴随语境和现场语境;言外语境包括认知背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1]。训诂学中的语境只有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没有言伴语境。不同的语境相应的功能也不同,“大致说来,言内语境具有制约功能、协调功能,言伴语境在这两种功能之上还具有过滤功能、补充功能,言外语境则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引导功能和生成功能等。”[2]

本文以高诱《吕氏春秋》注释中的言内语境为对象,运用义素分析的方法,分析探讨其中的言内语境的功能。关于《吕氏春秋》高诱注中的言外语境,将另文阐述。高诱注《吕氏春秋》中的言内语境的功能主要有:

一、发明新义

词语的意义,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在词典中的储存形式,就是所谓的语言意义,是经过概括归纳出来的意义,另一种形式是具体、一般的,也就是所谓的言语意义。在注释中所出现的所谓的发明新义,是指按照词语的语言意义来看,是没有这种解释的。而在这篇文章或句子中,词语所具有的临时性意义,是属于言语意义。萧璋先生在《毛传条例探原》一文中,提到单字训诂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毛传解经,为了以意逆志,有时解词不管其实际意义,而从推求该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特性入手以定训诂。譬如《小雅·巧言》‘君子信盗’的‘盗’字,毛传说:‘盗,逃也。’”其中所提到的这种情况,与我们所说的发明新义是相同的。也就是这个词语的一种临时性意义,是这种特定的语境所赋予的。像“盗”,按照词典的解释,是没有“逃”的意义,而在这里注释者是“抓住了‘盗’这种人的特性——‘务求逃避人’来探求诗人用这个词的言外之意,即诗人的本意。”西槙光正把这种情况称为词外义,他认为:“词外义既不是所谓深层义也不是表层义,自然也不是在词典里标出的词义,而是该词在特定的句子、句群或文章里所产生的新的词外之义。”[3]高诱注《吕氏春秋》中发明新义的典型例证如下:1.私:异

“甘露时雨,不私一物。”高注:“私,异也。”——卷一《贵公》

陈奇猷校释:不偏私于一物,是待物不异其爱,故高以异训私也[4]48。

《说文·禾部》:“私,禾也。从禾厶声。”段注:“盖禾有名私者也。今则假私为公厶。仓颉作字,自营为厶,背厶为公,然则古只作厶,不作私。”“私”的本义是一种“禾”的名字,假借为公私的“私”。

为了比较清晰地观察出词语意义的内部构成元素,我们采用王宁先生的义素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完满地解决了西方语言学义素分析法中义素“无限性”的问题。

王宁先生的义素分析法把义位分为三种不同的义素:类义素、核义素、表义素。

类义素用以指称单义项中表示义类的意义元素。核义素用以指称同源词所含的相同特点,因此又称源义素。表义素,除了这两种有特殊意义的义素外,其他义素都可称为表义素。把词的义位切分为“类义素+核义素”和“类义素+表义素”两种结构,前者对应于词源意义的切分,后者对应于词汇意义的切分[5]。

作为本义的“私”可以表述为类义素(禾),表义素(私)。“私”《汉语大词典》中有14个义项,一般作为与“公”相对,或作私己、私自讲,用的都是“私”的假借义,作为假借义的“私”可以分为类义素(己),表义素(有)。

《说文·异部》:“异,分也。从廾,从畀。凡异之属皆从异。”“廾”,是两手捧物。“畀”,是赐予,给予的意义。所以“异”的类义素应是(分),表义素是(予)。

私和异,就动作的方向性上看,二者正好相反。私,是主体把客体(包括物体或情感)拉向自身;异,是主体把自身的物体和情感施及客体。

高诱在这里依靠上文的否定副词“不”字,把“私”动作的方向转向了与词的本义相反的方向,这样就与“异”动作的方向性相同了,因此就可以用“异”来释“私”了。

这两个词在词典储存的意义上相差比较远。在“甘露时雨,不私一物。”这句话中,就像陈奇猷的校释所说,是指“甘露时雨”对待一切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异,没有偏私,所以为了强调“不私”的公平、平等的意义,高诱训“私”为“异”。“私”有“异”的作用,是在语境的帮助下形成的,是一种临时性作用,所以属于发明新义,是一种临时的言语意义。

2.蔽:极

“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高注:“蔽犹极也。”——卷二《当染》

奇猷案:蔽犹言遮蔽。“功名蔽天地”,形容其功名之大可以遮蔽天地。高注为极,义亦近[4]101。

《说文·艸部》:“蔽,蔽蔽,小艸也。从艸,敝声。”段注:“也当作皃。……小皃乃小艸皃之引申也。”“蔽”本义为小艸,引申出小的意义。又引申出隐蔽、藏匿的意义等。用义素分析,可以表述为类义素(艸),表义素(小)。

《尔雅·释诂第一》:瘗、幽、隐、匿、蔽、窜,微也。“微”是“隐蔽,藏匿”的意思。如:《左传·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引申为幽深、奥妙。如:《周易·系辞下》:“君子知微知彰。”

“蔽”在《汉语大词典》中有18个义项,一般有“覆盖、遮挡、隐藏”等意义。

“极”《说文·木部》:“极,栋也。从木亟声。”段注:“李奇注《五行志》,薛综注《西京赋》皆曰:三辅名梁为极。按此正名栋为极耳,今俗语皆呼栋为梁也。……引申之义凡至高至远皆谓之极。”“极”的本义是“栋”,引申为至高或至远,都可以叫“极”。

极,用义素分析法可以表述为类义素(房屋),表义素(栋)。

“蔽”与“极”不管是类义素,还是表义素都没有相通之处,而高诱在《吕氏春秋·当染》: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高注:“蔽犹极也。”此句前面的文字是:“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望、周公旦,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这里也是“蔽”的一种言语意义,是说明舜、禹、汤、武王,能听取贤臣有智慧的意见,治理天下,取得了非凡的成效,他们的功名很大,达到了顶峰,几乎要遮蔽天地,所以高诱把“蔽”注释为“极”。

这种方法就是萧璋先生所说的“以意逆志”的方法,是根据本句或本篇的内容而做出的选择,是一种临时性的语境意义。

二、确定词义

一个词语在词典中的储存意义有时不只一个,但是在具体的言语意义中,就只能是其中的一个,训诂学随文释义的注释中,确定词义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正如冯玉涛、郭常娟所言:“关于训诂方法除探讨求索词义的方法之外,还包括确定词义,但几乎所有的著作都忽略了词义的论证与确定。一个字虽然意义是已知的,但又有本义、引申义之分,还由于假借、同音、方言、不同文本、不同语境等原因而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而具体的训诂工作要求给出明确的意义,那么就有了论证并确定为某一意义的必要。”[6]西槙光正把这种情况称为解释词语多义,认为“一词多义是各种语言都有的一种语言现象。但实际上,词语的使用是只能单义项的,不会同时使用几个。词语的意义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下才可能确定。”[3]

高诱注《吕氏春秋》确定词义的例证如下:

1.夸:虚

“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高诱注:“夸,虚也。非以为轻富贵求虚名也,以为其可以全生保性之实也。”——卷一《本生》

《说文·大部》:“夸,奢也。从大亏声。”段注:“奢者,张也。叠韵同义。”《说文句读·奢部》:“奢,张也。反俭曰奢。”

用义素分析法表述为类义素(大),表义素(过分的使用)。

《说文·丘部》:“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古者,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谓之虚。从丘,虍声。”段注:“昆仑丘,丘之至大者也。……虚本谓大丘,大则空旷,故引申之为空虚。”类义素(丘),表义素(大)。

“夸”在《汉语大词典》中有14个义项,“虚”在《汉语大词典》中有24个义项,通过比较,我们看不出有相同的义项,我们通过义素分析,把义项分析为更细小的成分,就可以看出“夸”的类义素与“虚”的表义素相同或相近,从而确定两者之间意义上是有联系的,所以高诱把“夸”释为“虚”,在《吕氏春秋·本生》这一句中,是说贵生的人,不是以轻富贵求其虚名,而是求全生保性的实际东西。这是根据这个句子前后词语的意义,确定“夸”的具体意义为“虚”。所以是属于言内的语境。

2.成:茂

“松柏成而塗之人已荫矣。”高注:“成,茂。”——卷三《先己》

《说文·戊部》:“成,就也。从戊,丁声。”

《尔雅·释诂第一》:“功、绩、质、登、平、明、考、就,成也。”“成”,完成、成就。引申为成长、成熟。类义素(完成),表义素(功绩)

《说文·艸部》:“茂,艸丰盛。从艸,戊声。”类义素(草木),表义素(成熟)

“成”在《汉语大词典》中有27个义项,“茂”有5个义项,从义项分析来看,没有完全相同的,“成”的类义素(完成)与“茂”的表义素(成熟)相近。

此句前面的文字是:故子华子曰:“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渊成而鱼鳖安矣。”陈奇猷校释:此三“成”字皆《说文》所谓“就也”。“丘陵成”谓积土成为高危之丘陵,“深渊成”谓积水成就为宽遂之深渊,“松柏成”谓萌櫱成就为高大之松柏也。

所以在这里高诱用“茂”来释“成”,是“成”在“松柏成而塗之人已荫矣。”这个句子中的具体含义,属于言内语境。

3.上:君;下:臣

“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高注:“上,君。下,臣。”——卷三《圜道》

《说文·上部》:“上,高也。”本义是位置在高处,用义素分析法可以表述为类义素(高),表义素(位置)。

《说 文·口 部》:“君, 尊 也。”《鹖 冠 子·道瑞》:“君者,天也。”[7]333《礼记·玉藻》:“君与尸行接武。”孔颖达疏:“君,天子、诸侯也。”[7]333类义素(高),表义素(地位)

“上”与“君”的类义素是相同的,从而确立了“上”在“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高注:“上,君。下,臣。”这个句子中的具体含义。也是属于言语意义。

《说文·上部》:“下,底也。”本义是位置在低处,类义素(低),表义素(位置)。

《说文·臣部》:“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凡臣之属皆从臣。”

从甲骨文的字形可以看出,“臣”是囚俘趴在地上,眼睛往上看的样子,所以眼睛竖着。《礼记·少仪》:“臣则左之。”郑玄注:“臣,谓囚俘。”用义素分析法可以表述为类义素(低),表义素(地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下”和“臣”的类义素是相同的。在“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高注:“上,君。下,臣。”卷三《圜道》中的“圜道”,就是天道,宇宙自然运行之常道。亦借指君主效法天道以实行统治的方法。这一篇是阴阳家的学说,在古人看来“天圆地方”,所以君主效法天道、地道,立君臣之道。此处高诱把“上”释为“君”,“下”释为“臣”,都是用类义素相同的词来作释义,是根据此句中前文的内容而作的释义,所以也是属于言内语境。

这种据上下文意而作的释义的言内语境在古代随文释义的注释中所占的比例很大。

4.“天子居青阳左个。”高注:“青阳者,明堂也,中方外圆,通达四出,各有左右房谓之个。个,犹隔也。”——卷一《孟春纪》

《礼记·月令》:“天子居青阳左个。”陆德明释文:“个,偏也。”[7]25《说文·竹部》:“个,箇或作个,半竹也。……半竹者,一竹两分之也,各分其半,故引申之曰左个右个。”[9]

《说文·阜部》:“隔,障也。从阜,鬲声。”[7]2434

个,犹隔也。是以声为训。个,上古属于见母歌部。隔,上古属于见母锡部。两者在上古的声母是相同的,从意义上看相通,“个”是半竹,一竹分两半,各自分开后就有间隙了,间隙就是这两半合起来的障壁了。在这个语境里“个”,是名词,是正堂两旁的屋舍,所以高诱用声训的方法解释了意义。这也属于确定词义。

三、阐明句义及段落意义

在随文释义中,注释者在解释词义的基础上,为了让读者明白整句话的意义,所以会对句子的意义进行阐释。这也属于言内语境。因为他的解释是就文本本身的意义而言的,没有引入文本外的内容。这种情况在古代的随文释义的注释中所占的比例也很大。

如:

1.“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高注:“夫无为者,不以身役物。有为者,则以物役身,故曰‘惑者多以性养物。’”——卷一《本生》

前面的文字:“物者也,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高注:“物者,货贿,所以养人也。世人贪欲过制者,多所取祸,故曰‘非所以性养也’。”——卷一《本生》

高诱把句子的意义阐释出来,是说明世间的所有东西是用来养性的,“性”才是人的根本,“物”是末,但是现在迷惑的人却被世间的东西所惑,不知道轻重,本末倒置,结果是耗费根本的“性”,去拼命地追求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物”。

2.“名固不可以相分,必由其理。”高注:“为善得善名,为恶得恶名,故曰‘必由其理’。”——卷二《功名》

在本篇前面的文字中高诱有注释。“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高诱注:“分犹与也。”陈奇猷校释为“分,混也。”从文意来看,“分”作“混”解,更适合。“名固不可以相分,必由其理。”是指善名、恶名是不能相混的,因为它们都有得来之理。这里也是高诱联系上文对本句的总体意义做了解释。

3.“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高注:“小者泉之源也,流不止也,集于海,是为大也。水湿而重,升作为云,是为轻也。”——卷三《圜道》

“圜道”,就是天道,宇宙自然运行之常道。高诱把其中的“小大轻重”的意义落实在这个具体的句子中,对这句话进行了释义。

在阐明句义时,为了对几句的内容有一个贯通,注释者会把几句的内容做一个总的概括归纳。

如:

4.“其于人也,有不见也。”高注:“务在济民,不求见之,《孝经》曰:‘非家至而见之也。’此总说隰朋所行。”——卷一《贵公》

前面的文字为:“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所以高诱在注释最后一句的时候,总括了前面几句的内容,而做了解释。这种情况就属于段落的语境,借助前后文的文意,阐释一段文字的意义。隰朋所行,包括他的上志下求、对国、对物、对人等不同的方面,高诱在注释时结合这一段的内容,是属于段落语境。

5.“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高注:“上皆乐之八篇名也。”——卷五《古乐》

因为都是乐曲的名字,所以高诱没有一一作解释,而是在最后总说了一下。这也是属于段落的语境。

以上,我们结合语境的相关理论分析了高诱注《吕氏春秋》中言内语境对发明新义、确定词义、阐明句义和段落意义的作用。发明新义是利用语境的作用阐释的一种临时性的意义,确定词义是利用语境确定一个词在这个语境中的具体意义,阐明句义和段落的意义是利用语境归纳和总结一句或几句,以及段落在当前的语境的意义。注释者利用语境所作的训释能有效地引导读者更好地读懂元典。

[1]王建华.关于语境的构成和分类[J].语言文字应用,2002(3).

[2]王建华.论语境的功能及实现[J].修辞学习,2003(2).

[3]西槙光正.语境与语言研究[J].中国语文,1991(3).

[4]吕不韦.吕氏春秋新校释[M].陈奇猷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6]冯玉涛郭常娟.关于训诂的体式、体例、条例、方法和方式——目前训诂学著作中相关问题之比较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7]宗邦福,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方述鑫,林小安.甲骨文字典[M].成都:巴蜀书社,1993.

[9]许慎撰.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Analysis of the In-linguistic Function in Lv Shi Chun Qiu Annotated by Gao You

JIAO Dong-mei
(College of Chinese Literature,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The study of context experiences the changes from static to dynamic contex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gnitive discourse today,and scholars have made deep research in classifying of discourse in interior linguistic discourse,accompanying discourse and exterior discourse.The function of discourse is to constrict,to explain,to adjust and to generate,etc.This paper summarizes up the new contents of the interior discourse in Lv Shi Chun Qiu annotated by Gao You to determine the word meanings and to explain their denotations.

annotation by Gaoyou;Lv Shi Chun Qiu;linguistic context;function

H030

A

1008-2395(2015)04-0061-05

2015-03-11

焦冬梅(1966-),女,大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

基金课题:辽宁省社科规划项目(L13DYY054)

猜你喜欢

义素表义新义
旧裙新义
汉语借形表义词论析
从异解看成语新义的形成
义素分析法
“奇葩”一词的发展变化及原因
网络新字构成的理据分析
浅析词义虚化与义素变化的关系
也谈文字的本质及相关问题
语义指向与义素结构
偏旁的诉说